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德的非常之路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德同志既是伟大的统帅,又是普通的士兵,堪称楷模,他的德行可与日月同辉。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化民族优秀儿女那种可贵的凛然正气和铮铮铁骨。 这本《朱德的非常之路》主要讲述的是他在中国革命时期的非常之路,讲述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革命思想、作战方针及参与策划的重要历史事件。

内容推荐

这本《朱德的非常之路》主要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在中国革命时期的非常之路,讲述了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革命思想、作战方针及参与策划的重要历史事件。充分表达了一代革命家的不凡胸襟,不凡的智谋。

本书史料丰富真实,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不妨一阅。

目录

一 曲折的求学历程

二 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三 “重九起义”,奋勇当先

四 纳溪大战,百炼成钢

五 龙泉驿战败,避难昭觉寺

六 九死一生,亡命天涯

七 找党找到天尽头

八 异国他乡遭驱逐

九 南昌起义立头功

十 保住南昌起义的火种

十一 祠堂遇险

十二 从湘南起义到会师井冈

十三 三占永新,粉碎“进剿”

十四 鏖战大柏地

十五 危急关头亲临前线

十六 冲出“鬼子”包围圈

十七 与敌同行越过封锁线

十八 威不可屈的“红司令”

试读章节

1886年12月1日(农历丙戌年冬月初六),在寒风刺骨的大雪天里,在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李家垮(今丁家垮)一户佃农家的灶台旁,一个幼小的生命“哇!哇!”落地,来到贫苦的佃农家里。他,就是朱德,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中国红军之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朱德祖籍广东韶关,客家人。“湖广填四川”时移民到四川。

早在明末清初时,由于连年战乱,瘟疫流行,四川遇到百年不遇的天灾人祸,百姓大量死亡,赤地千里,田园荒芜。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便从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地大量移民。到了清康熙年间,移民数量大增,前后持续有百年之久。当时,从湖广道管辖的湖北、湖南、广东一带移居四川的人为最多。所以,就有了“湖广填四川”一说。

朱家人川的第一代人是朱仕耀。他携儿带女,千里跋涉,一路艰辛来到四川。先后在广安、营山一带以经营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到了第三代朱文先时,才在营山落了户。乾隆末年,朱文先带着四个儿子朱自成等从营山迁到仪陇县的马鞍场,开荒种地,养家糊口。传到朱德这一辈人,已是第八代了。

朱德的家谱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以二十八字的韵文:“发福万海从四克,有尚成文化朝邦。世代书香庆永锡,始蒙技术耀前章”排列,朱德的曾祖父是“朝”字辈的,叫朱朝星。祖父是“邦”字辈的,叫朱邦俊,排行老三。大祖父朱邦楷,二祖父朱邦举,四祖父朱邦兴,五祖父朱邦久。父亲是“世”字辈的,叫朱世林。他家祖祖辈辈都是憨厚、朴实、勤劳的农民。在朱德父亲朱世林的墓碑上明文记载着:“籍起粤东,分支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兹土,世业为农”。

朱德出生后,论朱氏家谱,朱德是“代”字辈的,所以正式取名为“代珍”,人私塾时,先生为他取字“玉阶”;参加县的科考时,改名“朱建德”;后来,报考云南讲武堂时,才改为“朱德”。

朱德的伯父朱世连,是朱德的养父。他为人忠厚老实,治家严谨,精明能干,识字虽然不多,但持家有方。他的眼光远大,所以竭尽全力支持朱德读书上学。平时,他常常为朱德的祖母出谋划策,安排全家大小十多口人的生计。伯父给朱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一生成长道路的选择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朱德的伯母刘氏,是位善于操持家务的农村妇女,她和伯父恩恩爱爱、和睦相处,从不吵嘴打架。他俩没生儿女,朱德一生下来就招他们喜欢,两岁时由长辈们作主,过继给他们抚养。从此,他们待朱德如同亲生骨肉,十分疼爱。

朱德的祖父朱邦俊,在世94年。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朱邦俊上一辈还有祖业田30挑(五挑合一亩),但到了他这一代,兄弟四人,全家20多口,仅这一点土地已无法养家糊口。到了1882年,他便把七挑多土地和三间茅草房典了300吊钱,租下琳琅山下李家垮地主人称“丁阎王”的80挑田地耕种。从那以后,朱家便沦为苦难深重的佃农了。

在朱家享有统领权的,不是朱德的祖父,而是祖母潘氏。她十分勤劳肯于,善于操持家务,有组织指挥才能,又有经济头脑,在全家中威信很高,男女老少都听她的话。她突破了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旧习俗,掌管着全家生产和生活上的大事小事,实际上是全家的主持者。每年的除夕,家里再穷,也要图个祥和吉利阖家团圆。她把全家老少男女召集在小屋里,围坐在一起,一面守岁;一面吃着从花生地拣来的花生,算是全家团聚,辞旧迎新。在这除夕的夜里,她就把下一年每个人的活计安排停当了。平时里,男女老少都很认真地按照她的安排分工劳作,没有一个偷懒,也没有一个敢讨价还价。她说的话都是算数的,谁也不去违抗。

