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史上,赵孟频无疑是一位最复杂且最难了解,但却是成就最高的中心人物。著名旅美学者李铸晋教授,以如椽之笔,重新梳理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以微观的考察剖析赵孟頫的身世、心境和画作的内涵,也以宏观的视野立论时代背景的困境与无奈,更搜寻上下千年时空,远接唐宋,下启元明清,为赵孟頫的画艺作继往开来的定位,使赵孟頫在艺术史上重新闪光。

内容推荐

赵孟頫被视为元代初年最伟大的书画家,他承前启后,开创一代画风,成为勾连中国艺术史的关键人物。然而,由于他身为宋代王孙,却出仕元朝,这使他在遭受时人讥讽外,也备受后人非议,艺术成就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著名旅美学者李铸晋教授,以如椽之笔,重新梳理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以微观的考察剖析赵孟頫的身世、心境和画作的内涵,也以宏观的视野立论时代背景的困境与无奈,更搜寻上下千年时空,远接唐宋,下启元明清,为赵孟頫的画艺作继往开来的定位,使赵孟頫在艺术史上重新闪光。本书是李铸晋教授花费毕生精力的重要论文集,为艺术爱好者不能不看的经典之作。

目录

赵孟頫研究的契机(作者序)

赵孟頫的生平

 赵孟頫的世系

 赵孟頫的师承

 赵孟頫一家的艺术与文学

 赵孟頫仕元的几种问题

赵孟頫的画艺

 赵孟頫红衣天竺僧图卷

 吴兴赵氏三世人马图卷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赵孟頫二羊图卷

 赵氏一门三竹图卷

试读章节

赵孟頫是元朝初年的一位代表性的人物。他以南人且为宋宗室在元朝任高官,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上,都表现了他的才干与见识。尤其在文艺方面,诗、文、书、画以及音乐上,他都有极高的成就。关于他的生平,《元史》、《新元史》和许多有关元史的书籍内,都有颇为详尽的记载。另有地方志、文集、札记等,有关他的资料,亦复不少。笔者最近把这些资料集中,正为赵氏撰写一个较为详尽的传记。其中有关他仕元的资料不少,所引起关于他仕元的问题也甚多。因此,现在先把这些资料作一整理,可以使我们对他之所以仕元的种种问题,有一较为客观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才能对他一生中其他的活动与行径,有进一步的了解。继而对他的艺术,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赵孟频是宋宗室,自宋太祖四子秦王德芳以下十代,皆曾任官职于宋朝。孟頫本人,于年近弱冠之时,亦以父荫任真州司户参军,至宋亡为止。至元二十三年(1268),元世祖命程钜夫赴江南,起用南方文士,得二十余人,以赵孟頫为首。自此以后,在大都,在山东,在江南,赵均任元官,前后蒙受五位皇帝之恩宠。他也因此颇受责难,后人以为他背弃其宋室传统,许多的故事传闻,也都含有对他的批评。这类事迹,最近有些新发现的资料,现列于下。

《元史》卷173《崔或传》载:“崔或,字文卿,小字拜帖木儿,弘州人。负才气,刚直敢言,世祖甚器重之。至元十六年,奉诏偕牙纳木至江南,访求艺术之人。”此乃元世祖访求南人之始。然而这里所谓之“艺术”并非现代所谓之“美术”,而是相当于“技术”,即熟习机械、工程、建筑,以至于医术之人。正式访贤始于1286年,《元史》卷172《程钜夫传》所载有关搜访江南遗逸之事:“(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国建学,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使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又:“……奉诏求贤于江南……帝索闻赵孟蓬、叶李名。钜夫临当行,帝密谕必致此二人。钜夫又荐赵孟烦、余恁、万一鹗、张伯淳、胡梦魁、曾唏颜、孔洙、曾仲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余人,帝皆擢置台宪及文学之职。”此外,曾在宋季任丞相之职的留梦炎,于1275年元军至其家乡衢州时降元,被起为礼部尚书,又迁翰林承旨,亦曾奉诏赴江南访贤。《宋史》、《元史》均无留传,其事迹仅见于其他传内(《元史》卷190熊朋来及牟应龙二传)。

