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女人的天涯(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作品精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作品精选集,几乎囊括了海外所有知名女作家的精彩佳作。它涵盖了来自海峡两岸的留学生与新移民甘苦之经验,将内心宇宙及当下生命之存在作鲜活细致的描述,风格迥异的语感展现出女性书写特质,可谓千姿百态、姹紫嫣红。而那些探索社会与人性、体现生命关怀的作品,为忙碌浮躁趋于快餐和流行文化的现代人提供了异域女性精神体验的独特文本。

内容推荐

今天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海外,女性作家均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其人数之多,直追男性,乃或超过男性。这不独是人类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女性创造力获得解放的重大标志。不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文学创作均成就斐然,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东北亚各国的华文文学创作也都涌现了大批广有影响的华文作家。其中女作家的创作尤令人叹为观止。她们不但实力雄厚,创作的体栽多样,题材也十分丰富。这个本子所选的皆为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获奖的作品,其中既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许多文坛新秀的创作。她们或写名山大川,异域风情与文物,或写人生梦想,家庭琐事与儿女情爱,等等。内容与形式均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尽管个人写作风格各异,却无不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某些共有特点。

目录

序/张炯

欢庆丰收:女性文坛繁花硕果/吴玲瑶(美国)

花团锦簇:缘自生命的呼喊/谭湘

第一辑 潇洒走天涯

像我这样的一个旅人/李黎(美国)

有一种自由叫想象的自由/张让(美国)

行路难/严歌苓(美国)

绿叶/王克难(美国)

一生的约定丝路之行/简宛(美国)

奥多摩教你忘记东京/华纯(日本)

远离文明:亚马逊雨林之旅/杨芳芷(美国)

潇洒走天涯/张凤(美国)

能不忆巴黎/伊犁(美国)

潇洒走“中途岛”/卓以定(美国)

第二辑 海外性情人生

曼荷莲的女生/陈若曦(美国)

减肥专家/吴玲瑶(美国)

咬破那个茧/赵淑侠(美国)

凡雅大夫的婚纱/陈少聪(美国)

家/张慈(美国)

假想敌Mr.D/丹黎(美国)

重建家园/海伦(加拿大)

团圆夜饭/林奇梅(英国)

洋邦依亲记/艾玉(美国)

一个陌生女人/刘慧琴(加拿大)

第三辑 梦归何处

时间的伤痕/吕大明(法国)

那瓦荷之梦/喻丽清(美国)

女人的白宫/吕红(美国)

灵魂归宿/顾月华(美国)

生命的图像/晓亚(美国)

再生/李笠(美国)

孩子/荆棘(美国)

找回快乐的感觉/蓬丹(美国)

能不忆杭州/罗伊菲(新加坡)

曼哈顿,圆了我的艺术梦/聂崇彬(美国)

第四辑 域外风情

十二月的纽约/王渝(美国)

希腊人的亲情/姚嘉为(美国)

他为你点亮更高处的灯/林湄(荷兰)

趋向高原/施玮(美国)

玛雅国度/程明玲(美国)

看到了《维纳斯的诞生》/陈谦(美国)

漫谈现代欧洲文明/池元莲(丹麦)

南美游记摘要/葛逸凡(加拿大)

冬天随想曲/一凡(文莱)

天雪好个冬/任安荪(美国)

当美育成为唯一目的/韩秀(美国)

第五辑 缘结彼岸

当张爱玲的邻居/章缘(美国)

山里山,弯里弯/邓海珠(美国)

温柔的夜/陈漱意(美国)

苍凉的青瓷器/胡仄佳(澳大利亚)

不曾再见/赵淑敏(美国)

等你,在雨中/余国英(美国)

小城韵事/麦胜梅(德国)

中秋之舞/融融(美国)

秋夜/彭顺台(美国)

领福利金的乞丐/萧蔚(澳大利亚)

伴侣/张月楠(加拿大)

第六辑 女性回归线

昙花依旧/孟丝(美国)

杂忆洗澡/张翎(加拿大)

花园的颜色/丘彦明(荷兰)

说不完的画/莫非(美国)

猜您/朱小燕(美国)

兰花女子/施雨(美国)

我的桃花源/石丽东(美国)

四点半/卓以玉(美国)

中国男人美国情/王娟(美国)

