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韩愈/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编写,主要是希望对韩愈这样一位唐代文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文学巨匠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活,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韩愈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教育理念、文学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人一些启迪。

内容推荐

在中华民族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往今来曾诞生过无数杰出人才,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灿若夜空繁星,但以对中华文化产生巨人般的影响而论,却是只有屈指可数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人,可立于巅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他们,中华五千的文明史该是多么遗憾!正是因为他们的曾经存在,才使得中国古代文化鲜活亮丽起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奠基石之一。他们以非凡的人生实践和杰出的文化功绩,长久地影响着中国历史 。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出仕之路 /1

1、谨记兄嫂抚育之恩

2、拜良师、苦读书,以求成才

3、从劳动中受益匪浅

4、爱好骑马及剑术,养成英雄性格

5、学而优则仕

6、屡试不第,恒心依旧

7、自信是获得成功的法宝

8、崇尚英雄之高节

第二章:初涉仕途/33

1、不求富贵清闲,而求为国效力

2、崇尚自由,不愿俯仰于人

3、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朋友

4、重视雄辩,颇有辩才

5、倡导复古运动,欲自振一代

6、求官不得,胸生愤懑

7、作《师说》,箴规时弊

8、敢于直言为民请命

9、敢于同邪恶的宦官势力做斗争

10、与密友消除误解

第三章:中年壮志/73

1、克服悲观心理,不以己悲

2、不畏穷困。造福一方

3、虽遭贬谪但忧国之心依旧

4、驳斥谗言,洗刷清白

5、以史实为依据,为英雄洗冤

6、尽己所能,积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7、保护人才,为维护其科考权而斗争

8、敢于反省自己的过失

9、敢于直言抨击君权制度下的荒唐事

10、听颖师弹琴,借音乐抚慰失意感伤

第四章:暮年豪情/113

1、在平藩镇斗争中建立功勋

2、犯颜直谏,反对君主佞佛

3、身处困境,仍以人民福祉为重

4、举荐贤才,不遗余力

5、孤胆入敌阵,息叛乱于无形

6、与诗朋文友间肝胆相照

7、为官不折腰于权贵

8、重视经济发展,提高百姓生活

9、病逝长安,海内同哭

第五章:精神道德观与文化成果/145

1、清贫度日,崇尚节俭之德

2、求富贵以济世

3、从政与从文两不误

4、具有浓烈的亲情

5、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6、继承优秀文化与思想,并力求超越之

7、大气磅礴,开创新一代文风

8、与时俱进,善于创新

9、倡导“不平则鸣”的创作观

10、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1、创造杂文,影响深远

12、因人而异,开创文体形式的多样化

13、时世造文豪

14、重视文辞修养,写就经典文章

第六章: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195

1、作《师说》,开创师道新思想

2、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思想

3、因材施教

4、为学要勤学深思,去粗取精

5、读书要读有益的书

6、政治理想与人生实践高度统一

7、善于在对比中进行批判

8、用哲学思想引导人们认识自然现象

9、承前启后地发展人性学说

试读章节

1、谨记兄嫂抚育之恩

九曲黄河究竟有多少道弯?弯弯的黄河水究竟养育了多少代的炎黄儿女?谁也讲不清道不明。汹涌的河水不断向前奔腾,也仿佛在不断地向世人们讲述着炎黄子孙的喜怒与哀乐、悲离与欢合。

蜿蜒万里的黄河进入中原,绵延流经河南境内,再从这个中原腹地曲折向东,直至汇流于浩淼的茫茫大海。一代文豪韩愈,就出生在河南孟州境内。

孟州是块文明的沃土,有着很多古老的传说。孟州城东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城伯乡的西边,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小村庄,但绝对称得上是景色秀丽,名称小韩庄。公元768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史称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降生在这里。他郡望昌黎,故有韩昌黎之称。

韩愈的童年,极尽坎坷和磨难。虽然他也是生于仕宦之家,但他的童年却并不是在衣食无忧、欢声笑语之中度过的。当时,韩愈的父亲韩仲卿任秘书郎。长兄韩会在江南一带,二兄韩介大约死于韩愈出生以后,三兄可能在韩愈生前就夭折。韩仲卿有四子,晚年身边仅有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儿子韩愈而已。大历五年,韩愈刚刚三岁,其父韩仲卿就突然驾鹤西行。这突如其来的不测风云,对韩家上上下下不啻于一个晴天霹雳。

