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孔曰
内容
编辑推荐

《孔曰》依据《论语》原来的结构,以子贡的视角讲述孔子的一生。小说再现了孔子生活的时代,还原了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有序地串联起来。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意境的文字,勾勒了一幅关于那个时代的超现实主义画卷,这同时又是一本拂去现代人浮躁气息、重温古老道德的心灵读本。

内容推荐

从汉代以来,世人对《论语》的解读就出现了大问题,尤其是宋、明以后,简直将《论语》糟蹋得不行,而我们今天已无法真正地了解《论语》。

《论语》有助于我们重启想象力。宋代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容易造成误解,《论语》并不是讲政治而是讲人。

《论语》是启动我们想象力的一部作品,其真正的内涵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形成一种完整的人格。这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所匮乏的。《孔曰》为我们建立了一处心灵寓所,让我们在现实的人情冷暖中感受几千年前的光辉与温暖。

目录

引子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果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突然门开了,他们一起拥了进来。还没等我开口说话,子夏、子张和子游就大声地哭了起来。那种凄婉和哀伤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忍不住随他们一起流泪。

这是一个分别的时刻。我们在老师墓前结庐服丧已有三年了。这三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深深怀念着我们称为“夫子”的那个人,以及过去的那些美好时光。

那些宁静夜晚下的谈话、田间河畔的漫步、周游列国时的风光和因厄、变乱动荡中的进退有据、内心和外在间的来去自如……

那些诱惑、困惑、迷惘、绝望、渴慕、希望和重生,那些突然悟道后的兴奋舞蹈,那些卫道死亡后的哀婉和悲伤,那些鲜血、梅花、刀剑、车马,那些无限美好的年轻岁月啊!

哀伤和回忆并不是我们唯一的主题。在老师过世之后,我和曾参要代老师向他们传授一以贯之的学问之道。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身上流淌着老师学问的血脉:他们肩负的使命,就是让这学问的血脉永世地流淌下去,让学问的薪火相传至万世。不要让心灵的火星被凄风暴雨打灭。

这三年来,几乎每个夜晚,我们都在回忆老师说过的话,逐一阐明它们的义理,深刻理解它们的生命力。我相信,我们的老师崇高如天,他的影响和感召所至,就如日月的光辉,温暖而不可抵挡。

我们越怀念老师,我们记起的往事和言论就越多。那是些零散的往事和语录,我们把它们零散地刻在竹简上。有时候我们偶尔灵光一现的只言片语,我们也会把它们刻在竹简上面,作为我们学习老师教诲的心得。

每晚的讨论都由我主持。时光飞逝,岁月如电。白云苍狗中,再也找不到比结庐老师墓旁、探讨学问之道更幸福的生活了。老师虽已过世,但他就在我们身旁,又分明就在我们心中。

每回忆起老师的一句话,有若就会把它记下来。有若向来是个寂寞的人。他寂寞得就像是我们的老师,而他的言谈举止、眉宇神情,甚至治学的态度,都神似老师。子游有一次对曾参说:“太神奇啦!有子说话像老师啊!”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有若的光亮让我感动。

而我,端木赐,被你们叫作子贡的那个人,又能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我可以以高弟子的身份要求同门为老师服三年心丧,我可以带领他们梳理老师的学说,我可以资助他们为老师编写一本语录。可是,我能够四处奔走布道,像我们可爱得近乎迂腐的老师一样,试图努力地挽救这濒危的世道吗?

我知道自己没有老师那颗日月一样光亮的圣人之心,它照耀世间的任何罅隙都是平等的。我甚至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理顺俗世中的那些交结纠缠。我的梦想与老师一样,希望隐居在深山里面,过着弹琴吟唱、闲云野鹤的生活。优游于天地之间,纵横于六合之内。

可是,在老师过世之后,我总该做一些事情,将老师的学问传递至永世,将我们同门三千、一时辉煌的孔门岁月永恒诉说。我还要教训陈子禽那样的混小子,让他闭了那张臭嘴,不要到处以孔门弟子的身份曲解老师的思想,更不要与叔孙武叔合流,诬蔑和攻讦老师。我得告诉这些混小子、坏家伙,我的老师有如日月。谁也无法遮挡他的光芒。我的老师有着他们无法企及的崇高。就像他们无法搬张梯子爬上天去。

有时候我会偶尔起些下作的念头:如果我可以留万世的名,那么人们提到我的时候一定会记起我的老师。人们一定会说:“哈,端木家的那小子还没有学到孔子万分之一的学问,就已经被历史记住了。那么,孔子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啊!他的学问,一定像日月的光辉一样。灿烂辉煌呢!”

