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圣经文画(一条穿越西方艺术之林的小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圣经故事为叙事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题材的西方艺术作品置于一起,笔触所及不拘一格——或直面作品,对其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进行最直接的解读;或旁逸斜出,引出一段引人入胜的西方经典文学文化知识。全书图文并茂,脉络清晰,读起来轻松愉悦而饶有趣味。

内容推荐

圣经故事早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渊源,要了解西方文化与西方艺术,离不开圣经故事。当然,对于以圣经为题材的西方艺术作品来说,它又不仅仅只是对圣经故事的简单阐释,它融汇着艺术家本人独特的创作风格与丰富的创作体验。

本书以圣经故事为叙事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题材的西方艺术作品置于一起,笔触所及不拘一格——或直面作品,对其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进行最直接的解读;或旁逸斜出,引出一段引人入胜的西方经典文学文化知识。全书图文并茂,脉络清晰,读起来轻松愉悦而饶有趣味。

目录

自序 /1

第一部分

旧 约

0LD TESTMENT

第一章 世界是怎样创造的HOW TO CREATE THE WORLD/3

一、创世纪THE STORY OF CREATION /4

二、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 /8

三、失乐园LOSE OF EDEN /12

四、挪亚方舟NOAH’S ARK /16

五、巴别塔THE TOWER OF BABEL /20

第二章 希伯来之父  以色列人的祖先

THE FATHER OF HEBREW  ISRAELITE ANCESTORS /23

一、上帝召唤亚伯拉罕GOD CALLED ABRAHAM/24

二、亚伯拉罕招待三天使

ABRAHAM ENTERTAINED THREE ANGELS /27

三、罪城所多玛之亡THE DESTRUCTION OF SODOM /29

四、罗得和他的女)Lff]LOT AND HIS DAUGHTERS /32

五、上帝的考验THE TEST OF GOD/34

六、以撤娶妻ISAAC MARRIED /36

七、以撤祝福雅各ISAAC BLESSED JACOB/38

八、雅各的梦JACOB’S DREAM/42

九、雅各与拉班JACOB AND LABAM /45

十、雅各和天使格斗JACOB WRESTLES WITH AN ANGLE /48

十一、约瑟JOSEPH/50

第三章 以色列的领社THE LEADS OF THE ISRAELITES/55

一、摩西出生THE BIRTH OF MOSES/56

二、逾越节的来历THE ORIGIN OF THE PASSOVER/59

三、以色列人过红海CROSSING THE RED SEA/61

四、沙漠显圣MAKING POWER FELT IN DESERT/62

五、摩西在西奈山传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 /65

六、消灭金牛崇拜

PROHIBITING THE WORSHIP OF GOLDING CALF /70

第四章 士师时代JUDGES/75

一、基甸GIDEON /76

二、耶弗他的女儿JEPHTHA’S DAUGHTER /78

三、参孙与大利拉SAMSON AND DALIAH /80

四、路得RUTH /84

第五章 三位伟大的君王THREE GREAT KINGS/87

一、大卫和歌利亚DAVID AND GOLIATH /88

二、扫罗与大卫SOUL AND DAVID /92

三、大卫与拔示巴DAVID AND BATHBA /94

四、所罗门的审判SOLOMON’S JUSTMENT/96

五、示巴女王访问所罗门SHEBA AND SOLOMON /98

第二部分

新 约

NEW TESTMENT

第一章 邪稣的诞生THE BlRTH OF JESUS/103

一、受胎告之ANNUNCIATION /104

二、耶稣诞生THE BIRTH OF JESUS /108

三、贤士来朝VISIT OF WISE MEN /115

四、逃往埃及RUN AWAY TO EGYPT /120

五、屠杀婴儿THE KILLING OF’THE CHILDREN /121

第二章 传道JUDGES/125

一、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 /126

二、耶稣受洗THE CHRISTENING OF JESUS /129

三、约翰被杀THE DEATH OF JOHN THE BAPTIST /13l