当时的韩愈正牙牙学语,对父亲的早逝不可能有太多而深刻的印象,只是跟随着全家人的痛苦而哭泣,跟着全家人把灵柩送进坟茔。父亲既逝,理应由母亲亲自抚养,然而韩愈的生母是出身位卑的“李姓乳母”,因此,按封建传统规矩,她不能承担起抚养韩愈的责任,而应由韩家人抚养长大。但这位母亲并不因此而放弃承担母亲的责任,虽然她地位卑贱,却给予了韩愈无私的母爱。这使韩愈对地位卑下的母亲终生都心存感激之情,在他的诗文中曾多处流露这种感激真情。

在韩愈《乳母墓铭》中说:“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人韩氏,如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怙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根据此言,多数史学家认为,韩愈生母,在韩家地位卑微,韩仲卿死后,她不忍抛弃孤儿改嫁,只有以乳母身份留在韩家,抚养韩愈。所以,韩愈对李正真的感情,也总是溢于言表:“时节庆贺,辄率妇孙,列拜进寿。”这是讲每逢年过节,他总是带着妻子和子孙们,一起为老母亲拜寿。元和六年,乳母去世,下葬之日,“愈率妇孙视封,且刻其语于石,纳诸墓为铭”。这是讲乳母去世时,韩愈亲自为乳母写了墓志铭。这个举动在封建严格等级制度中,即便是亲生母亲,其地位卑下者,也不能享有亲子之爱。但韩愈却敢于突破这道封建藩篱,对地位卑下的亲生母亲给予了真挚的感激与热爱,是很难得的。

虽然抚养韩愈是乳母即生母承担的,但是由于经济上没有可靠来源,如果没有兄嫂的支持,她也是无能为力的。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骤然失去了父亲的慈爱,这当然是极大的不幸,但韩愈有个相依为命的哥哥韩会,他主动承担了抚养韩愈的责任。比韩愈大30岁的长兄韩会,并没有因为韩愈为同父异母的原因而有所偏见,他最终切实地担当起了抚育弟弟的责任,韩愈因此得以无忧无虑地成长。若干年后,他写诗回忆说:

旧籍在东都,茅屋枳棘篱。

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

这里的东都指洛阳,孟州市又称河阳,与洛阳隔水相望,一苇可航,近在咫尺,诗中的东都当是泛指河阳。韩愈的家离黄河不远,孩提时他和小伙伴们在岸边追逐嬉戏,送夕阳,迎日出,当是意料中的事。韩愈的父亲官阶不高,俸禄收入亦必不丰厚,随着他魂归道山,家道已经中落了,因此在韩愈的记忆里,“茅屋枳棘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家住的是茅屋,用枳木、棘木围成篱笆,这已是标准的田家农舍,没有一点仕宦之家的气味了。韩愈这首诗,当是写于出仕之后的中年。回首童年时代的乡居生活,虽然贫困,但依然眷念不已,甚至想埋骨故里,可见他对故土的感情之深厚。这与他童年时代在此生活无忧有关,从中可见韩愈家尽管贫困,但哥嫂对他的照顾是很周到的,兄嫂给了他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否则,如果父亲亡故后留下的全是苦涩,那么他不可能如此深情地回忆起故里。

韩会在抚育弟弟的同时,也在篝灯展卷,下帷苦读。苍天不负有心人,大历九年(744),韩会终于在京城长安谋到了官职,是个从六品的起居舍人。

韩会是个有抱负的人,虽然他官职不高,人微言轻,但官卑未敢忘忧国,他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代宗永泰年间,他与崔造、卢东美、张正则三人志趣相投,侨居上元(今江苏南京),好谈经济之略,并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在封建社会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几乎是所有正直知识分子的抱负。不消说,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找人提携,以谋求升迁。可惜韩会书生气太浓,不辨忠奸,找了权奸元载做靠山,从此厄运缠身,终至付出了性命。

元载本是风翔歧山人,出身寒微,玄宗时结识了佞臣李辅国。当时李辅国权倾朝野,举荐他当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逐步爬上了最高层官员的行列。

