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意志及其解脱之路(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纯粹哲学系列/凤凰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当古希腊哲学家开始谈论自由时,并没有将它作为意志的一种特性。他们有的只是单纯的“自由”或“意志”观念,或对这些观念的一些简单认识,而没有深入下去对观念本身作理论上的探讨。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人物。本书立足于叔本华哲学的核心概念“意志自由”,梳理它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地位,发掘它的内在逻辑和理路,并力图考察叔本华哲学中意志、表象和理念之间的关系,化解叔本华哲学中的各种矛盾。

内容推荐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人物。本书对他的“意志自由”思想的分析,就是由批判和继承两条线索来说明的。一是侧重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绝对理性的批评,在批判中发展出意志自由;一是侧重于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特别是对康德实践理性中意志自由的继承,所谓“自在之物即意志”。

目录

作者的话

引言

第一章 从理性到非理性

 第一节 康德的理性的意志自由

 第二节 黑格尔的理性的绝对精神

 第三节 叔本华的非理性的意志自由

第二章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第一节 表象世界和根据律

 第二节 自在之物即意志

 第三节 自由的意志和必然的表象

第三章 理念如何进人叔本华哲学

 第一节 柏拉图的理念论

 第二节 理念引入意志哲学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第四章 意志及其解脱之途径(一):艺术

 第一节 作为一种认识判断的审美理论

 第二节 天才说

 第三节 意志哲学和艺术理论的统一和对立

第五章 意志及其解脱之途径(二):禁欲

 第一节 意志的悲剧性

 第二节 意志的肯定和否定:欲求和禁欲

 第三节 对世界本质(意志)的考察方式:艺术、禁欲和哲学

第六章 叔本华和尼

 第一节 作为否定的生命意志和作为肯定的权力意志

 第二节 意志的说明方式和组成要素

 第三节 同情说和善恶的彼岸——永恒轮回

结语:继承和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叔本华关于康德十二范畴中样态三范畴——可能性、真实性和必然性——的分析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一种论证。叔本华说在三段论中,大前提是普遍的命题、一般的可能性,提供抽象理论;它需要凭借小前提——直观中具体真实的事件,将其纳入自身才有可能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这即我们通常所说具体事件对抽象理论、普遍规律的论证。我们试看叔本华的例子:

大前提:所有的屋子(也包括我的屋子)都可能烧光。

小前提:我的屋子着火了。

结论:我的屋子烧光了。

“所有的屋子…‘可能烧光”以一个具体存在着的“着火”的屋子,比如说“我的屋子”为例证,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我的屋子烧光了”。由大前提到一个必然的结论只有通过直观中存在的真实的小前提才是可能的。这个三段论最终表达的意思是,可能性,即普遍规律、抽象概念只有经过直观中具体事件的证明才是必然的。抽象概念离不开直观。叔本华还认为一切真实的,同时也就是必然的,三段论就是必然性的表出。不仅后一概念以前一概念为前提,而且反之亦然:必然的结论经由直观中的真实事件证明了大前提中的普遍命题(可能性)。前者是逻辑的必然由一般走向特殊,从大前提到结论;后者是可能的东西由直观过渡到抽象,由结论到大前提。两个过程都离不开直观。可能性只在反省思维中存在,只对理性有效;真实的事物在直观领域内,对知性有效;必然性则对两者都有效。因而,三者的区别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在现实中,一切都是必然的,都是必然发生的,因为都是从原因出发的。可能性和真实性最终走向必然性,以必然性为准。因果必然性是一切经验事物的基本特征。叔本华的因果必然性在经验世界的普遍存在在此处获得了一种证明。

叔本华一方面证明了抽象概念必须经受直观的检验,只有必然性的认识是直接从根据律中产生的,其他的概念都是反省思维的产物。一方面指出在现实中可能、真实和必然这些概念都合一了。由此批判了康德十二范畴的划分,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匀整结构的发展,他对知性的这三种功能的区分是完全没有根据的。叔本华还对康德的其他范畴进行了批判,由此剩余的只有必然的因果范畴,一个在直观中唯一显现的范畴,经验中的唯一范畴。

理性就是对直观内容的总结概括,它是消极的,只有形式而无内容。纯粹理性或绝对理念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或对世界的创造都是虚妄的。由这种认识出发,叔本华将理性从最高的本体地位撤除,并在康德实践理性中发现了与现象法则毫不相干的(理性的)意志自由,经过改换,非理性的意志成为本体的、第一性的。“作为一般认识能力的理性是次要的,属于现象界,并且被有机体制约着;相反,人之中的意志才是真正本质的,唯一属于形而上学的、因而是不可毁灭的东西。”这个意志不是由推理来的,而是直接在个体活动和自我意识中发现的:一种向上的冲动和力量。它不再是由理性保证的实在,它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经验中的存在物,但不是被动的感觉需求,不是黑格尔被理性限制的感性。感性的欲求、力量,变为超感性的本体的存在,既是感性的又是形而上的。“‘意志’必定是有力的,有力(量)去创造,意志本身就是力。有力的意志,则不可能是空洞的、形式的。有创造力的意志,不是‘缺乏’什么,不是缺乏什么感性的材料要补充进去,因而就和一般经验上的‘欲求’从根本上区别了开来。‘意志’不‘需要(缺乏)’什么。”它是世界的本源,也是我们自身不竭的力量的源泉。