四、试探耶稣THE TEMPTATION OF’JESUS /136

五、耶稣圣迹之一——捕鱼奇迹FISH/138

六、耶稣圣迹之二——平息风浪JESUS CALMS A STORM/140

七、耶稣圣迹之三——行医济贫

HELPING PEOPLE WHO IS ILL OR POOR /142

八、耶稣传道之一——播种的比喻

THE PARABLE OF THE SOWER /147

九、耶稣传道之二——盲人的比喻

THE PARABLE OF THE BLIND /149

十、耶稣传道之三——浪子的比喻

THE PARABLE OF THE LOST SON /150

十一、耶稣传道之四——善良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

THE PARABLE OF THE GOOD SAMARITIAN /152

十二、耶稣显圣容JESUS APPEARS TO HIS DISCIPLES/154

十三、纳税钱PAYING TAXES /156

十四、圣殿逐商

DRIVING MERCHANTS OUT OF THE GOD’TEMPLE /158

第三章 最后白勺fl于THE LAST DAYS/161

一、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162

二、犹大之吻JUDAS’S KISS/167

三、耶稣受审JESUS IS BROUGHT TO A TRIAL/169

四、耶稣受辱HUMILlATE JESUS/172

五、耶稣受刑JESUS IS CRUCIFIED/174

六、哀悼基督MOURING FOR JESUS/186

七、耶稣复活之一——死而复生RESURRECTION/190

八、耶稣复活之二——向门徒现身

JESUS APPEARS TO HIS DISCIPLES /194

九、耶稣复活之三——基督升天

JESUS IS TAKEN UP TO HEAVEN /196

十、耶稣复活之四——圣灵降临

THE COMING OF THE HOLY SPIRIT /198

十一、最后的审判THE FINAL JUSTMENT/200

主要参考书目/204

后记:慢慢走,欣赏啊! /205

试读章节

创世纪

人到底是怎样创造的呢?《圣经》中说,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出来的。

于是便有了“照着上帝的形象造人”这一典故,有了“惟妙惟肖”这一说法。同时,这也说明了“人类具有上帝的德性”,即有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

上帝为什么造人呢? 《圣经》中说,上帝造人的目的是为了管理整个世界,主宰整个世界。这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既然上帝创物用了六天时间,定第七天为安息日、圣日,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和影响,在后世西方社会文化习俗中形成了六天工作、第七天休息的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后来也逐渐影响到非基督教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共同采用的以七天为一周的基础。

相传上帝创造世界只用了六天时间,但若从他思索酝酿开始算起,难道真的只有六天吗?

德国诗人海涅在他的《创世歌》中这样写道:

“从开始创造世界到完工,我花费的时间不过一周。可是开始前,这创造的计划,我却深思了几千年之久。/创造本身不过是单纯的动作,短期内就可以竣工;可是这种计划,这种考查,却非一位艺术家不能奏功。/我独自花了三百年光阴,每日构思,如何造得最好,上至一位法律博士,下至一只小小的跳蚤。”

在海涅的想象中,上帝创世纪远非六天能完成,在他开始这六天的工作之前,他曾经花了几千年的时间进行酝酿。

为了真实再现上帝的创造,另一位艺术家更是以天才的想象和四年零五个月的艰辛劳动,完成了美术史上的传世之作——《创世纪》(图1),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米开朗琪罗。

四年多的全身心投入之后,米开朗琪罗的身体受到严重影响:“我的胡须朝向天,我的脑袋弯向肩……画笔上滴下的颜色,给我的脸上画满了图案……我的脸看不清道路,只能摸索向前……前身的皮肉拉长,背后的皮肉缩短,——像似弓绷上了弦。”在完成了整个《创世纪》之后,由于长期仰视,他的头很久都不能低下来,读信都要举到头顶上去看,年仅三十七岁的米开朗琪罗看起来已经像一个衰弱的老人了。但是,正是这位看似衰弱的艺术家,却以雄伟、豪迈和刚劲的艺术风格,谱写了一部颂扬人类的创造性、人生的快乐与人的肉体美的宏伟交响曲。

绘于西斯廷教堂天顶上的《创世纪》,总面积近600平方米,人物约343个,共分为九个场面:《神分光暗》、《创造日月》、《授福大地》、《亚当的创造》、《夏娃的创造》、《逐出乐园》、《诺亚祝祭》、《洪水》和《诺亚醉酒》。此外,在这九幅大画的四周,米开朗琪罗还画了基督祖先和其他有关的故事,以及十二位男女预言者。

