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
内容
编辑推荐

他们曾叱咤风云一时,如今烟花散去。他们隐于都市最繁华处,默默执著平淡无波。这十一位老人,风格迥异,各自精彩,书写了上海一个世纪多元的文化精神。

目录

在愚园路那幢临街的小楼——施蛰存的多彩人生  1  

真知灼见育群英——徐中玉素描  37  

散落在桂叶草堂的册页——杜宣的书剑生涯  55  

捧着玫瑰采蔷薇——何满子剪影  85  

千年之外的平淡——王水照的学者风范  107  

掀开“文学是人学”的新乐章——钱谷融的散淡人生  121  

九叶诗人的世纪尾声——王辛笛的诗样年华  141  

丽娃河畔念着普希金——王智量印象  161  

只为听得蕉声翠——顾易生侧影  179  

六十年弯道相携转过——贾植芳的一世情缘  193

回首叫云飞风起——峻青人生赋  227  

后记  247

试读章节

施蛰存先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开山大师,他被海外文艺界誉为“中国新文学大师”,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国际汉学长盛不衰的研究热点。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任教后,他又成为治学严谨、独具创意的名教授,在诗学、词学、比较文学、金石碑刻与文物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因此荣获了上海文学艺术的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2003年11月19曰,阴雨绵绵。上午8点47分,施先生安详地离去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颗巨星就此陨落。

施先生去世前一年,也就是2002年初冬的一个下午,我曾拜访已届97岁高龄的施蛰存先生,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施先生的家在愚园路靠近江苏路口…幢临街的小洋楼里。沿着狭长的愚园路缓缓前行,只见街道两边的梧桐树已脱尽了它华丽的叶子,只有坚挺的枝条在天际勾画出凛然的凤骨。施先生家那幢临街的三层洋楼已经很有些年头了,他在这里已经住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尖顶,宽大阳台上罗马廊柱的两个拱形门洞,有着暗绿色木头百叶帘的落地钢P2窗,透射出浓浓的欧陆风情和骨子里的贵族气,令人不难想见它当年的气派和辉煌。

穿过不大的天井,沿着陡峭而狭窄的木头楼梯走到二楼,里边朝南的一间房间便是施先生的书房兼客厅兼餐厅兼卧室,这就是先生的“北山楼”书斋了。我敲门进去,见施先生正端坐在临窗书桌前的一张褐色的老藤椅上,这是他坐惯的位置。窗户朝南,温暖的阳光照着他。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台灯、笔墨、书籍和一些信件。书桌后面的书架上放满了书,有些凌乱。施先生看上去很清瘦,见了我,微微欠身,点头,示意我坐下。我上前握了握他的手,他的手很凉,可他却大声说:“吆!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快用热水捂捂。”边说,边招呼保姆给我倒热茶……

施先生耳背经年,我只能和他笔谈,确切地说,是我用笔提问,施先生口述。谈话中,我发现他的烟瘾不小,几乎不断地在抽烟,不过抽的是雪茄,因为雪茄不像香烟那样容易生痰。他孙女说,施先生是把烟吞到喉咙,尚未进胸,就立即又吐出来,这样,烟的香味已尝,而烟的毒害則大都吐了出来。每天下午,他要喝杯牛奶咖啡,加几块饼干当点心。施先生的眼睛非常好,连老花镜都不用,说的是一口糯软的上海话。他的思维依然敏捷,说到兴头上,会冒出几句他特有的幽默话语。说起令他蜚声文坛的心理分析小说,施先生说:“文学如时装,也有时代的风尚,所谓‘心理分析派’、‘新感觉派’,都是上世纪30年代国际文学上的新风尚,我不过是受到了影响,觉得这是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创作方法过时了,不流行了,成为历史了,我也不写小说了。”言语中的那种超然、淡然,不由让人生出一种别样的感动来。

这是一个真正悟透了,一切的老人。P3

后记

这本书断断续续地写了四年。

2001年初夏,《上海滩》杂志的编辑部主任葛昆元先生来向我约稿,我就同他谈起了写上海顶级文化名人的想法,葛先生觉得这个选题不错。于是我便开始了这项工作。

我第一个采访的对象是徐中玉先生。虽然当记者已有些年头了,釆访的人也不计其数,但要采访上海滩上名望很大的文化名人在我还是第一次,未免有些怯场。而徐先生是我母校的教授,又是中文系主任,他给我们上课时的亲切和蔼之状犹历历在目,于是,我把他作为我这个选题的第一位采访对象。

在徐先生家待了整整半天,他不厌其烦地和我聊了他的一些状况,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资料。后来,我又接连去拜访了他几次,并采访了徐先生的几位学生。正想动笔写作时,却遭遇了生命中巨大的不幸。在那个酷热的夏日,母亲在我毫无感知的情况下去世了。我是我母亲惟一的女儿,我无法原谅自己对母亲的疏忽,深深的内疚使我几乎无法做任何事情。

我失去了世界上最疼我的人。

我知道母亲是想成全我,她不愿意耽搁和占用我的时间,因此,她默默地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我真是大逆不道啊!

那段时间,我几乎无法人眠,睡着了又突然在半夜哭醒,好几次我梦见自己在陪母亲看病,醒来又泪湿一片。我多么愿意这是真的!