意志自身没有也不遵守任何法则和规律,它是无目的的、没有止境的创造的力量,由此创造出了一切:感性、理性、理念直至整个世界。不管是感性内容还是理性形式都是意志本有的,感性和理性被置于意志之中。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则是一个有目的的、不断前进的世界历史的理性发展过程。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家来说,理性是绝对的、能动的,它由“无”创造出整个世界。如果说这一点在康德的思辨理性中还不够明显,那么,在其实践理性中,在黑格尔将理性发展到极致的“绝对精神”中,都是非常明确的。从哲学自身的发展来看,正是对天赋理性和能够提供经验内容的绝对理性的反对促成叔本华提出非理性的意志,正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对理性能动性的过分强调促使他在批判中提出一个非理性的意志。这也是思想相互影响的一种方式:在批判和反对中提出相反的观点。叔本华非理性的意志自由不再以理性为前提,自由由康德的从理性出发变为从意志出发。自由固然存在于经验世界之外,但却与理性无关。由理性并不能获得自由,而只是一种经验的意志自由的假象。弗雷德里克·科普莱斯通(Frederick Copleston)说,费希特和黑格尔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从而发展出了一种乐观的理性形而上学——理性可以直观本质;叔本华虽然也接受了自在之物,却认为本质存在于意志中,他由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出发,发展出了一种悲观的意志形而上学。意志哲学的悲剧性正是起源于对理性直观本质的否定,理性认识意志的可能性被断绝,意志不可知。

从时代背景来说,叔本华对理智主义的批判及其意志主义的提出,还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提出一系列新兴的观念,如“自我意识”、“内在经验”、“艺术创造”、“审美意识”等,这些都是叔本华经常使用的词汇。这些观念冲击了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理性信仰,特别是对天赋观念的信仰。思想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历程,叔本华无疑是走在前列的。

如果说叔本华认为康德没有在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之间作出区别,是因为康德混淆了两者的先后关系,没有将作为内容的直观认识和作为形式的抽象认识区分开来,而认为抽象认识自身就能提供内容。那么,叔本华在一定程度上也没能将两者区分开。他一方面将抽象认识(理性)降低到直观认识(知性)的地位,认为抽象认识不再为自身提供内容,而仅仅是对直观认识的总结,由此丧失了能动性;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都变为一种知性的认识能力,成为对同一内容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具有不同的意义。另一方面,他将直观认识能力提高,认为直观不是被动的对一个对象的感官认识,它不仅是感性的,而且是知性的,是主动的认识过程。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当直观中的知性发展为高度的认识、伟大的知力时,又可以在静观中考察世界的本质,成为认识世界的可能途径。在叔本华那里,理性的认识方式往往被看做是一种工具、技能,忙碌于尘世的各种实用的功利目的,直观认识则是对世界本质,对整体观念的考察,它没有具体的目的,而以宇宙总体为目的。直观认识是理智的、能动的,这同其他古典哲学家对理性和理智的认识恰恰相反。人们通常又只将直观认做感性的,所以往往一听到叔本华以直观代替理性就误以为他开启了直观主义一非理性主义的哲学道路,而对其直观不加仔细研究。

P44-47

序言

真正开始阅读叔本华始于读不懂康德,想了解尼采。于是遵照王国维先生和叶秀山先生的指点,开始阅读叔本华的《康德批判》、《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又由此被他的《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伦理学的基础》等书深深吸引。我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一点皮毛认识,对尼采权力意志的基本认识都是从叔本华那里来的。单是这两点就可以说明,叔本华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的桥梁,是德国哲学史上转折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因为他完全可以和一流的哲学大师比肩。很可惜的是,今时今日人们对他的认识仅仅限于他的几句箴言、他的悲观、他对女人的厌恶等等表面现象,而对他的整体哲学思想、他的深刻之处却缺乏理解。

