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流年不似水--补拙书屋随想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随意写人,写情,写景,写事,只求真实,不计工拙。作者记录下了他在抗日战争中亲身经历的国破家残、人民的痛苦惨状与爱恨煎熬;几位不为人知的前辈的感人故事和历史的沧桑;十年动乱中一些亲身经历、内心的忧伤与彷徨;也记录了其晚年的生活。

内容推荐

流年似水吗?是的,又不全是。一个人不能重新回到青少年时代,就像大江中逝去的水不能重新回到源头一样。地球循着既定的轨道绕日,决不会又倒回来转悠,这是规律。规律无法改变。时空倒流,是科幻小说中的故事。

然而时间虽然像江水一样流逝了,那些在一定的时空关系中发生过的事情,却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本书作者记录下了他在抗日战争中亲身经历的国破家残、人民的痛苦惨状与爱恨煎熬;几位不为人知的前辈的感人故事和历史的沧桑;十年动乱中一些亲身经历、内心的忧伤与彷徨;也记录了其晚年的生活。

目录

第一篇 国破山河在

 一 初到人间

 二 烽火童年

 三 鬼子进村

 四 流浪他乡

 五 山村苦读

 六 孤身闯荡

 七 喜迎胜利

 八 最后一“战”

第二篇 疾风知劲草

 一 报国无门宋式■

 二 英雄老去陈方度

 三 殉国名儒郑家溉

 四 抗日保疆杨宣城

 五 桃李芬芳侯恨生

 六 一生九死悼陶军

 七 倾家为和谈的谢高旭

第三篇 文章憎命达

 一 风起于青萍之末

 二 到农村去

 三 我的生活不寂寞

 四 浮生何故为文忙?

第四篇 江山留胜迹

 一 风雨东南行

 二 “金谷”如何在武陵?

 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四 春风已度玉门关

 五 此心净处即光明

 六 齐鲁青未了

 七 万种风情唯在水

 八 沙岸迂回抱水曲

 九 跨上吟鞍驼背稳

第五篇 诗画有情缘

 一 初学诗词

 二 诗国览胜

 三 学诗随笔(十六则)

 四 学画随笔(十二则)

附录 《补拙书屋文集》补遗

 桂子山先生传

 语言的心理功能初探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创造精神——浅谈《汉语大字典:《弈楼诗集》前言

 屈骚传百代荆楚育诗人——《荆楚诗词大观》读后人品,文品——《文苑萍踪》序

 《神州风情》序

 憨于情尤憨于真——《憨夫诗文选集·憨夫琐忆》

 读后

 《文化关怀中的现代出版》读后

 这情,这魂!——《汶川情·中华魂》读后

试读章节

20世纪初期,古老的长沙城没有宽阔的水泥马路,街道都是用条块状麻石铺成的,铺遍了窄窄的、灰灰色的、高低不平的大街小巷;街边的墙壁是灰灰色的,屋瓦也是灰灰色的。在这些纵横交错的灰色街道中,靠近南门有一条南北相向的街叫“灯笼街”,又叫“亮壳子街”。这条街不长,从东到西中间横穿一条麻石路,一头叫育婴街,另一头叫大东茅巷,十字路口有一座用麻石砌成的四孔水井。这水井常年清澈不涸,润泽了一方人。

