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市井里的茶酒杂戏(传统文化集萃)
内容
编辑推荐

算命先生,当铺伙计、天桥骗子、杂技武生、青楼名妓,市井的江湖源远漉长,至今不绝,鲜为人知的赌场千术、秘不外宜的相人秘诀、装神弄鬼的江湖术士,一一笑解,玄奥外别有洞天。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入手,截取生活、历史、风俗等方面的传统现象,挖掘其内在联系,解读了逐渐消失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重新审视现代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入手,截取生活、历史、风俗等方面的传统现象,挖掘其内在联系,将其比较关联,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解读了逐渐消失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重新审视现代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套回顾传统文化的经典图文版读本。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处商就市井

 一.市井的变迁

 二.商的精神

 三.市并行业与行会

 四.胡同、里弄与小巷

第二章 天桥:龙蛇混杂

 一.天桥的变迁

 二.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三.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四.天桥的医卜星相

 五.市井文艺的摇篮

 六.天桥八大怪

 七.五行八作,市井生活

第三章 酒食:市井的味道

 一.酒不醉人人自醉

 二.寻欢作乐宴饮洒

 三.酒令:雅俗共赏的市井气息

 四.小吃:市井的地方味

第四章 茶馆:壶中日月长

 一.吃茶去

 二.茶馆中的说书

 三.人闲茶余后

 四.茶馆中的暗战

第五章 青楼:雅俗与轻重

 一.十字路口的选择

 二.天上地下,两极相通

 三.雅与俗:宋词、元曲与青楼

 四.轻与重:秦淮八艳的另类传奇

第六章 赌博:由来赌局是骗局

 一.从博弈到赌博

 二.赌博中的把戏

 三.旧中国的花会

 四.赌,还是不赌

第七章 市井黑道

 一.混混儿:道亦有道

 二.江湖宰相与骗术

 三.青帮大亨:流氓中的流氓

 四.政治流氓与流氓政治

第八章 市井文艺

 一.瓦舍勾栏:一场游戏一场梦

 二.元杂剧:市井文艺的高峰

 三.《金瓶梅》:晚明市井风情的再现

 四.《白蛇传》的两种讲法与喜剧精神

第九章 庙会:凡圣同居

 一.庙会的起源

 二.北京庙会:三家配合本如然

 三.青羊宫庙会:庙会即花会

 四.上海城隍庙:原初的和最后的根

 五.杭州庙会:神和人的共同游戏

 六.节庆:天道与人道

结语 中隐隐于市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处商就市井

狭义上的市井是指城中之市,专指市场;广义上的市井外延则逐渐扩大,泛指城市。

市井中的各行各业构成了行市,是市面,也就是商业生产和流通的所在,而行会起着一种调节功能。居民区称坊,早期城市实行坊市分离的制度,发展到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坊市逐渐合一,市民阶级正式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城市居民区具有浓厚的市井文化特征。

商人是市井形成的条件,商的精神深厚绵长,一直流传到今天。

一.市井的变迁

《周礼·天官·内宰》说:“凡建国,佐后立市,设其次,置其叙,正其肆,陈其货贿”。所谓建国,就是筑城。周人筑城后即划出一块地方设立市场,然后设立“次”和“叙”,也就是市场管理官员的办公机构。肆,就是指陈列出卖货物的场地或店铺(亦包括制造商品的作坊)。

春秋时期的“市”是一个由高墙围成的方形区域,市内有十字形或井字形街道,还有若干里巷式的狭小街道。街道两侧,排列店铺与货摊,称“列肆”。《论语·子张》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城市基本上实行坊市分离的制度。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国语·齐语》说:“处商,就市井。”这里的市井就是指城中之市,也就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特定场所。所以,古人也将商人称为“市井之民”。

西汉都城长安,共有九市,三市在东,六市在西,一百六十个居民区。汉代长安的规模相当大,班固《两都赋》记载:“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白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可见当时城市经济生活的繁荣。

汉代市井繁荣,各种市井技艺也开始兴盛。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载有“今民间雕琢不中之物,刻画玩好无用之器。玄黄杂青,五色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唐锑追人,奇虫胡妲”等内容;山东临淄文庙中的汉画像石刻就展示了集体马戏表演的场景;浙江海宁东汉墓画像中有“训兽斗蛇图”;山东济宁汉墓石刻上上部为训鸟图,下部为训象图。汉代石刻画像上的市井技艺,反映了市井的繁荣,也是后代各种市井技艺发展的滥觞。