不寄的情书/廖书兰(中国香港)

两代情,一生爱/庄维敏(美国)

踏上归途/江岚(美国)

第七辑 爱海的女人

女人花/陈瑞琳(美国)

青鸟/叶文可(美国)

看海/黄美之(美国)

第八辑 异域女性手记

闲话石头/龚则韫(美国)

石头城记/陈永秀(美国)

味蕾的记忆/靖竹(菲律宾)

使苦难变为更尊贵/王育梅(美国)

与疾病搏斗的日子/李宗恬(美国)

圣诞夜的甜品/黄梅(菲律宾)

神州劲旅马蹄香/谭绿屏(德国)

如果没有树/心笛(美国)

两种声音/陈琼华(菲律宾)

女儿的眼神/郭凤西(比利时)

在“迷古拉席”节里遇“鬼”/汪永(捷克)

那个阵雨的周末/林宝玉(新西兰)

一个女驾驶者的告白/林婷婷(加拿大)

一个恣意挥霍的下午/依娃(美国)

翱翔在绚丽的天空/云霞(美国)

是边缘还是自由自在/周密(美国)

跋/镌刻生命之舟:海外华文女性书写/吕红(美国)

试读章节

咬破那个茧

[美国]赵淑侠

佛家说“众生念念,不离男女”。换句话说:即人间的大多烦恼,都离不开两性情爱的范畴。

诚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异性相吸本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基础,红男绿女到了相当年龄,无论在心理或生理上,皆会很自然地对异性发生兴趣。但是否都像童话电影结尾的那句话:从此公主与王子过着快乐的生活?情形显然不那么简单。

君子若逑不到淑女,或淑女求不到心仪的君子,固然令人颓丧悲哀,就算都得到了所中意的爱慕对象,后果是凶是吉,结局如何,仍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原因:人是变化的动物,周遭环境亦非如泰山般永固不移,世间的富贵穷通,恩怨仇雠,究其根源,鲜有不在人事和景物的变化移转间产生,而其中最易变多变的,乃属男女之情。

一对热恋的情人分手,左右的旁观者都要问一声,为什么?而这个答案往往是连当事人自己也答不出的。当初基于何种原因情生?如今基于何种原因情灭?是无法像买一双鞋子或一件衣服那样,能清楚地挑出这儿肥那儿瘦,说出具体应取应舍的理由来的。能说出理由的,必不是纯粹的情,一定掺了些不属于情的其他成分。

因之一段美丽恋情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必定天长地久,凡能生者皆能灭,是宇宙间的恒久现象。唯由情生到情灭,经过的往往是崎岖难越的荆棘道,特别是爱情破灭后的苍凉局面,常令平日表现得意志坚强的人亦无力面对。

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出一个最能控制人的意志的字眼,我想那应是个“情”字。两情相悦时天地充满祥和,花娇草艳,情人的笑靥温柔和煦,赛过阳光与春风,连轰隆隆的雷雨声也会化为悦耳的仙乐。情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能开启人的灵思和眼眸,对人性产生新的信心和评价。正因情的威力如此巨大,若一旦骤然消失,世界便整个改观,洪水猛兽亦不足以形容其阴冷恐怖,留下的是难以抵御的灾荒。

一对真心相爱过的恋人走上分手的路,原因不外是情变、情移,或客观现实的干扰,等等。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分手,至少有一方会受到伤害;其实也不乏两败俱伤。昔日信誓旦旦的情人,忽然变成老死不相往来的路人,特别是在单方面情变,另一方面仍此情不渝情形下分手的情侣,未变的一方,受到的冲击和伤害,往往严重到使他(或她)从此一蹶不振,终身抑郁,对人生失去信任和积极性。

颓唐愁苦、忧容难掩的失恋者,常在我们周遭出现。爱人背叛了,世界不再地老天荒,一颗孤凉的心往哪儿依靠?人在此时此境最易陷于“情困”,将自己囚禁在悲凄的回忆里。绵绵未尽之情与忿恨不甘纠缠成为乱麻一团,思想不分昼夜地绕着这个题目转,眼前一片昏黑,俨然面临世界末日,看不出一点儿光明和希望。感情脆弱心胸闭狭者,甚至会走上绝路,令关怀他的亲人和朋友又痛又急,纷纷晓以“大义”,分析利害,劝其忘记这段痛苦的情,重新找回生活乐趣。

