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的太阳
内容
试读章节

让我们把时间推到1931年初。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寨子里的老人说,这样的情景几十年不遇,时节刚刚进入冬季,北风就十分刺骨。早晨,洼地里铺着白茫茫的一层厚霜,直到太阳升得老高才慢慢消散。只有不畏寒冷的野樱花在嗖嗖的山风中抖擞枝条,怒放着耀眼的花朵,一团团、一树树、一丛丛,如霞似火,把群山烧得一片通红。

这天下午,杨正元来到大麓山下大田村一户彝族老乡家坐下,喝了水,闲聊了几句,从竹篮子里拿出准备好了的画笔和颜料,准备给主人家画祖宗像。这家主人去年就对他讲了画神像的事,只是一时太忙,顾不过来,拖了半年,他感到真有些对不起主人。

在六顺、宁洱、镇沅、景谷一带山区,自称香堂的彝族百姓,都有跳神和在正堂屋的墙上设神位供奉祖宗像的习俗。画像又称画大头神,山寨子里的穷人请不起画师,而祖宗的神像又不能不供。杨正元恰逢其时地出现在这一带,他穿一身普通人的布衣,看不出一点见过大世面的知识分子的样子。他给穷人家画像从来不收钱,加上他为人和气,吃住随意,在画像期问和主人一道吃点家常便饭就可以,重要的是他画的像好,一个个先祖们,从他的笔下显露出来,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大家就把杨正元传神了。

有人说,这个画师只要看看主人家男主人的面孔,闭上眼睛养一会神,就能够把逝去多年的祖宗们一个个召唤回来,在眼前晃动,于是他就依着样画。

要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谁也没有见过照相机,祖宗们当然更不可能留下什么照片可供他临摹。何况,好多人家,就连自己的曾祖父也没有见过。他杨正元就有这个本事,把没有看见过的给画出来,怎能不叫人佩服。问杨正元,他笑笑说,这不是什么神奇的事,科学上叫遗传学,后辈的子孙们总要带着先祖们的某些痕迹和特征,只要捕捉住他们后代面孔上的某些突出特点加以临摹,人物就不会太变形走样。

杨正元是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学生,学过遗传学,他说的肯定是真话,但人们还是把他往神奇处说,对他进行了一番渲染。除了画神像外,他还常被那些大户人家请去给老太爷、老太太们画人像,杨正元也欣然前往,到这些人家是要收钱的。一是,他得养家糊口;二是,这样做才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再则,看到实在太穷的人家他得拿出钱来帮助他们,自己的手里得有钱。既然是互济会,这个头他是要带的。去年遇上了倒春寒,有的人家撒下的小秧苗刚冒出水面后不久就被冻死了,要重新撒播,穷人们正为没有钱买新的种子而愁得眉毛打结。这时,杨正元出现了,他把平时积攒下的部分钱给他们送去,穷人们自然是一番千恩万谢。他的善良和同情赢得了穷人的爱戴,和这些穷人的关系就愈来愈贴近了。

杨正元对感谢他的那些穷人说:“这是应该的,穷苦人只有手拉手,你有事我帮你,我有事你帮我,才能渡过难关。”

杨正元的影响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扩大,山寨里的穷人聚集到了一起,杨正元利用晚上给大家公开宣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用的都是当地的典型例子,讲的也是由浅入深的道理,大家都容易接受。当听到穷人们为自己的处境唉声叹气的时候,他就说:“无的不要气,有的莫得意,以后穷富都要拉平。”穷人们听了这样的话,心中升起了暖洋洋的希望,往后听杨正元讲得越多,这种希望之光就高高地升腾起来,把心里照亮。穷人们感到: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将面临一场改朝换代的变革,这种变革对穷人是大有好处的。“耕者有其田”这是庄稼人盼了多少年、望了多少代的理想。这些话传到富人的耳朵里,他们当然不高兴,他们感到杨正元的身上正有一种东西放射出来,它愈来愈耀人眼目,把穷人的眼目都引了过去。他们还意识到,杨正元正在穷人中煽起一种对他们威胁性很强的思想,这种思想比刀还要锋利,比爆炸物还要强大,要是穷人都接受了它,天下就没治了,它可以摧毁任何牢固的高墙厚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穷人明显的表现就是,缴租已经不再像原来那么积极了,有的干脆就不缴。富人们想在杨正元的身上抓到什么把柄,选一个突破口,但打听了,他公开宣讲的又是孙中山的主张,实在找不到什么借口可以轻易朝他下手。

山里的百姓们私下纷纷议论说:杨正元知道的那么多,看来,他的来头实在不小,是吃过不少墨水和经历不一般的人。

说起来,杨正元就出生在宁洱县德化乡那迁半坡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他生于1902年12月16日。正元的父母生了六男五女,他排行第六。因为他家有几十亩田地,有二十几头驮牛,搞驮盐巴、茶叶、黄烟之类的民间运输,还请人帮工放牛,在普遍贫穷的山村,他的家道还算殷实,不分男孩女孩都可以到附近的小学校读书。杨正元聪明好学,深得父母宠爱。1916年他在家乡读完初小,考上了宁洱县高等小学,读完小学又顺利地考进了设在宁洱县城的云南省立普洱第四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大量地接触了进步的书刊,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渐渐萌芽。他和一些不满现状的同学聚集在一起,成立了“读书会”。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不可阻拦地涌进了宁洱县这座古老的“普洱茶”城,在这里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杨正元和他几个同学带头用白话文写作,光着脚板在学校走路,他们的做法虽然有些幼稚,但是,却充满着革新的意味,他们的这些举动竟然遭到了校方的激烈反对,校方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此下去怎么了得。有一个国文老师在杨正元和他的同学用白话文写的作业上批着:“朽木不可雕也!”“文章千古事,能由你们几个毛孩子胡来?”此外,这个老师在课堂上余怒未消地公开辱骂杨正元他们,学生们被激怒了,推选出杨正元为代表向校方提出了抗议,要求撤换国文老师。谁知,校方不但不予支持,还无理地把杨正元等三个同学列入了开除名单,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学潮风波。在学生们的集体抗议下,校方事出无奈,只好把这个国文老师辞退了,对杨正元等同学也让了一步,做了退学处理。