代宗继位后,元载又交结宦官董秀,,通过董秀刺探宫中消息,曲意逢迎代宗,因此颇受天子宠幸。之后,元载变得愈加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富贵几乎甚于帝王,且揽朝廷大权于一身,唐朝天子反而形同虚设。代宗对此早有不满,一直寻找时机除之而后快。大历十二年(777)春,适逢有人控告元载图谋不轨,危害社稷。于是代宗当机立断,马上囚禁了元载、王缙等,先杖杀董秀于禁中,赐元载自尽于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元凶既然伏法,他的党羽自然也都遭到了惩罚,所幸的是朝廷并未大开杀戒,而仅仅是将他们贬出朝廷。于是,韩会贬往韶州(今广东韶关)。

少年不识愁滋味。韩会被贬时,韩愈才10岁,虽然对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懵然无知,但朝廷差人宣读诏书的那一幕,却让他惊心动魄。

当他和哥哥嫂嫂从京城南下时。才算是领略到了贬谪的苦楚。韩愈后来描述这次苦涩的行程时说:“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大江指长江,洞庭即洞庭湖,曲江即今广东韶关,是岭南道韶州的州治,南纪则是泛指南方。

山水迢迢,路途漫漫。韩会携妇将雏同韩愈南下时,江南虽是莺飞草长、万木烂漫的季节。无奈韩会是在贬谪途中,根本无心欣赏大好河山,一想到自己运乖时蹇,遭贬出朝,不禁愁肠百结,叹息不已:朝廷刚刚宣布了流放的消息,那些亲朋故旧一个个都销声匿迹,不再上门了。人情薄似三分雪,世事纷如一盘棋。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刚40岁的韩会,已是两鬓添霜,苍老了许多。

韩会在韶州刺史任上当然落落寡合,郁郁寡欢。仕途既不如意,家庭生活也是愁苦不迭。韩会由抑郁生疾,时久成疴,群医无术。大历十四年(779),42岁的韩会终于一病不起,继而撒手人寰。

韩会病死于他乡,家庭顿时陷入了困顿之中。郑氏夫人悲痛之余,决定要扶榇北归。这样,郑氏夫人带着继子老成(愈兄韩介之子),还有12岁的韩愈,长途跋涉,历尽劫难,终于将韩会的骨殖安葬到了河阳。之后,嫂嫂教育韩愈,不辍学业,并按韩氏世代继承不绝的家风,将韩愈送入“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韩愈能够有后来的成就。其兄嫂是功不可没的。

韩愈终生都没有忘记兄嫂的抚育之恩,在《祭十二郎文》中说: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这里,提到了韩愈少年时代对兄嫂的深情依恋。

在《祭郑夫人文》中,他又说:

万里故乡,幼孤在前。相顾不归,泣血号天。微嫂力,化为夷蛮。水浮陆走,丹旒翩然。至诚感神,返葬中原。

这篇祭兄嫂的祭文,写得是如此的悲情,实在撼人泪下,足见韩愈对嫂子的感激之深,也见当初兄嫂对韩愈的养育之恩情。

韩愈每每忆及年轻时代兄嫂对自己的照顾这一段人生经历,都感慨万千,对兄嫂的感激之情都无以言表。为报答兄嫂的恩惠,他沿袭了他们的做法,视韩会的养子老成为亲骨肉,并把这种爱推及到周遭的弱势人群中。

P3-8

序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家兼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生活的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六朝,是一个既有忧患,又有希望,保守与改革两种势力此消彼长的复杂时代。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是唐宋八大家的首脑人物。他在思想上,力排佛老,阐扬圣道,复兴儒学;在文学上,反对骈文,提倡散文,他倡导的复古运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如动地狂飙,使中唐社会无论在思想上、文学上都展现了另一番新风貌。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郁闷不乐之际,振臂一呼,号召有识之士,进行文化复古运动,名动天下,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化巨人的名声。后回京任四门博士,在教育上历行改革,革除不学无术之教师,整顿学风,使最高学府的教育呈现出一派崭新风貌。与此同时,他还对当时师道的没落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写了《师说》之文,倡导师道,使学风从此大盛。36~49岁,韩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惩戒宦官,遭到权贵、宦官与君主的不满,在他们的打击下,书生意气的韩愈被贬阳山令。在阳山,韩愈了解民情、调查民意,与民同乐。为了让更多的山区群众吃到食盐,他反对食盐由国家专卖;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建议政府征收实物税。他看到阳山教育落后,广收学徒,在阳山形成了弟子盈门的局面,使阳山出现一派“彬彬儒雅”之景象。50~57岁,韩愈虽然进入老年,但颇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魄。他先从裴度征吴元济,为平定淮西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之功。韩愈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反对皇帝佞佛,遭到皇帝的残酷镇压,险被杀头,幸得有朝中正直大臣裴度等的相救,才被从轻发落,贬潮州刺史。在潮州期间,韩愈为百姓治理洪水,驱逐鳄鱼,赈济百姓,减免赋税,深得百姓之心。在袁州期间,他还设法释放奴隶,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德政,使袁州百姓在他死后还怀念、感激不已。

