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猫的书房/名人书房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书房是一种奢侈。时至今日,许多读书人都没有自己的书房。

作者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道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十九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拥有三万藏书、四千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让我们走进“老猫的书房”,感受别样的才情与人生。

内容推荐

书房是一种奢侈。时至今日,许多读书人都没有自己的书房。本书作者江晓原显然是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一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这个书房实在奇特:地上铺着铁轨,用带滑轨的密集架放书,可以比原来的藏书量增加三倍。区区十九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拥有三万藏书、四千藏碟的“书影之城”。江晓原坐拥着大气实用的书房,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藏碟生动起来。让我们走进“老猫的书房”,感受别样的才情与人生。

目录

题解

前书房时代

 1 雪夜闭门读禁书

1.1 爱上读书

1.2 少年惊艳梅花谱

1.3 张庆第先生

1.4 高考

 2 学生时代

2.1 《西厢记》

2.2 科学史

2.3 淘书路线图

书房时代

 3 书房的变迁

3.1 终于在滑轨上成为书虫

3.2 女儿的“童年记忆”

3.3 阅读综合征

 4 在“阳台”与“卧室”之间

4.1 “见习巫觋”

4.2 天学

4.3 “第二专业”

 5 我的书评生活

 6 两种文化

6.1 “两种文化”

6.2 我们的科学文化

6.3 科幻的三重境界

6.4 量化考核·计划学术·学术过热

 7 书房的生命

7.1 和书相爱

7.2 作客书房

书·缘

 8 人在旅途,心念书香

8.1 在汉城搜寻《三国遗事》

8.2 “失而复得”之《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8.3 异域购书之艳遇种种

 9 那些人,那些事

9.1 戈革

9.2 书痴L

9.3 周雁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多数爱好读书的人都会希望有一天拥有自己的书房,不过,在他们拥有书房之前,阅读生涯就已经开始了。这也许可以称作阅读生涯的前书房时代。多年之后回头再想,几乎每一次当我的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我都可以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获得答案。

1 雪夜闭门读禁书

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切有“异端”思想或可能有助于造反的书都在严禁之列,然而张良仍能得到老人授给他的兵书,最终成了秦王朝的重要掘墓人之一。故后人有“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的诗句。张良的故事可靠与否并不重要,但任谁也无法禁绝天下之书则是事实。

“文革”开始,文化惨遭浩劫,“封资修”(谓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也,此语现在四十岁以上之人皆耳熟能详,年轻人则或许要查字典矣)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文化,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成了“毒草”,皆在禁止阅读之列。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若要读书,只剩下小红书和鲁迅的书可读。许多人都谈过那时无书可读之苦。然而那个时代也还有另一番景象。

——江晓原:回忆当年读禁书

1.1 爱上读书

小时候我不是一个好学生,这是让父亲最恼火的事情。那时候,我和绝大多数的男孩一样对阅读并无爱好,我热衷的活动和其他小男孩并无不同——打架、爬墙、逃课。有一次我们爬进了一个解放军的驻地,结果被发现遭到呵斥,不过这件事本身让我们几个小男孩都很有成就感,并因此而消弭了遭到呵斥所带来的沮丧。那个时候,我因为课堂纪律不好,一周六天课,几乎总有四天会被老师关着,放学不让回家。父亲那时是一位小学老师,虽然并不是我所上的那间小学,但两问学校其实相去不远——同一条马路上的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两所学校的教师们会经常在一起学习,所以班主任总有机会告我的状,这曾让父亲恼火不已。

不过让我那时的老师大伤脑筋的是,我的作业做得很好,考试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我学习坏一点,老师应该不会那么恨我——纪律不好、学习不好可以当反面教材;纪律不好、学习好,让老师无话可说。

“文革”时我去了北京,当时十三四岁。那时候我姑母家大人都不在,就剩下比我小两岁的表弟,他现在已经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在那时还只是十一二岁光景。后来,我们在重庆的姑母的孩子也过来北京。有一段时间,就是我们三个男孩一起过。那种生活有点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情形。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北京的姑母家见到了“扫四旧”劫余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虽然直排繁体字我以前从未见过,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将我紧紧吸引住,我连猜带蒙,等看完上册时,已经自动认识了大部分繁体字,也习惯了直排。看完《西游记》,又看《三国演义》。正是这两部古典小说为我打开了最初的眼界,知道还有文学、历史的广阔天地。