《亚当的创造》(图3)是《创世纪》的一部分。亚当,这位人类的第一个男子,雄健美丽的身体虽似蕴含着无穷的青春活力,却无法行动,只有等待万物的创造者施予他力量。这时耶和华飞奔来了,披着巨大的斗篷,将饱含精力的手伸向亚当……就在上帝的手指即将触到亚当的那一瞬间,电光进发,一下子唤醒了亚当这位巨人的全部活力与美丽。亚当醒过来了,凝望着他的创造者一他就要起身了。

从前有许多人画过创造亚当的情景,只有米开朗琪罗巧妙地将画面的中心和焦点置于圣手的一触,让人们感受到创造者无穷的力量。但在今天看来,也许会有更多的艺术解读者愿意把它图式化地理解为自我解放之类的意味,诸如“人类的觉醒”等等,从而相对弱化了上帝的“金手指”画龙点睛的作用。  《夏娃的创造》(图4)是紧接着《亚当的创造》的又一场面。以亚当的肋骨造就的女人夏娃刚刚脱离睡着的亚当的身体,一只脚还没有完全从亚当身上分离。她向上帝伸出双手,仿佛在乞求着什么,上帝则以和蔼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创造物,威严之中透露出爱怜。这个诞生伊始就急于乞求的女子,似乎正是人类欲望的化身。

除了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于上帝造物都有自己的想象。

《上帝造动物使水和土充满生气》(图5)是一张中世纪时的上帝造物图。

上帝这位伟大的造物主,头顶光环,身着长袍。他从黑暗分出了光明,从海洋中分出了陆地,让水中有了鱼儿,让陆地与空中有了鸟儿,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场景。因为有了绝对权威的上帝,这也是一幅崭新而纯洁的、没有危险与恐惧的新生活的场景。

这张作品是西西里岛蒙雷亚勒天主教堂的镶嵌画。蒙雷亚勒天主教堂建造于威廉二世,历时十一年,是中世纪晚期的建筑奇迹之一。因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希腊、拉丁和阿拉伯风格的最终融合,也造就了西西里岛诺曼式艺术的精华。

上帝创造了人类,其依据是自己的形象,但另一方面,《圣经》又坚持认为上帝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不管怎样,“神人同形同性”,上帝的创世伟业还是在后人心目中激发出壮美的形象联想。

《创世之初》(图6)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兼画家布莱克的诗集《欧洲》扉页上的插画。上帝白发如云,体格硕壮,他俯身朝向混沌的下界,手中劈出闪电,将光明与黑暗分开,气势宏伟磅礴。这与其说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不如说是在改造世界。

布莱克不仅以文字,也以图像来表现超于现实之外的神秘幻觉。他以清新的民歌体和奔放的无韵体来抒写理想和生活,打破了18世纪古典主义的死板教条。同时,他又在绘画中借助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以奇异怪诞的构图,突破了一般的绘画表现形式。对他来说,作品的哲学意义比形体更为重要。他说:“我的作品本性是梦幻和想象。”因此,布莱克在美术史中被称为文艺复兴以后第一位有意识背叛传统规范的画家。

伊甸园

由于亚当与夏娃曾在伊甸园里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伊甸园”成为人类理想中乐园的代称。伊甸园还用来比喻未经罪恶污染的天然、质朴的状态,成为公正和神圣理性的象征。

那么,伊甸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诗人弥尔顿曾在他的《失乐园》中以优美的笔调如此描述过:

“那竟是地上的天堂福境:原来这就是上帝祝福的乐园,系上帝的伊甸东区亲置定。/……那其间土质腴肥,他特命百树丛生,树树都绕色,香,味;而百树之中,则有生命树挺然卓异,上生着芬芳仙果,黄金质地。”

在德国画家克拉纳赫的《伊甸园》(图1)中,亚当与夏娃这对人类最初的夫妇,紧紧地偎依在一起,接受上帝的祝福,享受着生活的恬静与安宁。夏娃略带稚气的脸泛着幸福的笑容,瘦长柔和的裸体上散发着淡淡的官能气息。

