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危机之后
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英国、韩国、意大利、俄罗斯、保加利亚、土耳其、葡萄牙、西班牙、克罗地亚、中国等十多个国家购买本书版权!

法国前总统智囊团高参带我们解读危机背后的秘密——请尽快阅读此书,它将指导你危机之后的行动。

内容推荐

我们怎么会落到了如此境地?好像,世界上一切本来都运转得很顺利;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因为有高额储蓄,还有令人瞠目的技术进步,一切都让人感到,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还会持续。可是,一下子,我们已经面临着即将开始的全球经济萧条了,是八十年来最严重的萧条。从高速增长到萧条在即,表面上看,其间没发生什么特别事情,只是有些美国家庭还不出住房贷款而已。

本书的主旨,是要尽可能简单地解释这个过程中的奥秘,目的是解决危机,防止其演化成为政治灾难。也是为了永不重蹈覆辙。

试读章节

人类渡过了多次危机,不论是宗教的、道德的、政治的和经济的。自从资本主义横行于世,危机便似乎是其自然伴侣。

但是,每个人都感觉得到,一个大的冲击正在形成中,每个人都感觉得到一个大萧条的威胁。在这个本来充满希望的世界上,这似乎像是一个晴天霹雳。同时,每个人都感觉到了,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在我们的社会组织形式中,某些深层的东西,正在隐隐约约地发生某种改变。

但是,究竟是什么呢?危机来了,每个人首先把自己向来信奉的观念和政治教条拿出来再对大家说一遍。说法,因人而异。有人说,危机是经济全球化失败的征兆,也有人说,恰恰相反,危机证明了经济全球化必须深入;有人说,危机告诉我们,结束官僚制度的干预是应该立即解决的急迫问题,也有人说,危机说明了对市场管制的必要,甚至应该实行全球公有化;有人说,危机意味着新一轮通货膨胀,也有人说,物价下跌才是真正的威胁;有人说,危机是债务危害的明证,也有人说,错了,危机说明应该进一步高筑债台;有人说,由此可见私营银行之间自由竞争的重要意义,也有人说,由危机看到,银行国营,势在必行。

这一次金融危机不是人类历史上的首见,但作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是第一次。而且,这次金融危机,已经开始转化成经济危机。目前,尚未形成货币危机。人类经历了多次磨炼,但,不论是从好的方面想,还是往坏的地方看,这一次危机与过去的所有危机相比,影响更深,波及范围更广,来势更加迅猛,甚至势如破竹。这次危机,对我们短暂的未来史来说,不是一种转折,而是一种加速。

为了把这次危机弄个明白,那就要对过去的危机再来一次“忆苦”,像对所有同类性质的事件该做的一样。

自从资本主义12世纪起家于比利时布鲁日,每次金融危机都是在当时的金融中心爆发的。这些金融中心,一般又是当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这些金融危机,先是在金融中心当地造成货币疲软,政府预算出现困难,银行处境如四面楚歌。危机的后果,或者是当时的金融中心懂得了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而且确实实行了这些措施,使自己得到了巩固提高,凤凰涅;或者是,万般无奈之下,为新兴的金融中心所取代。

举例来说,先是意大利热那亚的金融危机。1620年前后,西班牙经济衰退。当时,从美洲贩来的黄金白银,主要在热那亚这个金融的“城市中心”交易。而热那亚的繁荣依赖于西班牙经济,于是由此受到波及,又无可奈何于当时终于获得了自由的荷兰人对大西洋航路的控制,眼看着美洲的黄金白银被吸引到了阿姆斯特丹。这是资本主义的中心第三次转向了大西洋(继布鲁日和安特卫普之后)。这一次,黄鹤一去不复返,地中海便也永远地成为二级海域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包括法国,甚至与“中心”永远地断了关系。此后,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再也没能超过新兴强国,首先就是落后于当时成为新的金融中心的阿姆斯特丹。