几个月后,当我再回到上海时,就变得喜欢看书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成了“毒草”,皆在禁止阅读之列。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若要读书,只剩下小红书和鲁迅的书可读。许多人都谈过那时无书可读之苦。但幸运的是,我在那时候并没有痛切地感受到。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从姑母家带回了《水浒》;除此之外,我开始在家里疯狂地找书。“文革”一开始,父亲所在小学的图书室就被封闭,但父亲可以从保管图书的老师那里为我弄到书。他弄来的多数是西方文学名著。我每看完一本,赶紧再去换。在那个年头,能弄来这种书是多大的幸运!我母亲是机关干部,“文革”前她负责机关图书室的购书工作,“文革”既起,图书室也被封闭,书就交她看管,于是她就经常“监守自盗”,悄悄拿几本书回来给我看,看完后再去换。许多古典文学的入门书,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汉魏六朝赋选》之类,我就是这样读到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个时代她竟能买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当时她负责单位培训越南实习生的工作,辗转托人从越南买回来的。想想也有趣,那时我们这里已将这些“毒草”彻底严禁,却仍然出口到“同志加兄弟”的越南去“毒害”那里的人民(许多越南人都能读中文,而且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

那段日子经常是这样过的:我父母白天上班,外婆在家,学校停课。我在家到处找书,甚至找到了在上海的表姐“文革”前用过的语文课本。她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有《打渔杀家》、《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的片段。对那时候的人来说,这样的书就很好看了。

家里的书很快就不能满足我的欲求了。那个时候,谁有书就可以跟人交换。由于父母的原因,不久我就在小朋友中间有了一点名气,成为一个“能弄到书的人”。“能弄到书”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拥有这种资源,就可以与人进行交换。小朋友们将他们弄到的书借给我看,我将我弄到的借给他们。渐渐地,我成了一个小小的中心,和好几条渠道保持着“单线联系”,不同渠道的书通过我这里完成交换。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用再去搞新的书了,因为那些书都要经过我的手,比如说我可以与甲、乙分别联系,在把甲的书借给乙的间隙读完,又把乙的书借给甲,再利用间隙看完,很多书就这样读到了。回头看来,当时自己可以自由读书很幸福,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系统性和针对I生,有什么就看什么。但这也不算是缺点,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有这么多书可以读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在这种地下的借书交易中,周转时间通常都极短,一本书在手里的时间一般是三天左右,短的只有一天,甚至只有几小时。然而人人都极讲信义,几乎没有失约,更未遇到过拖欠不还之事。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专门建立了流水账,上面一笔一笔记录着谁借走了什么书,哪天还;向谁借了什么书,哪天还。(这些表格曾让我母亲一度十分担心,因为她据此猜测我参与了某些小集团。)再看看今天,朋友之间借书不还已成家常便饭,有人还翻出古人“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话头来作谈助,回想当年小伙伴之间的信义,能无愧乎!

在当时,欧阳山的小说也被列入禁书,母亲因此不准我看。但她这么一说,我偏就要找来看,并且很快通过和小伙伴换书找到了。过了一些日子,我忍不住告诉她说其实我都看过了。她很生气,说你尽看这些“毒草”,将来怎么办呢?

“雪夜闭门读禁书”一直是中国文人喜爱的境界。在那群书被禁的年头,能弄来种种“封资修”的“毒草”,闭门而读之,是何等刺激的事!这也正是我们那时能够极快地读完每一本书的原因。我曾经用一天时间读完《复活》,用半天读完《当代英雄》,而为了一本《安吉堡的磨工》,我和同学们创造了24小时之内5个人读完的记录——轮班接续着读,记得排给我的时间是午夜0点至次日凌晨4点。

对于我母亲弄来的那些古典文学书籍,因为停留在手里的时间可以稍长,我就抄录。我不仅抄录了几千首唐诗宋词,还抄录文章,甚至像潘岳《西征赋》、庾信《哀江南赋》这样的长篇作品,也全文抄录不误——而且还是用毛笔!那时我们都不敢想象这些书将来还有再次出版印刷的一天,而实际上几年之后,这一天就到来了。不过当年那一厚摞手抄本,我至今还保留着,因为这是人民和“文革”期间文化专制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