当然“情困”的发生并不全是因为失恋,很可能因为其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原由。而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自认旁观者清的肺腑之言,更不见得能起什么作用:很可能这些话是当事者早就知道,且对自己说过千百次的。

情的不可征服的顽固性在此显现无遗。一个陷于情困的人,就像一只失去原形的蚕,用自身吐出的丝,做成密不透气的茧,将自身牢牢囚住。囚在茧中的蛹,若无力咬破茧壁爬出,唯一的下场是窒息而死。陷于情困的人,若无足够的智慧和力量解困,便只好在伤痛折磨中任由销损。

为什么情的威力如此巨大?为什么情能成为掌握人生命的主宰?尤其是对于女性: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女性在情上表现出她们的坚贞,但更多的例子因情牺牲,或因情而沉沦。直到今日,女人是情的动物,爱情是女人生活的全部之说仍甚嚣尘上。放眼望去,为情憔悴、抑郁,甚至束手待毙、被情所毁的例子数不胜数。女人比男人对情更痴、更信赖,是不容否认的。所谓痴心女子,遍观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时下很流行一种说法,即人在感情上要有能力自足。也就是说,要爱自己,供给自身所需要的爱,就算没有异性的爱也不缺失什么,譬如用阅读、运动、旅行,或其他各种兴趣来填满生活,有没有男女之情无所谓云云。

初听起来这种说法言之有理,但稍一分析,便知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生活与爱情之间不能画等号。爱阅读、爱旅游观光欣赏名山秀水,或爱听音乐、唱歌、打球、看电影……以及别的什么有趣的喜好,都是人对事、对物的爱,是以动对静,亦无激越与执著。与人对人的爱是截然迥异的两种性质。

男女之情的构成,主要的因素在于互动。一见倾心如果仅是某一方面的情动,便只能称为单恋。完整的恋爱必定是双方互相吸引而情动,产生出一种和谐、隽美、至死不渝绵绵不绝的感觉。两情相悦的境界即是如此。但不管原来怎样的情深款款,一旦对方撤出,这种互动就不再存在。失去互动对手的情,无论执著到何种程度,也变成了单方面个人的意念。

意念是无形且抽象的,何况已不可能再获得所钟情的对手回应,因此,那意念越是坚强顽固,就越造成本身的自苦自毁,无异用虚幻缥缈、与现实远离的意念的丝缕,筑成一个密不透风、漆黑一片的茧,将心灵囚锢其中。为失恋单恋伤痛,形销影瘦而不能自拔的人,是茧中物。

“天涯何处无芳草”,是情场失意者常常咬牙切齿地自勉,也是周围的亲朋好友关心劝慰、常说的一句话。但我不太喜欢把这个美丽的句子用在情上,理由是觉得功利主义了一些,好像是说“你不理我了,看我能不能找到更好的,难道以为非你不可吗?”

事实上,如贾宝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情的本质往往就是“非你不可”,它不同于交异性朋友或找对象,也不等于夫妻关系。情的微妙绝美之处,就因是属于灵性、纯净、浪漫,与现实条件门第家世等等都搭不上边的,极度理想化的一种感情。情到浓处的境界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生命是可贵的,生死是大事,这个等级的情,幸运的人一生中也许会发生一次,也可能终其一生都不曾发生过。纵观世间大多数的苍生,不过是在茫茫人海里,寻找各类条件吻合,能够相伴走过人生长路的“芳草”。仔细分析,是十分理性并实际的,不见得是纯粹的情。

情是可遇而不可求,亦无多少因果可寻,一种绝对发自精神深处的呼应,与得失利害全无关联的交融,是两颗怀着原始洁净、未经世俗污染的心灵,用纯情铸造的超现实世界。这样的境界无疑是极美的。电光火石,哪怕只是短短的接触,已足照亮整个人生。

然则世事原本无常,人是活动的生命,凡是活动的东西都可能发生变化,所谓花无常好月无常圆,越是精致美丽的东西越是易碎。爱情是人间最精致美丽的,其易变易碎可想而知。由是当我们享受爱情的快乐时,便应看到那背面隐藏着的阴影,而要有随时接受痛苦的坦然心理。