克拉纳赫的这种在宗教和神话题材中柔弱洗练、风格独特的裸体女性形象,曾风靡了16世纪的德国画坛。

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圣经·旧约》中关于亚当与夏娃的创造,从来没有终止过想象。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在《人种由来》一诗中,如此描绘:  夏娃:“你是亚当吗,上帝/创造我来伴你的。/你从今后再不怕/荒凉,再不愁孤寂。/让我摸摸你的脸,/口边蓬蓬像树藓,/你喉头有个桃核,/你肌肉好多强健;/但是你胸前不如/我又嫩又软又肥一/我们原来两样的,/我又希奇又欢喜。”

亚当:“你的声音很好听,/你的手怪招痒的,/你初来人地生疏,/等我慢慢指导你,/昨晚我在睡梦里,/上帝从我变出你;/你的肉是我的肉,/你我原来是一体,/不过我男你是女。”

夏娃:“我叫你夫你叫我妻,/千年万年不分离!/……”

《人种由来》其实是一个关于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世界上正因为在男人之外又有了女人,才不至于变得那般寂寞,才变得更为和谐。这其实也是一个关于爱和美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题材也自然不会被著名的俄罗斯艺术家夏加尔错过。因为他是一位如此信仰“爱”的画家,他一再强调爱情、温柔、痛苦和快乐的存在,并直接宣扬:“爱就是全部,它是一切的开端!”

夏加尔的《亚当与夏娃》(图2)是他早期的一张作品。受毕加索等人的立体派的影响,在画面中尝试空间几何的构成。尽管人体被分解组合,但仍可看出手挽手站在智慧果树下的亚当与夏娃虽面带羞涩的微笑,内心却无限幸福和甜蜜。

“虽然夏娃是用塑造亚当的黏土创造的,但是她没有被塑造成男人,她是从第一个男性的肋骨脱胎而来。她的降生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的。上帝注定她为男人而生;上帝把她(像物一样)赐予亚当,为的是亚当免于孤独。这就是她的目的,弥补男人的缺憾而已。任何男人都不愿意做一个女人,但每个男人又都需要女人。男人把女人视为第二性,希望通过女人实现自我。”这是西蒙·波伏瓦在她的著名的《第二性》中的一段话。

在今天,虽然已经没有多少人相信女人是出自男人的肋骨这一说法,但男尊女卑的思想却依然到处存在。

然而,除此之外,夏娃是从亚当肋骨中创造的还可以给人们其他的联想: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会“骨肉至亲”?为什么男人最终会离开他的父母和女人住在一起?等等。今天,西方也常用“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作比喻。

在克里姆特的《亚当与夏娃》(图3)中,夏娃站在亚当的前面,就像从亚当身体里走出来一样,体态优美,面容姣好,如人间尤物。克里姆特的作品如充满一种华丽的装饰效果和神秘的气息。

在奥地利凯劳德的作品《夏娃》(图4)中,赤身裸体的夏娃置于一片五彩斑斓的茂密树林中,这是上帝给予她的伊甸园,这里富饶而美丽。相较于日月山川,夏娃如此高大,她是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个女性,作为亚当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在享受上帝的无限关照之外,还享受着亚当无限的宠爱。然而她却双眼睁大,双手上举,坚定有力好像在拒绝着什么。在她的手腕中,还有两只睁大眼睛的猫,它们到底象征什么呢?

P4-11

序言

作为20世纪伟大的超现实丰义画家,达利曾给我们的艺术世界带来重大影响。他原本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但在坚持了几十年的无神论信仰之后,最终却投入了天主教的怀抱。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从未像一般人,莫名其妙唐突地皈依天丰。今天,我作宗教画捍卫两方传统,是因为我想忠诚地保持与生俱米的天赋,正视我曾经历的磨炼,及已获西班牙认同的超现实丰义的理念。”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超现实主义的辉煌之后,转而开始从基督教的古典艺术中去探寻新创作的可能性,这应该是达利投入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像达利这样从宗教特别是基督教中去寻找创作灵感的西方艺术家并不在少数。今天,当我们浏览整个西方艺术史的时候,以《圣经》为创作题材的那些艺术杰作是如此众多而引人注目,让每一个关注两方文化与西方艺术的人都无法忽视。

