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生成就悟论语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宝贵的现实生活指导书,它提出的“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2000多年来被人们奉为圭臬。悟透《论语》的生存智慧,并运用到日常行为中,必能帮助你在一生中有所成就。

内容推荐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现实生活的指导书,它的许多思想和原則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从古至今,很多人通过研读《论语》获得成功的智慧和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本书目的正在于解析《论语》智慧对人们在当今社会成就人生的重要意义。书中以生动的事例和精到的点评,对《论语》中有关如何自我修养、为人处世、齐家立业等方面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把《论语》的智慧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帮助读者更透彻地领悟《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成就事业和人生。

目录

第一篇 会处世首先要会思维——“知”的含义

“不知”是至高的“知”

敬让是收获的大前提

为何历代都错解“三思”之意

一句话就可以显出你的无知

第二篇 谁是最杰出的谈判家——言行之道

脱口而出的蠢话贻害你的终生

“讷者”才是最杰出的谈判家

“看”与“见”:貌似类同,其实有天壤之别

嘴巴的关与舌头的箭

选取信息的3个筛子

恶俗搞笑是一种精神麻木

要善于分解你的目标

不“冒尖”是一种勇

第三篇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周边——入世的关键

俯身的姿态比昂首怒目更有威严

君子不重则不威

政治的核心是“正”吗

成天琢磨别人的人是最蠢的

每个人都隐藏着“势利”的基因

维持两分钟的好形象,换来一生成功

以沉默回敬无知

第四篇 不妨学学“傻”——进退的学问

压灭你的表现欲

人生的安全阀:不逾礼

“忍”不是自我压抑

给人生的棋局多设一步活招

学“傻”比学“智”更难

第五篇 避免蹈入“跳蚤的人生”——成败之道

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的人注定失败

乞丐与状元

避免蹈入“跳蚤的人生”

析“权威”:大狗、小狗都有叫的权利

第六篇 “及时行乐”并非堕落——心灵的学说

宽容:一种疼痛的过程

“及时行乐”并非堕落

只有心灵委琐的人才把“烦”挂在嘴上

欣然面对无力更改的事情

没人会踢一条死狗

迁怒是一种怯懦行为

学着用减法生活

“知天命”关键在于“知”

第七篇 瞄准人生的“潜力股”——借力法则

“宁为瓦全”才是高策

冷庙更要常烧香

邀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

孔子这样成为“社交明星”

三人行,皆为我师。

“里仁为美”新说

第八篇 诚信是你的财富密码——人生的经济学

给贪腐者开美学训练课

诚信就是你的财富密码

“安贫乐道”不等于不思进取

第九篇 学会用减法生活——“喻利”的学问

孔子:最早的性格分析师

命里有时终须有

君子有时也“喻于利”

多少人栽在一个“改”上

“成功”之配:“反省”爸爸+“失败”妈妈

扔掉依赖的拐杖

进一步天堂,退一步地狱

第十篇 大人偏记小人过——人生避险术

中庸不等于圆滑世故

大人偏记小人过

“礼”是最好的求职推荐信

小人:千年百世的人类困惑

第十一篇 仁心有时也要借点“厚黑”——社交的智慧

你真正讨厌过奉承话吗

豪猪定理:朋友的距离

第十二篇 在俗事中实现超越——办事的学问

学学“看人下菜碟”

“小利大事”的哲学

第十三篇 必要的掩藏——职场的哲学

不留神你也会变成“小人”

掩藏自己是一种大智

我不是教你诈

犯大忌的“热情洋溢”者

“玩得转”的人为什么最孤立

有所“争”才能真正“和”

学会在敌意中生存

第十四篇 “治家”的政治学——和谐之道

弯曲姿态与婚姻的幸福

“孝”:和谐法則之元

家庭学也是一门政治学

批评并非总是良药

幸福永远是“现在时”

附录 《论语》原文

试读章节

“不知”是至高的“知”

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特別欣赏孔子勇于承认“不知”的态度,认为承认自己不知,是一种知识上的诚实。曾经流传着一句近似于绕口令的话:“不知道才是真知道”,乍一看,这句话有点费解,可是如果你真正读懂了孔子,你就会发现,以“不知”为“知”,始终贯穿在孔子的思想之中。

《论语·子罕》中有孔子的一段自谦语: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厂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有一个乡下人来问我问题,我本一无所知,只能从他问的问题的首尾两头去盘问,才能得出答案,再尽量告诉他。”

