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全书(最新双色图文版)/国学新读大讲堂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是中国古代政治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的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感悟国学智慧,品味经典魅力,《国学新读大讲堂》之《孟子全书》为大家解读孟子其人书!

内容推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一书在文学领域上也有极大的成就。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其语言凝炼,准确生动,仅后代作为成语的就达几十条之多,如拔苗助长、五十笑百步、以邻为壑、专心致志、出尔反尔、独夫民贼、事半功倍、舍我其谁、水深火热、一曝十寒、自暴自弃、由博返约、舍生取义、引而不发等等,书中俯拾皆是。

目录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试读章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⑧之教,申之以孝悌⑨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

①河内:与下“河东”皆指魏地,河内在今山西安邑一带,河东在今河南济源一带。②凶:指灾荒。③察:考察,了解。④直:只是。⑤数罟(cugu):密网。罟,渔网。⑥湾(kui)池:池沼。⑦以时:按一定时间。⑧庠序:二者都是学校的名称。⑨孝悌:善待父母为孝,善待兄长为悌。⑩饿莩(piao):饿死的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了。河内一带发生灾害,我就把河内的百姓移到河东,又把粮食运到河内;河东如果发生灾害,我也也是这么做。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么用心的。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减少,我的百姓也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战争,我就用战争来打比方。战鼓咚咚一响,双方兵刃交接,败者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如果跑了五十步的讥笑跑了一百步的,则怎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而已,但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您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么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多于邻国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丰足了;不用细密的渔网去池塘捕鱼,鱼鳖就能享用不尽了;按照时令去山林采伐,木材就丰裕得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会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至死也无遗憾了。百姓生无后顾之忧,而死无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啊。”

“在五亩大的宅院里种上桑树,那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绸缎了。鸡狗猪等家畜的饲养不错过他们繁衍的季节,那七十岁的人就不缺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只要不误了耕作的时机,数口之家就不会挨饿了。尽力搞好教育,宣扬孝敬父母兄弟的道理,这样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至于奔波劳碌于道路了。七十岁的老人穿着绸缎吃着肉,黎民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让天下人归附的,还没有啊。”

“猪狗吃着人的粮食而人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人饿死,却不懂得发放仓库里的粮食;人死了,就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与刺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何区别?君王如果不一味地怪罪年成,那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附于您了。”

【点评】

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对于百姓的疾苦只做了表面的救助,这不是治国的根本。而梁惠王对于自己和邻国的比较,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其实无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孟子进一步讲了君主应以仁政治天下的道理,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其中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等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政杀人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②。”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③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④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日:‘始作俑⑥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安:乐意,安心。②承教:接受教诲。③梃(ting):木棒。④率:放任。⑤恶(wu):何,疑问副词。⑥俑:陪葬用的木偶人或土偶人。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到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杀人和用刀杀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

“那用刀杀人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食,马厩里有肥壮的好马,而百姓们却面有饥色,荒野里有饿死的人,这等于是放任野兽来吃人。兽类自相残杀,人们尚且厌恶。做百姓的父母官,主持政事,却不能避免放任禽兽来吃人,这又算什么父母官呢?孔子说:‘第一个制造土偶人和木偶人来陪葬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他说这话就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却用来陪葬的缘故。用俑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能够让他的百姓饥饿至死呢?”

【点评】

孟子认为,政令苛繁,会让百姓生活困苦,这与放任禽兽吃人是没有区别的。所以用禽兽和土偶木偶等比喻来激发惠王的仁爱之心。P4-6

序言

《孟子》位于“四书”之列,曾是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也是学者必读之书。在这近3.5万字的著作中,作者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投身于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将其加以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总体看来,《孟子》是中国古代集政治、伦理、哲学、教育、心理乃至美学为一身的经典著作,堪称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孟子其人