叔本华也曾预言过自己会有光辉的时日,而他也确实等到了这一天。他是骄傲的。他敢于批判以黑格尔为首的哲学教授们,敢于批判有着不可动摇地位的宗教神学,再加之他那乖张孤僻的性格,他常常受到人们的批判,被认为是骄傲的。但我以为叔本华完全有骄傲的资本。他的意志哲学是创造性的。他没有效忠于官方,因而也不用惧怕“绝对理性”的淫威,不会沦为国家的工具。他是一个自由的创造者,崇尚自由创造和反省思维,反对对传统观念和宗教信条不假思索的继承。而且,他的意志也不完全是悲观的,他的否定意志同时是认识意志的一种方式,意志解脱之路同时也是解答世界之谜、认识世界本质的途径。学术成为叔本华生活的一部分,他曾说:“我打算通过对生活的思考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叔本华又完全是谦逊的。他不仅认真钻研柏拉图、康德和印度哲学,还仔细研究斯宾诺莎、休谟等人的思想,对同时代的思想成果也极其关注,甚至连他极力抨击的黑格尔的思想也不放过。可以说,他不仅精通全部哲学史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丰富的科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叔本华的批判思想和精神在我们当今的学术界无疑是一把利剑,我们每位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该以此对自身进行一番检测:我们是否总是在拾人牙慧?我们是否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同时,他的谦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不是空穴来风的,思想的创造必然是厚积薄发的。面对市场化的今天,踏踏实实坐下来读书成为一件难事,我们中不是每一位都能像叔本华那样有大量遗产作为强大的后盾,急功近利成为时代的通病。我们从叔本华那里可以学到的不仅是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同时还有学术精神和生活态度。

黄文前

2008年1月于北京

后记

我原本是学文学的,对哲学的兴趣始于硕士时期,真正念哲学书则是读博士学位时才开始的。非常幸运的是我考到了叶秀山老师门下。针对我的情况,叶老师一开始就给我上了一堂入门课,教我如何读哲学书。其中的主要意思后来整理成一篇文章,叫做《与新生谈读哲学书》。由于有了正确的方法,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念哲学书比较晚这一弱点。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中,我一边补西方哲学史的课,一边主要阅读康德、黑格尔的书,特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和《精神现象学》。刚开始的感觉是恍若置身云雾,大多数时候根本不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间或有一丝领悟,又不禁飘飘然。正是这点飘然之乐促使我坚持了下来。

这三年念得非常辛苦。不仅仅是因为师门对哲学之“纯粹性”的强调,也在于阅读原著对语言方面的要求。“纯粹”,在我看来就是不掺杂任何以实用为目的的东西。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与现实生活脱节了。但是从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个体所追求的生活理想来看,恰是生活的正确轨道,也符合我的性情和理想。学习语言则是我自小就喜欢的一件事,有机会再学一门语言是非常高兴的。所以我不断努力以思进取。辛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性别问题,在于我是女性。这决不是为自己本书写得不好而找的托词,我想这应该是一个事实。通常认为哲学是男人的学科,这话不是随便乱说的,只有身处其中才会有比较真切的感受。因此我虽然暗下决心要做出点东西给大家看看,却往往有力不从心之感。不过我也决不轻言放弃。

这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增补并作了较大修改而成的。记得当时叶老师建议我以叔本华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时,心中窃喜非常。一来是因为念过一些康德、黑格尔的书,二来是以为叔本华相对会比较容易些。后来的事实证实了我当时的认识是肤浅的。我所掌握的关于康德、黑格尔的知识还很有限,而叔本华也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用叶老师的惯用语说,就是叔本华的思想还是很“硬”的,完全可以和一流的哲学大师比肩。由于这些困难,再加上世间不尽如人意之事总属难免,所以对其中本该深入的问题也只好轻轻放过。

从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读书至现在到中央编译局工作,我始终都在叶老师的帮助下成长。我的任何小小进步,都离不开他的指点和鼓励。另外,叶老师从来都不干涉我的任何观点。我的信心因此得到一点一点的增加,视野和思路也一点一点地扩展。不用说,这本书更是叶老师辛勤指导下的产物。对叔本华哲学的研究在国内未曾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叶老师处获得启发的。在社科院的三年中,我还得到了哲学所诸位学者的帮助。特别是在写作期间,所里的“纯粹哲学论坛”为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报告机会。会上,姚介厚、王树人、梁存秀、张慎、黄裕生等老师对我的论文提供了许多包括思路和问题方面的意见。谢地坤老师还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供我参考。张慎老师还对我的德语学习提供了很多帮助。还应该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栾栋教授和师母关宝艳女士,是栾老师最初将我带向学术这条道路,培养了我对哲学的浓厚兴趣。念博士期间,他们也一直关注着我的成长,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方面。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王炳文、谢地坤、张慎、吴国盛、彭刚以及论文评议人韩水法、程炼诸先生,都对论文提出很多重要的修改意见。感谢他们对论文的肯定和批评。师友的关爱和教诲令我感动,难以忘怀,唯有在今后不断努力以为报答。

我工作的这半年多里,也就是我修改此论文的这段时间,中央编译局的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我许多的帮助和关爱,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的大力支持使我能够安然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非常感谢我的爱人,他的鼓励和帮助常常使我在沮丧之后重新振作起来。

本书能够有幸编入“纯粹哲学丛书”,还得感谢叶老师和师兄黄裕生。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周文彬等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了很多,并对后学给予热诚的鼓励和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列入“纯粹哲学丛书”,这本书还嫌不够“纯粹”。唯愿以这是本人进入哲学领域的第一本习作为借口,希望得到读者的原宥。

黄文前

2004年5月于京华斗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意志及其解脱之路(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纯粹哲学系列/凤凰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文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49223
开本 32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41
丛书名 纯粹哲学系列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1
15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