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社会秩序提供资源和保证,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有序化。但是,人类在文化有序进化的同时也有文化的退化和文化品位下降现象。后者造成社会有序度的降低、混乱度的加大,这类现象就是反文化现象。本书不仅提出了“反文化”这一范畴,还进一步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对反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哲学透视。在很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图书 | 扰动文化的逆流--对反文化现象的哲学考察 |
内容 | 编辑推荐 文化为社会秩序提供资源和保证,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有序化。但是,人类在文化有序进化的同时也有文化的退化和文化品位下降现象。后者造成社会有序度的降低、混乱度的加大,这类现象就是反文化现象。本书不仅提出了“反文化”这一范畴,还进一步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等方面,对反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哲学透视。在很多问题上,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目录 序 言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扰动文化的反文化 二反文化问题的实践和理论来源 第一章 与文化相反的反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现代理解 一“文化”界说梳理 二 文化的本质——序 1.文化之序的由来 2.文化之“序”含义的诠释 3.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序的变化 第二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反文化 一 文化的有序和反文化的反序 1.文化的组织功能联结着有序 2.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的贯通与相关 3.从文化进步本性反观文化的有序 4.文化的本意即在于有序 二 世界演化中的有序与无序 1.自然演化中的有序与无序 2.社会演化中的有序与无序 三 反文化现象的经验归纳与事实验证 四 反文化问题研究的方法论 1.关系型动态思维原则 2.立足科学的辩证思维和复杂系统的探究方式 3.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反文化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 “反文化”的界定 一 “反文化”界说梳理 1.国外的“反文化”界定 2.国内对反文化的不同指称 二 文化哲学视域中的反文化 1.反文化不是什么与反文化是什么 2.反文化与文化的划界标准 第二节 反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 实践性与倒退性 1.反文化的实践性 2.反文化的倒退性 二 隐蔽性与复杂性 1.反文化的隐蔽性 2.反文化的复杂性 三 相对性与具体性 四 自我累积性与连续性 第三章 反文化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反文化发生的内在机制 一 反文化的文化根源 1.文化既连续又间断:反文化内在的生长点 2.文化有序中包含无序:反文化的可能性“原点” 二 反文化的主体性原因 1.主体认识的局限 2.人的自然生命的双重指向 3.超越性的两歧性 第二节 反文化发生的外在机制 一 反文化泛滥的社会土壤 1.制度层面原因 2.社会整合机制的原因 二 自然对文化的双重效应 1.自然孕育、生产和支撑文化 2.自然之熵对文化的蚕食与消解 第四章 多维视野下的反文化 第一节 共时态视野下的反文化 一 反文化的基本类型 1.超越型“反文化”与背离型反文化 2.内生型反文化与外激型反文化 3.隐型反文化与显型反文化 二 反文化的基本模式 1.文化“返祖” 2.文化“忘本” 3.文化“异化” 4.文化的“非法链接” 第二节 历时态视野下的反文化 一 反文化主导模式的转换 1.文化传递方式不同的根据 2.理论和知识背景的根据 3.反文化的文化心态 二 反文化外延量的扩大 1.文化“复利”增长:反文化外延扩张的内因 2.通讯传媒方式的变化:反文化外延量扩张的外因 3.文化模式的变迁:反文化外延量扩张的现实背景 三 反文化运行轨迹的畸形有序 1.反文化系统的开放性 2.反文化现象之间非线性相干作用 3.涨落机制的作用 第五章 对于反文化的价值分析 第一节 反文化的正价值 一 反文化正价值的理论根据 二 反文化正价值的主要表现 1.反文化对文化的意义 2.反文化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3.反文化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三 反文化正价值的有限性 第二节 反文化的负价值 一 反文化蚕食、剥夺文化 1.反文化对文化的反向消解 2.反文化导致文化迷失 3.反文化造成文化生态的退化 4.反文化对文化生产和文化力造成实质性破坏 二 反文化的反主体效应 1.反文化的反主体效应表现为对人生的背逆 2.反文化在主体心理层面造成“文化休克” 3.反文化通过意义的剥夺和心灵熵的放大来反主体 三 反文化的社会危害 1.反文化危害社会的表现 2.反文化危害社会的方式 第六章 社会面对反文化的可能选择 第一节 面对反文化做出可能选择的依据 一 客观依据:文化与反文化的关系 1.文化与反文化的正相关 2.文化与反文化的负相关 二 主体依据:人类理性 1.凭借理性理解人的文化生存 2.凭借理性洞察反文化无序的本性 3.凭借理性对反文化的预测和控制 三 实践依据:以文化应对反文化 1.实践的现实性支撑着社会选择 2.实践的为人性要求以文化应对反文化 第二节 社会立足长远发展的可能选择 一 树立正确的反文化观 1.承认反文化的客观存在 2.具体地历史地看待反文化 二 建立为社会认可的宣泄、替代机制 1.社会认可的宣泄、替代机制与反文化的本质区别 2.建立为社会认可的宣泄、替代机制的根据 三 把握文化创新的质量和速度 1.文化超载导致“消化不良”和后果认识不到位 2.主体对创造成果的滥用进一步加重其危害 四 健全文化管理和反文化预警机制 I 1.反文化预警的可能性 2.正面、积极的文化管理或控制 五 加强制度建设和德性教育 1.加强制度建设 2.强化德性教育 六 确立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结语 一反文化研究的深层问题和困惑 二反文化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扰动文化的逆流--对反文化现象的哲学考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046279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07-07-01 |
首版时间 | 2007-07-01 |
印刷时间 | 2007-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0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