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修竹留风(花木卷)/神衹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内容
试读章节

秋深霜冷,草木衰落,百卉殚谢,此时,菊花在篱落畦圃之间,盆盎瓶尊之中,烨然而发,傲然于冷风寒露之中,不禁令人想到那些不畏强暴、品格高尚、坚贞守志的君子、隐士,故菊花雅号为“花中隐士”。陶渊明就是人世中之菊花。用菊花寄寓君子德行之意在晋代很流行,什么花配什么德行,古人是深信不疑的,如《晋书·文苑传》载:“罗含致仕还家,阶前或兰菊丛生,人以为德行之感焉。”

陶渊明因爱菊、种菊、咏菊而被后人敬为菊花神。他种菊当然有实用理由,可食,可酿,但在他诗文里菊花已完全是审美对象了,以菊花自况,抒发心头志气,有时人、菊、天地浑然不分。他在住宅边种满菊花,天天与菊花为伍,这在别的文献里也有记载,《续晋阳秋》曰:“陶潜无酒,坐宅边菊丛中,采摘盈把,望见王弘遣送酒,即便就酌。”陶渊明嗜酒是有名的,魏晋文人都喜欢酒,阮籍还借酒疯逃脱过政治迫害呢,可陶公更是本性近酒,说他无酒就坐在菊丛中,不知是说菊在他生命中更胜似酒,还是无酒之时的退其次之选择,总之,酒与菊这两个名词从而具有形容词的功用,是对他的特征的最好概括。历史爱酒之人太多,爱菊之人如陶公者却少,所以后人提到菊非想到他不可。

晋人嗜酒可能另有原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石林诗话》云:“晋人多言饮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于酒,盖时方艰难,人各惧祸,惟托于醉,可以粗远世故。”但陶渊明本性爱酒是有根据的,萧统《陶渊明传》写他在喝酒上大手大脚,不惜花钱,好友延之路过浔阳,“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酒浓,菊淡,这是他生活中的辩证法,他绝没有看破红尘,生前非常重视朋友情谊,这是他的浓,而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淡。他为何种菊?《九日闲居》诗序里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人淡如菊,其诗亦淡如菊,陶渊明的诗语言平实,自然而然道出奇峻哲理,而又富情味。原因可用清代方东澍《昭味詹言》中句子来解释:“人有兴物生感,而言以遣之,是必有名理名言,奇情奇怀奇句。”此句当为今诗人所谨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饮酒》里的千古名句,采菊本是功利性劳动,却因其劳动环境和人物心境而诗化了,菊花、东篱、南山和诗人自身都化成意念中的流动之物,又像一个永远定格的动作镜头,浑然一体,久而久之,里边这些元素甚至可以相互替代。为避免鲁迅先生所批评的“摘句”之弊病,我就把整首诗写下吧: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写出了菊花和隐士的典型神态,后代诗文中经常提到他,会以“东篱”这一固定镜头中的处所指代陶渊明,也指代菊花。启功在他的《汉语现象论丛》中认为,这种取一个侧面的说法是为典故的性质所决定的。倘若读者细心些,多读几遍,可能会发现诗中并非只有平和、宁静。此情此景中,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如何不感慨往日所经过的人生误区呢?所谓真意,包含着对他自己以往人生的认识,应指在这样的情境里突然悟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处,而这与当前之象息息相关,如何能用抽象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所以我觉得陶渊明开辟了中国诗歌的一条新路子,他让自然现象自在地呈现它自身,人仅仅是其中一个道具,他的眼光既是他自己的也不是他自己的,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所悟到的“真理”已由现象本身所呈示。这种诗歌手法也是他作为隐士的人生观的根本体现,唐代山水诗人们发扬了这手法,美国现代诗人庞德翻译的唐诗人寒山的作品也是这一类,所以英美现代诗中的意象派要追根溯源的话,应追到陶公。陶诗与中国诗歌源头经典有别,《诗经》朴素,其比兴还是重直抒胸臆,《离骚》浓彩,象征比喻繁复缤纷,两者共同点是,都把自然处理成人眼中之自然,“真意”全在人而不在自然本身。陶诗恰恰相反,所以人们很难从中读出诗人在排遣矛盾与痛苦的另一面。

