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国公司R & 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
内容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主题和方法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动机

2.2 跨国公司海外R&D的职能与组织

2.3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区位选择

2.4 跨国公司R&D投资的东道国效应

2.5 中国学者的研究

2.6 小结

3 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全球趋势及在中国的演进

3.1 全球R&D资源配置的特点

3.2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发展

3.3 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新趋势

3.4 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特点

3.5 跨国公司R&D资源对华转移的动力

3.6 小结

4 基于分工视角的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

4.1 国际分工:贸易、投资与R&D

4.2 R&D国际分工体系的四个层次

4.3 R&D资源转移规律——动机、机构职能与技术外溢

4.4 R&D资源转移、国际分工与发展中国家

4.5 小结

5 双向(内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理论分析框架

5.1 “N—C—P”理论分析框架

5.2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向对接机制

5.3 基于技术获取型FDI的外向对接途径

5.4 小结

6 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问卷调研——动机、机构职能与外溢途径

6.1 研究框架及基本假设

6.2 调研方法与样本特征

6.3 检验结果与解释

6.4 小结

7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7.1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现状

7.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障碍

7.3 内向对接效应计量方法——从FDI外溢到R&D外溢

7.4 外资R&D介入强度与FDI外溢效应——实证检验之一

7.5 海外R&D资源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实证检验之二

7.6 小结

8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研究

8.1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

8.2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现状与问题

8.3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案例研究

8.4 小结

9 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总体思路

9.2 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对策建议

9.3 中国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对策建议

9.4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部分在华跨国公司R&D机构名单

附录二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机构调研问卷

后记

内容推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加速的经济与科技全球化进程,推动着意图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R&D资源转移浪潮。进入2l世纪,这一浪潮向中国疾速袭来,构成了中国新一轮开放进程必须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向理论界提出了两个紧迫的现实命题,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大量涌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跨国公司R&D投资,扩大对R&D外溢效应的吸收,并减少不利的挤出影响。二是面对跨国公司优化R&D资源配置进程中释放出的研发资源,“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是否有能力获取并加以消化,进而以全球视角增进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

本书从“资源”视角出发,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为研究主题,在分析当代R&D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需求一资本一人员(N—C—P)”模型,作为分析上述两个问题的统一框架,并提出了“五层面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吸收正向外溢”的内向对接机制和“以技术获取型FDI实现外向对接,获取反向外溢”的外向对接途径。

除理论分析外,本书还运用丰富的数据事实、规范的回归分析、扎实的调研统计,结合案例分析,就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第二章)阐述了核心概念,总结了不同理论、不同学科对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为后文的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进行理论准备。

第二部分(第三章)总结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全球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跨国公司对华R&D资源转移的历程、行业区位分布及原因,清晰刻画出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现实背景。

第三部分(第四、第五章)勾勒了本书的理论框架,第四章提出了产业间、差异化产品间、价值链环节间、研发模块间四个层次的R&D国际分工说,探讨了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动机、机构职能、与东道国的知识交流等一般规律。第五章建立了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N—C—P”分析框架,提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从五个层面实现内向对接;发展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外向对接的双向(内外向)对接思想。

第四部分(第六、第七、第八章)是本书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六章呼应第四章有关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理论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47家跨国公司R&D机构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验证了在华跨国公司R&D机构的投资动机、职能与外溢途径等一般规律。第七章呼应第五章内向对接理论,分析了中国内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五个层面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回归,验证了外资R&D是FDI技术外溢的重要途径;同时对13个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面板数据回归,验证了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的正面作用。第八章是外向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的实证研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第九章)基于本书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了中国对接跨国公司R&D资源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建议,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本书在理论创新方面,主要是提出了基于R&D国际分工的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在此基础上,拓展了斋腾优的需求一资源学说,提出了“N—C—P”分析框架,从而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海外获取跨国公司R&D资源”两大问题统一到以“资源”为视角,以获得“正、反向外溢”为目标的分析框架,并在内向对接方面提出了基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五层面对接机制,在外向对接方面提出了依据“MAL三优势”,开展技术获取型FDI的理论设想。  在实证创新方面,本书在实证检验的技术细节上有所突破,为今后开展跨国公司R&D问题的调研和进行R&D外溢分析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方向。一是突破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调研分析停留于简单百分比统计的局限,对基于Likert七级量表的调研结果进行规范的因子分析、信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进而验证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动机、机构职能定位与技术外溢效应间的内在联系。二是突破了目前R&D外溢研究停留于FDI外溢检验和总体产出指标检验的局限,引入外资R&D介入强度指标,证实了外资R&D活动是FDI外溢效应产生的重要渠道;并创新地将外资R&D资源指标引入解释变量,证实了在华外资R&D资源对内资企业创新产出存在的正面影响。

编辑推荐

本书从”资源”视角出发,以“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为研究主题。作者在分析当代R&D国际分工与跨国公司R&D资源转移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需求—资本—人员(N—C—P)”模型作为统一分析框架,研究了“内向对接”——如何利用对华转移R&D资源,和“外向对接”——如何整合境外R&D资源的理论与现实。全书紧扣中国开放经济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分析规范严谨、调研扎实深入、数据丰富翔实、语言流畅简约,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可供经济类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外资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使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国公司R & D资源转移与中国对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群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5096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1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