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读波斯(一位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伊朗-波斯,亚洲古老文明中心之一。翻开世界史,波斯人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波斯文化,特别是在医学、天文学、农业、建筑、哲学、艺术等方面。而今,对于许多读者来说,这些已变得遥远和陌生……

本书作者以学者的身份多次赴伊朗学习、交流,在本书中分两大部分全面介绍了伊朗的人文风情、艺术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用学者独特的视角对伊朗-波斯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融学术性、资料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对促进中伊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波斯历史文化与伊朗穆斯林风情礼仪》之后的第二部伊朗学专著,用务实的眼光解析了伊朗丰富的文化历史;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站在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的大背景中,全面考证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并侧重对鲜为人知的伊朗社会现象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考察和研究,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流畅的笔触,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介绍,并以大量的富有感染力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伊朗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客观性、纪实性、可读性于一炉的拓荒之作。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伊朗现代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以及一幅幅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画卷,翻阅此编的过程,犹如前往我国各地作了一次神奇的旅行。如环境、交通、国民教育、妇女现状、衣食住行、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等。从人到物、由动至静,无一不描写细致,触及了我国社会的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社会、民俗等方面的情况。下编对波斯文明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结论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情况。

目录

序/001

自序:情缘德黑兰 穆萨·王锋/004

上篇 守望与思索

重返德黑兰/003

伊朗的首都因《德黑兰宣言》而名闻世界/004

德黑兰的俗与伊斯法罕的雅/005

德黑兰现代化建筑与传统文化的渊源/007

伊斯法罕的波斯情调/010

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在这里和平共处/015

波斯地毯是伊朗民族艺术的至尊/017

孤寂与静观/019

难忘那一天清晨/022

驻足凝望花园街/024

阳光洒满石榴园/027

德黑兰市区看环境污染/032

在德黑兰乘中国地铁/033

德黑兰大街的广告牌和献爱心捐款箱/035

出乎意料的国民素质教育/038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041

波斯自古多佳丽/042

艾滋病狂潮基本上没有渗入这一地区/047

边走边看,亦幻亦真/048

革命广场大街购书乐/049

伊朗人如此办婚礼/054

衣食住行在伊朗/059

衣:男性随意但须得体,女眭则要求甚多/059

吃:与中国相比单一,但营养而又卫生/061

住:伊朗人梦寐以求的核心/064

行:交通方便快捷/067

走读在德黑兰大学/069

伊朗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070

教学规模与内容/070

研究中心/071

风格独特的大学图书馆/072

办学理念的特色化与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73

别具一格的德黑兰大学女子学院/073

阿依莎教授、帕丽教授/074

参加德黑兰大学毕业典礼/079

平静寂寞的日子/082

亲情在右爱在左/083

人生只有情难忘:侯赛因和我/085

友情和感动:我与苏来曼/087

我的伊朗忘年之交——拉苏勒先生/089

想起我的异国朋友穆罕默德·迪巴杰/092

拥有一分思念,生命更加珍贵:我所认识的伊布拉欣米/093

难忘他乡之旅/097

自觉与规范/097

侯赛因和我里海走笔/099