在城市生活的居民,基本上依靠商业和手工业谋生。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洛阳的工商业发达,“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东有通商达货二里,里内之人,尽皆工巧屠贩为生,资财巨万……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里内之人,多酝酒为业……别有准财金肆二里,富人在焉。凡此十里,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唐代长安城内除宫城外,有东西两个市,一百零八坊。东、西两市都有许多店铺、货栈、客店等,市中按行设肆。据宋敏求在《长安志》记载,东市经营的门类达二百二十行之多;西市的商行有肉行、鱼行、金银行、铁行、织行衣肆、药材肆等。外国商人中以波斯、大食为多,人们称为“胡人”,胡人经营的店铺在西市,多开珠宝行。东西市外,还有酒市、槐市等专门市场。槐市是中国最早的书市。唐玄宗时,长安东市出现了中国首例商业夜市,这表明了城市生活的高度繁荣和长足发展。

宋代城市出现了“坊市合一”,也就是说,商业区不再被局限在特定的市内,它可以分布在除政治中心以外的任何一个角落,商业店铺与作坊临街而立。由于废除了传统的宵禁法令,灯火辉煌的夜市,成为城市里的常见现象。北宋都城开封,繁华如梦,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人烟浩穰,添十数力,众不加多,臧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以万数。”

由十城巾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时期出现厂坊郛户制度,这是为了适应市民阶级发展的需要。原先的“商民”是一种在政府登记、取得经营资格的在籍市民,随着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没有市籍的市民,因此,政府需要对城市居民进行统筹管理。宋代以财产有无来划分户口,有产者为主户,无产者为客户,时人统称为坊郭户。坊郭客户人数最多,人们依靠卖货、卖力、卖艺、卖色、卖智、卖巧甚至卖恶、卖命而生存,市井就是他们的谋生之地。

坊郭户实际上就是市民阶层,属于城镇户口。宋真宗时期在洛阳进行了坊郭户列籍定等的试验,然后在全国推广。

二.商的精神

殷商亡国以后,周王朝将商的后裔安置在一个地方,称为宋。宋人是先秦寓言里常常受到嘲笑的对象。其中一部人以行走天下,贩卖货物为生,人们称之为商人。商人在封建时代受到轻贱,可谓由来已久。

孔子生于鲁国昌平乡,他的祖先就是宋人。孔子去世前七天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桩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史记》)这是孔子在临终前找到了自己的根,得到安息,他身上流淌着的是商的血液。

春秋时期的大商人是范蠡。范蠡事越王勾践,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二年,终于灭掉了吴国,称霸诸侯。但就在勾践称霸之后,范蠡选择了离开。他写信给大夫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史记》)但大夫种还是难逃一死。P4-7

序言

本书关注的对象是市井,这个大而宽泛的命题让笔者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产生一个困惑,那就是:用什么脉络把本书的材料串连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困惑,来源于从小就形成的一个写作观念:写文章要有中心思想。但早早地预设一个中心思想或者主题并不能成为写作的定式,它往往会限制写作的思路和方法。

还有一个隐藏已久的思想根源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时,总是想把该文或该书的中心抓住、这样就能欣慰地告诉自己:我已读过了这篇文章或这本书。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偷懒的想法。一个经典文本的内容常常是非常丰富的,企望归纳出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或者列上一、二、三点就能吃透它,这是骗自己的读法。

另外,如果一个文本确有中心,那么这个中心如何在文本中体现出来?是每一段、每一节、每一章都必须贯彻这个中心,还是说有其他的表现方式?