曾听人比喻“情场如战场”,言下之意乃擒拿收放之间,需使些心计和手段,以期获胜。依我之见,情场绝不同于战场,战场上充满了残杀和斗争,双方对立。情乃是天地间最温柔的情绪,双方是和谐融洽,怀有奉献的热忱的,与战场绝对拉不上关系。如果情场真需要战场的伎俩的话,那个情里究竟还存有多少真情?也就很值得怀疑了。而且,多情、有真情的一方,必是受伤的失败者。

世人亦喜用“丝”来形容男女之情,“一缕情丝”、“慧剑斩情丝”、“两情藕断丝连”等等,都在说明着情的难清难断,糜糜绵绵不绝如缕。  情确是其韧如丝,而且那丝来自你本身。如果你用那长长的丝,做成一个牢牢固固的茧,躲在里面不出来,无论怎样伤怎样痛,别人也无法解救。“情困”是禁锢心灵的茧,不从茧里出来便永无机会享受自由的舒畅。

情可柔软如水,也可炽热如火。水会流荡,火会熄灭,世界亦并不局限于茧里那一小块方圆。陷身情困的人,用智慧的力量,咬破坚硬的障壁,破茧而出,在广阔的人生道上重塑生命,才是自我解脱之道。

P72-75

序言

张炯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

由吴玲瑶、吕红主编的《女人的天涯——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作品精选》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应该说这是世界华文文学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好事和喜事!

华人走向世界的其他国家,走向五大洲四大洋,并非今日始。但各国华人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成绩的历史并不长。大抵都自20世纪以来才逐渐引人注目。如今不但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文学创作均成就斐然,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东北亚各国的华文文学创作也都涌现了大批广有影响的华文作家。其中女作家的创作尤令人叹为观止。她们不但实力雄厚,创作的体裁多样,题材也十分丰富。这个本子所选的皆为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获奖的作品,其中既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有许多文坛新秀的创作。她们或写名山大川,异域风情与文物;或写人生梦想,家庭琐事与儿女情爱,等等。内容与形式均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尽管个人写作风格各异,却无不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某些共有特点。如吕红在本书《跋》中所说,“女性作家作品所呈现的独特风貌,所显露女性的细腻情思,深入幽微的潜意识领域,探索心理变幻,巨细靡遗;有的拗涩幽婉,有的彪悍豪放;有的略带诗词传统的感伤色彩;或明快切直兼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或蕴涵女性特有的柔韧舒缓,或有意无意展现动人的女性书写特质。恰如女性书写的形成取决于女性的语感,而风格迥异的语感成就了海外女作家们的文体特色。之所以艺术成就呈现出斑斓气象,皆因她们之中数十载春秋仍辛勤耕耘、创作不辍”。

世界华文文学作为语种文学,其作者和读者之广大,都足以与英语文学相比美。华语文学伴随中华文化不断成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名家辈出,佳作如云。而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在以往的年代里,女性作家却如凤毛麟角,寥然可数。直至近代以来,随着封建制度被推翻,妇女走向解放,女性文学才迅速发展起来。今天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海外,女性作家均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其人数之多,直追男性,乃或超过男性。这不独是人类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女性创造力获得解放的重大标志。其意义之深远,人们实在应有足够的认识。

在中国大陆从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团体主要是世界华文文学学会。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也有部分学者介入这方面的工作。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因开展女性文学的研究,自然也涉及到海外华文的女性文学。今年女性文学委员会的许多女性学者还将到北美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为了促进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的繁荣,并把有成就的海外华文女性作家推介给国内外的广大读者,所以女性文学委员会与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共同策划设立“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经谭湘女士和吴玲瑶、吕红女士以及各位评委的努力,虽难免会有遗珠之憾,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本精选集,实堪告慰!我衷心祝愿这本书将为广大读者提供语言艺术增知益智、陶情养性的审美感受,也有助于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海外女性华文文学的发展,并通过她们的作品及所附的生平简介,也更好地认识众多的海外华文女作家!