游走哈马丹/103

旧时期的朝都哈格玛塔那/104

犹太美女以斯帖与马尔杜蔡/104

甘奇纳麦(意为“宝书”) /106

阿里·萨德尔岩洞/107

勃尔杰·古尔邦金字塔穹顶建筑/107

“精通多学科”的世界著名医学家伊本·西拿/107

山谷中的古城一大布里士/108

我与拉苏勒漫步于“伊斯兰绿松石” /110

叹为观止的波斯伊斯兰宗教建筑/111

走进伊朗清真寺/115

伊斯法罕广场皇家清真寺/117

马什哈德阿里·礼达大清真寺/118

伊玛目霍梅尼陵园清真寺/120

谢赫·卢特夫劳清真寺/124

什叶派的摇篮——库姆/125

马什哈德与伊玛目·里扎陵园/126

蜚声世界的伊朗四大著名诗人与音乐/129

菲尔多西与他的《王书》 /130

走近萨迪和他的《果园》《真境花园》 /133

鲁米《玛斯那维》与《爱的盛宴》/137

抒情诗大师哈菲兹/143

感受“伊朗交响乐”/146

你所不知道的——流浪者音乐/147

解读伊朗文化的深层结构/149

“《古兰经》城门”/149

“波斯水轮”“空调”与园林艺术/150

波斯细密画/152

波斯的诗歌之都——设拉子/153

四十柱宫/155

波斯语中的巴扎/156

自由纪念塔/156

伊朗发行的第一枚邮票/157

伊朗的宗教阶层人士鲁哈尼/158

波斯湾:伊朗石油与水上要道/162

波斯湾最美的歇息之地:基什岛/163

风景秀丽的格什姆岛/164

蓝色的港湾阿巴斯港/164

霍尔木兹岛与葡萄牙城堡/165

伊朗驰名世界的名优特产/167

藏红花,一种生长在伊朗的奇特植物/167

伊朗诗人把丰满女陛的隆胸比喻为丰硕圆形的石榴/168

阿月浑子(开心果)在伊朗被称为“匹斯泰” /169

鱼子酱:里海中的黑珍珠/170

伊朗人的传统宗教礼仪与生活饮食习俗/171

春季新年与民族圣节/172

伊朗不同民族的生活饮食习俗/175

伊朗人的禁忌习俗/178

我所知道的伊朗“临时婚姻” /178

波斯人的语言特点及其他习俗/181

伊朗不同民族的风情礼仪/182

伊朗主体民族:波斯人的服饰/182

伊朗少数民族服饰/184

伊朗城市男女服饰/185

土库曼族的族源、婚俗与风情礼仪/1 85

伊朗俾路支人的婚姻习俗与民族风情礼仪/196

伊朗卢利斯坦人的服饰与婚俗礼仪/203

伊朗吉兰人的婚俗与民族风情礼仪/211

伊朗城市家庭经济与消费经济的主要特征/216

善于经商的社会经济特征/216

宗教消费在家庭消费中占一定比例/219

讲究卫生,从事饮食业,是伊朗家庭经济的又一特点/220

对美的追求与感悟是伊朗妇女消费经济走向的一大趋势/223

影响制约伊朗家庭经济和消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因素/225

中国人在伊朗/228

伊朗是中国海外承包的最大市场之一/228

一个鲜为人知的现象——中国留学生在伊朗/230

短期内不大相信会爆发战争/234

伊朗与中国相似的节日/234

古代波斯医学与中国妁司回药方》 /237

丝绸之路与中伊关系发展之前景/240

中伊正式交往始于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240

双边政治关系/242

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245

在文化、教育、旅游方面的双方交往与合作/247

伊朗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与投资商机/250

外国直接投资现状/252

主要经济特区和投资激励机制/252

适合于开发投资的领域/252

投资许可办理程序/254

投资机会/255

下篇 解读与感悟

自然地理环境与波斯之起源/261

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和人口/262

波斯古文明之起源/264

波斯文明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特征/265

波斯古文明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266

波斯波利斯:波斯帝国的心脏/277

不同宗教对波斯与伊朗社会发展之影响/279

琐罗亚斯德教:波斯帝国的国教/279

什叶派兴起的历史、信仰和制度/283

伊朗人:一个哲学的种族/293

作为个体哲学的什叶派学说对民众的影响/294

作为社会、政治哲学的什叶派学说对整个民族的影响/295

忏悔与安魂仪式:为生者与归真者/298

感受伊朗的民主与改革进程/302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第一部新宪法的诞生与民主政体的确立/303

选举活动与政治势力/306

树欲静而风不止/308

遏制伊朗发展的外部主要因素/309

附录一:波斯与伊朗历史大事记年表/315

附录二:伊朗采风/324

绿色美玉雕琢德黑兰/325

生命与学术(代后记) /327

试读章节

阳光洒满石榴园

初夏的午后,大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浮泛出一片慵懒的气息,花园街里静极了,困乏的商人已回家休息了,绿叶也放慢了生长的速度,沉睡了。在这样的时刻,我独自一人行走在花园街周围,用心倾听来自大地深处的梦呓。

新鲜的阳光在脚下的泥土上无声无息地流淌,我看见我的影子在身上相随,心中一阵地悸动:新鲜的阳光、自己的影子一多么单纯、多么美好的事物,而奔波在城市楼群阴影下的我,竟多年未曾感受。

