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给父母和教师的76个建议)
内容
编辑推荐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接受固定的学校教育的同时,又能让其保持和发展自己的良好个性?以便他将来工作后,不是去“红海”中激烈竞争,而能开创出自己的“蓝海”!又怎样才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出顶尖的伟才?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进行教育实践的一个研究总结,是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本书试图从“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系第一、教育第二”、“父教是不可缺少的”、“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读书重要还是网络重要”、“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厌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等十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并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给出了76个可行性建议。

内容推荐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或者说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从这个角度而言,教育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综合人文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有了大智慧,即使孩子是班上成绩最差的。他依然可以有辉煌的将来;没有大智慧,即便孩子在校的成绩再优秀,将来也可能泯然于众。因此。所有的父母和教师都应当重新来学习儿童教育这门专业的功课。

书中试图从“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系第一、教育第二”、“父教是不可缺少的”、“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读书重要还是网络重要”、“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厌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十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并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给出了76个可行性建议。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进行教育实践的一个研究总结,是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目录

第一章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建议1: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建议2:鼓励大于一切教诲

建议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建议4: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

建议5: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建议6: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

建议7: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建议8: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

第二章 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

建议9:重新认识儿童的“权利”

建议10: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建议11: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

建议12:人的发展是呈“阶梯式”的

建议13:“并喻文化”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本原理

建议14:令人惊奇的“生物钟”现象

建议15:利用“潜意识”进行学习工作

第三章 关系第一,教育第二

建议16:做孩子的忠实倾听者

建议17: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

建议18:小心唠叨引发代际“战争”

建议19:跟孩子讲“活”大道理

建议20:在游戏中寻找交流契机

建议21:让书信成为联结两代人的纽带

建议22:和孩子来个“君子协定”

建议23:用幽默润滑家庭关系

第四章 父教是不可缺少的

建议24:当孩子的精神支柱和榜样

建议25:带领孩子参加体育锻炼

建议26:帮助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

建议27:以人格魅力树立父亲威信

建议28: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建议29:正确对待孩子说谎

第五章 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建议30: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

建议31:给孩子一个爱的港湾

建议32: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建议33:创造民主开明的家庭空气

建议34:全家合作,同甘共苦

建议35:带孩子一起参与公益活动

建议36:创建一个学习型家庭

第六章 读书重要,还是网络重要?

建议3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建议38: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

建议39: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成功

建议40:别把现代媒介当“洪水猛兽”

建议41:利用网络满足成长的需要

建议42: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第七章 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

建议43:唤醒孩子沉睡的孝心

建议44:诚信是做人的起码资格

建议45:让孩子在承担责任中长大

建议46: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建议47:让孩子学会讲文明礼貌

建议48:帮助孩子改掉任性的毛病

建议49:避免冷漠毒害孩子的心灵

第八章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建议50: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建议51: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建议52:指导孩子不断自我更新

建议53:学以致用才是真学习

建议54:让孩子自己设立目标

建议55:赋予孩子自己做计划的机会

第九章 厌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

建议56:捕捉孩子的兴趣所在

建议57: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

建议58:由浅入深引导孩子热爱学习

建议59:伙伴学习,多方受益

建议60:让孩子考大人、教大人

建议61:减轻孩子感觉上的负担

建议62:巧妙调和师生关系

建议63:用“理想”照亮孩子的前程

建议64:不要过于注重分数

建议65:磨砺孩子的意志品质

建议66:让孩子对学习更专注、更痴迷

建议67:帮助孩子远离“坏情绪”

建议68:帮孩子在失败中获得智慧

第十章 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于习惯的培养

建议69:做事有条理

建议70:善于与人合作

建议71:积极选择

建议72:按规则做事情

建议73:坚持锻炼身体

建议74:节约每一分钱

建议75:科学饮食

建议76:克服盲目攀比、炫耀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是需要朋友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对孩子的朋友都比较重视,一般都希望孩子的朋友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和帮助。

可是,有时父母会发现,孩子交往的朋友不一定都能令自己满意。

有些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去选择朋友,这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怎样去对待孩子的朋友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父母。

其实,最关键的是父母要转变态度,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尊重他的选择,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来衡量他们。这样,孩子自然也就会接受父母的帮助和指导。

孙云晓教授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中讲到,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比拥有好的学习成绩重要。