可是,我的老师不能因为我才被人们记住啊!老师的学问。也不可以这样才得以流传。如果我这么做了,那么即使我曾说过一千句、一万句赞颂、褒扬老师的话,也掩盖不了我内心的空洞和赢弱啊。有一天我见到老师的时候,会是怎样地羞愧!

我相信我们的老师和他的学问有一种流传万世的力量。这种力量我们无法领悟却不可阻挡。它或许会为时间和空间所阻滞,但若给它一个豁口,它便会像那滔滔河水一样,气势如虹,无可逆转。

我们的确记载和梳理了老师的话,但是我们对老师的话到底又领悟了多少呢?如果颜渊还活着,他一定会像老师那样把深奥的学问之道告诉我们。可是老师还在世的时候,颜渊就死了。

我们在老师的墓前结庐服丧,每个人心中都深切地怀念着他,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他、理解他呢?又有多少人会懂得他对我们说过的话、他教我们做过的事呢?老师啊,你这一生,该怎样去总结和定义啊。

我记得老师过世的那个春天,是个残忍的春天。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是最残忍的一天。老师去世之前,就已生了重病。后来听说子路在卫国战死了,他心疼得不得了。他以前就预言过子路将不能善终,没想到变成了事实。他的痛苦郁结于胸,不得排遣,于是便病人膏肓了。P1-3

后记

在30岁的前夜,我写完了《孔曰》。

2006年2月底我辞去了在《新京报》的所有职务,原本的想法是好好地休息一下,再作其他打算。一休息就休息了恁长时间。每日里喝酒和读书,还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照方抓药、照单读书,过着不知日月的日子。

有一天晚上突发奇想,试图把《论语》写成一本小说。内心里觉得这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一、从汉代以来,世人对《论语》的解读就出现了大问题,尤其是宋明以后,简直将《论语》糟蹋得不行,而我们今天已无法真正地了解《论语》。

二、虽然我可以重新译注《论语》,但那不是我的爱好,在我看来也不是真正的《论语》的载体。《论语》是充满想象力和富有意境的文字,应该用一种更为适合人们阅读的载体来译注。

三、《论语》本身的内容极为口语化和生活化,本身就是小说的好对白。

于是就由着自己的喜好,用一本完整的小说,给自己的三十岁作一个总结。

写完《孔曰》之后,我才算是对《论语》有了一个自己真正的理解。

十几年前读大学的时候,《论语》算是必修。但是那时读书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应付考试,大着脑袋死读,只懂得寻章摘句、断章取义,根本不了解《论语》的内涵。而且《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来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仅仅从字面上根本无法理解《论语》。

我将《论语》与《圣经》作了个简单的类比后,觉得《论语》就是我们的《新约》。我们有自己的文明,与西方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诞生的文明,内敛而圆润。我们的文明是基于一种对人本身的关注成长起来的,是自内而外的。《论语》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我们对《论语》的曲解和误读由来已久。先是汉代的文人做了些“小学”的事情,一心训诂和考辨名物而荒废了对《论语》精神层面的解读。唐代的文人作了很多贡献。南宋的朱熹,自称得到孔于心传,融合了佛道两家内容完善了理学,又编纂出《四书》。然而朱熹对《论语》的解读本身是有问题的,倘若作为一家之言,倒也没什么,可惜明朝开科取仕,做八股文章,依据的都是朱熹《四书集注》的本子,于是朱熹解读的《论语》就成为最正宗的了。

这种流毒一直到了现在。我们对孔老二的偏见以及汉语的简化,使《论语》的流传更陷入困境;又兼对《论语》进行意识形态解读,就像是回到了明代,甚至更为糟糕。

今天我们重新意识到从中国典籍中寻找文明血脉的时候,才又认识到了《论语》的价值。但是我们今天读的《论语》,又是用了朱熹的本子,又是像我读大学时一样,做些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事情。而且毫不客气地说,如今大学中教授古代汉语及先秦文学、哲学的教授,四处在论坛、讲坛中发表意见的专家,自己对《论语》能否有个系统的理解,都是个问题。这方面,我们去比较一下那些译注《论语》的本子就知道了。

