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黄金制造(十五位电视制作人访谈)/SMG发展研究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对中国电视节目制作人的访谈录,该书采访了2007年度全国最具影响力的12位节目制片人,其节目类型涉及新闻调查节目、选秀节目、游戏娱乐节目、谈话节目、专题纪录片和文化类节目,并传递了这些节目在节目策划、模式设置、团队培训、节目推广等方面的成功的理念和技巧。

内容推荐

《黄金制造——十五位电视制作人访谈》是对中国十五位电视节目制作人的访谈。他们制作的节目类型涉及新闻调查节目、选秀节目、游戏娱乐节目、谈话节目、专题纪录片和文化类节目。访谈的内容是他们制作这些节目的理念和技巧。

SMG节目研发中心是SMG发展研究部的一个部门,主要职能是参与策划SMG大型节目;对在播节目收视和质量提出指导性建议;研发新节目样式;跟踪分析全球优秀节目模式以及洽谈海外节目模式版权引进。2004年成立以来,中心积累了大量节目模式案例分析和模式档案。并拥有丰富的中外节目视音频资料。“SMG发展研究书系”会陆续整理出版部分研究成果。《黄金制造——十五位电视制作人访谈》是书系中的一本。

目录

访《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

 “选主讲人没什么窍门,只能对着摄像机一个个试。”

访《绝对唱响》、《名师高徒》负责人王培杰

 “用情感元素增加选秀节目的剧情成分。”

访《快乐男声》制片人龙丹妮

 “我最不喜欢重复自己!”

访《快乐大本营》制片人龙梅

 “传递快乐,收获快乐。”

访《大国崛起》制片人任学安

 “任何时候都别封闭自己。”

访《焦点访谈》策划组副制片人庄永志

 “媒体哪怕只有微光一点,也能参与烛照当下。”

访《波士堂》、《上班这点事》制作人杨晖

 “电视是TV 2.0时代的创意秀!”

访《开心辞典》制片人郑蔚

 “越普通的人就越是精彩!”

访《传奇故事》制片人金飞

 “有生存压力才能做出好节目!”

访《人间》负责人赵军

 “《人间》这个团队是不可复制的!”

访《舞林大会》制片人徐向东

 “剪辑就是写作!”

访《马戏学校》制作人郭静、柯丁丁

 “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访《鲁豫有约》制片人曹志雄

 “我们的目标:第一品牌!”

访《电影传奇》总导演曾海若

 “我们用电影来讲一个传奇故事……”

试读章节

《百家讲坛》这几年成为一种热门的文化现象,是不是和节目本身的模式改变有关呢?

《百家讲坛》创办于2001年7月9日,当时就是想办一个“开放式的大学”,把各路专家、学者从教室里搬到电视上来。但因为讲的内容太专业,观众不容易听懂,收视率非常低。随着央视各频道、各栏目竞争加剧,实行末位淘汰制,连办得不错的《读书时间》也因为收视率不行被淘汰了,这就迫使栏目研究观众的喜好,调整节目模式。就是因为我们研究了市场,而且是抓住、抓准了市场,《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才能上升到频道前列。

《百家讲坛》作为一个日播节目,必须建立一个固定的品牌形象。你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观众也不容易识别。所以节目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方式,时间长了观众才知道这是《百家讲坛》。这是硬件,比较容易解决,难度大的是节目制作流程的调整。《百家讲坛》开始的时候没演播室,而是摄像组直接到课堂里去拍。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我们必须跟着主讲人走,教授什么时候有时间,节目组马上赶到那个城市去录,这多被动啊!我上任之后才决定固定演播室,节目组选定了教授后提前通知他们,告诉他们《百家讲坛》这一年中哪几天录像,请你安排好时间。比如于丹说8月份能来,易中天9月份能来,这些教授就会自我调节时间,优先考虑录《百家讲坛》,别的事推开。这样一来,生产制作上就合理了,我管它叫做规格化生产。规格化生产包括几分钟一个悬念,每段不能超过多长时间,串片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事先都要和主讲人沟通好。

大家都说《百家讲坛》捧红了一大批学术界的“超男”和“超女”,您能介绍一下节目组是怎样发掘和筛选这些专家,如何引导他们把枯燥的理论转换为电视化的语言?另外选题是专家自己提出来的还是编导商定的?