1922年,杨正元考上了昆明明德中学。两年后,他在这所学校加入了“青年努力会”。这个会是省立第一中学李国柱与云南先进青年在1924年12月组织起来的,李国柱是云南民主革命的启蒙家,“青年努力会”是云南最早的一个革命组织。

当时,国内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大军阀段祺瑞、曹锟、吴佩孚主张武力统一中国,中国大地一片风烟,连年征战,华北、华东、东北成为一片焦土。云南的地方军阀唐继尧主张联省自治,形成了割据一方的格局。军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云南各地一片怨声载道。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们采取了高压政策,在学生中主张读死书,不让过问政治,对外面流传进来的进步书刊,视为洪水猛兽,加以查禁。李国柱的青年努力会把进步学生团结起来,开展读书活动,与反动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杨正元在这里受到了新思想的洗涤和锻炼。

也就在这一年,杨正元以名列第二的优秀成绩毕业。本来,他可以就近上昆明的东陆大学,但他不愿意进这所把持在云南地方军阀唐继尧手里的学校,他一心向往民主空气浓烈的北京,想在那里找到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学到更多的知识。P1-4

后记

终于完成了长篇传记文学《我们的太阳》,我感到一身轻松。说实话,要完成这样一部长篇著作是需要勇气的,除了智慧地把握历史,还得有攀爬高山的体魄,毕竟民族团结碑是50多年前的事了,建碑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当普洱县委、政府的领导们把撰写此书的任务交给我的时候,我有说不出的畏难,担心写不好,辜负了乡亲父老们的厚望。朋友们说:你是宁洱人,当做宁洱事,你是南腊寨子走出去的民族作家,能不完成家乡交给的任务吗?宁洱县的领导们也说:就看你的了,这是你对家乡的一种态度。是啊,这是新中国民族团结的第一碑,我有责任把它写好。接受任务后,我怀着对家乡的激情和忠诚,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在堆积如山的文史资料中梳理搜寻,终于找到了一条进入的路径,沿着它我满怀信心地走下去,经过一年的苦战,总算完成了《我们的太阳》。

宁洱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书的写作,把它当成大事,提到了议事日程,县委书记杨亚林、县长饶明勇、县委副书记杜益学、人大主任黄俊、政协主席杨发春、县委宣传部部长张兆伦、副县长赵伟等几位领导亲自主持,参加了提纲讨论会,他们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整个写作过程关心过问,鼎力支持,审读初稿,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使我进一步明白了写作的主题和走向,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原人大副主任张世雄、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赵骅银、县文体局局长傅■、县文产办主任许勇等几位先生,认真阅读了初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县民族宗教局的局长王浩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白灿泽同志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普洱市政协副主席郑映德、原地委组织部长王坚同志、普洱市党史研究室主任王黎同志、李金荣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书写作,采访了召存信、郭庆云、唐登岷、方有富、马朝珍、罗恒富、肖子生、刀述仁、李朝群、李万学、杨德安、杨德兴、陈德宣、张庭益、鲁国华、李静森等人。

本书参考了普洱县政协编写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史料》,中共澜沧县党办编写的《中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历史资料》,中共澜沧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澜沧县委组织部、中共澜沧县老干局联合编写的《澜沧解放50周年纪念文集》,思茅行署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写的《民族团结的丰碑》,中共思茅市委员党史研究室、思茅市民政局编写的《思茅革命老区》,普洱政协编写的《普洱百年教育》,中共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党史征集研究室编写的《历史资料选编(第一辑)》、《思普大地的革命火种——杨正元烈士纪念文集》,中共思茅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写的《思茅民族边疆区党史资料丛书》、《思普英烈小传》,宇航出版社出版的《战场·边疆·长天——张钧纪念文集》、《中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党史资料丛书(第一辑)》、《澜沧江两岸的烽火》,云南省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唐登岷沧桑文存》,中共思茅地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委员会、中共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委员会编印的《李晓村纪念文集》,中共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党史研究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普义革命斗争史料选编》及云南省政协编写的有关文史资料,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我们的太阳》一书,虽然由我来撰写,但它是一部容纳了集体智慧的产物,没有大家的支持,没有大量的史料,我是无法完成的。

在此,向所有支持帮助本书写作的朋友们深表谢意!

作者

2007年11月26日

于昆明文学院

目录

一 群山中的火炬

二 黎明前后的较量

三 在晴朗的天空下

四 火树银花不夜天

五 我们的太阳

六 永远的丰碑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1953年前云南省思普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光辉革命历程。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争取民族平等,反对封建统治,反对阶级压迫,为了摆脱落后、愚昧和贫穷,抛弃了过去的矛盾和成见,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以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建立为标志,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大潮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宁洱县委县政府为挖掘、整理和弘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宁洱、风情茶乡、普洱茶都”新形象的而倾力打造的一部力作,也是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献给建国60周年的一份厚礼。共35万余字,融记实性、文学性为一体,是一部历史教科书、爱国主义教材、可读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全书讲述了1953年前云南省思普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光辉革命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的太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存文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1596
开本 32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1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3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