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农民们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丛书之一,收录了1924年获奖的莱蒙特的《农民们》。这本富于想像力的波兰小说是从自然主义的观点落笔的,文体也直接学自左拉,尤其是受左拉小说《大地》的刺激,但作者对这本书并不崇拜,而是愤慨。这本书对社会各阶层的描写非常刻板、粗糙而不实,但书中的故事却正是莱蒙特最熟悉而珍惜的经历。对各种生活的了解,莱蒙特都靠亲身体验,不像左拉只凭草率的新闻资料研判,去下主观的结论,他追求的是未经理论曲解过的真实。

内容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肖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理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这套丛书所承载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

一套丛书,为我们竖起了一座20世纪的文学丰碑。

目录

上册

莱蒙特和《农民们》

第一部 秋季

第二部 冬季

下册

第三部 春季

第四部 夏季

莱蒙特作品年表

试读章节

神父用坚决的口吻向她保证:“不,不会的。”并静静塞一枚小银币给她。

“谢谢,谢谢,上帝保佑神父!”

她深深鞠躬,颤抖的脑袋垂在他膝前,大颗大颗的眼泪顺着面颊滴下,多皱的老脸宛如新犁过的秋田。

神父觉得心慌意乱。

“走吧,上帝保佑你一路顺风。”他结结巴巴地说着,扶她起来。

她以战栗的双手在胸前画了一个十字,抓稳头陀袋和尖头拐杖,沿着车印很深的大路走向森林,不时回头看看村子。正在挖马铃薯的田地,以及麦梗上低飘的多处牧人炊烟。

神父本来坐在一架犁田机的轮子上,现在又回去坐好,拿了一撮鼻烟,打开每曰祈祷书来看;但他不时由红色字体间抬起双目,浏览秋日祥和的风景,或凝望湛蓝的天空,或瞥视推犁干活儿的长工。

他嚷道:“嘿,瓦勒!犁沟歪了!”并坐直起来,两匹健壮犁田灰马每走一步,他的目光都紧追不舍。

他再次低头看祈祷书,嘴唇喃喃嚅动,但是目光不知不觉又转向马儿,或者新畦里伸长嘴巴、小心翼翼跳动的一群乌鸦,每次鞭子一响,或者马儿转身,它们就飞起来,然后重重落在犁田机后方,在刚翻起的焦土块上磨磨尖喙。

“瓦勒,轻轻打一下右边的母马,它落后了。”

矫正之后,他笑着看它拉得匀匀整整,两匹马走到路边,他跳起来拍拍它脖子——畜生把鼻子伸到他面前,怡然吸气,回报他的抚摸。

“嘿——达——啊”这时候瓦勒唱起歌来。他由田畦里拖出银晃晃的犁头,熟练地耸起犁田机,掉转马头,再把亮晶晶的犁铧插入田地。鞭子一响,马儿开始拖,最后横木又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它们继续走,犁过大片的土地,田地和马路呈直角,顺着斜坡下去,很像粗大麻的纺织品,一直斜向红黄果树叶之间若隐若现的低洼村舍。

时近秋末,但是天气还很暖和,叫人昏昏欲睡。太阳热烘烘的,高挂在西南方的森林上空,使灌木、梨树、甚至又干又硬的土块映出有力又清凉的阴影。

空气中满是说不出的香味和宁静感,最近收割过的田地上空布满金色的阳光,蔚蓝的天空零零落落浮着巨大的白云,宛如被风摧折的大雪块。

极目望去,下面是黄褐色的田野,构成一个巨大的盆地,由深蓝色的树林镶边,一条河流像阳光下闪烁的丝带,亮晶晶蜿蜒在两岸的赤杨和柳树之间,在村子里形成一个长圆的水塘,然后穿过丘陵中的裂缝往北流。小村庄在谷底,环湖而立,阳光照着果园的各种秋色。长长的垦殖地从村尾一直分布到森林边缘,灰色的田野问有羊肠小径,上面长些梨树和山楂树普遍的灰色零零落落夹杂着一块块开有香花的金黄色扁豆园,或者小溪的暗银色干河床;或白杨一行行耸立的沙路,直达山丘和树林。