《论语》的中心是什么?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显然,这里有个“一以贯之”的“一”。这个“一”贯穿各个地方,但它是什么?是仁是礼,还是其它?都是,也都不是。只有把《论语》当做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才会有葸义,才会显示出中心。

一个圆画圆了,它的圆心才会显现出来;然而,在画圆的过程中,一直都有一个圆心在起作用。

本书的中心或者线索直到书稿完成才全部呈现出来。笔者并没有预设一个中心,但是,这个中心其实早就存在了,它只是在最后才绽放。

关于市井,可以开掘的点很多。笔者在选点时,有意避免了教科书式的做法。通常的教科书,一般都是章节层次分明,观点或者知识点突出,对于所要研究的对象,注重宏观的、整体的、全面的把握。这种写法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考试,但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一般的学术著作都冠冕堂皇,追求大而全,喜欢讲史,而中国历史又恰好漫长,因此,一旦追溯研究对象的历史渊源就是一大篇文章,看起来是全面了,实际上往往空洞无物。

因此,笔者考虑的是,如何写出市井生活的真精神来?只要能写出真精神来。就能像武侠小说里的绝顶高手,飞花落叶,在他手中都可以成为武器。

虽然本书选取的材料力求精练、丰富,力求吃透,注重代表性,但如果读者要在本书中得到市井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则也许会让人失望;如果读者能够“得意忘言”,呼吸到弥漫全书的气息,则笔者幸甚。

本书的章节安排颇费苦心,这个整体结构在全书结束之时才浑然形成。

第一章“处商就市井”是开头,结语“中隐隐于市”是结尾。商人是形成市井的条件,这是开;隐于市则是收,是合。

第二章到第九章是主体结构。第二章讲天桥,是龙蛇混杂;第九章讲庙会,是凡圣同居。打个比方说,“龙蛇混杂”是左括号,“凡圣同居”是右括号,这两个括号就概括了整个市井生活。

在第二章到第九章的主体结构中又含有一个结构,那就是“吃喝嫖赌”。

第三章“酒食”、第四章“茶馆”,对应“吃喝”、第五章“青楼”对应“嫖”,第六章“赌博”对应“赌”。吃喝嫖赌是一体,是市井之事,然亦有可观者。

天桥是市井生活的缩影,市井黑道是市井生活中不得不说的隐痛和玄机,市井文艺是市井细民在生活之余、之中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庙会则是市井生活的超越与升华,“庙会”章以节庆收束,在人道中寄寓了天道,也体现了市井生活的超越。  至于每章中各个小节的安排,在每章开始部分都略有解说,材料的选取都是为了写出一种精神来,同时也希望材料能够自己说话。每一个小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又彼此联系,它们都围绕着同一个“中心”,息息相通。

龙蛇混杂、凡圣同居的市井生活是值得认真对待的。这里既有堕落沉沦的灵魂,又有秀洁挺拔的高士;这里既有坑蒙拐骗的恶行,又有感天动地的善举;这里既是恶劣粗鄙的俗地,又可以说是一块圣灵洁净的净土。

每一种市井生活中都有其超越的内容和方式、都有“道”在其中。龙蛇之分或许是时势使然,而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这是一种超越,而圣人又修回凡人,则又是一种更高的超越了。

市井生活大致如此。

后记

结语:中隐隐于市

子曰: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隐是相对于见也即显而言。大隐隐于朝。这种大隐是龙。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对于龙有过一番描述,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宁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舂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叮比世之英雄。”

龙可以大隐,也可以中隐,小隐。大小是指隐的程度而言,不是指隐者的大小。朝廷风波险恶,需要大智慧;在野则相对平静,小隐就可。小隐隐于野。野,未必是专指乡野,它也可指相对于在朝而言。范仲淹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里的江湖之远就是野。在农业时代,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野相联,显隐相通。野也是乡野,田野,传统社会的乡野中往往蕴藏有不世出的高人。

中隐隐于市。白居易《中隐》诗写道: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白居易是唐朝人,他的“中隐”的中是社会阶级中的“中”,可以说是中产阶级,很有些市井气,恰合中隐隐于市的意思。“中隐士”安身市井,既有朝廷俸禄,收入稳定,又有田园的悠闲和宁静。

如果说以往的隐者多选择山林田野,那么,唐宋以后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则使得城市逐渐成为隐者的处所。或者说,城市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归隐空间,那里藏着不世出的高人。尤其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乡野不再意味着深厚的文化象征。这个变化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开始出现。

《儒林外史》以小说家言为儒林立传,共五十六回,却在第五十五回落笔到四个市井奇人身上。这一回开篇写道:“话说万历二十三年,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那知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