从那以后,我看世界的眼光也与以往大不一样了。我开始明白人世间的所谓名利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不会再羡慕嫉妒任何人,因为人是那样的脆弱,说没有就没有了。以前,我喜欢拍照,总想留住每一个美好的瞬间,一位朋友曾对我的这种热衷淡淡地说过一句:“留不住的。”当时,我并不以为然,现在,才明白他说的一点不错。所有的一切都会随风而去。

与此同时,冥冥中有一个声音在对我说:“必须把你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做好,你没有理由懈怠。”这是母亲在天之灵向我发出的指令。

就在那年年底,我写出了《风骨教授徐中玉》,发表在2002年元月改版后的《上海滩》上,从采访到完稿,其间隔了将近半年,这在我的采访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

没有人知道,在那半年里,我经历了几乎脱胎换骨的痛苦。

虽然《风骨教授徐中玉》写得比较拘谨,但它却为我打开了采访一系列文化名人的窗口,我觉得我可以而且能够做成这件事了。

接着,我又釆写了俄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专家王智量教授,他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同时,我也是智量教授家的常客,对他的情况和为人比较熟悉,所以,很快写成了《才高情深的智量教授》,发表在2002年第二期《上海滩》杂志上。

文章刊出不久,编辑部接到两位读者的联名来信,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上海滩》改版之后,好文章接连不断……在‘人物述林’中,近两期的《风骨教授徐中玉》、《才高情深的智量教授》,生动介绍了上海教育界著名学者的经历和人品,这是新上海的新儒林,希望能一期接一期地推荐下去,上海是人才荟萃的大都市,知识圈里前浪激后浪,值得作更深更广的挖掘。”

葛先生把这封信给我看了,说真的,对于这两位从未谋面的读者我确实很感谢,是他们的鼓励和建议使我坚持着把这件事情持续不断地做了下去。

就这样,仅2002年一年里,《上海滩》杂志就连续八期推出了我写的7位上海文化名人。令我欣慰的是这些上海滩一流的文化名人几乎都认可了我的釆写,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在采写他们时,我时时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在经受着一次次的洗礼,精神也在不断地升华。

2002年7月,《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我釆写的《散淡闲人钱谷融》。之后,《文汇报·笔会》、《文学报》、《读者导报》等也先后转载了我采写的关于施蛰存、王辛笛、王智量等先生的文章。

最难忘的一次是对施蛰存先生的采访。

施先生是中国现代派小说的鼻祖,他18岁时,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个小说集。上世纪30年代,出任了影响巨大的文学杂志《现代》的主编,那时,他几乎领导着典型的上海作家的生活方式。

我是在2002年的岁末采访施先生的,那时,他已届97岁高龄了。我去时,他穿着缎子睡袍端坐在窗前等我,虽是垂暮老人,却自有一种高贵的气质,令我仰之。那天,我和施先生笔谈了很久,直到保姆提醒我,施先生近年来还从来没有接受过那么长时间的采访。我才想起他已是耄耋之年,而且,身体又不太好。事后,想想还真有点后怕呢!

第二年暮春时节,我又去看施先生,他还是那样穿着睡袍坐在窗前,保姆说他近期身体不太好,原以为他连清明都会捱不过去。她的言下之意是希望我不要多打扰施先生,我自然明白。施先生和我点点头,示意我坐下。他告诉我他已看了我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并用绵软的上海话连说了好几句“谢谢”。我问先生最近好吗?他在纸上写道:“我今年98岁。老妻去世,非常寂寞。”我一时语塞,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用什么话语来安慰眼前这位文化巨人。突然之间,我觉得他是那样的无助。他是在向我这个晚辈吐露他的心头郁闷呵!我的两眼瞬间潮湿了……

写到这里,我有点感伤。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朋友就希望我把它们结集出版,说这将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这些上海滩文化名人的经历集结在一起就是一个时代 ”的文化缩影。同时,我还有一个隐秘而实在的愿望,那就是让所有的我釆访过的老人都能亲眼看到这本书。我相信,他们一定会高兴的。

可是,现在施蛰存先生和王辛笛先生已先后谢世,贾植芳先生的夫人任敏也去了。而我却成了他们生命中最后的一个采访者。这使我更加急切地想让这本书尽快出版。因为,我实在不愿意留下再多的遗憾了。

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郝铭鉴先生,虽然我久仰郝先生的大名,却和他素昧平生,假如没有他的鼎力支持,这本书不会那么顺利地出版。我也要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陈鸣华先生对这本书出版的支持。当然,我特别要感谢《上海滩》杂志的葛昆元先生,若没有他四年来不断地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一定不会存在。我还要感谢沈善增先生,是他一次次向我指出该如何把这些文章写得更加完美,更加真实地传递出这些一流的上海文化名人的神韵。

窗外下着雨,是江南连绵的春雨。花架上的几盆薰衣草,在春雨的滋润下开出了一穗穗淡紫色的花。薰衣草的故乡在普罗旺斯,那是个安静的法国小山镇。那里,漫山遍野都是薰衣草,春天开花时,一大片紫色,把山野衬托得无比华贵。一阵风过,香满四野。

此刻,我眼前呈现出的就是这一大片绚丽高贵的紫色。

惜珍

2005年幕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惜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796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4.4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7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