我索性放逐一直以来束缚身心的各种规则,不管不顾地张开双臂在石榴树下拓展,站定,仰望,郁郁葱葱的石榴树绿云般在大地上汹涌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繁密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迷离的光泽,如梦如幻。清风徐来,缕缕清香扑鼻,我贪婪地呼吸着,不知不觉已进入石榴园深处。

置身于这静谧的石榴园里,许久以来在尘嚣中左冲右突的心灵,陡然间回归到宁静中,我得以与自己的灵魂对白。

我在树下积满隔年落叶的泥土上坐了下来,静静地注视着林中斑驳的树影,陷入冥思。林中清脆的鸟鸣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天籁般启迪着我的心智。在这纯净的大自然怀抱中,我思考着尘世生活的本质,思考着生命的要义。

阳光透过嫩翠的枝叶静静地洒落下来,林间光影斑驳,亦真亦幻;凋落在地的石榴花,已融入泥土,回到温暖的大地;融合了落花的泥土,在阳光的熏蒸下散发了潮湿而芬芳的气息。在这静谧的石榴园坐久了,我的气脉便接通了大地的地气,我的灵魂便吸纳了自然的精气。于是,心灵有了顿晤,精神得以升华……

乡居德黑兰的日子,我每天都散步于花园街这片石榴园周围。置身于静谧的石榴园里,我始终在想,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生活,或者说应该怎样度过我们仅有一次、不过百年的一生?我曾经仔细地观察过许多人的生活,也试过许多种生活方式,变换过许多个生活目标,把自己弄得疲惫而迷茫。因为我试过的许多种生活方式和变换过的许多个生活目标,都是在潜意识里效仿别人,抑或说在追逐别人奢华的生活。这样做,如同与众多体能远远超过自己的人进行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只会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而又找不到丝毫快乐。茫然之余,我认真地反省后认识到,这场赛跑没有终点,可人生却是有终点的,我盲目赛跑的结局便是迫使自己匆忙地奔向死亡。有了这种认识后,我停下了脚步,开始认真地反思。

在这宁静的花园街里,我不停地反思着自己以往的生活。我发现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是在无知地按照人们惯常的价值标准去生活的。然而,在普遍意义上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却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其实,大多数人穷其一生,不过是在为衣食住行而奔波。而事实上,一个人倘若只是简朴地生活,穿朴素的衣服,吃简单的食物,住简易的房子,使用简便的交通工具,那他的需要会很轻易就得到满足。但是,人们却紧盯那些居住豪宅、穿高档时装、吃盛宴、坐拥豪华轿车的奢侈者,亦步亦趋地跟风追逐,以致把自己沦为物质海洋中随波逐流的附生物。岂不知,欲望是海水,愈喝愈渴。人,一旦对物质享受产生强烈的欲望,必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成为被物欲驱使的奴隶,从而失却高贵的思想和灵魂。

“以笔为旗,执著追求。”在斑驳的花园里,我靠在一棵粗壮的石榴树上坚定了信念。坦率地讲,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我曾为此深深地迷茫过。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几年我的人生坐标更从容,更接近生命的本真;最主要的是,我因此获得了内心的安宁。

比如衣服,那些年几乎成了我生活中一项主要内容,我一天到晚把主要心思都花在了着装上,攒点钱就去买衣服,买回来穿不了几日就厌倦了,又盯了更时尚的服装;而且总是为自己没能穿尽各大品牌的时装而烦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不断的置新弃旧中,我的青春悄然而逝,一去不返。某一日,我忽然觉得这样活着很无聊。这种以添置新式衣服来换取短暂新鲜感,以刺激麻木的神经,填补空虚的心灵的做法是那么的不可靠。因为终有一天,我会容颜老去。到那时,倘若精神缺乏能量,灵魂没有依托,那么,我只有目光戚然地站在华服充斥的商业街头望“衣”兴叹。

当我把目光从衣服的潮流中打捞出来,开始转向自己的心灵世界时,我苍白的精神获得了拯救。回归后的我,在书籍的殿堂里,在自然的摇篮中,找到了一片清澈而明净的天空,内心由此变得宁静而淡泊。