后记

镌刻生命之舟:海外华文女性书写

吕 红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副会长)

古人有云: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无论写作,无论旅行,都像是一段段既美好愉悦而又辛苦跋涉的旅程。翻开这些精彩的篇章,几乎每位海外女作家都是从干山之外而来。从青涩年华到繁花盛放;从短暂的相聚到永久的别离;因那荒芜岁月最长久的坚持,也因海外女作家内心最深切的爱恋,终以文字流传在浩瀚的记忆之海,镌刻在时间和生命之舟。

《女人的天涯——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作品精选》几乎囊括了海外所有知名女作家的精彩佳作。女性作家作品所呈现的独特风貌,所显露女性的细腻情思,深入幽微的潜意识领域,探索心理变幻,巨细靡遗;有的拗涩幽婉,有的彪悍豪放;有的略带诗词传统的感伤色彩;或明快切直兼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或蕴涵女性特有的柔韧舒缓,或有意无意展现动人的女性书写特质。恰如女性书写的形成取决于女性的语感,而风格迥异的语感成就了海外女作家们的文体特色。之所以艺术成就呈现出斑斓气象,皆因她们之中数十载春秋仍辛勤耕耘、创作不辍。

比如在海内外文坛影响深远的名家陈若曦,写作历程贯穿20世纪中叶社会诸多变迁及各类文学思潮。自年轻时代就满怀热忱关注理想中国,从原乡梦境幻灭到徘徊于异国他乡;从台湾本土关怀、大陆“文革”经验到域外经验,气韵跌宕充满命运的波澜起伏。即便是随笔散文,亦展现其生命意识中如何从激情喷薄、阅历世事沧桑到淡泊悠然的个性风采。

而吕大明的《时间的伤痕》文笔凝练精粹,以月圆月缺之意境浓缩了人生无常、生死轮回与漂泊者的悲悯情怀;并蕴涵“只要生命还在,你永远可以再看到映山红燃亮了知更的胸翼”等瞬间感悟的独特韵味。

旅美著名女作家李黎,早年初出文坛就颇得钱钟书、茅盾等名家欣赏,其后小说、电影剧本频频获奖,散文作品多次被收入“大系”、“年度选集”,等等。她那些充溢着才识、机敏与情趣的文字,幽微深邃地烛照出世道的不足与无奈,却又以睿智与旷达展拓着我们的视野与心胸。尤其近作《像我这样的一个旅人》,其文笔之细腻、之洒脱、之隽美,令人印象深刻。五洲四海都经历过,才会炼出一双眼睛,看得见人生之宝藏所在。

严歌苓近年来创作风头很健,是海外文学中的“多产多奖”作家,有多部小说赢得了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天浴》和《扶桑》、《无出路咖啡馆》、《少女小鱼》、《人寰》、《一个女人的史诗》等小说作品,皆是名头响亮。想不到作为小说高手的她,写起散文随笔,却也摇曳多姿。主人公的非洲记忆五味杂陈,《行路难》读来生趣盎然,充满热带风情的人间烟火味之中,又不乏社会透视的深层意味。

喻丽清的散文擅长表现亲情之伤、家乡之恋、祖国之爱。无论是写人写事写情写景,都晶莹剔透、感人至深。譬如这篇《那瓦荷之梦》形容那些为梦想坚韧不拔的人儿犹如“随沙尘吹来的种子,卡在那儿,生长就是使命,其他都是天意。粗砾其外,丰润其内,正像他们的写照”。意象奇警,令人赞叹。

而读者粉丝众多的著名女作家吴玲瑶,妙趣横生地将生活中的大小事情点染或浓缩成精彩的段子,与读者分享。让人有所会心,开怀大笑后深思而有所得,掩卷回味更哑然失笑。她不仅以敏感的眼光观察世态,更以她的机敏诙谐娓娓道来。《减肥专家》也是如此,酸甜苦辣淋漓尽致地活化女性寻常的生活感受,体现了女作家独具一格的才情。

新移民作家张翎的新作《杂忆洗澡》,从江南小城里寻常人家从前洗头洗身的窘迫写起,意味深长引出主人公独特情思。“先离乡,后去国,在外边的世界漂流了很久。离家的日子里我尝过了诸多没有金钱没有爱情也没有友情的日子,遇到过诸多苦苦寻求又苦苦失落的人。常常一觉醒来,看见窗外那一片狭小的星空,不知身为何处。夜里入梦的,竟是家门前那条铺着青石板的小路,和巷底那口记载了诸多人世沧桑的老井。”而今重回故乡,却已生疏遥远,恍若隔世。