西方艺术的这一特点,即使在极力鼓吹追求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的文艺复兴时期,也同样相当突出。我们不妨重温一下那一系列如雷贯耳的名字和他们的一部分光辉灿烂的作品:达·芬奇的《最后的早餐》、《岩间圣母》、《圣母子与圣安娜》;米开朗琪罗的《最后的审判》、《创世纪》、《摩两》: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圣灵降临》等等。即便在19世纪中后期,宗教情绪依然弥漫在一些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如米勒的《祈祷》、凡·高的《教堂》及高更的《雅各与天使的博斗》等。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宗教往往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受到宗教的真理,或是用图像说明宗教以便于想象……”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艺术现象与宗教现象是密切且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可以说,若要深入研究西方的古典艺术,并真正领会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基督教便是我们不得不了解的文化载体,而《圣经》则是一部不能不读的最重要的文化典籍。

除艺术之外,《圣经》对西方的其他文化种类也影响巨大。今天我们已经公认,以《圣经》为代表的犹太——基督教义化所构建的希伯来文化,已经成为当今西方文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西方文明两大源头之一的希伯来文明,自古罗马时代便在欧洲逐渐扩展,至今仍是西方文明中不绝如缕的中心线索。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圣经》,便无法透彻地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就无法真正看懂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和《摩西》、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剧作等众多极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学艺术作品。而且,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源自《圣经》的文学文化的影响已蔓延到许多非基督教文化的国家,“伊甸园”与“禁果”,“公元”与“公元前”等,早已成为许多非基督教信仰人的常用词汇,“元旦”与“圣诞节”也成为不少非基督教信仰人士的共同节日。以上种种外来的词汇,尽管有些人不一定了解或在乎它的宗教含义,但若要寻根溯源,我们都不得不从《圣经》谈起。

于是,我就有了写《圣经文画》一书的想法。即以圣经故事为线索,在主要介绍西方绘画的同时,穿插介绍相关的西方文学文化知识,让人们在欣赏经典西方艺术的同时了解《圣经》,在了解《圣经》的同时欣赏西方经典艺术。当然,写这本书的最直接的想法还来自本人的教学体验。一方面,笔者在多年的美术专业《西方美术史》教学中,发现相当多的美术作品无论从图像隐喻还是精神实质,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另一方面,笔者在开设全校性的公选课《西方艺术与西方文化》中发现,将西方艺术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地讲解它们与圣经文化的关系,不仅仅适合美术专业学生的需要,也很受中文、外语等其他专业学生的喜爱。

因为,这的确是一种别具一格的了解与窥视西方艺术文化的方式,正像书名的副题所描述的那样:沿着上帝的足迹,穿越在西方的文化艺术之林。  舒艳红

2007年3月16日

后记

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就像是一次赶路,有人用路的长度来衡量它是否成功;

人生就像是一次登山,有人用达到的高度来判断它最终的价值。

比喻的确很形象,但我并不苟同。

如果真要把人生比作是一次旅途的话,浮现在我脑海中的首先是那句也许很多人都记得却并不一定真正领会的名言:慢慢走,欣赏啊!

这句话,最初刻在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下某一个并不起眼的拐角处,如今,它刻在我的心中。

慢慢走,欣赏啊!

当我们还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的时候,不妨尽可能地把短暂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谁能说灿烂而丰富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判断标准呢?在同样的时间条件下,有人走得很快走得很长,却收获无多;有人走得很慢走得很短,却硕果累累。显然,牛命之路与其长而无趣,长而无味,不如短而丰富,短而灿烂。

沿着《圣经》的轨迹去穿越两方的文化艺术之林,你可以走马观花一纵而过,也可以走走停停,甚至干脆席地而坐——也许,坐在你对面的就是某位似曾相识的艺术大师。

感谢学林出版社,因为有她的支持与关注,这本书才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同时,也感谢对本书的设计编排付出了辛勤劳动的几位学生(谭军、蒋玉婷、陈子文),因为他们的专业到位的排版处理,才让我们在穿越两方艺术之林时走得更加轻松。而我们,则可以再一次优雅而从容地去体会:慢慢走,欣赏啊!

舒艳红

2007年7月本书付梓之际

写于广州珠江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圣经文画(一条穿越西方艺术之林的小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舒艳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04029
开本 其他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1-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8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