“衣服只是我们最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角质,凡夫俗子的烦恼。”在洗尽铅华,回归内心后,我时常咀嚼着梭罗的这句话。是的,一个人的气度与内涵,不是朴素的衣服可以遮蔽的;而一个人的粗鄙与肤浅,也不是华丽的衣服可以掩饰的。倘若一个人心无旁鹜地为自己看准的目标而努力时,他是无暇在衣服这类表面的事物上花费心思的。一个有信念的人,内心一定是充实的。他甘愿过一种俭朴、诚实的生活,以期到达理想的彼岸。就像那通过苦行修道,以求取得神谕和真经的苦行僧。我想,这也是追录人生真谛的必要途径。

至于饮食,谁也不否认这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有足够的饮食保证,才能保持我们体内的热量。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美味佳肴,以满足味蕾的享受,那我们岂不成了欲望的奴隶?倘若我们对此不加节制,沉缅其中,那么,它必消磨掉我们坚强的意志,使我们变得浑噩、堕落。克制外在的感官享受,内心便会积蓄能量,从而产生旺盛的精力,使智慧在头脑里生长。而在精神生活上,执著地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那么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独立而高贵。

大凡追求个人价值和精神境界的人对此都会深有体会。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也有过精妙的阐述,他说:“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舒适,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就奢侈和舒适来说,最明智的人甚至比穷人生活得更简单、更朴素。古代的哲学家,外部生活比谁都贫穷,内心却比谁都富有。”一个甘居于贫穷的环境中,为内心的信念苦苦求索的人,更容易接近生命的内核,成就非凡的事业。当代许多作家如果不是到俄罗斯的图拉拜谒托尔斯泰时亲眼所见,谁会相信《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部名垂后世的不朽之作竟是在一间只有十来平方米、陈设简陋到仅有一张木桌、一把木椅、一只小茶几、一张单人床的小屋子里写成的。

多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自然、纯朴的生活。此刻,夕阳的余晖透过茂盛的石榴树枝叶斜斜地照进来,温暖而恬静,我忽然有了感动,倘若我像梭罗那样,抛却俗世的一切羁绊,在这石榴园附近依照自己的喜好,建造一所简单的木屋住下来,在木屋前开垦一片土地,自种自吃,那我的生命将会如同这茂盛的石榴树,焕发出无穷的活力。这样,我便可以在清晨的鸟鸣声里醒来,神清气爽地走出木屋,静静地注视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从容不迫地迎接崭新的一天;在每一天里,我侍弄木屋前的庄稼和菜畦,干活累了,就躺在石榴园旁的沙地上看云卷云舒,思考一些曾在尘嚣中无暇思考的生命本质问题;在劳作之余,我可以走进邻近园艺人的生活中去,与他们一起呼吸最芬芳的泥土气息,倾听最生动的植物生长的声音,观赏最明澈的天空,让绿树、清风、鸟鸣、流云环绕,做自己最喜欢的事——读书和写作。

追求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人们在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途中,一定也在不断思考着幸福的涵义。许多人也许会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得到了华丽的衣服、美味的食品、宽敞的住宅、豪华的轿车,就追求到了幸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奢侈的物质享受往往会滋生更多的烦恼。身陷狭窄的物质空间,灵魂便丧失了自由,诗意的幸福更是无从谈起。  关于幸福,我极其推崇叔本华的阐述,他说:“心灵的宁静,是人类幸福的根基”。这句话,时常让我联想到分娩过后的母亲,安静地注视着怀里的婴儿时的情景。那种源于内心的充实和满足,让她获得了心灵的安宁。

多年后的今天,当我每次置身于德黑兰,走进花园街这片僻静的石榴园,便久久不愿离去。我的内心充满了神圣的安宁,我的思想自由地飘升到高远的云天。

P27-32

序言

伊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伊朗文化连续几个世纪,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信德河岸到尼罗河,从中国到欧洲都留下了伊朗文明的足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古老的文明把亚洲、欧洲和非洲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古波斯文明圈。伊朗独特的地理位置,古老的波斯文明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其他文明的形成、发展与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波斯文明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关注。伊中两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人类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就是伊中两国友谊的最好见证。在伟大的中国,中国伊朗学专家用犀利的笔锋关于伊朗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历史文化撰写和翻译了不少专著,丰富了两国的学术殿堂,更加巩固了伊中两国的文化关系。