万历二十三年,儒林逐渐褪色,奇人出在市井间。这个年份不寻常,早在万历十年,利马窦人华,基督教也随之而来。万历二十年正是满清积蓄力量蠢蠢欲动的时候。可以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和文化大变迁的开端。

《儒林外史》开篇楔子讲元末明初王冕的故事,王冕隐于会稽山,终身不仕,是小隐隐于野,结尾处的四位市井奇人乃是中隐隐于市,这寓示着士大夫的高尚品行从自然山林转移到“城市山林”中来了。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是康乾盛世期间的人,小说托写明代事体,却正是清朝现实生活。他出身书香门第,年少之时因为愤激而将家产挥霍一空,科举不第后,他便流落南京,在市井间讨生活,历尽了人间冷暖,最后客死扬州。透过他笔下的四个市井奇人,暗合了琴、棋、书、画四大雅事。他们虽然混迹市井,却胸有经纶,在市井中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不过,他们仍然属于“士”的行列,而市井中往往多有英雄豪杰,两者亦叮以相通。

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国有隐士候赢,是大梁城的夷门监,也就是东门的守门人,魏公子无忌用重金请他,他不肯接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而受公子财。”魏无忌于是大宴宾客,待众人坐定,又亲自到东门去迎接候生。候生故意倨傲,而魏无忌愈加谦恭有礼,亲自牵马。宴会之时,又以候生为上座,众人大惊。

候生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试探魏无忌的诚心,同时,魏无忌牵马载着他招摇过市,市井中人都说候生是小人,而魏无忌是能下士的长者,这也是为了成就魏无忌的好名声。候生还有一位朋友朱亥,是位屠夫。候生对魏无忌说:“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但魏无忌几次去请他,朱亥却再三推谢。

长平之战后,秦军合围邯郸,赵国平原君求救于魏无忌,但魏王忌惮秦国势力,不敢相救。候生就为魏公子献上盗兵符之计,又请朱亥随同魏无忌同行,朱亥杀了魏国大将晋鄙,魏无忌夺得兵权,将兵解了邯郸之围。而候生因为年老,不能相从,就在魏无忌到达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刎。

魏无忌因为盗兵符、杀晋鄙而得罪了魏王,就跑到赵国去。他在赵国听说有两位隐士毛公和薛公,“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也就是说,毛公、薛公不过市井游手好闲、引车卖浆者流。魏无忌想见这两个人,但两人躲着不见,于是魏无忌“间步往从此两人游”。魏无忌的这种行径引起了平原君的轻视。后来,魏无忌不肯回魏国,就是这两位市井隐者晓以大义,使得魏无忌终于回到故国。魏无忌死后,魏国灭亡。

魏国的候生、朱亥、毛公、薛公等是中隐隐于市,因为遇上了魏无忌才得以显现出来,而魏无忌也能够识得市井中的英雄豪杰,所以汊高祖刘邦从小就仰慕他,称帝以后,每次经过大梁,要去祭奠他,后来还为魏无忌设置了五家守冢的,世代供奉。

市井是三教九流之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然而,正是这样的地方好藏身,好修行。

《五灯会元》有一则公案,唐代无著文喜禅师游历五台山,遇到一位老翁(文殊菩萨化身),文喜问他:“此间佛法如何住持?”老翁云:“龙蛇混杂,凡圣同居。”文喜又问:“多少众?”老翁云:“前三三,后三三。”

还有一则公案,有修行人间首山省念禅师,问:“菩萨未成佛时如何?”师曰:“众生。”问:“成佛后如何?”师曰:“众生,众生。”

这两则公案参之不尽,可以联系起来看。禅宗二祖慧可得了达摩祖师的法印后,到市井之地变易仪相,混迹屠门,学市井语言,为的是调心。市井之地充斥着财色名利,形成种种市侩心态。也因此形成了市井世界,正好可以实践大乘佛法的普渡众生。如果要调心,滚滚红尘之地正好修炼。

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城市成为一种新的“山林”,用钢筋混泥土铸成的“山林”。在这样的城市山林里,依然会有一些新时代的隐者。市井越是繁华,名利场上越是热闹,就越是有一些不世出的高人存在。正所谓:“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市井里的茶酒杂戏(传统文化集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广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6151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4
15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