这些记载,有几点应该指明。一是元世祖最想罗致的宋宗室人才是赵孟蓬,而非赵孟兆页。孟道在元初,必有相当之名望,方得元世祖如此垂青。可惜他在《宋史》及《元史》均无传,何处人?有何特殊成就?都无法得知。但他与孟频同为宋宗室,似无问题,而两人之名同冠“孟”字,当是同辈,故孟蘧亦当居杭州或其附近。《宋史》卷222之世系表列有孟蓬,可能是同一人。如果属实,则他与孟頫的关系并不太近。虽然都是秦王德芳的后裔,但已有八代之别,故十分疏远。他与孟频是否相识?亦不可知。大概他较孟頫年长,在南宋晚年,可能与叶李一样,已位居高官,颇有政声,为元世祖所闻,因而想延揽他。程钜夫到杭州时,他或许没有接受邀请,因而留下来,以遗老终其身。钜夫在杭州时,很可能耳闻赵孟频之名。赵当时已为“吴兴八俊”之一,且居其首,故最先为程所罗致。而那时孟頫年仅三十二三岁左右,尚年轻,即受程之邀,以当时南宋遗老多聚居杭州一带而言,应属一种特别的荣誉。在程所访得的遗老二三十人中,赵孟頫特别受重视。《元史·赵孟頫传》云:“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如神仙中人。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或言孟頫宋宗室子,不宜使近左右,帝不听。”从这一段来看,叶李乃元世祖指明要罗致者,且在南宋时曾为丞相,当是程所搜访中,最重要的一人。然世祖命孟频坐其上,也就表明孟頫的确才气甚高。故即使年纪尚轻,已先得程钜夫之推崇,再而获世祖之赏识。这种表现,证明孟频确有过人之处。  另一方面,赵孟頫之所以特别出众,也是因为程、崔抵江南时,许多宋遗老都不接受他们的邀请。前面提到的赵孟蓬,即是一例。其他还有不少,现仅列数人于下,以见大概:

一、文及翁,字时举,绵州人,徙居吴兴。宝裙元年(1253)进士,仕宋资政殿学士。景定间,言公田事,有名朝野。宋亡,元世祖累征不起。闭门读书,有文集20卷。

二、方逢辰(1221—1291),初名梦魁,字君锡。严州淳安人。淳祜十年(1250)举进士第一,累官兵部侍郎、国史修撰,兼侍读,除吏、礼部尚书,俱不拜。入元,世祖诏御史中丞崔或起之,辞不赴,卒于家。

三、方逢振,字君玉,逢辰弟。景定三年(1262)进士,历国史实录院检阅文字,迁太府寺簿。宋亡,退隐于家。元世祖诏侍御史程文海起为淮西北道按察佥事,辞不赴。聚徒讲学于石峡书院以终。

四、何梦桂,字岩叟,号潜斋。淳安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累官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入元,家居。御史程文海荐之朝,授江西儒学提举。以疾辞,不赴。筑室小有源,不复与世接。著书自娱,有《潜斋集》11卷。

五、何逢原,字文澜。分水人。咸淳间累官中书舍人。尝因轮对时政十事,言甚剀切。已而知时事不可为,遂引疾去。元至元中,御史程文海荐之朝,授福建儒学提举,辞不赴,卒于家。有《玉华集》10卷,《感遇诗》1卷。

六、范唏文,字景文,号药庄。钱塘人。宋太学生。咸淳丙寅(1266)同叶李、萧规等上书劾贾似道。元世祖时,程钜夫荐唏文及赵孟頫于朝。孟频应召即出。唏文初不受职,后除杭卅I路学,转长兴县丞。后居无锡以终。

七、曾子良,字仲材,号平山。金溪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知淳安县。入元,程钜夫荐为宪佥,不赴。

八、丁易东,字石潭,又字汉臣。武陵人,或作龙阳人。宋咸淳四年进士,历官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入元,隐于郡东黄龙坡,建精舍日石坛。远近来学者众。郡守李彝、宪使姚抑斋交荐,皆不起。因授以山长,赐额沅阳书院。至元中,常德郡监哈珊仰其高风,植松万株,幽雅为一时胜。