孩子只有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会有更多的生活体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关心和帮助他人,如何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如何向别人学习……,这样孩子才能从中获得交往的快乐,也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没有朋友的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像《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中提到的王晓龙那样,陷入犯罪的深渊:

有个学生名叫王晓龙,学习成绩非常好,曾拿了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因而被保送到北大化学系。在他读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他从小就只知道学习,不会交往,没有朋友。到大学三年级后,他发现没有朋友很难生活。但交朋友是需要学习的,他不会。他就和同宿舍的一个男同学形影不离,两个男生天天粘在一块儿,别人觉得很奇怪,于是议论纷纷。那个男生就不和他来往了。他很生气,要报复那个男生,搞来一种剧毒的化学物品叫,投放到那个男生的牛奶杯中……

王晓龙是一个学习特别勤奋的孩子,为什么会犯下故意杀人罪呢?他的父母有没有问题呢?他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缺乏朋友的危险性,没有意识到孩子有心理上的障碍。

有些父母喜欢干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难交到朋友,甚至没有朋友。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离开群体,能离开人际交往。孩子也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其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只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选择朋友的权利。但这并不是说孩子无论交什么样的朋友都可以,还是有一个度的,父母应当适时地把握这个度。

我在《好父母》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佛罗里达一个10岁的男孩捷森与一个叫罗伯特的男孩是好朋友,经常到对方家去玩。罗伯特的父母从不约束孩子的行为,他们常常恶作剧,往经过的汽车下扔鞭炮。有一次,捷森去罗伯特家玩时,发现罗伯特的爸爸有一个没上锁的抽屉,里面全是枪。捷森有些害怕,于是就告诉了母亲。母亲其实也很喜欢罗伯特,但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禁止孩子再去罗伯特家玩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父母对孩子交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试想,捷森的母亲如果不阻止孩子的交往,后果将会怎样。孩子由于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观念不强,需要父母的及时指导。尊重孩子选择朋友的同时,也要帮助孩子选择,把握好度,也就是只要孩子的朋友品质上没有问题就可以。

对待孩子的交友问题,最好是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父母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强求孩子选择朋友,也不能对孩子的交友放任不管。只要孩子的朋友品质上没有问题,父母就不应该干涉他们的交往。  如何真正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朋友?我的建议是:

呀鼓励孩子进行正常的交往,多交朋友,包括异性朋友。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交一些与自己个性不同的朋友,比如胆大的就可以找胆小的,内向的就可以找外向的,形成优势互补。父母也要注意不排斥孩子交一些异性朋友。

尊重孩子的朋友。有些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去限制孩子的交友,这对孩子并没有益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父母要放下交友的分数标准,只要孩子的朋友没有品质上的问题,就不要干涉孩子的交友。

为孩子创造交友的条件。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中来玩,还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孩子缺乏朋友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外出旅行或者一起参加某项活动来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

重视孩子的交往困难。孩子与他的伙伴在交往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摩擦。父母在孩子出现不愉快情绪的时候,要注意以关爱的方式去询问孩子。如果孩子真是遭遇到了交往挫折,父母最好能和孩子面对面地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应该怎样解决矛盾等话题,并指导和帮助孩子处理交往中的困难。

P31-33

序言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就针对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而言,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

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

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

所有的教师和父母都应当重新来学习儿童教育这门专业的功课。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进行教育研究的一个总结,是作者的代表性作品。

本书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介绍的是我们的教育者怎样从“尊重”这个基本价值出发,建立健康的儿童观和发展观。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选择只能在统一的基本的价值条件下才能获得发展。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往往会忽略“尊重”真正的内涵与重要性,认为“尊重”是一个谁都知道的问题,但事实上,我觉得该问题远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用10年时间进行了“尊重教育”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全国著名的教育品牌。

第二章“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人的教育,必须了解、遵循人的科学发展规律,这里介绍的“儿童权利”、“关键期”、“人的发展是呈阶梯式的”、“罗森塔尔效应”、“潜意识”以及“生物钟理论”等,是我认为寻找教育智慧的7个基础平台。从这里出发,你对教育智慧就有了基本的认识,否则,教育只是一些技术而已。