陶渊明一生历经三个朝代,十个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混乱的时期,如同秋冷霜降,寒冬将至,人心惶惶,争权夺利。陶渊明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后愤然辞官,从此告别仕途,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躬耕劳作,过那人淡如菊的隐士生活,这在古代读书人中是极其不易的。因为古人读书入仕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除非迫不得已才会罢休,而陶渊明是自主选择归隐田园的。这大概还有两个因素在助他作此决定,一是儒家经典《论语·卫灵公》里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并且儒家还有“忧道不忧贫”的主张,这使得一些文人把安贫乐道、鄙夷物质享受作为崇高美德来颂扬,有时甚至认为非清贫不足以显示一个人高尚廉洁的品格,陶渊明前期作品中常喜欢叹贫可能即受此影响;二是当时黄老思想渐渐盛行,失意文人也极易接受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他主观品性的卓尔不群,尤其从他祖上看,都对建功立业非常热心,其诗《命子》还好像很自豪地述及祖宗的伟业呢。《晋书·陶侃传》里也称其曾祖陶侃,并不喜老庄,说“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他关心民众生活,曾出游,见一游人持一未熟稻,他怒斥说:“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他武功盖世,也富甲一方,儒家的人世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很明显。这样的家世并无助于陶渊明归隐田园呀。P45-47

后记

写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相邀。朋友是写过《张爱玲传》的孔庆茂先生。我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和他合作,为南京某出版社和电台撰文,传播传统文化。一天,他说,花城出版社对我们所做的工作很感兴趣,邀我们写专著。我答应了,并选择了写花木。

我的专业是语言学理论。在现代语言学大师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眼中,语言学是符号学的蓝本。我是有底气做这花木符号研究工作的,何况自己对古典文学和古典文化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宽泛的符号意义上谈论的,并且明显地着上个人偏好的色彩。读者会发现书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学特征、符号化过程、文化意义、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图像符号、民间影响等诸方面共同撑起一个框架的,但这只是表面的,是必须梳理的方面,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我不是平均用力的,甚至会发现我有时偏离了这个框架,也许还是小小的严重吧。我一直认为一本书的看点应在独具的特色上,一般人都可以做的,我做了,而我应做得更多,做到一般人不可以做的,这样自然就有了特色。特色还可分专业的和纯粹个人的。我的专业的独特视角是“四个世界”的文化分层观、潜显理论,这是从我的博士导师、著名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那里获得的,它们既是符号学方法论,又可被视为认识世界的普遍性原则。我的个人兴趣则在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中的花木符号的解读上,从而在符号学的平台上,重新认识了部分诗歌和诗人在文学史上的价值,甚至引出古诗与今诗的比较,对“花木文学”有了真正的自己的思考,并对今诗的偏颇做了一些批评。

在文本样式上,我希望读者能宽容对待。很难说这些文章属于哪一门类,学术乎?散文乎?随笔乎?诗歌评论乎?花木鉴赏辞典乎?写着写着,有时忽觉落进了一个套路,心里很难受,便极力想挣脱,但又怕过了头,所以最终有些“四不像”。不同层次的文本有不同的要求,这在兼做学术研究和文学写作的人心里感受是很深的,虽然自己有对这些文本的层次定位,但我不能强迫读者认同它,倘若面对此书能产生种种不同的阅读期待,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讲有两方面价值,一是为自己打开一扇进入古典文化风景如画的窗口,一是当我的心无处奔逸时,我会当它作来路的标记。

本书的出版将带来精神上的很大慰藉,因我是在孤单无助的状态里完成本书写作的。我将永琢以成器。感谢花城出版社的编辑,感谢阅读本书的读者诸君,我珍惜与你们的任何一次心灵交流!

2004年10月1日于南京大学(初稿)

2008年10月20日于广西大学

目录

总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言

一 雪的姐妹——梅

二 幽者自幽——兰

三 竹里清风——竹

四 人淡如菊——菊

五 花与佛陀——荷花

六 盛世隐喻——牡丹

七 “人面”的传奇——桃花

八 夏天的心脏——石榴

九 魂回杏花村——杏花

十 爱恨秉烛中——海棠

十一 芭蕉声独多——芭蕉

十二 风流长春花——月季

十三 凌波仙子——水仙

十四 岁寒之精——松柏

十五 独占三秋——桂花

十六 昔我往矣——杨柳

十七 花鸟联盟——杜鹃

十八 一叶知秋——梧桐

十九 木中“双娇”——山茶和芙蓉

二十 青楼美人——玫瑰

后记

序言

金圣叹说:“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销陨到花里边去;花看人,花销陨到人里边来。”(《唱经堂才子书汇稿·语录纂》)这一段讲的是中国传统士人在看花时的心态,物我一体,浑然相忘,深藏禅机,颇似移情,却又不是以主客体对立为前提的“移情说”所能阐释好的。我们这个受儒释道深深浸染的民族有自己特别的宇宙观,万物皆有灵,人与天下万物是平等的,儒家“气”的概念也说明了人与万物在生命本质上的同一性,即使理学在阐释上分辨了人的生成之气与万物生成之气的不同,也只是局限于学术上的探讨,从庄子的“齐物论”到朱熹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我们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天人合一思想,相信人与万物之间能彼此感应,并以感应的方式接近万物,所以人在看花时,花也在看人,所以花中有美人、有君子、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所以人可以变成花,花也可以变成人,人神相通,花与神也相通。