从韩愈的政治人生道路上,可以看出他在政治上,是采取了用儒家思想来指导行动的方针,作为一位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他在思想上。把儒家思想贯穿于自己的仕途之中。虽然唐朝当时佛学昌炽,在韩愈看来,佛学不仅给中国文化思想注入了许多消极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给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极大危害。韩愈在《原道》里就说,“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人于扬,则入于墨;不人于老,则人于佛。人于彼,必出于此。人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这是韩愈从古代的兴废中,看到了儒学的重要性,相信儒学一定能够取得正统的地位。

在文学上,他和柳宗元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了整顿旧时秩序和振兴儒道统而提倡学习古文,又为了宣传古道而写作古文。他对古文创作的要求是,“必出入于仁义”,“词必已出”、“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因忠于古文,韩愈最杰出的贡献在于文学方面,他的诗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成果颇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一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政论文、杂说、祭文、碑志、赠序等散文体裁的文章,其中《原毁》、《原道》、《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等,都以论理充分、真挚感人、热烈奔放而传闻于世,在当时就被放在和大诗人杜甫并列的位置,称为“杜诗韩文”。

韩愈的诗歌创作也匠心独运,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文为诗”和“奇崛险怪”。在诗歌方面,他推崇陈子昂、李白和杜甫,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或反映时事,或写中下层文士的政治失意和个人遭遇,都很有特色。为了矫正大历诗的平庸、熟俗,他探索了诗歌发展的新路。

教育方面,唐代门第观念深重,门第之家的子弟,不须依靠科举考试,便可以进入仕途,所以总是轻视道德学术,不肯虚心从师学习。弟子耻于求师。师道不存。这在当时形成了一种时尚,对于社会文化的传承,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韩愈因此提倡师道,想要重振学习的风气。韩愈排除人们的讥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像孔子一样,广收门徒,使许多的古文学的爱好者都投于他的门下,开创了中唐教育的新局面,培养了一批有作为的人才。创立了他的教育思想,并形成了体系。中国教育史在经过了一个低潮后,又得以继续发展。

令人称道的还有韩愈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光芒四射,像礼贤下士、提携贤才,兴办教育,反对君主佞佛,孤胆人虎穴等,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做得到的。这反映了韩愈的正直、果敢、刚毅、不屈等精神品格,是儒家精神中也难以寻得的。这些精神品格,凝聚着韩愈不朽的精神追求。

韩愈的一生写照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教育思想的贡献,整个政治人生的道路曲折,都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唐历史画卷。虽然韩愈的一生,也有缺点甚至是错误,但是与他在教育、文学、政治思想的贡献相比,他的成绩还是主要的,其功劳是巨大的,当时是无人可取代的。韩愈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功绩,是与屈原、李白、杜甫这些伟大文豪一样,堪与日月齐辉的。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说:“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苏轼对韩愈之才的赞誉。

有缘如此,著写此一书,主要是希望对韩愈这样一位唐代文人的一生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探索这位伟大文学巨匠的曲折成长道路,以及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的成就、个性与生活,了解属于他的那一个时代。写这部书,力求根据历史资料的真实,实事求是地对韩愈一生在立志修身、爱国忧民、自我奋斗、教育理念、文学的开拓创新等诸多方面,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整理、归纳、评价,以给人一些启迪。

吴 征

杨亚刚

2006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韩愈/立于文化之巅的巨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征//杨亚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昆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409028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