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成都故事百家谈
内容
编辑推荐

《成都故事百家谈》是一个公益讲座节目,里面演说的都是成都的乡土故事、城市变迁、历史传奇、民情风俗,追溯历史的长河,那些闪光的历史片断在这里渐次浮现:从蚕丛鱼凫的古蜀成都到秦汉唐宋的繁华古都,从李冰的水润成都到文翁的教育成都,从诸葛亮的三国成都到杜甫的诗歌成都……故事像一串晶莹的珠宝,把成都的历史和文脉有机地串联起来。

本书汇编的就是讲坛上讲过的故事。这本乡土文化读物集知识性、普及性、通俗性于一体,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在盖碗茶和装饰着川西建筑风格背景的讲台上,[成都通]们或穿长衫或者西装,纷纷登台,演说的是乡土故事、城市变迁、历史传奇、民情风俗。让喜欢听故事和想了解成都这座城市的人们大呼过瘾……

虽然那些陈年旧事,历史掌故、街谈巷议已经在历史帷幕下渐渐远去,但重新审视打量和搬演依然能勾起人们温暖的回忆……

目录

序:乡土课堂讲成都

 江湖旧闻

◎乱世成都梦/2

◎决战八阵图/48

◎当头捧/64

◎蚌底波澜/79

◎野鹤滩/123

 锦里城事

◎都是太阳惹的祸/142

◎话说康庄街/152

◎忆昔当年春熙路/156

◎漫谈老或都的公馆/163

◎漫话成都小庙/168

◎老成都的5座城隍庙/197

 西蜀风物

◎诗圣杜甫与草堂今昔/506

◎老成都的曲艺轶事/215

◎打金章/231

◎成都的花会/236

◎历代名士咏成都/240

◎漫话端午/248

◎漫话成都美食/262

◎锦城无处不飘香/273

 蜀地名人

◎成都的老辈文人/280

◎湖广填四川/284

◎八大王在成都/294

试读章节

成都的老辈文人

讲述人:林文询(著名作家)

当人们赞叹“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时,恐怕首先想到的是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宜居环境,以至美食美色美景美人情。其实,成都的魅力,更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城与名人,天然不可分。倘无名人而侈谈名城,那是滑稽。在这方面成都人足可自豪,领大汉风骚之长卿、子云不必说了,盛唐以降更是蔚为奇观:出则风流千古太白、东坡,入则光芒万丈杜老、放翁。这些与成都有不解之缘的大师泰斗,个个都堪称中国文坛响当当的领军人物。回首历史烟云,恰似明代成都人杨升庵为《三国演义》题写的绝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苍茫中的红亮,留下永叵的辉煌记忆。这便是成都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景象。

秦砖汉瓦不必细拣了。只近代百年,又涌现过多少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李劫人、郭沫若、巴金……都堪称一个个时代的巨擘,都是必定要记载史册的人物。而倘若披沙沥金,拂尘去埃,我们成都的当代文化名人长廊还会大增其光。这里我不一一细数了。我只相信,再过20年、50年,时光逝远,人们反而会看得更清楚,原来那一时期的成都,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杰出英才,有过那么令人鼓舞的文化辉煌。如果说历史上短暂的三国时期,蜀汉曾争得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么成都的文化精英们,又为我们开创了中国新文学史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篇章。他们,就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上辈文人。

说来也怪,比起北京的博大,上海的繁丽,西安的深沉,我们成都其实是一座比较中庸小气的城市,但我们这里却盛产睿智大气的文人。也许这是因为,成都小气不是狭隘单薄,而是清丽平和;成都的中庸不是浑噩平淡,而是深厚淡定。一如蜀锦缎柔滑而有质地。你看历史上的状元郎,不是大都出自小县小城中等阶层么?也许个中自有同一道理。