神父静观这幅风景。不远处有一阵长长的牛叫,搅得乌鸦往上飞,斜飞到马铃薯采掘区,振动的黑影跟着掠过播种播到一半的田地。他用手半遮住眼睛,眺望阳光和森林的方向,看见一个小女孩向他走过来,用绳子牵着一头红色的大母牛,她走近说:“赞美耶稣基督!”想绕路来吻神父的手,但是母牛硬拖着她走,又哞哞低叫。

“你是不是要牵它上市场?”神父问她。

“不,只是到磨坊主那边去推磨。安静一点,你这瘟牛!你中了邪啦?”她气喘吁吁叫道,想控制牲口,但是它拖着她,双双消逝在一团尘烟里。

过了一会儿,沙路上有一个犹太拾荒人跋涉而来,手推一辆载满东西的矮车,不时地停下来喘气。

“摩什克,有什么消息?”神父嚷道。  “什么消息?对关心的人来说是好消息。赞美上帝!马铃薯很多,黑麦和卷心菜的收成都不错。有马铃薯、黑麦和卷心菜的人好极了。”他吻吻神父的袖子,调整手推车的背带,现在顺着缓坡下行,步履轻松多了。继他之后有个瞎眼的乞丐沿着路中央走来,脚步拖拖拉拉,扬起漫天的灰尘,用绳子牵一条胖狗来领路。接着一位小伙子拿着酒瓶从森林边走近,他看神父在路上,连忙躲开,抄田问小径走向村庄酒馆。

此外还有一位邻村的农夫要上磨坊,一位犹太女人赶一群鹅,都打这边经过。各自赞美上苍。神父跟他们说了几句好话,又用和善的目光看看他们,他们继续往前走。

现在太阳快下山了。神父站起来对瓦勒大声说:“你犁到桦树那边,然后收工回家。别把牲口累坏了。”

他走田问小径,低声念祷告辞,不时以深情又明亮的双眼环顾四周的景色。穿红衣服的农妇们在马铃薯采掘区干活儿,箩筐里的收成咕噜咕噜倒进板车。处处有人犁田,准备播种。犁过未耕的土地有一群花斑母牛在吃草。谷物的叶子已经萌芽,某些灰色的土地开始呈现红扑扑的色泽。细细修剪过的茶色草地上,白鹅像雪花般浮现。一头母牛在远处低叫。有人点了火,长长的蓝烟在麦田上空拖曳。另外一处地方有犁田机运转,后面跟着一团模糊的尘烟,落在山脚下。烟雾下有个光头赤脚的农夫宛如从云端出现,腰间缠一块装满谷粒的布,优哉游哉地走着,抓起一把又一把的谷粒,安详地撒遍大地,活像赐福给子民。他走到犁好的田地末端,掉头慢慢登上斜坡地平线,先浮出他的一头乱发,然后是双肩,最后全身都出现了,仍是那副庄严的姿态,将福佑的种子播撒在地面,把它当做神物——金色的种子呈半圆形落在他四周。

P2-3

序言

这本富于想像力的波兰小说是从自然主义的观点落笔的,文体也直接学自左拉,尤其是受左拉小说《大地》的刺激,但作者对这本书并不崇拜,而是愤慨。这本书对社会各阶层的描写非常刻板、粗糙而不实,但书中的故事却正是莱蒙特最熟悉而珍惜的经历。对各种生活的了解,莱蒙特都靠亲身体验,不像左拉只凭草率的新闻资料研判,去下主观的结论,他追求的是未经理论曲解过的真实。尽管如此,他的实证作风最早还是源于左拉的影响,《农民们》(1904~1909)中,左拉的影子隐约可见。它反映现实环境里的群体生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笔法上脱胎于自然主义,但体制上却是史诗的格局。

对现代人而言,从叙事作品中辨识史诗的条件是:完整的体裁、和谐而一贯的格局,以及统筹全局的气象,更重要的,还得描写受苦与奋斗的故事。在一种概念式的体裁下要表现这么多的特色,全靠我们的灵思感应,否则不易成功。原则上,动荡的情节和人物的奋斗要一步步推展开来,使它们像相激相逐的浪花,活跃于平静的文字藩篱之外,情节务必切题而不流于感伤的俗套;布局则必须明确、明亮而开阔,使出场人物都能各展所长;同时,诗的统一与和谐不可忽视。