感性与细腻永远是女作家的强项,多年中西文学的修养与熏陶,对世界的感知和人生体验,平和与沉静浸入了她们笔下;在对更大世界的追寻中,女性的精神世界愈加细微而丰富……

在女性文本的字里行间、文思脉络,甚至是某些命题中都隐约可见现代文学大家的笔触对华文女性书写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至新世纪好几波留学生文学潮起潮落,亦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

如丛建等将早年与父辈的流亡经历,点点滴滴融入文思,深藏了一份说不清理还乱的痴迷与执著;少经战乱,辗转流徙的经验根深不拔,尔后又托身异国,亲身感受海外华人半世纪的命运迁徙与沧桑;追溯历史,心潮逐浪。“不管是在青岛的海滩,或百慕大的细沙沿岸,或爱琴海的白净沙滩,只要有云、天、暖沙与微风,和放下烦恼的刹那,你就能偷享天堂的灿烂。”无奈何,“孱懦如我辈,又怎能挣脱这引发着我们最美的娇梦与最暗的梦魇的无涯大水的永恒的Ⅱ乎唤?”

王渝、赵淑侠、陈少聪、张让、林湄、张凤等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f12A婉转或沉郁中的思辨耐人咀嚼;简宛、丘彦明、孟丝、华纯、聂崇彬、章缘等感悟于亲情友情、人际交往,着力挖掘人在旅途或异邦、或回归家园的趣味生活层面;而张翎、张慈、吕红、陈瑞琳、施雨、陈谦、施玮、融融、胡仄佳、海伦、顾月华等在女性书写中,涵盖更多的来自海峡两岸的留学生与新移民甘苦之经验,像是触动了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尽管每个女性书写者都在梦想之路上跋涉,纷繁缠绕着丝丝缕缕情感与理智的得失。不能喘息和放弃的矛盾,这也是最令人困惑和心理煎熬的。她们的坎坷经历和两难心态,分明带有海外华人的特性、共性及普遍性。

其实每篇获奖佳作都风格独具、可圈可点。将内心宇宙及当下生命之存在作鲜活细致的描述,那些探索社会与人性、体现生命关怀的作品,为忙碌浮躁趋于快餐和流行文化的现代人阅读提供了异域女性精神体验的独特文本。

当今整个世界女性写作愈来愈蔚为大观,惹人注目。譬如近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1friede Jelinek)、多丽丝·莱辛(Dorls Lesslng)等暂且不论,就拿海内外华文女性写作来说亦如星空璀璨、异彩纷呈。

受过系统的良好教育的女性作家以游动的、多重的、跨国的、超时空的方式,来架构文本的宏观背景;以两性世界的裂缝处开掘女性情感世界的纵深与丰富;以宽阔的社会历史思辨为经脉,作品内涵体现了全球化视域下中西异质文化碰撞冲突、或互补融合的历史。她们关注在社会背景变异中人的命运,对精神层面的追问和寻找贯穿始终,并在各具特色的书写中又有了更多的文化超越。

我们知道,当今文学批评思潮中最具兴奋点与冲击力的莫过于女性主义的兴盛和女性作品的重新诠释。事实上,女性的觉醒始于认识到“人”这个抽象概念掩盖下的人和人事实上的不平等,始于女人追求和探寻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女权主义思潮之影响,超越时空地域。在西方,feminism即女权主义,而femlnine一词包含了“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内涵嬗变体现在各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提出各种社会政治要求,追求男女政治社会经济权力的平等。第二阶段以1 968年后新—代女性主义者为代表,强调男女差异,否定男性本质,颂扬女性本质。女权主义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和存在论哲学相结合的女性主义。在这一阶段,女权主义所要重构的,是有别于第一阶段之社会政治权力重构、第二阶段之知识话语权重构的日常生活世界重构。在文学上实现女性的多样化的生存体验与叙述。  过去我们在谈到启蒙运动的时候,总说要将一切置于理性面前重新衡量其价值。女权主义意味着一种更为广泛的权力,即用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世界的权力。认同女性有权根据自己的感受,根据自己的性别体验来衡量、评价、言说。就女性内部而言,这样的衡量和感受当然不可能统一,甚至还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女权主义本来就是边缘性话语,带有叛逆性、颠覆性,其颠覆不仅指向男权,还应该指向自身,指向自我赋予的种种限制。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保有自己的活力,成为女性个体的权力之源,而非抽象的女性集体的标签。