孟子,名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去世很早,孟子主要由其母亲仉氏养育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韩婴编纂的《韩诗外传》以及刘向编纂的《烈女传》中都保存有孟母教子的故事。而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杼”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孟子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人格塑造。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也就是说,他是子思的徒孙,至于具体师傅是谁,已无从考证。不过,就其学术思想的渊源来说,子思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孙子,是战国初期大名鼎鼎的儒学大师,孟子师从子思门人,也就为其对儒家学说的终身信仰奠定了基础。

不知是否与孟子一直自命为孔子继承人有关,孟子的生平行事也与孔子有一定的相似性,即短暂的出仕、聚徒讲学、游历诸国,最后年老而归,整理典籍,著书立说。

中年时期的孟子以儒学大师的身份,先后游历各国近二十年。在其游历的多个国家中,齐国是孟子的第一站。当时齐国是东方强国,当政的齐威王也是一代雄主,孟子去齐宣扬王道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意欲开拓疆土、富国强兵的齐威王对孟子的仁义学说并没有太大兴趣。无奈之下,孟子只能转游他国。其中滕国是孟子游历的另外重要一站。滕虽然是个小国,但是滕文公却是个乐于采纳孟子主张,把“仁政”付诸实践的人,从而使孟子的仁政思想和主张得到了充分的宣扬。然而这毕竟只是一个例外,在孟子近二十年的奔波中,其学派影响很大,到处都有诸侯以礼相待,但真正施行他的政治主张的却是凤毛麟角。

所以晚年的孟子对于游说诸侯,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抱有希望。于是开始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潜心于文献整理和著书立说,遂成《孟子》一书,流传至今。

《孟子》其书

《孟子》原本七篇,顺序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东汉赵岐又把每一篇分为上下卷,遂有十四卷。但两汉之际,特别是东汉时期,流传的《孟子》的篇数有十一篇之说。赵岐作《孟子章句》时把《孟子》的十一篇分为《内书》七篇,《外书》四篇,即《性善变》、《文说》、《孝经》、《为政》。相传赵岐在注《孟子》时发现“外书”与孟子本人的思想有明显的距离,实属伪作,不予作注,因此这四篇“外书”也就渐渐亡佚了。古今对《孟子》的注释著作甚多,比较好的有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以及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等,本书的译注则多参考《孟子章句》及《孟子集注》。

关于《孟子》的作者,向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孟子》由孟子所著而有其门人参与,这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苟卿列传》中有所体现(“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另一种说法是《孟子》乃“孟子之所做”(赵岐《孟子题辞》),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孟子死后,由其门人万章、公孙丑等人根据他生前的言论共同记述的,持这种说法的有唐代的韩愈(“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与记轲所言焉耳”)、清代的崔述等。

以上三种说法比较起来,当以司马迁的说法最接近实情,也最为后人所接受。所以现在我们普遍认为,《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

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进而表现在政治、修身、哲学、教育等多个方面。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里几乎尽人皆知的两句话,所要表达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人性是善是恶,一直是中国思想史上众多思想家争论不休的问题。自孔子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论断后,比孟子稍后的荀子、告子等人先后提出了“性恶”论,“性无善无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等。所以在先秦诸子众多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是独具一格的。

孟子的性善论归结起来可分为“四心”、“四端”“四德”三个层次。所谓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人皆有之的,由这一根本点可以推论出人也应该皆有另外“三心”。而这“四心”又是“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的发端。基于这一论断可以得出,性善不仅是人所特有的,而且是必然的,所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然而性善论并不排除后天教育的作用,孟子认为,“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完美的道德,即“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水平。这就涉及了自身修养的问题。