九、庞朴,字夷简。吴兴人。宋末补春秋员。家松陵。贾似道聘为塾师,不赴,锢不得试。从方逢辰讲学。元初诏行台御使访南士,征,不起。强至,再出,授翰林修撰,兼礼部,时校修宋、辽、金三史。总裁脱脱,同官多北人,欲统金附宋。朴引归,寓居南浔。赵孟頫、陈孚咸举倡和,自号五湖狂叟。

十、祝泌,字子泾。德兴人。咸淳十年(1274)以进士授饶卅I路三司提干。传邵雍皇极之学。元世祖诏征,不赴。

十一、章德茂,字德一。归安人。十岁能文,比长,不乐仕进。程钜夫荐之,不起。

十二、孙潼发(1244—1310),字帝锡,又字君文。睦卅I桐庐人。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调衢州军事判官,有廉能声。宋亡,隐居不仕,以古人风节自期。御史程钜夫奉敕求江南遗贤,以潼发应诏坚辞不起。后前宋相留梦炎入元为吏部尚书,荐潼发,亦不起。卒于家。与乡人袁易,魏新之为友。

十三、孟文龙,字震翁。吴人。宋昭慈后五世孙,官浙东提举。宋亡,平章史弼等荐之,以死辞。不出户庭者三十年。著《周易大全》2卷。

十四、陈允平,字仲衡,号西麓。鄞县人。才高博学,一时名公卿皆为倾倒。放情山水,往来吴、松。著有《西麓诗稿》、《石湖渔唱》。元初以人才征至北都,不受官,放还。世尤高之。  十五、谢国光,字观夫。嘉兴人。咸淳间,对策言时事剀切。主司畏贾似道,不使登第,补太学生,不仕。诏书侍御使程钜夫奉诏搜贤,咸荐国光。辄杜门称疾,以经史自娱。及卒,遗命题其墓日:“安节谢国光之墓”。

十六、陆正,字行正。嘉兴人,居武原乡。博学笃行,通律吕,象数之学。元侍御程文海荐之,不起。后与刘容城同征,俱不赴。隐居教授,其学以慎独存心为要。

十七、王泰来(1236—1308),字复元。自金陵徙华亭。宝祜、开庆间,以诗鸣于时。由乡贡入太学,弃去,放浪江湖。至元中,侍御史程钜夫奉旨同叶李召见,馆于集贤。论事每至夜半,命中使及卫士炳炬导归以为常。将授以官,力请归。卒年七十三。赵孟頫为其作墓志铭。

十八、宗必经,字子文。南昌人。景定二年(1261)以词学科发解。明年壬戌进士,判瑞州,晋藩兵副。与枢密陈宜中不合,谢归。及宋祚革,元世祖诏求江南人士,留梦炎,程文海交荐谢枋得等二十余人,子文与焉。固辞,追胁以去,械至元都,系狱三岁乃放还,归隐于家。

十九、吴仲轩,进贤人。度宗时第进士。语江万里日:“国步日蹙,吾不复仕矣。”遂归隐,教授于乡,四方从游者众。侍御史程钜夫疏荐不起。

二十、胡幼黄,字成玉。永新人。咸淳甲戌(1274)进士,授节度推官。宋亡,遂退居山中,创读书楼,日吟讽其中。元世祖用留梦炎等议令所在,搜求宋遗士,以闻同榜王龙泽起为监察御史。独幼黄邀进士豫章熊朋来、安成刘应凤,皆避匿不出,时论韪之。

二十一、孙兴礼,字庆甫。宁都人。力行孝友。元至元间,御史程文海荐之,以病辞。后以孙勰贵赠官。

二十二、刘诜(1268—1350),字桂翁。吉安之庐陵人。性颖悟,幼失父,知自树立。年十二作为科场律赋论笔之文,蔚然有老成气象。宋之遗老钜公,一见即以斯文之任期之。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师道自居,教学者有法,声誉日隆。江南行御史台,屡以教官馆职遗逸荐,皆不报。有《桂隐集》。