第三章“关系第一,教育第二”。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我们知道,面对亲近和崇敬的人,他的表扬会让我们心花怒放,他的批评会让我们分外愧疚;在学校,是否喜欢该科目的老师会直接影响我们学习该科目的热情;在家里,我们与谁更亲近,便容易接受谁的教育一关系的好坏何等重要!中日友好医院的李子勋教授提出“关系大于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授提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都是极有智慧的。

第四章“父教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将“父教”单独作为一种智慧来谈是具有针对性的。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任务,似乎只是由母亲来完成的,中国学校召开家长会,90%都是母亲参加,父亲即使偶尔关注一下孩子的教育,也只是浅层次的“教诲”。当孩子迈进幼儿园、甚至小学,遇到的也大多数是女性教师。这些,都将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发展以及人格形成极为不利。所以,怎样当父亲,其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育问题。

第五章“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万物和谐是自古以来的幸福理想。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毕达哥拉斯说过: “什么是最美的__和谐。”如果美就是一种和谐,那么,只要人们感受的美越多,内心里就会越快乐。风景如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如斯。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对于孩子来说,能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家庭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与此相反,很多在不幸家庭、离异家庭成长的儿童将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另外,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成员达成一致,也是促进幸福家庭建设的一条途径。

第六章“读书重要,还是网络重要?”这里介绍的是媒介与儿童教育的内容。现代社会中,媒介对儿童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里以读书和网络为重点,进行了方法上的探讨。特别提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卜卫研究员是我国研究媒介与儿童教育的权威,她的很多观点值得全社会重视和推广。

第七章“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应当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目标。本章从“孝心”、“责任感”、“自信”等若干个最基本的价值观出发,为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切实的操作系统,简单有效而不至于落入俗套,这是作者多年教育思考的一个重点。

第八章“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意识”始终是教育上的一个关键点,这就要求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节自己。一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二是正确评价自己,包括通过自评、互评、征评来评定自己的潜能发挥情况。三是正确调节自己,主要是看自我行为是否得到调整和控制。本章围绕着如何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深入浅出地提出了自我教育的若干个有效的策略。

第九章“厌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学习是一件苦差使,厌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难题,所以如何吸引孩子热爱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的教育问题很有可能就随之迎刃而解了。这里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些内容开始谈起,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激励孩子“爱学习、会学习”的系列方案。

第十章“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爱因斯坦说,把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素质。具体而言,这里的素质是什么?就是习惯。一切的教育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养成。习惯是从人的正确认识到正确的行为之间的一座桥梁。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希望这本书能弥补现实中的教育的不足,也希望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和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涉及孩子未来命运的重要课题。所有著作的价值都是作者、读者以及编者三方共同创造出来的。如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发邮件到linge1000@vip.sina.com。

教育是—种大智慧

Jiaoyu shi yizhong da zhihui

后记

这些年我一直在教育研究领域内认真耕耘着,对于教育理论的发掘以及整合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如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基本上掌握了其脉络。

这本书展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智慧。如:一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尊重是建立健康的儿童观和发展观的前提;二是责任,人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三是自信,自信是人格的核心,所有的教育必须建立在能够巩固人的自信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四是自主性,人的自主性是教育的意义所在。等等。

特别要感谢让我受益匪浅的身边的教育家:一是孙云晓教授,他是对中国教育发生过重要影响的教育家,从早期的《夏令营中的较量》开始,自觉担当了发掘现代教育智慧的道义责任,到后来长期研究“习惯”,成为了一个箴言式的教育家;二是杜和戎教授,他是中国最有智慧的教育家之一,是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开创的“讲授学”以及“杜和戎教学法”,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三是程鸿勋,程教授是阶梯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他抓住了生命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宏观上探究了人的学习与成长的阶梯目标管理方法;四是冉乃彦教授,他在自主性教育方面有自己扎实的实验与创建,因此拓宽了自我教育理论的框架,并导向实践性;五是孟育群教授,她是中国研究亲子关系第一人。还有陆士桢教授、关鸿羽教授、闵乐夫教授、孙蒲远老师等,他们是我的恩师,更是导师,他们的点拨或者教诲让我开始了教育上的觉醒,我实际上只是在传承他们的思想。  还要感谢我的学术助理吴贤春,她以其细致、认真的学术精神,为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以及后期的求证、注释工作。

林格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给父母和教师的76个建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41396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9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0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