潘氏安排生产,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全家每个人在一年里做些什么清清楚楚,一天里干些什么活计也明明白白。男人和身强力壮的妇女都得下地干活,剩下的妇女和小孩在家里干活,喂猪、割草有的是事做。就是煮饭,她也立有规矩,四个儿媳,按顺序排,一人煮一年,轮流转,谁也别挑拣。小孩子除了砍柴、割草,还得放牛,大的带着小的相互帮助。每天早晨,只听她一声号令,全家人都迅速起床,各司其职。只有吃饭时才停一下,从天色微明起床,直忙到夜色苍茫才去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停地劳动着,还得不到温饱。

饭食的安排也按劳动的情况定的。每顿饭都是男人先吃,然后才轮到妇女和小孩吃。吃多吃少,是根据年龄大小和干活轻重来定的。贪吃的孩子还觉得没有吃饱就被撵下饭桌了,孩子们总觉得肚子是饿的。仪陇产水稻,即便风调雨顺好年景,收下的稻谷除了交租外,也所剩无几了。平时,早饭是高粱稀饭,还得加上豆子、红苕和青菜,配上一小碗咸菜。午饭是高梁加少许大米掺和着红苕煮成干饭,再加上一小盆青菜汤或南瓜汤,就这种饭也不是一年到头都能吃到。晚饭基本上和午饭差不多,但等到农闲时,就只有两餐了,晚饭就不吃了。朱德曾回忆说:“我从小就是饿着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运动时,好像根本不知道饿。讲起干活,也是一样,我从小到大都干活,所以后来做体力劳动时,从来不觉得面子难看。走路也是一样,成年以后,虽然有时有马骑,可是一生中,差不多都是走路,经常几个月几年长距离行军,同我并肩的士兵走来走去。习惯了那种清苦生活,走遍世界也就不觉苦,过毛尔盖觉得也不过我们那样子。”

潘氏是个精打细算的人,全家人谁的衣服补一补还可以穿,谁该添制新衣新袄了,她心中有数。并不是人人每年都能做新衣,全家大小都很珍惜自己的穿戴,都清楚一件衣服、一双鞋子来之不易,基本上是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过老三穿,破了补,补了破,破了再补,补丁一层又一层,直到无法再补,无法再穿时为止。祖母的勤劳和组织才能给朱德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不只一次讲道:祖母是全家的组织者。

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里,朱德一家受尽了地主豪绅的剥削和欺压,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读书人,他们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于是,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也要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

1892年,在朱德6岁时,朱家的老人们把他和朱代历送到丁家私塾去就读,那里的先生是个秀才,颇有学问。

丁家私塾,是财主丁阎王家办的,要进他家的家塾,不仅每年要交七八石稻谷,而且只让代历和朱德上半天学。在丁家私塾的两年学习中,受尽了地主家少爷的欺辱。这里除了朱家两兄弟外,其余36名学生,一色都姓丁,他们叔、伯、兄、弟都是自家爷们。他们用鄙视的眼光看朱家兄弟,怎么看怎么瞧不起,对丁家私塾来了两个外姓人实在恼火不过,千方百计找岔挑衅。他们故意怪声怪气地把“朱”喊作“猪”,也写作“猪”,以此来取笑和污辱朱家兄弟;有时,还惹是生非,借故拳打脚踢朱家兄弟。他俩总是记着大人和老师的话,尽量忍让着,不予理睬。一天,朱德在自家树上摘了一个梨,带到私塾后让丁家少爷看见了,抢去就啃,还恶语伤人,说:

“梨子是人吃的,哪个见过‘猪’(朱)吃梨子!”

这一下,朱德实在无法容忍了,就同他们理论起来:

“我的梨子,你们为啥子抢去?……”

此话一出口,丁家的爷们一拥而上,劈头盖脑地对朱德就是一阵拳脚。朱代历上前阻止,同他们评理时,丁家少爷们对代历又是一顿拳脚。朱家兄弟实在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两人齐心协力进行还击。丁家少爷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个个都是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哪个也不是他俩的对手。正在狠狠还击时,被先生吼住了,并罚朱家兄弟站立了一阵子。他俩虽然觉得这样处理太不公平,但先生也有难处呀!事后,先生对朱家兄弟好言相劝说:“你们要学会忍耐。你们在丁家读书,不忍怎么读下去?古人云:‘不忍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并鼓励他们说:“要刻苦用功。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们要能吃得下常人吃不下的苦,要能受得常人受不了的气,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这些话让朱德刻骨铭心。

又过了一年,朱家实在负担不起两个孩子读书的费用了,代历也回家种田去了,只朱德一个继续在丁家私塾里读书,受的屈辱比原来更多了。但他牢记着家人的希望和老师的告诫,再大的委屈,也能忍耐。他不仅在私塾里刻苦学习,回到家里也特别勤快,帮着大人挑水、劈柴,还放牛、割草、拾肥,样样农活都学着干。他觉得全家劳动供养自己读书很不容易,自己应尽量多干点活。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德的非常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学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33990
开本 32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01-07-01
首版时间 2001-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3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