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作,旨在借用庆典契机梳理本土电影的历史脉络。本书以百年为时间框架,力求于发展的过程中寻找中国电影专业的贯穿性问题。本书以主题研究定向,试图探讨早期(无声片时期)的中国电影摄影、中国电影摄影的曲折兴衰、“十七年”中国电影摄影等问题。可供相关的研究者阅读或参考。
图书 |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摄影卷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电影百年华诞而作,旨在借用庆典契机梳理本土电影的历史脉络。本书以百年为时间框架,力求于发展的过程中寻找中国电影专业的贯穿性问题。本书以主题研究定向,试图探讨早期(无声片时期)的中国电影摄影、中国电影摄影的曲折兴衰、“十七年”中国电影摄影等问题。可供相关的研究者阅读或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绪论 第一编 早期(无声片时期)的中国电影摄影(1896—1927) 第一章 早期中国电影摄影(20世纪初) 第二章 电影摄影技术、技巧掌握期(1910—1920) 第一节 摄影先驱罗永祥与多才多艺的黎民伟 第二节 敢吃螃蟹的人廖恩寿 第三章 电影摄影的早期探索(1921—1927) 第一节 “融画入影’’的但杜宇、经广馥和但淦亭 第二节 特立独行的张伟涛 第三节 归国学子的奉献 第四节 群体性探索 第二编 中国电影摄影的曲折兴衰(1927—1949) 第一章 中国电影摄影的盛衰(1927—1930) 第一节 “武侠神怪片”的盛衰 第二节 1930年的初步转机 第三节 中国有声影片问世 第二章 冲破“复制”樊篱的中国电影摄影(1931—1940) 第一节 异军迅猛崛起(1933) 第二节 曲折与蔓延(1934—1935) 第三节 冲破“复制”樊篱(1936—1937) 第三章 40年代中国电影摄影创作(1940—1949) 第一节 带有纪录片特征的故事片摄影创作(1940—1946) 第二节 40年代电影摄影创作高峰(1947—1948) 第三节 解放前夕(1949) 第三编 “十七年”中国电影摄影(1949m1966) 第一章 新中国初期的电影摄影(1949m1956) 第一节 《桥》及其他(1949—1950) 第二节 新气象(1951) 第三节 《武训传》的风波 第四节 战争片史诗化风格追求中的摄影造型(1952—1955) 第五节 多样化题材影片的摄影创作 第六节 电影摄影艺术攀上第一高峰(1956) 第二章 发展中的摄影艺术(1956-一1959) 第一节 双百方针与摄影创新(1956) 第二节 激情与冒进(1958) 第三节 电影摄影艺术攀上第二高峰(1959) 第三章 艰难挺进中的摄影艺术(1960—1964) 第一节 艰难挺进(1960—1963) 第二节 电影摄影艺术攀上第三高峰(1963—1964) 第三节 风云乍起 第四章 一场浩劫(1966—1976)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横扫一切”的“旗手” 第三节 四人帮控制下的故事片创作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摄影卷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国恩//巩如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60241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5 |
出版时间 | 2006-11-01 |
首版时间 | 2006-11-01 |
印刷时间 | 2006-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4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9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