因为现实与理想的悬殊所造成的绝望,一定要避免——史诗人物本来就不应该怕苦畏难的。另外,人物再怎么样也不可以像遭遇大难的人那样失魂落魄,他们应该随时精神焕发、生龙活虎,齐心向目标挺进。出场人物不论崇高磊落或猥琐卑微,都应该逼真生动。

这些条件,莱蒙特的《农民们》都具备了。衡情度理,现代文学是不容易在这种文体里寻求发展的,但“农人”的题材却适应了这种文体的需要。既然钟情于这种文体,作者便兢兢业业、毫不马虎,这便是本书值得推崇的地方。

作者笔下的波兰农人纯朴、率真,颇具原始面貌,这些正是史诗人物必备的条件;然而,为了特意迎合这种崇高的文体,相对的缺点也就不可避免了。这些人物很少有鲜明的个性,即使部分有值得发挥的地方,作者也都写得很含蓄。这些人物的英雄形象表现在自律和责任上,在集体意识的笼罩下,个人思想并不十分突出。全书中,我们所看到的生命意识是村人对共同土地的维护,而非对私人财产的偏心。至于妇女的刻画,也并没有很特殊的意义,像汉卡的殷勤柔顺,都只是村人共有的责任感之一而已。

在这块流水萦绕的低地上生存的农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明确和冷静的道德准绳,他们像风中的芦苇,风吹来就低头,火来时就燃烧,热情所及,难以自制。远古以来,他们就得和那些占有这块土地的人争斗,因为这是他们生命的凭依。等到有一天,外来的主人给他们耕作,却不给他们主权时,他们一度也会消沉而认命,可是在不可避免的焦虑中,却也会采取强硬的手段,但他们的手段并不足以争回自己的面子——他们的面子里是含有一点虚荣心的,这种虚荣心脆弱得支撑不住人性的尊严。说来,他们的举止实在和小孩子一样天真——他们原本就是率直而敏感的一群,也因为这种性格,才使得故事更有趣。另外,这些人强烈的想像力很令我们好奇,这种想像力成为他们贫穷而脆弱的生活中的一扇窗子,能闪现出温婉而美好的梦境。

书中,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座值得他们去爱、去奉献和尊敬的教堂,使他们有了救赎和再生的希望,这些,使全篇充满诗的气氛。

美中不足的是,他没有在书中显露史诗英雄所需要的光华。这种题材想提供特殊的英雄造型,本是不太容易的。书中人物的英雄气概只有表现在他们对土地那份深刻的执著上,土地给了他们生命,也提供了大自然的力量,作为挑战的对象。就全书的章法而言,史诗的气象是无可争议的,它用秋、冬、春、夏等季节的对立和均衡来暗示对生命的礼赞,当岁月在人世的浮沉里流逝的时候,这些现象在我们的心灵里仍然是历久弥新的——类似的情节不断在重复,每次重复都有它特殊的意义。  这本小说由于情节繁琐,很容易流于沉闷或单调,由于作者手法高明,不断在题材上寻求突破与变化,才使其得以保持清新的格调、色彩的均衡与周全,维持了风格的统一;而个性的塑造,也都能在特定的情节中发挥作用,生动的写实精神,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能的话,女主角雅歌娜是个例外,她的造型比较富于象征意味,但这个象征也只是诗篇的必然设计。本质上,这是一篇描写波兰乡土和农村妇女的杰作,所有自然界的魔力、农人盲目的工作欲、温驯和想像力、美的渴求,加上些微的懒散,一切正面和反面,一切繁华醉人的和种种被乱世糟蹋了的美德,都毫不保留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她既是农人各种缺陷的化身,也是人性中多姿而光辉的代表,她简直是书中的悲剧女主角了——书中的悲剧气氛经营,作者是没有丝毫放松过的。

总而言之,这部史诗型的小说是由高妙的艺术手法写成的,它是那么有力、那么真实,所以我们敢于肯定它的长久价值,不论在波兰文学,或在所有想像性的作品范畴内,都会留下优秀而值得纪念的典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农民们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波兰)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译者 李斯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1645
开本 16开
页数 6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11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3.45
丛书名
印张 39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0
170
3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