大气何在?听听近百年前,从成都石室学堂走出去的中国新诗第一人郭沫若“在太平洋边上的放号”吧:“我是一条天狗,我要把太阳来吞了,我要把月亮来吞了……”那是何等气魄,何等狂放!翻翻被誉为“中国左拉”的李劫人的“辛亥革命三部曲”吧,其平实而厚重可以说至今无人可匹,其从容深沉的大将风度,令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慨。而巴金那燃烧了一个世纪的激情,更是体现了这位成都小个子文人无比的良知和勇气,举国举世对他的敬重绝非没有道理。才气勇气,铸就了他们的狂放大气。这正是成都上辈文人最耀眼的特色。而正直正义,嫉恶如仇,也在这批上辈文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面对过去的封建专制,还是对待后来的极左妖风,他们大都敢于挺身而出,或放笔疾书,或横眉冷对,总之,无论如何,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蜀中文人的傲骨正气,是有誉在外的,文坛衮衮,尽皆仰之。他们的眼里容不下半粒沙子,心中耿耿,必仗义执言;路见不平,必拔刀相助。所以,连李劫人这样德高望重爱国爱民的老作家,也差点被打成“右派”,终致郁闷而去。所以,曾在当时向他伸过援手的老友沙汀以及我父亲,后来又都在“文革”中惨遭毒手。 

而另外一个方面,他们又是极富情趣、爱乡心切的文化人。虽然他们中的不少人曾经留学海外,有的还长期寓居他乡,但始终心系故土,情倾家乡。李劫人不必说了,他的长篇三部曲可以说就是20世纪初叶老成都的巨幅风云史、民俗史,点点笔墨,尽皆浸透成都的神髓风情。就连少小离家的巴金,其最有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家》、《春》、《秋》,也是一部旧成都的画卷,其中人事,尽系地道成都。

著述如此,生活亦然。他们都像普通的成都人一样,热爱美食,喜泡茶馆。李劫人甚至还亲自开过饭馆,那名字极有意思:小雅。这小雅,恐怕也是成都文人追求的一种生活情趣的境界吧?不求大富大贵、高官高位,但求保持平民布衣底色,而又不失文人风度。这大概就是“小雅”的诠释。像当时的一些污浊,当今的一些低俗,他们会一掸袖筒,不屑合流的。

还有一点,他们也惊人地相似,那就是对乡土文化情有独钟。像李劫人、巴金,还有我父亲等,很喝过些洋墨水的,都酷爱川剧艺术。沙汀、艾芜等也是如此。他们有的甚至还亲笔写过或改过剧本,我父亲就曾对我这个对川剧无甚感觉的狂放小子说过:川剧剧本的文学性是极强的,很值得学习。能从乡土的大众文化中看出精妙的艺术性来,这大概也是我们成都的上辈文人们的慧眼所在吧。

是的,作为文人,对艺术的钟爱和执著追求,才是他们的根本。在这方面,我们成都人更可以感到骄傲,我们的这些位上辈文人可以说都是那一时代出类拔萃的骄子。他们的写作,绝不仅仅是凭激情,而是充满了蜀人的独特智慧机趣和高品位的艺术才情。对艺术美的追求,让他们的不少诗文堪称字字珠玑,光华四射。五四新文学大潮中,郭沫若就曾独领风骚,其长待《女神》更是技惊四座,光耀华夏。而以川籍学子为主力的新文学社团“浅草社”(后演变为“沉钟社”),更毫不讳言对艺术美的追求,张扬“唯美”的大旗,以致被新中国成立后正统的(实为“左”倾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长期贬义地称为“唯美主义艺术至上的小资产阶级文艺团体”。事实上,回头看他们的作品,除了富于艺术性以外,忧国忧民的情思也是相当深广的。其中的“二陈一林”,即蜀人陈炜谟、陈翔鹤和家父林如稷,更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早期健将。陈翔鹤在晚年还写出过两篇至今无人可及的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让极为沉闷的20世纪六七十代的中国文坛为之一震,其老到的艺术才情绝非偶然。可惜,也就是因了这两篇历史小说,他在不久后的“文革”中便因文罹祸,受迫害而逝。