孔子本来就是个多才多艺之人,但他依然能做到谦恭。而现在有的人刚取得一点成绩,或者看了几本书,就认为肚子里的墨水不少了,到处宣扬,目中空无一人,甚至敢班门弄斧。

亚里士多德就曾这么说过:“对上级谦逊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对下级谦逊是高贵,对所有的人谦逊是安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自己比听众更无知的话——他画了大小两个圆后说道:我们的知识就好比这两个圆,所知越多圆越大,它的周长越大,其所接触到的无知的领域也就越广阔,自然也就越发知道自己有多么无知了。

然而,人性的弱点实在是太顽固,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谦虚是一种美德”,可是浮躁的本性,又会时时让我们头脑飘飘然。有时一些杰出的人物也会犯班门弄斧的错误,如清朝大才子毕秋帆,就做过这样的事。

乾隆年间,毕秋帆被任命为陕西巡抚。赴任的时候,经过一座古庙,遂进庙内休息。一个和尚坐在佛堂上念经。人报巡抚毕大人来了,这个和尚既不起身,也不开口,只顾念经。毕秋帆当时只有40出头,英年得志,又中过状元,名满天下,见老和尚这样傲慢,心里很不高兴。老和尚念完一卷经之后,离座起身,合掌施礼,说道:“老衲适才佛事未毕,有疏接待,望大人恕罪。”

毕秋帆说:“佛家有三宝,老法师为三宝之一,何言疏慢?”

说完,毕秋帆上坐,老和尚侧坐相陪。

交谈中,毕秋帆问:“老法师所诵何经?”

老和尚说:“《法华经》。”

毕秋帆说:“老法师一心向佛,摒除俗务,诵经不辍,这部《法华经》想来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句‘阿弥陀佛’?”

老和尚听了,知道毕秋帆心中不满,有意出这道题难为他,但他不慌不忙,从容地答道:“老衲资质鲁钝,随诵随忘。大人文曲星下凡,屡考屡中,四书想来也应该烂熟如泥,不知其中有多少‘子曰’?”毕秋帆听了不觉大笑,对老和尚的回答极为赞赏。

献茶之后,老和尚陪毕秋帆观赏殿宇,来到一尊弥勒佛的佛像前。毕秋帆指着弥勒佛的大肚子对老和尚说:“你知道他这个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吗?”

老和尚马上回答:“满腹经纶,人间乐事。”

毕秋帆不由连声称好,遂问:“老法师如此杰才,取功名容易得很,为什么要拋却红尘,皈依三宝?”

老和尚回答说:“富贵如过眼烟云,怎么比得上西方一片净土!”

两人又一同来到罗汉殿,殿中十八尊罗汉各种表情,各种姿态,栩栩如生。毕秋帆指着一尊笑罗汉间老和尚:“他笑什么呢?”  老和尚回答说:“他笑天下可笑之人。”

毕秋帆一顿,又问:“天下哪些人可笑呢?”

老和尚说:“恃才傲物的人,可笑;贪恋富贵的人,可笑;倚势凌人的人,可笑;钻营求宠的人,可笑;阿谀逢迎的人,可笑;不学无术的人,可笑;自作聪明的人,可笑……”

毕秋帆越听越不是滋味,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老法师妙语连珠,针砭俗子,下官领教了。”说完深深一揖,便带领仆从离寺而去。

不过也难怪毕秋帆如此狂狷,综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聪明且有才华的人总爱口出刻薄之言。因为自己读过几本书,难免要卖弄一下,有时甚至是出于本能而非有意炫耀。看来,大多数人都无法抵达孔子的境界。但是,读经典领悟圣贤的智慧是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连孔子那样有大学问的人还那么谦恭,何况你我这等无名小辈呢?

敬让是收获的大前提

一个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懂得欣赏别人的优点是智者胸怀的表现,小气之人是容不下他人的光芒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我选取他好的品行去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而改正。”

“谦受益,满招损”,自古皆然。谦虚的好处说起来也许太抽象,但自满的弊端却俯拾即是。

孔子带着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倾斜着放在祠庙里,那时候把这种倾斜的器皿叫欹器。

孔子便问守庙的人:“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告诉他:“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戒自己的,如‘座右铭’,是一种用来伴坐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就会歪倒;水装得不多不少的时候就会是端正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了,它也会翻倒。”说着,孔子回过头来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往里面倒水试试看吧!”学生们听后,舀来了水,一个个慢慢地向这个可用来装水的器皿里灌水。果然,当水装得适中的时候,这个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不一会儿,水灌满了,它就翻倒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再过了一会儿,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又像原来一样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唉!世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孔子不愧为千古圣人,就连告诉学生人生道理也那么形象、生动,而不是以令人生厌的说教姿态来“布道”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风度,一种学养。