关于自身修养,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尽心知性”的思想体系。所谓“尽心”,就是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付诸实践。“尽心”乃“知性”的前提,只有做到“尽心”,才能实现“养性”。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孟子对此做了三方面的概括:即“寡欲”、“内省”、“养气”。其中,“寡欲”就是要淡泊物欲,“内省”就是要反求诸己,这二者是道德修养的初级阶段,而“养气”则是道德修养的高级阶段,其目标是“养吾浩然之气”。关于这一点,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问。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正是有了这样的浩然之气,才能培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的这一思想,激励了无数在逆境中抗争的人,使中国历史因而增添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既然人性是善的,那由此推导出所谓“仁政”、“王道”的政治思想就非常自然了。所以在政治主张上,孟子以推行“仁政”为己任,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学说。这里人民位列第一,可见他已认识到,统治者要巩固政权统一天下,就必须得到百姓的拥护,此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那么怎样才能得到民心呢?这就需要统治者的“仁政”了。其具体内容体现为反对兼并战争,要求减轻刑罚和赋税,强调君主与民同乐等。在《梁惠王上》中,他曾讲述了他所设想的王道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在当时“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战乱年代,不能不说是个切实可行的主张,只是没有被君王重视罢了。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主张对人进行道德教育要顺应自然,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同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提出了“教亦多术”的论点。此外,孟子还十分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及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在学习上,孟子提倡独立思考,指出“心之官则思”,“尽信书不如无书”,提倡知人论世,强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其中很多观点都属于哲学范畴,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深的。

当然,孟子的思想也有落后的一面。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所以他把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观点硬说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观点,把统治阶级制定的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认为是天经地义,出于人的本性的。而其性善说,则过分强调了主观作用,对此,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孟子》的其地位及影响

《孟子》在宋以前,人们是把它当作“子书”看待的,并没有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司马迁为孟子作传,篇幅很短,且未单独立传。东汉班固作《汉书》时,也只把《孟子》放在《诸子略·儒家类》。然而从北宋中期到南宋中期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当时的思想界关于孟子的地位问题开始发生激烈的争辩。以李觏、司马光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激烈的排孟、抑孟,说孟子是“鬻先王之道以售其身”。然而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则极力地尊孟、扬孟。二程说:“孟子有功于世。”朱熹说:“《六经》如千斛之舟,而孟子是运舟之人。”从朱熹写了《读余隐之尊孟辩》这篇文章后,对于孟子的争论才逐渐偃旗息鼓。《孟子》在儒家“经书”的地位也就成了定论。

到了1190年,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汇集在一起,合称“四书”,并为其作注。《四书》问世以后,就和《五经》并列起来,通称《四书》、《五经》。此后一直到明清,“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教材。注释方面,朱熹有《孟子章句集注》,论述精辟简明,是南宋到明清最有影响的注释本。清代的焦循有《孟子正义》,注释详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从其思想角度来讲,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了人的善良本性,鼓励了人对自身的挖掘和塑造,从而让人们相信人都是善良,并愿意朝着善的方向行进。而他关于君子自身修养的阐述,更是时刻激励和规范着有志之士保有的高尚节操,如关于守节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关于交友的“友民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如关于取舍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的这些话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同时,他在政治上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直到现在也不乏其进步意义。

从文学作品角度来看,《孟子》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较高的地位。我们知道,我国散文具有悠久的传统,最早可上溯到《尚书》,但那部书不过是极古奥的皇室文诰而已。真正具有文学性质的散文,应该从《庄子》和《孟子》算起。而从对后世的影响看,《孟子》比《庄子》更大。有人认为,《孟子》之于中国散文,犹如《诗经》之于中国诗歌。可见《孟子》文学地位之高。《孟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对唐宋古文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吕祖谦《古文关键》中说,韩愈的文章“简古,一本于经,亦学《孟子》”。汪洋恣肆的论辩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使得《孟子》成了古代汉语的典范。

总体来说,《孟子》一书,语言凝练,准确生动,为后世传颂的名言警句颇多。而本书在原著的基础上,给每小章加了标题、注释、译文和点评,将其思想作了导读式的分析,意在使读者更快地接触到《孟子》的精髓。当然对于经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本书的分析谨供参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全书(最新双色图文版)/国学新读大讲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司马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59344
开本 16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8
18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