在灯笼街靠近里仁巷口,有一个三开间门面的卖陶器的小店,俗称瓦罐铺,中间穿过不长的通道,里面有一栋两进瓦房的旧住宅。1929年5月16日,我就出生在这栋房子里。据说母亲怀我超过了预产期两个月,吃了些打胎药也打不下来,都说我命大。我生下来八天,母亲子女多,又缺乳,便专雇了一位中年有奶的奶妈管我。这位奶妈娘家姓彭,婆家姓胡,她没有自己的名字,人们管她叫胡彭氏。后来她自己取名为淑君,上年纪以后人们称她为胡二娭毑。丈夫死后,为了赡养婆婆和儿女,才上省城打工。她瘦小身材,一双解放脚(从前女人裹脚,辛亥革命后,禁止裹脚,裹了以后不再裹的脚称为解放脚),身体健康,为人贤淑、勤勉,很爱我,我也很爱她。她和我妈妈的关系很好。妈妈为人善良,待人宽厚,有好多事都离不开她。1963年母亲去世,我写信告诉了她,她请人回信说:“我一想起与她老人家相处多年的情谊,就伤心,整整哭了两天。她养了你这么好的儿子,我也托她老的福,得到了回报。”(这封信我一直留着,后来几次搬迁遗失了)她晚年孤苦,独生子早年出外谋生,几十年音信杳然,据说当红军去了,是死是活不知道;唯一的女儿也早死去。她一直在我家待了好多年。我长大工作以后,总记惦着她,每月发工资,第一位是母亲,第二位就是她,按时定量寄钱给她们。她的乡邻都说她善有善报,有一个胜似亲生的好干儿子,她听了很高兴。晚年她住在长沙东乡梅花老家,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她虽老了,仍为生产队办农忙托儿所,管看鸡鸭。她吃的米,烧的柴由队上供给,有我按月寄的钱,她的生活过得去。1968年她患上高血压,跌了一跤,卧床不起。我闻讯赶去梅花镇,为她请人服侍,延医治病,延长了几个月生命。她于1969年6月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那时,我的上辈老人均已先后离去。年轻时我无能力奉养老人,有能力时,却无上辈可孝敬,人生遭际如此,岂不哀哉!今天硕果仅存的干干也离去,想起来令人哽咽,令人遗憾。成年人如果有老亲可以赡养,才是最幸福的。我曾写过两首七律《哭干干》(载《补拙书屋诗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深深地记下了我的悲痛。兹录一首于下:

梅花清德薄天云,我把梅花比母亲。

只少怀胎差十月,也当泣血报三春。

八旬不耐缠绵病,廿载难安寂寞贫。

我是穷人怀抱长,再酬恩已百年身。

在灯笼街生活的日子并不长,只记得小时候长得又白又胖,很可爱。大人们喜欢逗我,我跟着大人们学唱歌,随着哥姐们做游戏,十分活泼淘气。这期间好多事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四岁时曾害过一次脑膜炎,住进了附近的仁术医院,惊动了全家。据说还是中医用药治好的。是不是患的脑膜炎,我至今还怀疑呢。因为往后我虽不特别聪明,可也不太笨,脑子没受大的影响。

小时候的趣事不少,有许多都是大人传述下来的。记忆最深的是我和五姐、六哥躲在厕所里听蓉姐讲故事。厕所是在住室后面,有个小天井,天井中还有一棵葡萄藤,每到春夏,绿荫蔽日,平时很少有人去,这里成了我们小孩的游戏室。蓉姐比我大九岁,已进中学,能读小说、看电影,然后就讲给我们听,如《火烧红莲寺》、《十三妹》、《荒江女侠》等,真是百听不厌。她还会编故事,讲什么“飞、上、天、去”四小侠的传奇,把我们每个人都编进故事里。按年龄大小,我们分别称为“飞”、“上”、“天”、“去”。我的混名叫“去”,她把我说成是武功高强的小侠,爱打抱不平,编出了各种劫富济贫的种种故事,我好不高兴!几十年后,我们都已年老退休,每有机会相聚时,还想请已退休多年的蓉姐再讲一讲《飞上天去》的故事,重温儿时趣味呢。

六岁时随母亲到乡下住过短暂时期。这是离长沙城几十里的农村,我家的旧居所在,父亲纪念祖父母改为家祠。进园有一个大门,门上有“春亭公祠”四个字,旁边一副门联:“守庐补养,闭户著书”,是父亲的隶书手笔。这里附近的山不高,水也不深,是典型的丘陵地貌。这所房子哪来的呢?据老辈们说,父亲本是穷家出身,祖父是铁匠,父亲只六岁时祖父便逝去。祖母茹苦含辛维持全家生活,见他聪明,送他去读书。1903年时(年二十八岁),考中清末最后一科举人。中举后先与刘笏云先生一道,创办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于岳麓山,任庶务兼讲席(教师)。1905年留学日本并为学校采购仪器。经黄兴、周震麟两位老友介绍,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武汉首义成功后,湖南很快也相继成立军政府,父亲任都督府秘书长(见粟戡时等著《湖南反正前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页;《长沙县志》,三联书店,1995年,第751页)。这时立宪派的谭延闽任都督,据说此人圆滑世故,父亲与谭意见不合,遂决然离去。于是和友人一道创办实业以兴国,在当时有名的湖南民族企业华昌公司入了股,有了点积蓄后,在祖墓旁修了这处房屋作家祠,打算告老以后,守墓而居。

