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把时间推到1931年初。
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冷,寨子里的老人说,这样的情景几十年不遇,时节刚刚进入冬季,北风就十分刺骨。早晨,洼地里铺着白茫茫的一层厚霜,直到太阳升得老高才慢慢消散。只有不畏寒冷的野樱花在嗖嗖的山风中抖擞枝条,怒放着耀眼的花朵,一团团、一树树、一丛丛,如霞似火,把群山烧得一片通红。
这天下午,杨正元来到大麓山下大田村一户彝族老乡家坐下,喝了水,闲聊了几句,从竹篮子里拿出准备好了的画笔和颜料,准备给主人家画祖宗像。这家主人去年就对他讲了画神像的事,只是一时太忙,顾不过来,拖了半年,他感到真有些对不起主人。
在六顺、宁洱、镇沅、景谷一带山区,自称香堂的彝族百姓,都有跳神和在正堂屋的墙上设神位供奉祖宗像的习俗。画像又称画大头神,山寨子里的穷人请不起画师,而祖宗的神像又不能不供。杨正元恰逢其时地出现在这一带,他穿一身普通人的布衣,看不出一点见过大世面的知识分子的样子。他给穷人家画像从来不收钱,加上他为人和气,吃住随意,在画像期问和主人一道吃点家常便饭就可以,重要的是他画的像好,一个个先祖们,从他的笔下显露出来,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大家就把杨正元传神了。
有人说,这个画师只要看看主人家男主人的面孔,闭上眼睛养一会神,就能够把逝去多年的祖宗们一个个召唤回来,在眼前晃动,于是他就依着样画。
要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带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谁也没有见过照相机,祖宗们当然更不可能留下什么照片可供他临摹。何况,好多人家,就连自己的曾祖父也没有见过。他杨正元就有这个本事,把没有看见过的给画出来,怎能不叫人佩服。问杨正元,他笑笑说,这不是什么神奇的事,科学上叫遗传学,后辈的子孙们总要带着先祖们的某些痕迹和特征,只要捕捉住他们后代面孔上的某些突出特点加以临摹,人物就不会太变形走样。
杨正元是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学生,学过遗传学,他说的肯定是真话,但人们还是把他往神奇处说,对他进行了一番渲染。除了画神像外,他还常被那些大户人家请去给老太爷、老太太们画人像,杨正元也欣然前往,到这些人家是要收钱的。一是,他得养家糊口;二是,这样做才能够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再则,看到实在太穷的人家他得拿出钱来帮助他们,自己的手里得有钱。既然是互济会,这个头他是要带的。去年遇上了倒春寒,有的人家撒下的小秧苗刚冒出水面后不久就被冻死了,要重新撒播,穷人们正为没有钱买新的种子而愁得眉毛打结。这时,杨正元出现了,他把平时积攒下的部分钱给他们送去,穷人们自然是一番千恩万谢。他的善良和同情赢得了穷人的爱戴,和这些穷人的关系就愈来愈贴近了。
杨正元对感谢他的那些穷人说:“这是应该的,穷苦人只有手拉手,你有事我帮你,我有事你帮我,才能渡过难关。”
杨正元的影响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断扩大,山寨里的穷人聚集到了一起,杨正元利用晚上给大家公开宣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用的都是当地的典型例子,讲的也是由浅入深的道理,大家都容易接受。当听到穷人们为自己的处境唉声叹气的时候,他就说:“无的不要气,有的莫得意,以后穷富都要拉平。”穷人们听了这样的话,心中升起了暖洋洋的希望,往后听杨正元讲得越多,这种希望之光就高高地升腾起来,把心里照亮。穷人们感到: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将面临一场改朝换代的变革,这种变革对穷人是大有好处的。“耕者有其田”这是庄稼人盼了多少年、望了多少代的理想。这些话传到富人的耳朵里,他们当然不高兴,他们感到杨正元的身上正有一种东西放射出来,它愈来愈耀人眼目,把穷人的眼目都引了过去。他们还意识到,杨正元正在穷人中煽起一种对他们威胁性很强的思想,这种思想比刀还要锋利,比爆炸物还要强大,要是穷人都接受了它,天下就没治了,它可以摧毁任何牢固的高墙厚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穷人明显的表现就是,缴租已经不再像原来那么积极了,有的干脆就不缴。富人们想在杨正元的身上抓到什么把柄,选一个突破口,但打听了,他公开宣讲的又是孙中山的主张,实在找不到什么借口可以轻易朝他下手。
山里的百姓们私下纷纷议论说:杨正元知道的那么多,看来,他的来头实在不小,是吃过不少墨水和经历不一般的人。
说起来,杨正元就出生在宁洱县德化乡那迁半坡村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他生于1902年12月16日。正元的父母生了六男五女,他排行第六。因为他家有几十亩田地,有二十几头驮牛,搞驮盐巴、茶叶、黄烟之类的民间运输,还请人帮工放牛,在普遍贫穷的山村,他的家道还算殷实,不分男孩女孩都可以到附近的小学校读书。杨正元聪明好学,深得父母宠爱。1916年他在家乡读完初小,考上了宁洱县高等小学,读完小学又顺利地考进了设在宁洱县城的云南省立普洱第四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大量地接触了进步的书刊,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渐渐萌芽。他和一些不满现状的同学聚集在一起,成立了“读书会”。当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不可阻拦地涌进了宁洱县这座古老的“普洱茶”城,在这里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杨正元和他几个同学带头用白话文写作,光着脚板在学校走路,他们的做法虽然有些幼稚,但是,却充满着革新的意味,他们的这些举动竟然遭到了校方的激烈反对,校方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如此下去怎么了得。有一个国文老师在杨正元和他的同学用白话文写的作业上批着:“朽木不可雕也!”“文章千古事,能由你们几个毛孩子胡来?”此外,这个老师在课堂上余怒未消地公开辱骂杨正元他们,学生们被激怒了,推选出杨正元为代表向校方提出了抗议,要求撤换国文老师。谁知,校方不但不予支持,还无理地把杨正元等三个同学列入了开除名单,由此,引发了一场不小的学潮风波。在学生们的集体抗议下,校方事出无奈,只好把这个国文老师辞退了,对杨正元等同学也让了一步,做了退学处理。
1922年,杨正元考上了昆明明德中学。两年后,他在这所学校加入了“青年努力会”。这个会是省立第一中学李国柱与云南先进青年在1924年12月组织起来的,李国柱是云南民主革命的启蒙家,“青年努力会”是云南最早的一个革命组织。
当时,国内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大军阀段祺瑞、曹锟、吴佩孚主张武力统一中国,中国大地一片风烟,连年征战,华北、华东、东北成为一片焦土。云南的地方军阀唐继尧主张联省自治,形成了割据一方的格局。军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云南各地一片怨声载道。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们采取了高压政策,在学生中主张读死书,不让过问政治,对外面流传进来的进步书刊,视为洪水猛兽,加以查禁。李国柱的青年努力会把进步学生团结起来,开展读书活动,与反动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杨正元在这里受到了新思想的洗涤和锻炼。
也就在这一年,杨正元以名列第二的优秀成绩毕业。本来,他可以就近上昆明的东陆大学,但他不愿意进这所把持在云南地方军阀唐继尧手里的学校,他一心向往民主空气浓烈的北京,想在那里找到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学到更多的知识。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