女性书写应该是一种原生态,是既未经男权话语也未经某种模式化的女权主义话语浸染的原生态,也许因此而更接近女权主义的真谛。从表面上看也许显得平和一些,但是它更加关注女性的日常生存体验。它是前两个阶段的深化,但更加接近每一个平常生活、生存的女人。

应该说文学的要义在于表达本身,而这一表达自有它的特殊性。正是在此意义上,女性文学才成为特殊的话语。因为每一次表达都如同电脑页面的一次刷新,每一个灵魂都是一个世界,而每时每刻不同的灵魂里都有不同的世界。当下不断更新,既更新着当下自身,也更新着对历史的记忆。文学就是这一切。所谓女性主义,其要义也不在于它得出的若干结论,而在于它正是一次话语的重构、世界的重构、表达的刷新。将个人创作视为与当下生命同步的表达。生命没有完成,表达就没有完成。而人类没有结束,文学的表达也同样不会结束。由于文学的目的在表达自身,在生命本身,因此它没有什么具体的功利目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实现了对灵魂的关怀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为给海内外女作家和研究学者专家提供最佳交流平台,筹划者们几经半年的沟通磋商,日以继夜,殚精竭虑。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了心愿的实现,虽千辛万苦,却也给参与者提供了崭新的经验和前所未有的经历。我们十分珍惜这样的机遇,尽管在整个过程中花费心血不少,但成果之亮丽令人欣慰。足可谓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此获奖作品精选不仅是海外女作家颇具规模的群体亮相,更是海内外学者评论家熟悉海外创作实力的契机,并将建立起中国与海外华文女性创作和评论双向交流的桥梁。

从前,海外女性书写不仅是被主流社会忽略的边缘,也是国内女性文学研究的盲点。大概因为缺乏异国他乡社会环境真实体察、以及生存体验的“不在场”的隔膜吧,多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仅仅是少数、甚至是被英语主流青睐的凤毛麟角,于是在论说时难免“盲人摸象”似的以偏概全。在一次接受报刊媒体访谈时,有记者让我介绍一下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情况如何,问她们所取得的成就能否与国内女性创作佳绩相媲美?也有的研究者仅凭零星印象,就对海外女性写作表现不以为然。事实上,导致海外华文写作被忽略的因素本身就是充满歧义和矛盾的,边缘与中心的位置全视立足点而定,假如异域边缘性是女作家值得研究的基础,那么,同一个立足点也会产生边缘与中心的替换转移。

正如深具前瞻眼光的评论家所见,以当代海外女性文学课题为研究对象者并非绝无仅有,系统而全面性的研究却有待更多的努力。毕竟,女性文学成就值得人们投入更多的关注。毕竟,在异国他乡生存立足和发展的多重压力下,在远离母语中文核心语境的环境中,她们不仅没有丢失自己的精神价值、人文追求,反而找到了无限旷达自由的表述方式,呈现了丰富内容。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以往。

女性文学的嬗变无论从自身的研究和发展,或对世界华文文学的影响都将不可低估。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在世界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未曾有过。学术界面对海内外女性文学的兴起,女作家群的崛起,从另眼相看到推波助澜大张旗鼓,显示出女性文学尽管是由女性作家创造的,但并非仅仅为女性所独享,正像任何优秀作品所拥有的大量读者是不分性别和种族的,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此书不仅是2008年9月在拉斯维加斯拉开帷幕的、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二十周年年会的献礼之作,更是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文本参照。

愿以此为契机,再接再厉编纂出力求全面反映当代海外女作家创作成就及艺术风貌的大型女性文学丛书,将更多的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小说、散文自选集构成系列。写出一个个大写的女人,以充满新意的、敢爱敢恨收放自如的新女性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领略女性的为人为文,和永恒存于心底的正义以及天生的那份慈悲之心。让海外女性书写充分展现蓬勃生机,呈现更宽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襟。让我们努力,让我们分享。愿女性文学拥有更顽强的生命力,一如蒲公英,遍地盛开。且让微茫弱小的种子,随风吹向更远更远的地方!

写于2008年暮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女人的天涯(新世纪海外华文女性文学奖作品精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吴玲瑶//吕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470477
开本 16开
页数 4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11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7
186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