穆萨·王锋先生,是我出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时结识的一位回族穆斯林学者,他以养育他的宁夏山川的真诚与朴实的性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成为忘年之交。从他日常谈吐中所显现的敏锐的洞察力、超前的思维和独特的学术品格,使我感到他是一位在学术上颇具个性的穆斯林学者。中国儒家说“道德文章”,西方学者说“风格即人格”。所谓“文如其人”“表里如一”,正是说明了文格与人格的一致性与不可分割性。作家和学者的人格境界决定了他的写作态度与学术品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十分敬佩穆萨·王锋先生数年来为伊中之间的文化交流不畏艰苦、辛勤耕耘,他不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伊朗学著述,而且成就了这部书。

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透视波斯古文明与伊朗社会现象的拓荒之作《解读波斯》是穆萨·王锋先生继《波斯历史文化与伊朗穆斯林风情礼仪》之后的第二部伊朗学专著,穆萨·王锋是一位在学术上颇具个性的穆斯林学者,他曾应邀多次赴伊朗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考察和讲学。这部书稿,他用务实的眼光解析了伊朗丰富的文化历史;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站在21世纪人类文化走向的大背景中,全面考证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并侧重对鲜为人知的伊朗社会现象作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考察和研究,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流畅的笔触,对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介绍,并以大量的富有感染力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伊朗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是一部融学术性、知识性、客观性、纪实性、可读性于一炉的拓荒之作。

凡是读过此书的人会发现本书最突出的特点:著者从波斯的伊朗、伊朗的波斯交相辉映的特定文化背景来解读今天的伊朗,并力求在较为开阔的多元文化参照中,对波斯的伊朗、伊朗的波斯进行新的探讨与审视,从而也廓清了多年来围绕伊朗学研究的盲区与误点。我们喜爱这部书,是来自我们阅读时所受到的深深激动和激动之后的冷静审视。这审视不只是分析这部学术专著本身所具有的拓荒性意义和独创性特色,不只是赞叹收入本书中的《波斯古文明的积淀:德黑兰与伊斯法罕》一文曾于2003年10月荣获由中国作家世纪论坛组委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评奖颁发的“第四届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优秀作品一等奖,而是在更广更高的参照系中把握它的价值。正是在这种审视中,笔者发现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伊朗现代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以及一幅幅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画卷,翻阅此编的过程,犹如前往我国各地作了一次神奇的旅行。如环境、交通、国民教育、妇女现状、衣食住行、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等等。从人到物、由动至静,无一不描写细致,触及了我国社会的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社会、民俗等方面的情况。在本编中作者从伊朗社会发展的现状出发,向中国乃至世界介绍了伊朗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国家发展所取得的各项进步与现存的不足,为世界人民认识伊朗、促进中东和平与地区稳定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在这里,作者通过《守望与思索》解读了伊朗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走读在德黑兰大学》透视伊朗办学理念的特色化与教育体制状况,通过《难忘他乡之旅》映射伊朗高水平的国民素质。整部书稿庞而不杂,思维跳跃,生动而逼真。读罢,有身临其境之感。下编对波斯文明产生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和结论符合历史与现实的实际情况。

作为本书的一个特点,还有一点值得指出,那就是全书研究视角独特,视野开阔,领域新颖,理论色彩浓厚,现实关照性强。从书中内容和注释看,作者不仅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亲身去观察、体味伊朗社会的现实。史实结合、史论结合,考察源流,尤以理论和实践交融的特色,使全书朴实真切,明白晓畅而富感染力。无论是带有总论性质的导言,还是分章各节、字里行间,随处可以看到实践对理论的呼唤,理论对实践的概括。全书形成了一个由具体现象到客观考查、内涵丰富、论证有力的升华过程,一步步从容走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读来使人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接受愉悦。

目前,伊朗学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领域,世界各国热爱伊朗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在伊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撰写和翻译了不少专著,这无疑对于增进人类的团结和友谊,对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时至今日,欲考证、探索波斯文化大有压沙求油之感。穆萨·王锋先生的这部力作,无疑会成为研究伊朗珍贵文化的一个新的起点和基石,对推动伊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此,我谨向穆萨·王锋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今天,在先生书稿付梓出版之际,特缀数语,以致贺忱!