不能说没有寄托,我们赋予花木独特的人文内涵,我们借花木来讽谏时事,寄托自己的抱负和品质,皮日休说:“状花卉,体风物,非有所讽,则抑而不发。”(《桃花赋序》)然而也不能说只是寄托,人格化的途径不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我们根本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我们是真的相信花木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七情六欲,相信花木与人一样品格有高低。花无语,正如天无语,我们认为天无语并不等于天无情,天若无情,如何可能让草木欣欣向荣、人类世代繁衍?老子说:“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人之有情,正源于自然。于是有了明代袁宏道《瓶史·洗沐》里替花木下的明白无误的断语:“夫花有喜、怒、寤、寐、晓夕,浴花者得其候,乃为膏雨。淡云薄日,夕阳佳月,花之晓也;狂号连雨,烈焰浓寒,花之夕也;唇檀烧日,媚体藏风,花之喜也;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繁也;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

古人爱花,也爱替花作主,给花许多传说,就像人对自己的祖先作出种种神奇的描绘,人世间的众多历史变故,也经常附会在花木身上;花木会因节候、地域的不同而变更时尚,如多以梅、桃、玉兰等代表春,牡丹、荷花代表夏,菊花、芙蓉代表秋,水仙、山茶代表冬;常以梅花为正月,杏花为二月,桃花为三月,牡丹为四月,石榴花为五月,荷花为六月,葵花为七月,桂花为八月,菊花为九月,芙蓉花为十月,山茶花为十一月,水仙花为十二月。花木中的风俗与人间类似,如花有生日,即花朝节;花有疆土,如各地都有市花,各国都有国花;花木的气质与某一类人相类,花卉常被描绘成某种人物形象,或美人,或少女,或隐士,或君子,如花之君子松、竹、梅、菊、兰、莲,又有兰是静友,竹是直友,莲是净友,松是高友,菊是节友,梅是清友等说法,其理由是宋代人赵时庚在《金漳点谱》说的:“草木之生长亦犹人也,何则?人亦天地之物耳。”

人代花木语,也一定有曲解之时,而花木无语,如何替自己辩解呢?人又怎么相信人代花语会是合理的而深信不疑呢?这又得提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了。物我同一,就必然会得出物性通我性的结论,所以物也在我心中,只要深入自己内心,听内心深处替花发出的声音,便可知花之心声,而不必向外求索答案。古人对此真的深信不疑,人能代花感觉各种痛苦与欢欣,摘去花的叶片如同撕裂花的衣裳,往花上喷酒,如同唾花之面,以香触花则似熏花之眼目,等等。这就是推己及人向推己及物的延伸。

人所看到的花木毕竟是喜欢看到的花木,人所做的只是以花为镜,照见自己,却忘了花木本身,所以花木文化不是花木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里的花木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花木,就像栽培的观赏花,人赋予她们太多人为的东西,她们不是指称自身,而是指称人的世界的某种意义,并且花之各品无不影射着人事,如牡丹有雪夫人、玉美人、状元红、醉杨妃等,兰有惠知客、黄八兄、观堂主、十三太保等,月季有姣容三变、朱衣一品、西施醉舞、飞燕新妆、岳阳三醉等。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花木具有了符号的性质。而这种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不强,存在着联系的纽带,即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审美眼光。

内容推荐

人所看到的花木毕竟是喜欢看到的花木,人所做的只是以花为镜,照见自己,却忘了花木本身,所以花木文化不是花木的文化,而是人的文化,人的世界里的花木不是自然状态下的花木,就像栽培的观赏花,人赋予她们太多人为的东西,她们不是指称自身,而是指称人的世界的某种意义,并且花之各品无不影射着人事,如牡丹有雪夫人、玉美人、状元红、醉杨妃等,兰有惠知客、黄八兄、观堂主、十三太保等,月季有姣容三变、朱衣一品、西施醉舞、飞燕新妆、岳阳三醉等。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花木具有了符号的性质。而这种符号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性不强,存在着联系的纽带,即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和审美眼光。

编辑推荐

古人爱花,也爱替花作主,给花许多传说,就像人对自己的祖先作出种种神奇的描绘,人世间的众多历史变故,也经常附会在花木身上。

这本书中的花木是在非常宽泛的符号意义上谈论的,并且明显地着上个人偏好的色彩。书中每篇文章基本上是以花木的植物学特征、符号化过程、文化意义、审美特征、人文精神、图像符号、民间影响等诸方面共同撑起一个框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修竹留风(花木卷)/神衹的脚印中国符号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心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55261
开本 16开
页数 1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家庭家居-宠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29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9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