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曾受到世界科学界、哲学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学术界也受到广泛注意和研究。
卡尔·波普尔是开放社会最重要的斗士。从没有一个用英语写作的哲学家,在他工作的范围和质量方面,能与卡尔·波普尔相比……人类思想的宽广领域也很少没有受到波普尔的工作与探索照耀的。《波普尔自传——无尽的探索》是他对自己及其思想最精彩的介绍。
图书 | 波普尔自传(无尽的探索) |
内容 | 编辑推荐 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曾受到世界科学界、哲学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学术界也受到广泛注意和研究。 卡尔·波普尔是开放社会最重要的斗士。从没有一个用英语写作的哲学家,在他工作的范围和质量方面,能与卡尔·波普尔相比……人类思想的宽广领域也很少没有受到波普尔的工作与探索照耀的。《波普尔自传——无尽的探索》是他对自己及其思想最精彩的介绍。 内容推荐 在这本传记体的思想自述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着重记叙了早年至晚年的哲学研究生涯及其主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或详或略地穿插着对他仍在潜心研究的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同时,较广阔地展示了有关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科学基础及西方哲学现状,生动地记叙了作者与许多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的过从,包括一些有趣的插曲。因此,《自传》为了解和研究作者的哲学思想及其演进,了解和研究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流派,提供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 目录 译者序 01.无所不知与容易出错 02.童年的回忆 03.早年的影响 04.第一次世界大战 05.早年的一个哲学问题:无限性 06.我在哲学上的首次失败:本质主义问题 07.关于本质主义的许多题外话:我与大多数当代哲学家依然存在分歧的问题 08.关键的一年:马克思主义;科学与伪科学 09.早年的研究 10.第二篇题外话:教条思维与批判思维,不使用归纳法的学习 11.音乐 12.关于复调音乐之兴起的推测:发现的心理学还是发现的逻辑? 13.两种音乐 14.艺术中特别是音乐中的进步主义 15.大学最后几年 16.知识论:《研究的逻辑》 17.谁扼杀了逻辑实证主义? 18.实在论与量子论 19.客观性和物理学 20.真理;概率;确认 21.战争正在临近,犹太人问题 22.移民:英格兰和新西兰 23.在新西兰的早期工作 24.《开放社会》与《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25.在新西兰从事的其他研究 26.英格兰: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 27.在英格兰的早期工作 28.首次访美:谒见爱因斯坦 29.问题与理论 30.与薛定谔之争 31.客观性批判 32.归纳;演绎;客观真理 33.形而上学研究纲领 34.与物理学主观主义斗争:量子力学与倾向 35.玻尔茨曼与时间箭头 36.主观主义的熵理论 37,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研究纲领的达尔文主义 38.世界3或第三世界 39.身-心问题和第三世界 40.种种价值在事实世界中的地位 波普尔主要著作表 试读章节 01.无所不知与容易出错 20岁时,我在维也纳跟一个名叫阿达尔贝特·珀施的细木工老师傅当学徒。从1922年到1924年我跟他一起工作,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他长得酷似乔治·克列孟梭,却是个非常和善的人。在我赢得他的信任之后,当作坊里只有我们俩的时候,他往往会让我领受他那无穷无尽的丰富知识。有一次他告诉我,他曾用了许多年时间来制造各种永动机模型,他沉思着说:“人们说造不出永动机,但是一造出来,他们的话就要变了!”他最喜欢向我提出某个历史问题,当发现我不知如何回答时,他就自己回答(可是作为他的学徒的我,还是个大学生哩;他对此很引以为荣)。他会问道:“你知道长统马靴是谁发明的吗?不知道?那是华伦斯泰,30年战争时期弗里德兰的公爵发明的。”我的师傅又提出一两个更难的问题,自己喜孜孜地作出回答后,就带着几许自豪说:“瞧,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我什么都知道。” 我相信,我从可爱的无所不知的师傅阿达尔贝特·珀施身上比从任何其他教师那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理论。在使我成为苏格拉底的门徒这一点上,谁也没有他给我的影响大。因为正是我的师傅,使我不仅知道自己的知识何等贫乏,而且知道我所曾渴求的才智仅仅在于更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极其无知。 当我在制做写字台时,脑子里满是这样那样一些属于认识论领域的想法。那时我们承接了一大批定货,30张两边带抽屉的红木书桌,有许多抽屉。恐怕由于我专心于认识论,结果有些书桌的质量很糟,尤其是法国漆上得不好。这使我师傅认为,也使我自己清楚地认识到:我太无知,太容易出错,不能胜任这种工作。因此,在1924年10月学徒期满时,我作出决定,应当找一份比做红木书桌容易的工作。我做了一年社会福利工作,照看没人管的孩子。这工作我以前干过,非常难做。后来,在花了5年多时间主要进行研究和写作之后,我结了婚,愉快地安于当一名中学教师。