第一次在农村生活,我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开始知道田里种的是稻苗,园里种的是蔬菜。这些东西都是农民种的,地里长的,是人们每天都需要的。早晨听见鸟儿自由自在地在树丛中歌唱,看见花儿在山边、园中盛开;鱼儿在溪水中游泳,水中还有菱角可采食,这些都是城市中没有的。我非常喜欢,很适意,成天在山巅水畔玩耍。记得最深的,是我站在高高的水岸上,用竹叶折成小船,迎风向水塘中抛去,那一片片小叶船像小鸟一样,临风飘呀,飘呀,直飘落到水中,真令人开心。这段生活对我的性格产生了影响,我至今仍然喜爱自然环境。

在这短暂的日子里,有两三件事是记得的:一件是我六岁时开始读书了。教我们的老师姓陈,瘦骨伶仃的,约五十多岁,教我们念《三字经》、《增广贤文》之类,其实在哥姐们念书时我早听熟了。背完书就可以出去玩,所以我每天玩的时候多。

P1-4

序言

岁月催人,匆匆年已八十。虽不能称老,然而身心方面究竟与年轻人有些不同。年轻人朝气蓬勃,喜欢朝前看。年长者则喜欢回忆往事,感慨流年。孔子年老时,在河水边也曾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自也浩叹:“古来万事东流水。”

流年似水吗?是的,又不全是。一个人不能重新回到青少年时代,就像大江中逝去的水不能重新回到源头一样。地球循着既定的轨道绕日,决不会又倒回来转悠,这是规律。规律无法改变。时空倒流,是科幻小说中的故事。

然而时间虽然像江水一样流逝了,那些在一定的时空关系中发生过的事情,却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正如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中唱的那样:“尘封往事,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人们依然回忆着,追寻着,探索着。确实,在逝去的岁月中还有一些值得去反思、研究的有益东西。比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丰富文献,殷墟甲骨文的出土,秦陵兵马俑的发现,都为后人提供了几千年前的历史见证。向深空发射的航天器里搭载了今天地球人创造的文明资料,是为了让外星上的文明生物可以了解地球,也许那时外星人看到的这些资料,已是地球上很早很早以前的文献记录了。

人们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用文字、声音、影像记录下来,虽然都是个人或群体的一些事情,但不论是大人物还是一介平民,从不同角度看,应该说都是有意义的。媒体上曾披露过一件不起眼的事,发人深思。上海有一位老太太,六十年来将每天的日用开支,包括市场生活用品和食物价格及每月全家收入,一笔笔作了记录,从不间断。有关研究人员见到后,如获至宝,认为这对于市场经济研究有重要价值。这位老太太当初绝对没有料想到,她为中国第一大都会的市场经济研究,提供了长期的、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我有鉴于此,于是将脑海中残留的一些记忆碎片激活起来,又查寻到一些有关资料,陆续记录在电脑上。似乎是在与朋友们娓娓谈心。随意写人,写情,写景,写事,只求真实,不计工拙。我记录下了在抗日战争中亲身经历的国破家残、人民的痛苦惨状与爱恨煎熬;几位不为人知的前辈的感人故事和历史的沧桑;十年动乱中一些亲身经历、内心的忧伤与彷徨;也记录了晚年的生活。晚年是我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恰逢一生中难得的盛世,有机会多次旅游,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研究诗、书、画。每当我写到这些往事时,自己也激动不已,正如我在《七十述怀》中写的:“历尽风涛心起波,苦曾滴泪乐曾歌。”我是用一片真情叙述这些朦胧旧事的。

流年若是水,水仍然不平静地流淌在心中。

我想,有类似经历的年长朋友们读这本《随想录》,多少感到似曾相识,有些亲切。年轻朋友们呢,那就请耐心倾听一位老年朋友唠唠叨叨讲述的往事吧,也许可以从中了解那些逝去的艰难岁月、老年人的心路历程和对未来的追求,再举首看看向你们迎来的幸福生活。孩子们,请珍惜得来不易的今天。

能够这样,我就知足了。

2008年12月于补拙书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流年不似水--补拙书屋随想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弗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39390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03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