2008年3月21日

本序作者阿高杰利(博士)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

后记

生命与学术(代后记)

2008年初夏,那是一个雨后初霁的傍晚。我漫步在宁夏大学A区与B区宽阔的十字路口,蒙蒙天空中仍然飘着细细的雨丝,与天边黛红的晚霞及大道中疾驰的轿车所映照的灯光相交织,混合成一团彩色的迷雾。我望着校园内外呈浑圆曲线的层层树林,当我从那些树杈间隙中看到闪烁的星星,看到了从中国西安开始经伊朗连接地中海的丝绸之路。一切伟大、美好的事物都源出于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思想、一种感受。正如《古兰经》所言:“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古兰经》第96章1~5节)唯有在这个时候,我才感到,在这里,在这部伟大的经典中,我找到了世界上最适于自己的那个位置。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柔情,那是一种从辛勤耕耘走向成熟收获、宁静的心境。我想,我之所以比那些生长在国内的同龄人幸运,不仅是因为我的一生总是在耕耘、在奋斗、在不断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是由于我自记事起就养成了一种勤奋与开拓进取的性格。我抬起头,一瞬间,在贺兰山高阔的天空下,在都市的每一幢大楼间,都回荡着一个振聋发聩的声音:每个人都创造自身的价值,唯有奋斗,才会带来更持久巨大的幸福;只有奋斗,这个世界才会更有价值和繁荣。

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德黑兰对于我,无疑结下了一份撕扯不断的情缘,成就了那份美的情愫,成就了那份与生俱来的亲近;而位于伊朗革命大街的德黑兰大学,这座神圣的殿堂,以她坚实宽厚的胸怀接纳了我,并以她伟大的永恒的魅力征服了我,使我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使我站在了一个新的立足点上,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我,审视人生认识人生……

事实上,就我自己而言,学术是一种生命的表征,生命是为学术而存在的。我已进入不惑之年,应该说离“知天命”不太远了,何谓“不惑之年”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在我看来,“不惑之年”就是或处于学术与政治之间,或徘徊于学术与仕途之中,或以生命去换学术,或以学术张扬生命。正是不同的选择使学者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学术道路,并抵达各自不同的生命境界。

离开北京大学已整整18年了,离开德黑兰大学也已5年有余,期间尽管我曾多次应邀赴这两所大学访学。但回首学术历程,从1988年8月我在《新疆回族文学》发表处女作《回族作家文学的研究领域亟待开拓》一文开始,到1993年春,首次在宁夏大学学报发表伊朗学著述《波斯杰出的穆斯林诗人萨迪和他的(真境花园)》,自此我便与回族学和伊朗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发而不可收。

回想20余年的学术生涯,我寻找、摸索、希望、成功、失败、痛苦、欢乐,其结果就是我越来越迷上了文学与学术。我无法弃它而去。离开它,我就会饥渴难忍,神魂不安。

我究竟找到了多少矿藏呢?20余年的艰辛跋涉,付出的和得到的,到底哪样居多呢?我常常这么问自己。学术研究的成果难以用尺度来衡量,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无法用语言文字诉说。我只知道,学术对我是心灵的追求,我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纠缠。我有时想摆脱它,轻轻松松过日子。但每当坐在桌前,面对着稿纸的时候,我灵魂中的一切就赤裸裸地袒露出来了。我无法隐瞒自己的什么,那会使我感觉十分痛苦。实际上,每个人都不可能把自己包裹得天衣无缝,总要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人喜欢酗酒,有的人喜欢跑步,有的人喜欢娱乐,有的人在紧闭心门的时候,内心充满了担忧和恐惧,但当他把心门打开时,门外便是一片美丽多彩的世界……而我的方法就是写作与研究。写的多了,有时候感到很累,忽然就觉得自己有些傻气。每天八小时上班,下班以后我何不散散步呢?我们宁夏大学和德黑兰大学的林荫小道是那么的漂亮。于是我下决心不再写作了,这样的决心不知下过多少次,但终归还是没有做到。