那是在1930年。 虽然我在1934·年末发表了《研究的逻辑》后对教书已有点儿厌倦,但当时在职业方面,并没有比当中学教师更高的抱负。因此,当1937年我有机会扔掉教鞭成为职业哲学家时,感到很幸运。当时,我快35岁了,我想,这下总算解决了如何也是在书桌边然而却能潜心钻研认识论的问题。 02.童年的回忆 虽然我们大都知道自己出生的日期和地点(我于1902年7月28日出生在维也纳的上圣法伊特专区的希梅尔霍夫),但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思想生命何时以及如何开始的。就我的哲学发展而言,早斯的阶段,我倒确实记得一些。不过,它无疑要比我的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开始得晚些。 我想,小时候的我有点拘谨甚至古板,虽然由于感到自己无权评权他人而使这种态度或许有所缓和。在我最早的记忆中,保留着对比我年长和比我优越者,例如对我表哥埃里克·席夫的羡慕感。我非常敬佩他,因为他比我大一岁,因为他整洁,尤其因为他长得好看。我始终把这些看作重要的、不可企及的天赋。 现在常听人说,儿童生性残忍。我可不相信这种说法。我小时候是个美国人所谓的“多愁善感的人”,同情是我所记得的最强烈的情感之一。我第一次经历的爱情的主要成分便是同情,那是在我四五岁时发生的。我被送到一所幼儿园,那里有个双目失明的美丽的小女孩。我的心难以平静,既因为她那微笑的魅力,也因为她失明的悲惨。我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我从未忘记过她,虽然只见过一次面,而且只有一两个小时。大人再未把我送到这所幼儿园去,兴许母亲注意到了我是何等地心烦意乱。 当我还是个很小的孩子时,维也纳的赤贫景象就是使我忧心忡忡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几乎始终蒙绕在我心底。现在生活在西方民主国家里的人,很少知道本世纪初贫穷意味着什么:男人,妇女,儿童,都过着饥寒交迫、毫无希望的生活。可我们小孩子对此无能为力,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问大人要几枚铜币送给穷人。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父亲一直在致力于改变这种局面,虽然他从未谈起过这些活动。他在两个为无家可归者措办收容所的委员会工作。一个是他担任会长多年的共济会分会,该会置办了一个孤儿院;另一个委员会(不是共济会的)建立并管理一个庞大的机构,它收容无家可归的成人及其子女。(阿道夫·希特勒早年在维也纳逗留时曾在这个收容所呆过。) 父亲的这个工作得到意外的赏识,老皇帝封他为弗兰西斯·约瑟夫骑士团骑士。这想必不仅使他惊讶,还给他带来一个问题。因为,虽然父亲像大多数奥地利人一样尊重这位皇帝,但他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学派的一名激进自由主义者,根本不支持政府。 作为共济会会员,父亲甚至是被当时的奥地利政府宣布为非法的一个社团的成员,虽然弗兰西斯·约瑟夫的匈牙利政府没有这样做。因此,共济会会员们常常越过匈牙利边境,到普雷斯堡(今捷克的布拉迪斯拉发)聚会。奥匈帝国虽然是君主立宪制,但不是由两个议会治理。议会无权解除两位首相的职务,无权解散两个内阁,甚至不能通过投不信任票来做到这一点。奥地利议会似乎比威廉和玛丽治下的英国议会还要软弱,如果可以这样比较的话。几乎没有什么牵制与均势,有的只是严厉的政治审查制度。例如,我父亲以西格蒙德·卡尔·普夫卢格笔名撰写的一篇精彩的政治讽刺作品《公元1903年》,在1904年出版之际就被警方查禁了,并且一直被列为禁书,直到1918年。 然而,在1914年之前的那些日子里,沙俄以西的欧洲有着自由主义的气氛,奥地利也弥漫着这种气氛。(现在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破坏了这种气氛。)维也纳大学享有高度的自由和自主,那里拥有许多成就卓著的教师。维也纳生活中举足轻重(几乎同音乐一样重要)的戏剧的状况也是如此。皇帝疏远所有政党,对他的任何政府都不闻不问。他确实不折不扣地奉行着索伦·克尔凯郭尔给丹麦克里斯蒂安八世的箴言。 P1-4 序言 卡尔·波普尔是20世纪著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曾受到世界科学界、哲学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学术界也受到广泛注意和研究。 在这本传记体的思想自述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的生平,着重记叙了早年至晚年的哲学研究生涯及其主要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或详或略地穿插着对他仍在潜心研究的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同时,较广阔地展示了有关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科学基础及西方哲学现状,生动地记叙了作者与许多著名科学家、哲学家的过从,包括一些有趣的插曲。因此,《自传》为了解和研究作者的哲学思想及其演进,了解和研究当代西方科学哲学流派,提供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 从《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波普尔一生哲学探索的主题是关于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人类知识现象——的问题,特别是关于科学理论的问题。 