水满自溢,人自满会跌倒,这是必然的规律。

日中就得西斜,月岡就要亏缺,物盛必衰,这是天地的道理。

人体验到了天地的道理,高就会自卑,盈就会自谦,盛就会自抑。所以孔子又说:“君子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

“君子不以他所能做到的而瞧不起别人,不以自己不能做到的而自愧于人。”

不用自己的智慧对付他人的愚蠢,不以自己的贤能瞧不起他人的笨拙,不以自己的长处克制他人的短处,这些都是承载福禄的方法与道理。

虚己对人是长进仁德的基础,自谦是受人尊敬的阶梯。念念不忘“谦虚”两字,自然是高风可仰,心光可掬。

适人自抑,就能广造福用。王阳明说:“现在人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个‘傲’字,千万种罪恶,都是从傲里滋生出来的。傲就自高自足,不肯屈人之下。所以身为学子而骄傲,就不能孝敬长上;身为弟弟而骄傲,就不能尊敬兄长;身为臣子而骄傲,就不能做个忠臣。”

以财势傲人固然不应该,以学问傲人也不应该,以俸禄傲人更不应该;以气色傲人固然不应该,以态度傲人也不应该,以言语傲人更不应该。人的傲骨傲性,只能针对占据上位的卑鄙小人、贪官污吏、鱼肉百姓的混蛋,对于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存有半点的傲气。

《礼记》上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傲的反面就是谦,谦是傲的对症良药。不但外貌要恭敬谦逊,心中更要敬让。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就能虚己受人。尧、舜之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因为谦虚到了至诚的境地,也就是允恭克让,温恭允塞。

做到了谦就能虚,虚就能受。

谦恭自守,必然会大得人心;虚下自处,必然会受人尊敬。

所以只要是圣贤哲士,都会极力做到虚怀若谷,谦恭自守。地位高的人,更要做到这一点。P2-6

序言

宋朝著名宰相赵普曾说他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对古人的意义非同寻常。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1世纪的今天,这部跨越2000多年沧桑巨变的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是否还有一定的观照作用?

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抱怨生活很累、工作很乏味和疲惫的时候;当财富已经不再能直接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时,我们不得不反思,成功究竟离幸福有多远?为什么物质财富大大丰富时,人们的幸福指数却急速下降?一个成功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的?是财富与声誉的获取,还是心灵的自我认同?

我们也许能从孔子生前最得意的大弟子颜回身上找到答案没有不能快乐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孔子在《论语》中曾如此赞扬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我们可以问自己一句,如果换作你,还能不能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乐在其中?在许多人的观念里,安贫乐道是不思进取的另一种注解,这实在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读。孔子在这里肯定的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能够做到在贫困中毫无怨言的绝非一般人,只有心灵的修养达到宠辱不惊的境界,才能生活得如此豁达从容。贫而无怨,富而无骄,将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内化为心灵的颜色。拥有这样的哲学思想便拥有了整个世界——将整个宇宙收藏于心。

倘若能做到内心与外在的和谐统一,那么就不会忧虑生活的不公正、人情的淡漠,就能及时梳理心灵的花园,使它不致于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荒芜。而《论语》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指引我们的生活,抚慰我们寂寞又躁动不安的灵魂。

之所以说《论语》的精神内核对现代生活有重大影响和人文关怀作用,就在于它是一种现实主义哲学体系。现实并不等同于只讲求物质利益,有不少人将现实主义庸俗化。孔子的思想、学说立足于社会现实,积极人世,以尊重人的本性和个体尊严为出发点,旨在为我们纷乱的心灵找到一个归宿。

随着国力的增强,我们越来越需要提升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与渗透力。经济与科技的强大带来的是体格强健的巨人,思想的深邃造就灵魂的巨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把儒家思想形象地比喻成民族的“粮食店”,不论男女老幼每天都需要从中汲取养分。我们不应失去自己的文化之根,像浮萍一样漫无目的地漂泊,内心充满惶恐和迷惘。没有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店,虽然有西方的面包和牛奶,但很快我们的胃就吃不消了,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吃粮食店里的粮食长大的。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失去本民族文化的支撑的人也是难以赢得他人敬重的。

《论语》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思想源头,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库。但《论语》并不需要我们的顶礼膜拜,经典从来都是以它的从容淡定与宽容豁达感召众人的。仁者从中见其仁,智者窥见其智,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孔子理论的普适性也正是体现在这里。它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深远。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他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论语》,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它的真谛,走进了我们文化扎根的沃土。

书评(媒体评论)

孔子学说《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南怀瑾

孔子是用最平凡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

——[日]和过哲郎

古人牛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

——傅佩荣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生成就悟论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如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855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41
16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