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矿冶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史话》旨在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中国史话》系列丛书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

本册为《矿冶史话》,由唐际根编著,概要介绍了铜、铁、金等几种主要金属在中国历史上被开采、提炼和使用的情况。

内容推荐

唐际根编著的《矿冶史话》从中国古代冶金生产技术发展的固有阶段性出发,概要介绍了铜、铁、金、银、铅、锡、锌、汞等几种主要金属在中国历史上被开采、提炼和使用的情况。书中分析了中国古代矿冶生产技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对不同时期的矿冶水平作了条理明晰的阐述和总结。同时讨论了矿冶业的发展,特別是青铜冶铸技术和冶铁技术对社会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矿冶史话》所引资料立足于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并充分吸收了冶金史学界的科研成果,被著名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誉为“有较高学术性而又深入浅出的著作”。

目录

引言

一 史前时期的矿冶业

 1.岩石、矿产、旧石器时代人类

 2.陶器与用火

 3.自然金属的识别与原始矿物概念的形成

 4.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组织结构

 5.炼铜术的开端

 6.冶铜术的发明对史前社会的影响

二 夏商至春秋时期的矿冶业

 1.铜器的冶铸与中国青铜时代

 2.铁器冶炼的开始

 3.初识金银

 4.铅与锡的冶炼

 5.朱砂、颜料、汞

三 战国至西汉前期的矿冶业

 1.铁矿的开采与铁器的冶炼

 2.铜矿的开采与铜的冶炼

 3.金银的采淘和冶炼

 4.金属铅锡的冶炼和汞的提取

四 西汉后期至南北朝时期的矿冶业

 1.独特的钢铁冶炼体系

 2.冶铜术的继续发展

 3.金银矿的开采与提炼

 4.铅锡的冶炼和汞的冶炼

五 隋唐宋元时期的矿冶业

 1.冶铁业

 2.冶铜业

 3.金与银的采炼

 4.铅矿锡矿与汞矿的开采及其提炼

六 明清时期的矿冶业

 1.冶铁业

 2.铜的冶炼

 3.淘金与炼银

 4.金属锌的提炼

 5.其他有色金属的冶炼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史前历史的早期阶段,人类无时不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低下的生产力和以采集、狩猎为核心的“攫取式经济”,使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一切都要依赖于大自然。

岩石,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物质,人类与岩石的关系,自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旧石器时代,人类通常以洞穴和岩荫为栖居地,为了获得有力的生存手段,他们选择了用岩石来打制各种狰猎工具以及用来切割毛皮、割啖肉食、砸骨取髓的各类石器。

考古发现表朋,中国史前人类对岩石的利用,一开始便有意识地进行了严格的挑选。

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似乎对石英岩和脉石英有着特殊的偏好。著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中出土的几件石器都是石英岩;山西芮城县西侯度古文化遗址现己出土石制品数十件,原料绝大部分为石英岩,少数为脉石英和火、山岩;著名的蓝田猿人遗址所发现的石器主要也是石英岩和脉石英;北京猿人遗址经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共发现石制品10万余件,其中以脉石英为原料者占全部材料的78%。山西芮城县匾河文化遗址和湖北大冶石龙头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大部分仍为石英岩。

石英岩是一种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这种岩石具有较强的光泽,质地坚硬致密,的确是制造石器的上好材料。脉石英的物理性质与石英岩类似。

对石器原料有意识的选择,表明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对不同岩石的性能已经有所了解。

旧石器时代中期,制造石器的原料主要有3种,即石英岩、角页岩和燧石。如陕西大荔县发现的大荔人所用石器以石英岩为主,燧石次之;山西阳高县许家窑人所使用的各种石器也以石英岩、燧石居多;发现于山西襄汾县的著名的丁村人遗址石器则以黑色角页岩为主,占95%,其余为石英岩、燧石;贵州桐梓人的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

毫无疑问,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寻找优质岩石的努力取得了新的成果。作为岩石学上致密块状微晶质岩石的角页岩,以及有一定蜡状光泽和致密坚硬的燧石被提到了与石英岩同等重要的地位。

旧石器时代晚期以后,脉石英、石英岩仍被采用,但颜色、质地俱佳、加工更为便利的燧石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及北京房山山顶洞遗址所出石器中,脉石英、石英岩、燧石并存。山西沁水县下川乡的下川文化遗址中,黑色燧石占了绝对多数。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中的石器原料是从洞外运入的,也以燧石为大宗,另有少量石英岩。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的旧石器晚期石器制造场被认为是专门开采燧石石料并制造石器的地方;汉原富林遗址曾发现丰富的石器,其原料也是附近山上出产的燧石。

不言而喻,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对岩石的观察,尤其是对不同岩石物理特性的了解又近了一步。P7-8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奠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教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活》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后记

这样一本科普小册子,本无须写什么“后记”。但看完校样以后,总感到还有些其他的话要说出来。

我对古代金属冶炼产生兴趣,细想起来与我父亲有关。

父亲是个热处理工。当年他工作的车间,与我就读的小学仅一墙之隔。我通常就在他的堆放着各种钢材的车间里用午餐。从父亲那里,我学会了许多名词,如熟铁、生铁、马口铁、球墨铸铁、高碳钢、低碳钢、淬火、翻砂、锻造等,并对不同钢材的性能也有所了解。父亲好学善思,为学习技术,不惜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参考书。中国古代冶铁术的起源,曾是他试图搞清楚的问题之一。但限于条件,父亲直到退休也没能找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我入北京大学考古系后,一直收集有关这一问题的科研资料。1993年,我写出《中国冶铁术的起源问题》一文(见《考古》1993年第6期),对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出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是帮父亲了却一桩心愿。

我选定中国青铜时代考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恐怕也与自己对金属文物的独特兴趣分不开。主持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工作后,我有机会大量接触商代青铜器,开始对中国古代铜、铅、锡等金属的冶炼与青铜铸造发生强烈兴趣。1994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任式楠先生希望我参与《中华文明史话》学术普及活动,并承担《矿冶史话》一书的撰写。我欣然接受了。当初稿送到著名冶金史专家华觉明教授手中时,内心十分忐忑。令我欣慰的是,华觉明先生给予了热情鼓励,认为本书在许多方面提出了重要见解,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性的通俗读物。华觉明先生还对初稿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并被我采纳。因此我首先要感谢他对作者的关爱与帮助。

本书虽包括有不少个人研究心得,但多数内容仍然属综述其他学者的科研成果。夏湘蓉等的《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编著的《中国冶金简史》以及杨宽先生的《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是最主要的参考书。书中有关唐代金银器的论述,直接引用了北京大学考古系齐东方教授近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的部分内容,鲜有改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龙以律老师和严峻老师为这本科普小册子的面世付出了辛勤劳动。客观地说,这本科普读物,凝聚了上述提到的和限于篇幅没有提到的诸多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因此我很赞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在这套丛书中不采用“×××著”的方式署名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矿冶史话/物质文明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际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1889
开本 32开
页数 1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6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1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3
丛书名 物质文明系列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