早在逻辑经验主义占统治地位的20世纪30年代,波普尔异军突起,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1934年发表的轰动一时、使他声誉鹊起的《研究的逻辑》(1959年译成英文,书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是他创建的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的代表作,该书旨在提出一种不同以往的知识理论,即不是关于终级的、可论证的知识,而是关于成问题的知识,关于知识的增进即发现,特别是科学的发现的理论。波普尔提出,科学哲学不是研究现成的科学知识的结构或分析“元科学”的概念,而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发展,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建立科学发现的方法论规则。他紧紧抓住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和归纳问题,建立了系统的证伪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他认为,应用归纳逻辑、通过经验证实来获得必然真理或者或然真理都是不可能的。科学的本质特点在于批判的检验;一个学说或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有被经验证伪的可能性,即它的可证伪性、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因此,科学发现的方法是演绎一检验法,或称试探一排错法、猜想一反驳法、批判法。他批评同时代的大多数哲学家为了经验的确实性这一实现不了的理想,而徒然牺牲了对理论的深刻性的追求。他认为一切理论都是猜测性的,知识始终只能通过猜想与反驳而不断增长。在后来的许多重要论著(如1963年出版的《猜想与反驳》)中,通过对真理、概率、理论的内容及其确认度等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把合理性的理想与猜想的知识的增长联系在一起,把猜想的知识的增长本身与越来越近于真理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科学的目的是追求较好的理论,追求具有较广泛、较深刻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说明力和高度可检验性的理论;是通过批判找到越来越接近真理的理论。波普尔的科学方法论思想,受到现代物理学特别是受因斯坦相对论的重大启发,他力图以此为背景较多地反映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些新特征。他的理论包含许多新颖的见解,提出了不少需要探讨并已经引起热烈争论的问题。波普尔是最早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有些批判的确是击中要害的。不过,在维也纳学派衰落过程中,他的批判未必真像他引咎自责的那样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彻底否定归纳法,声言他已解决了归纳问题,其实是不无偏颇的。他以可证伪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已经受到许多人批评;至于把马克思主义归入伪科学更表明他的偏见之深。 波普尔不仅关心理论自然科学方法,也关心社会科学方法。他认为,长期落后的社会科学应具有和自然科学统一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就是他的猜想一反驳法、试错法。不过,自然科学可以是对自然界的规律性的猜测,可以作出有条件的预言;社会科学只能是对社会具体事件的猜测,只能发现人类行动的末期结果,而不能作出历史的预言,因为人类社会整个系统无规律可循。波普尔把与此相反的观点称为“历史决定论”,并从逻辑上加以批判:人类历史进程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我们不能通过理性或科学方法预言科学知识的未来的增长;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因而不可能存在作为历史预言基础的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因此历史决定论是错误的。他还指责这种决定论观点加剧了社会冲突、造成许多灾祸:自信发现了历史规律的人总是自命为先知,他们设计出未来社会的乌托邦蓝图,决意照此蓝图全盘改造现存社会;甚至不惜流血牺牲去夺取政权,企图通过国家政权来强行改造社会;而这样建立起来的政权不可能向批判开放。波普尔主张抱着苏格拉底式的“自知其无知”的谦逊态度,开展自由讨论,随时修正错误;而建立使自由讨论成为可能的制度是“开放社会”的标志之一。他主张通过“逐步的社会工程”、采用温和的手段,进行短期的、零星的试验性改革,治疗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减除人民的苦难。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两本政治哲学论著中,即1944—1945年初次发表、在西方社会引起极大反响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但在《自传》中,波普尔并未就上述基本观点展开论述。不过,从作者追溯写作经过时所交代的时代背景、政治动因和思想起源不难看出:他所谓保卫自由、反对极权主义和权威主义,实质上是荒谬地把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他所谓提防历史决定论的危险,实质上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应当指出,在逻辑论证上,波普尔是精心地从他的知识可错理论引出了一整套社会哲学观点;而在他思想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则是他对政治斗争所持的资产阶段民主主义立场给他的社会哲学乃至知识理论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在波普尔哲学探索的后期,他的主要兴趣转为对知识的本体论地位的考察,因而转到对实在世界的性质、结构的考察和对整个宇宙进化的理论阐释,提出了著名的突现进化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书中。