P4-9

序言

出版人利用工作之便,总是有机会跟令人仰慕的学者、作家接触,甚至走进他们的私家书房。经常被那种连排的书架、那种以书为壁的架势所倾倒,这是一种很震撼的体验,张口结舌,艳羡不已。也总是被作者摩挲着自己的爱书的神情所感动,他们对自己书房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都谙熟于心,忆起读书写作的往事总是陶然自得。在他们的书房里,你就真的能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文化的亲近和一种对读书的冲动。我很想把在这种书房里闻到的人类才智凝结的芳香传递给读者、传递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希望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因书带来的乐趣。

公众人物,总是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他的经历、他的生活。往往成为媒体追踪报道的对象。然而,一个学者、一个文人,他的日常器物、他的衣食住行,都不及他的书房能传达他的精神世界。书房跟人一样有强烈的个}生,她横着,竖着,连接着,透露出主人的内心风貌。她与学者的学术生命、文人的写作生涯不可分割。要了解一个学者,进入他的书房,就好像是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

“上有天堂,下有书房”。对一个文人来说,一个他自己架构的书房真的就犹如天堂般美好。这里有他捧读的爱书,有他把玩的经典,有他工作的助手,有他呕心的大作。文化人之快事不外两件,一件是:有闲暇时,取古人快意文章,朗朗读之,则心神超逸。须眉开张。另一件是:来灵感时,进书房运作文章,笔力曲折,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这两件事,简而化之,即读书与写作,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书房。要接近一个文人,莫如进入他的书房,细察他精选的书目,品味他阅读后的圈点,了解他的学术成长史,感悟他写作背后的故事。

从社会角度讲,书房是当今社会最有文化的部位之一。营造书香社会,书房的建设任重道远!试想,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一间很有特色很有文气的书房,那么社会价值取向、文化传承、青少年的教化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让中国人开始经营自己的书房,让国民在各个角落重新捧读厚重的图书,这是我们的向往和梦想。

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策划了“名人书房”丛书。所邀请的作者都是传奇式书房的主人:某作家把游泳池改造成屋顶书房,因订做的书柜太多而被木匠师傅误解为鞋匠老板;某学者把先进的图书馆藏设备搬回家,5万册图书蔚为大观;某先生几易居所,只因新书兴旺发达,无处栖身……

这套丛书不仅讲述名人的书房进化史、读书乐闻、藏书经历以及名作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此套书的出版,弘扬一种打造书房的全民意识、一种阅读明智的崇高精神。当每个人都能像威尔逊那样认为: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当每个人都能像本丛书的作者叶永烈、江晓原、钱文忠等先生一样行动:房子装修,厅小点卧室小点,没有关系,书房一定要大,那么,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就真的是处处飘着书香、个个带着文雅的美丽新世界了。

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成鄙夫。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书房”,感受名人心中的天堂吧!

后记

写一本关于书房的书,这个创意最初出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韩建民社长,我觉得很有意思,就答应了。现在书稿已经完成,是不是真的有意思,就只能让读者来评判了。

我首先要感谢吴燕小姐,她对我作了多次访谈,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本书的初稿,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

我还要特别感谢编辑吴芸茜女士,她为本书的文字编辑、图片插入、版面设计等等做了非常细心的工作,使本书能以赏心悦目的形象与读者见面。

特别说明一点:

本书中出现的所有书影,皆与本人有关——或者是本人自己写作、翻译、主编的书,或者是本人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评论的书。本书中出现的电影海报,也都是本人曾经在媒体上发表过影评的电影。

关于本人已经出版的书籍一览,关于在本书中出现书影的书籍的书评,以及在本书中出现海报的电影的影评,都可以在本人博客上找到:

本人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iangxiaoyuan

本人网易博客:http://professorjiang.blog.163.com

江晓原

2009年12月8日

于自己的书房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猫的书房/名人书房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061492
开本 16开
页数 1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4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4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64
10
整理 吴燕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3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