专家的选择有多种方法,一种就是自我推荐,但自我推荐的成功率不高,往往自己觉得能上《百家讲坛》的,大多数都不行。所以真正优秀的主讲人往往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而且大多数还要我们反复做工作请出来。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认识和我们节目的标准往往不匹配,很多人很能讲,但是恰恰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很多人觉得很忐忑,但是我们认为他很棒。

如何寻找专家呢?我们一般去全国的各大高校,跟学校里的宣传部门和人事部门取得联系,我们提出要求,他们先做一个初选。比如说我们要受学生欢迎的文史方面的老师。他们一般给我们推荐十来个候选人。然后我们去学校里和候选人开座谈会,跟他们聊,就能知道谁行谁不行。一般来说,能被我们选上的很少。最后跟初选满意的专家约定时间到北京试讲,试讲就跟正式录节目一样,在我们演播室对着观众讲。我们不考虑他的名声有多大、学术水平有多高,凡是不适合上电视我们就坚决不要。选主讲人没什么窍门,只能试。上次我们去河南大学,校方一共推荐了10个专家,我们初选了3个,最后能上《百家讲坛》讲的就是王立群一个。

选题由专家自己定,只要符合我们大的范围就可以了。试讲以后,我们再根据他试讲的情况来确定适合他的选题。但一般试讲一次就成功的很少。我们必须根据他的情况,一步步深入沟通,慢慢把选题确定下来。从挑中一个人到能够播出,起码需要半年时间的磨合。

那这半年里如何进行磨合呢?

我们反复沟通,一直对着摄像机试讲,不停进行修改。所以我说并不是找个人到这儿一讲就行了,怎么可能呢?这样做的话太简单了。事实上在这半年的磨合期中被淘汰的专家非常多。所以易中天说了,要想上《百家讲坛》就两个条件,第一他要能够被修理,就是说他具备被修理的条件——他自身的学问、语言、表达、思维都可以;第二,他还必须甘愿被修理。

我们要求主讲人把平时的教学讲义和学术论文转换为有情节、有悬念的章回小说。这等于把那些专家、学者们从高高的学术论坛上拉下来。几乎每一位上台的专家、学者都经历了这样一次痛苦的转变过程。

同时,我们的编导帮助主讲人编排演讲内容,告诉主讲人如何演讲,如何每五分钟加入一个悬念。这对编导自己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十几个编导之间开展演讲比赛,人人对着摄像机表演,录像后比较分析,商量出哪种方式适合主讲人。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节目必须要呈现出来的元素。

那会不会有些专家不服气呢?这些人可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啊。

不服气也没有用,于丹很有个性吧,为了配合节目定位,她还是要经常改进和重讲。现在我们配合得默契多了。易中天、于丹他们已经通过《百家讲坛》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了,他们也会帮我们总结和策划节目,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百家讲坛》现在有多少编导?平时是如何团队合作的?

我们一共有14位编导,分成四个组,每个组协同作战。一般就是两个组4个人,两个组3个人,每个组有一个组长,我们管他叫执行主编,由执行主编负责跟主讲人交流沟通。每个组从头到底跟着这个主讲人,因为老换人可不行。如果主讲人提出和编导们交流不畅,那我会考虑换一组。如果我认为这个主讲人很出色,但是他这个组里老是进行不下去,那我就得分辨是执行主编和编导们的能力问题,还是真的双方配合出了问题。

一般来说哪组人发现了这个主讲者,这组就负责到底,你负责于丹,他负责刘心武,这非常好管理。

P4-6

序言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电视诞生50年的时候,一位媒体观察家撰文写道,全美分布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阶层和文化的人群,有青年人和老年人、富人和穷人、文化人和文盲,他们分散居住在这个大国的各地,没有一个中心的价值取向,没有一个统一的结合体,但他们都喜欢做一件事——看电视。(Jeff Greerlfield,Television:The First Fifty Years/New York:Abrams,1977,p.11.)2008年中国电视也进入了半个世纪,今天,电视在中国的影响力和美国非常相似。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拥有电视台292座、教育电视台45座,共开办电视节目1288套;电视机社会拥有量4亿台,电视人口覆盖率96.23%,也就是说覆盖了中国12亿人口。中国无疑已是当今世界的电视超级大国。但遗憾的是,我们学界、业界和舆论界对中国观众观看的电视剧以外的节目内容不太关注,对这些内容的制作人观察就更少了(远不如对观众少很多的电影导演的兴趣)。然而,一个现实是,这些电视节目制作人正在影响成千成万成亿的电视观众,特别是每晚“黄金时段”,他们的节目对中国老百姓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行为都在产生重要影响。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节目研发中心近年在研究节目本身的同时,把节目的后端研究延伸到播出前测试,前端研究深入到电视制作人观察。《黄金制造——十五位电视制作人访谈》就是我们前端研究的一个成果。本书访谈的电视制作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节目有绝对高的收视率,而是他们制作的节目类型和自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带领的团队正在制作现在中国最受欢迎的节目类型:新闻调查节目、选秀节目、游戏娱乐节目、谈话节目、专题纪录片和文化类节目;他们的个人身份有中央台、省级卫视或地方台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社会民营公司的;十五人中,有做了大半辈子电视马上要退休的,也有才工作不久的。《黄金制造》是对当前中国电视制作人的思想、生态、技术层面的一次观察。

2008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黄金制造(十五位电视制作人访谈)/SMG发展研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鲍晓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6914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1
188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