二十三、白埏(1248—1328),字廷玉。钱塘人。年十三受经太学,以诗名于时。元丞相伯颜平江南,闻先生贤,檄为安丰丞,辞不赴。乃客授藏书之家,如是者十七年。程文宪公钜夫,刘中丞伯宣前后交荐之,复以疾辞。

二十四、吴澄(1249一1333),字幼清。抚州崇仁人。宋成淳六年(1270)领乡荐。侍御使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与赵孟频遇于维扬,同行北上。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归。孟频有《送吴幼清南还序》。

以上所举二十四人,各人境遇不同。有决不应召,隐逸以终者;有不赴京师,教授乡里者;又有初不应召,后强至京师,终失望而归者。吴澄初应召,至京失望即南归,而后又再出仕元。故各类情形均有。崔或、程钜夫、留梦炎及其他奉诏赴江南访搜遗老以仕元,其对象当不仅此数。大概有不少优秀人才,或先受程、崔、留之邀请,而后决定不仕,因而被埋没的。以此而论,赵孟頫的应召仕元,也就显得较为特别。同时,更因为他是宋宗室,所以益遭后人之责难。

P50-55

序言

赵孟頫研究的契机

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史上,赵孟频无疑是一位最复杂且最难了解,但却是成就最高的中心人物。虽为宋宗室,却生长在南宋赵家已至穷途末路之时。及其壮年,更亲眼目睹南宋为蒙古人所征服,导致其大半生都生活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这样一位极其聪慧而又十分敏感的知识分子,身处变乱纷呈的宋末元初社会,其内心所感受到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表面上,赵孟頫似乎颇能适应那个大时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其接受元世祖忽必烈的邀请,成为首批南人赴大都(北京)之廷任高官之一员,这个个人决定不仅为其一生之转捩点,更为宋元之间的文化困境打开了一条新出路。

值得庆幸的是,赵孟颊经历的是元朝最英明的皇帝忽必烈的在位时期,忽必烈首先重用汉人,在政治上力求华化,而后更任用南人来建立其功业,赵孟頫能够深刻了解忽必烈的方针,此亦为其过人之处。对我本人而言,赵孟頫研究也是我学术生涯中的一个新开端。我虽打小对文学艺术皆有兴趣,然对赵孟频并无所知,可谓我开始接触赵孟频的机缘并不算太早。小时习字时但以汉碑(《史晨碑》)为主,并无接触赵字,而文学上所读又皆为唐诗宋词,对元文学全无闻问。及至小学、中学的美术课程,一直都以铅笔、炭笔及水彩为主,没有国画课程。我在中学期间的兴趣则大半在电影及小说上,从无走入元朝文艺之路。大学时代正当抗战期间,我因主修英文而读了不少英、美文学名著,后来在一偶然机会下开始接触美术史。之后赴美留学,专攻西洋文学及艺术名作之余,我对中国传统艺术开始有了粗浅认识。

开始任教之后,由于身为中国人之故,每每都需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我因此才开始专注于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研究。那时的美国正值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亚洲历史文化普遍都有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台北故宫正式建馆,开始有正式的研究设施。而日本的汉学研究一直都十分蓬勃。也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沉浸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并开始对赵孟頫及元画展开深入探索。

从着手赵孟頫研究至今,转眼已过了大约半个世纪。期间由于堪萨斯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对中国美术史教学的注重,以及克利夫兰博物馆对收藏元画持续不断的兴趣,使得整个元画研究相当蓬勃。许多关于元代书画家(包括钱选、赵孟頫、鲜于枢、李衍、高克恭、曹知白、盛懋、陈汝言、康棣、方从义、普明雪窗、朱德润、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王冕等人)的博硕士论文或学术专论都已出版。我们可以说元画研究以其特别丰富的收获,成为中国断代美术史上发展最大的一个朝代。

在此,我希望这本论文集可以作为一个里程碑,将来若有其他机会,我亦期待我的其他元画专论文章也能结集成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铸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8020
开本 16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9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