波普尔举起“反对主观主义、捍卫客观主义”的旗帜,在认识论、量子物理学、统计力学、概率论、生物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许多领域,同形形色色主观主义的哲学倾向论战。然而,他讲的客观性主要是指非个人的意义,就像他早年关于两种音乐所作的区分和思索那样。波普尔并不是站在唯物主义立场进行论战,他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唯物主义者,而是自称为多元论的“实在论者”。他接受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首先,物理客体的世界是“实在的”;但是,他认为这个术语的范围应大大扩展,他把任何能够作用于物理客体、并能够被物理客体作用的东西都称为“实在的”,因而就有了“好几种实在”。除了物理客体的世界(世界1),还有在生物进化较高层次上突现的人类意识状态的世界2(主观经验的世界),以及在更高层次上突现的作为人类语言进化产物的世界3(自在陈述的世界,主要由问题、理论和批判论证构成的客观知识世界)。世界1和世界2直接相互作用,世界3则通过世界2为中介而对世界1起作用。波普尔特别强调的是世界2和世界3的区别和相互作用,强调世界3的实在性、部分的自主性以及永恒性,从而赋予世界3以充分的本体论地位,并提出一种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在西方哲学界也引起了广泛争论,论者褒贬不一。波普尔本人则继续不懈地从事哲学著述,以捍卫自己的理论。在1974年出版的这个自传中,他相当详细地阐发着这些他仍在全神贯注地研究的问题。此后,在1977年,他还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艾克尔斯合著了《自我及其脑》一书。 波普尔的知识理论体系十分庞大,他的思想自述容量也很可观。“摈弃什么,接受什么?问题就在这里。”——波普尔用来作为开篇箴言的这句话,在这里也可以作为对其“批判理性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借鉴。 《波普尔自传》一书译自希尔普主编的《当代哲学文库》中的《卡尔·波普尔哲学》卷。初稿于1984年译就,译稿曾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周昌忠先生校阅并作了仔细修订。1988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波普尔思想自述》。 本书此次重版,首先要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购得原书中文版权,感谢高立志编辑到上海与我联系并决定采用我的译稿。重版前我根据原书中的修订处对译作做了相应的修订;并通读全稿,对原译的个别文字做了必要的更正。译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赵月瑟 2008年4月 书评(媒体评论) 卡尔·波普尔是开放社会最重要的斗士之一……他最强有力的武器是思想上的极端清晰和完整;对人类洞察力具有根本可错性的信念不仅表现在他个人的谦虚上。人类决不可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但必须谨防以为总能拥有真理的幻觉。 ——前联邦德国总理 赫尔穆特·科尔 波普尔的学说与同时代的许多哲学家不同,对于受其影响的人们,它具有一种显著的实践作用:它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并或多或少地改变他们的生活。简言之,它是一种行动的哲学。 ——伦敦大学荣誉高级研究员 布莱恩·麦基 波普尔仍将在世界各地普通读者中广受欢迎。他对开放的胸怀和观念自由交流的呼唤,将继续深得读者之心。……他的著作总是充满洞见,从而使他成为20世纪哲学家中,少数在未来仍广受读者关注的人物。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P.N.特纳 一个深刻而清澈的思想者,一个徘徊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者,一个反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者,一个以偏执的风格竭力宣扬审慎与开放的雄辩者,一个享有盛名又在流行中倍受误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卓越而独特的卡尔·波普尔。……他以最有力的方式告诫人们知识的局限性,以警惕理性自负的危险。对于20世纪人类历经的灾难与恐怖来说,波普尔是一位诊断思想瘟疫的医生。 ——华东师范大学 刘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波普尔自传(无尽的探索)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波普尔 |
译者 | 赵月瑟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11852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8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561.5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