我深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道门。心门内外,有着不一样的风景和生活。门内是自己的生活情趣,门外是多彩绚丽的风景和喧嚣的尘迹。一个人是很渺小的,但芸芸众生如若都只感渺小而放弃追求理想的境界,这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并不是以占有物质的多寡来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信仰之光、智慧之光、情感之光始终是照耀心灵空间生命存活的太阳。我也时时地感到从事学术研究之艰难和清贫。“难”在各种观念风涌而来之际,要有自己的学术创见性;“贫”在评论和研究失去读者、思维成果受到冷落、无法产生沟通和对话的心灵话语,也“贫”在评论和研究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生存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我时刻警觉自己、检点自己,把心门敞开,让阳光照进心房,力图以文学和学术的高尚、健康,美的精神力量来净化自己的心灵,也才有了这本册子中的一些文字。

我也深感做一个学者确实是太难了,社会的、个人的、经济的、政治的、学术的、生活的压力,足以使许多人离开这片清贫的“是非之地”,但也使身无长物的寒士默默地留在这块土地上坚韧地耕耘。这或许可称之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然而,从向往北大到走进北大,从童年时代起对波斯的向往,’到客居德黑兰。

当我把文学与艺术、文化与经济、学问与知识这些概念推溯到它们的初始,当我苦苦求索它的原初含义时,我选择了学术,学术也选择了我。北大和德黑兰的大学精神塑造了我的性格和思想,使我告别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

事实上,进入北大、进入德黑兰大学我充分感受到了它们的精神魅力和它们的学术召唤,这些年,我的学术旨趣的变化,实际上是对自己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学术视野的内在调整。北大成了我生命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德黑兰大学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们作为我生命的一个坐标,已经彻底地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的生命和它们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用我以前凭感觉找到的词汇来说,我踏上了我的旅途,为人生,亦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写到这里,当我转过身来,在我与你的时刻——我体味写完了的和没写的,体味着你的美丽和温柔,体味这伸手可触的神交。在你和我的人生岁月里,没有赞词只有共勉。今天在我合上生命之作的一瞬间,我深深地感谢为我经常查阅资料、给予我精神鼓励的爱妻陈冬梅女士,在我留学和平时的学术活动中,由于她的大力支持,才使得我有充分时间专心著述,谨以此书表达我对她的谢意。我还深切地感谢在我客居伊朗期间,波斯语专家侯赛因、苏来曼、马晓燕、阿米娜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萨贝提、萨贝基、阿高杰利博士,伊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伊朗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哈桑塔纳瓦先生,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前大使孙必干、文化专员任维夫先生给予我的佑助。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晓莉、李少华、王全瑞,阿拉伯语专家马少义先生,波斯语专家苏来曼、马晓燕为本书翻译了英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目录和内容简介,我的知友姚郁杰主任、李学强教授、龚波林教授、王根明副研究员、王正儒博士,我的同事何玲主任,分别十几年后,2008年5月由北京赴宁夏出任《中国经济时报》宁夏记者站站长,对本书的部分章节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这是我永难忘怀的。

实际上,在此书的写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阿高杰利博士、波斯语专家马晓燕、苏来曼、侯赛因的帮助和支持,北京大学著名波斯语专家张鸿年教授以谦和朴实、学术丰厚的视野,为本书内容的最终定稿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我的研究生张海滨、叶向利、潘岩、杨博等同志为书稿编排和图片编辑不辞辛劳,做了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记述,以志辛劳。在具体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还间接地参考了国内学术界同领域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编辑过程中,还得到出版社领导、责任编辑杨过、吕棣等人的精心编辑,才使此书得以付梓出版,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忱。对于书中欠妥、不当的学术观点和错误,诚请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正,以利于今后本书再版时修订、补充。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构思和写作是继本人《走进伊朗:波斯历史文化与伊朗穆斯林风情礼仪》之后的第二部伊朗学专著。为了促进我国与伊朗两国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我在书写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求真务实,融学术性、知识性、纪实性、可读性于一炉,与亲爱的读者共享。如果我的同龄人,直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从本书中得到一点启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认识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个道理,那么对我来说便是极大的安慰。我相信,当你擦掉额上的汗碱和黄尘,解读这部著作时,你会发现它因你的参与而完美了。我坚信那千金难买的一刻一瞬。

愿这部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愿伊朗人民的心灵获得世界的理解!

穆萨·王锋

2008年7月12日于宁夏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读波斯(一位中国学者的伊朗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0170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37.3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1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