可惜的当然不止他一位,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好多蜀中上辈文人,都已先后而去了。百年云烟,逝者往矣。而今又值时尚潮涌,乱花迷眼,好些年轻人已不知尧舜,不知汉唐。好些当代文人也随波逐流,附势求荣,媚俗哗众。但我相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来的成都人会意识到,伴20纪风云一路走来又一路走去的那些文坛前辈,真的是我们成都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成都人的骄傲。他们作为成都人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文坛的整体崛起,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卓著贡献,可以说是空前的,后世要想超越,恐也绝非易事。这就是我们的这批上辈文人的可敬之处,价值所在。作为成都人,我们应该珍惜。

P280-283

序言

乡土课堂讲成都

成郜市群众艺术馆馆长 龙瑜生

喜欢央视《百家讲坛》的观众可能都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它巧妙地将学术成果和“讲故事”这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原本呆滞的历史或尘封的典籍忽然变得鲜活起来、亮丽起来、现代起来。其中奥妙无非是抓住了听众既想了解历史经典,而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原典的心理,把一档严肃的“精英”节目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狂欢。各路知识精英以其满腹才学和如簧巧舌,津津有味地演说着《三国演义》,解读着《庄子》,使习惯于韩剧、日剧及古装电视剧、家庭电视剧的中国观众眼前一亮,好像找到了一条进入中国历史文化脉络的捷径。

一个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最常思考的问题,我想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普及和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让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妙神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和《百家讲坛》的启迪,成都市-群众艺术馆从2006年9月推出一个名为《成都故事百家谈》的公益讲座节目,随即受到成都市民的普遍欢迎。在盖碗茶和装饰着川西建筑风格背景的讲台上,“成都通”们或穿长衫或着西服,纷纷登台,演说的都是乡土故事、城市变迁、历史传奇、民情风俗,让喜欢听故事和想了解成都这座城市的人们大呼过瘾。

李白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这座拥有4500年文明史和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深处,故事和传奇宛若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始终散发出神秘而诱人的气息。追溯历史的长河,那些闪光的历史片断渐次浮现:从蚕丛鱼凫的古蜀成都到秦汉唐宋的繁华古都,从李冰的水润成都到文翁的教育成都,从诸葛亮的三国成都到杜甫的诗歌成都……故事像一串晶莹的珠宝,把成都的历史和文脉有机地串联起来。

虽然那些陈年旧事、历史掌故、街谈巷议已经在历史的帷幕下渐渐远去,但重新的审视打量和搬演依然能勾起人们温暖的回忆,毕竞这些故事代表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它的气质与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人曾经或即将的经历。成都人历来有讲故事听故事的传统,从汉代的说书俑一直到近现代茶馆中的说书听戏,似乎都表明这是成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从来没有从老百姓的视野中消失过。

“成都的百家讲坛”——这是媒体和老百姓对《成都故事百家谈》最形象生动的比喻,当然它跟《百家讲坛》也有一些不同。《百家讲坛》利用强势媒体和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阵容走进了千家万户,而我们的讲坛更偏重于乡土历史和平民化的传播方式,即通过一场一场的故事去打捞历史的记忆和培育广大的听众市场。《百家讲坛》出书,对我们来说是又一个有益的启迪,它让一件公共文化产品发挥出了更大的效益。因此,我们把在《成都故事百家谈》讲坛上讲过的故事汇编成册,以另一种文化产品的方式推向市场,惠及更广大的人群。

本书的面世,首先要感谢光临过讲坛的各位“成都通”,其次要感谢出版社的编辑慧眼识珠,认识到它对于传播成都历史文化知识和提升成都城市知名度的价值。同时,书中篇目由于是根据讲稿整理而来,因此它比书面文章更活泼生动,可读性更强。

《百家讲坛》学术明星们的著作动辄印数上百万,我们虽不能攀比,但也从内心真诚祝愿这本书能为更多的人所接纳、所喜爱,毕竟它是成都第一本由公益文化讲坛迈向图书市场的、集知识性、普及性、通俗性于一体的乡土文化读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成都故事百家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成都市群众艺术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75186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7.11-49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8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