在之前的很多年中我一直希望在传媒界建立一些东西。并且对这些东西孜孜以求。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似乎终于发现自己想要什么。这是焦虑之后的领悟。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这种焦虑,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焦虑,也就是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的焦虑。我们的焦虑一方面是由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曾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这种焦虑。我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意境当中,而不完全是生活在当下的现实里。不幸的是,我们自己毁灭了我们的意境。我们的想象能力正在慢慢丧失,内在的空间被外部的世界蒙蔽、挤压,变得毫无活力。

《论语》有助于我们重启想象力。宋代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容易造成误解。《论语》并不讲政治而是讲人。《论语》是启动我们想象能力的一部作品,真正的内涵是告诉我们:如何成就为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形成一种真正的、完整的人格?这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所匮乏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只是要写一本小说,只是这部小说的题材是《论语》。我没有去破坏《论语》原来的结构,而是依照《论语》原来的结构来写了《孔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论语》中的每一章都有自己严密的逻辑体系,譬如第一章是谈论学问之道,第二章是谈为政,等等。

由于《论语》的每句话都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出现的,我只能选择一种模式将其贯穿起来。这种模式,我给它的定义就是“子贡回忆录”和“孔子传”。子贡是孔子和孔门最大的赞助者,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他和孔子有师生之义,也有父子之情,后世对孔子所有的赞颂都无法超过子贡对孔子的赞颂。

子贡为孔子服丧守墓六年,后世的人都以为那是因了子贡对孔子的深厚感情。我的理解则是,子贡依照周礼对孔子服了三年弟子丧,后面的三年是作为儿子对孔子服的子丧。这样的解释,我想更符合原来的精神。

子贡是关于《论语》最适合的一个讲述者,因为他带领大家为孔子服丧的时候,就一起探讨了孔子语录的义理。这是《论语》的雏形。而且,曾参、有若及其门人整理《论语》,子贡也是最大的赞助者。

子贡一个人为孔子服丧的三年里,依照我的想象,一定是寂寞的。他有很多话想说,他只能对坟墓中的老师说,对自己说,对泗水里的鱼和天空中的飞鸟说。他每天都生活在回忆当中,这些回忆都是零散的片断,而这样的片断最适合记录《论语》。

《孔曰》的节奏是异常缓慢的,甚至有些拖沓,这是我特意选择的节奏。因为我的题材是《论语》,这不是急促的题材。我想利用《论语》作为载体来谈论一个人怎样成为真正的人,怎样形成自己的人格。仓促和狭隘都不适合对《论语》的解读。

我想把它写成一部值得人们去思考的书,也许人们不是思考这本小说,而是思考《论语》,这也是有价值的,是积功德的事。

我将持续热衷于历史题材的小说。我相信伟大的小说都是选材于经过时间和空间检验、被证明为永远是人们所衷心的题材。而这样的题材,在历史空间、尤其是我们的历史空间中不计其数。

在西方,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是关于历史题材的。《战争与和平》、《巨人传》、《哈德良回忆录》……真正的历史题材会使人们有一点点熟悉,又有一点点陌生:这种均衡中间,就是阅读心理。

这是我一些零散的想法,没有什么内在的逻辑。我只是觉得我需要为这个时代做一些事情,为这个残酷的世界做点事情。这些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的,而是做给自己的,以求得内心的安宁,完善自己的人格。

孔子十五岁致于学,我三十才恍恍惚惚地有致于学的念头。这是与先贤的差距,但至少我现在还有足够的勇气,重新寻找自己的想象能力,还能够为自己找到“小窗夜半听雨声”的意境。

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终于能够发现,我们的一生,就是从呱呱坠地时一尘不染的无意识洁净,回到死亡之前有意识的洁净。这样一个过程,或许就是“孔曰成仁”的过程。

当我们一生醉心于功名和外在事物的时候,当我们变成了“单向度的人”的时候,到了老了,死亡之前,或许会惊惧地发现:我们空有人的躯壳,却不敢称自己为人——我们没有人的人格,没有人的精神,没有完成自己的内心,没有成为真正的人,没做过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读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突然之间能够贯通很多东西。更为重要的是,理解了许多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情。譬如有一天突然想起“名不见经传”这句话来,过去从来没去思考过它的原义,现在才明白,所谓“经传”,就是《春秋》和《春秋左氏传》,一“经”一“传”。

哕哆唆唆写了上面这么多话,就是想把我对《论语》的理解和为什么以及怎么写《孔曰》作一些解释说明。

我始终觉得这是一本有价值的小说。它首先不是解决了别人的焦虑,而是解决了我的焦虑。如此而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孔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人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17738
开本 16开
页数 2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3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51
18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