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之一,主要是对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较全面的研究,重点是对常识哲学的形而上学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内容包括常识哲学的提出、知觉理论、论道德、对常识哲学的再理解、论自为等。
图书 | 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研究/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之一,主要是对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较全面的研究,重点是对常识哲学的形而上学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全书内容包括常识哲学的提出、知觉理论、论道德、对常识哲学的再理解、论自为等。 内容推荐 托马斯·里德(1710-1796)是思想史上一位较受忽视却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把从笛卡尔发端,经洛克和贝克莱等思想家传至休谟而达到极端怀疑主义结论的哲学传统称做“观念论”,作为休谟哲学的对立面,提出并阐发了他的常识哲学。常识哲学的目标,即辨明观念哲学预设中隐含的悖谬和错误,同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学和道德学理论,用以取代观念论为人类的知识和道德事实提供解说。 本书是对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较全面的研究,重点是对常识哲学的形而上学原理进行深入探讨,力图较准确地把握常识哲学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意义,并令读者能够了解里德思想中蕴含的丰富哲学内容,以及它提示的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方向。 目录 序(许志伟)/1 绪论/3 第一章 常识哲学的提出/17 第一节 生平和著述简介/17 第二节 观念论/20 第三节 常识和首要原则/22 第二章 知觉理论/36 第一节 休谟论知觉/36 第二节 自然符指说/38 第三节 《智识能力》中的知觉理论/48 一、词义辨析/48 二、知觉/53 三、概念和信念/58 四、判断/63 第四节 《探究》和《智识能力》知觉理论表述的分歧/66 第五节 小结/69 第三章 因果、能力和行为/73 第一节 休谟论“因果”和“能力”/73 第二节 “物理的因果”和“真正的因果”/76 第三节 行为能力/81 第四节 意志/意愿/83 第五节 行为原则/86 第四章 论道德/89 第一节 休谟论道德和正义/89 第二节 英国道德学家/93 第三节 理性的行为100 第五节 良知/103 第六节 道德的首要原/107 第七节 道德体系表述/110 第八节 行为的道德属性/114 第九节 正义/117 第十节 道德判断/122 第五章 论自为/127 第一节 休谟论必然和自由/128 第二节 里德对自为的解说/133 第三节 对自由的三种论证/136 第四节 知觉的因果解释/145 第五节 道德自为/152 第六章 对常识哲学的再理解/155 第一节 常识与怀疑/156 第二节 常识与理性/163 第三节 常识与信仰/17l 第四节 常识哲学与现代哲学/175 附录 《行为能力》第四篇第十章主体部分译文/179 参考书目/185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托马斯·里德的常识哲学研究/维真基督教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晓梅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7417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6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561.28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5 |
宽 | 152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