转瞬之间,阿姆斯特丹却也成了市场上盲目的皆大欢喜的牺牲品。当时,郁金香是财富和奢华的象征。1636年,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商品上的投机交易发展到了巅峰。郁金香市价一直上升,买家竞购,使市价更涨,竟达到了当时手工艺人中佼佼者年收入的二十倍。直到有些人明白了这种市价的荒唐,大张旗鼓地退出市场的时候,昔日欢喜便突然化作了恐慌,开了日后市场上多次反复出现的先稳升再骤跌模式的先河。这次危机,结束了后人称之为“空穴来风的生意”,也带来了七省联邦(荷兰北部旧称——译注)对金融市场的结构整顿。通过结构整顿,荷兰的金融市场得以继续吸引全世界的储蓄资金,使存款人放心地把积蓄存放在荷兰,再由荷兰商人用于自己的投资,从中攫取大部分利润。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资金,荷兰才得以发展了自己的商业船队和海战舰队,并借此进一步把自己的优势保持了一个半世纪。

P11-14

序言

我们怎么会落到了如此境地?好像,世界上一切本来都运转得很顺利;甚至在最偏僻的角落里,政治方面的自由和个人主动性的发挥,似乎再也不受到限制;在亚洲,在拉丁美洲,贫困也越来越少;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因为有高额储蓄,同时,令人瞠目的技术进步又可引导储蓄用于持久的发展,一切都让人感到,经济的高速增长,还要持续几十个年头。

可是,一下子,没有任何事先的招呼,我们已经面临着即将开始的全球经济萧条了,而且是八十年来最严重的萧条。

从高速增长到萧条在即,表面上看,其间没发生什么特别事情,只是有些美国家庭还不出住房贷款而已。

本书的主旨,是要尽可能简单地解释这个过程中的奥秘,预期其后果,为了永不重蹈覆辙。为此,我们有必要把最近发生的事件重新放到其特定历史环境中,把那些由恐慌里生出的论道重新说个透彻,对危机和等待我们的未来,做一次新的解读。

不过,假如一些事情不能被简明扼要地说明,那也不可能被解释得清楚。既如此,先用一段文字,再用若干页,扼要说明本书内容。

首先,一段文字。

经济全球化之后第一次金融危机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美国社会没有能够让中产阶级有个体面的工资;美国社会便推动中产阶级举债来购置住房,以至造成了个人资产的增加和生产的增长;金融机构及其内部起关键作用的“把握信息者”,在没有任何监控管制的条件下,借助“证券化” (债权抵押证券CDO)和所谓的保险(信用违约掉期保险合同CDS),把由此(在债务造成的资产增加和生产增长中)形成的财富之主要部分,攫为己有而不冒任何风险;反过来,这又促成了债务的增加,直至达到不能承受的负债程度,继而引起恐慌,互不信任,不再放贷。其结果,下一步,可能就是全球经济萧条,或者,正相反,是一个协调平稳增长的起点。协调平稳增长的前提条件,是负债的切实减少,而不是像目前人们正准备做的,将债务统统转移给纳税人。协调平稳增长尤其需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用民主的力量,把市场的权力重新平衡过来。首先,就是用法制的力量来重新平衡金融市场的权力;用公民的力量来重新平衡“把握信息者”的权力。现在做,还来得及:我们能够防范雪崩,却不能阻挡雪崩。

现在,用几页来说。

在我看来,目前危机的原因很简单:如果说,市场是分配稀有资源的最好机制,它却没有能力由它自己创造出一个为它所需要的法制环境,也不能创造出足够的需求,以使生产手段得以充分利用。为了让一个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有效地运转,必须有一个法制环境,来保护私人产权,来维护竞争,而且通过体面的工资收入和政府采购来创造需求;这意味着,政治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干预必不可少,如果可能,最好是以民主形式出现的政治干预。由于没有能够实现更好的收入分配,至少近二十年来,尤其在美国,需求增长所依靠的是薪金阶层的负债,而负债的担保又靠的是用这些债务买来的财产的市场价值。为了使债务不至于达到负债者不可承受的地步,美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自2001年起便开始降低利率,同时也为那些掌握投资手段,知道如何靠借债取得更好投资回报的人,又开辟了新的致富源泉。最后,为了化解由这些债务造成的风险,也为了取得最高利润,私营金融机构和其中有呼风唤雨之能事的“把握信息者”们的选择,是布设一套十分复杂的保险机制(如信用违约掉期合同CDS和信用增级机构)和更加复杂的证券化机制(如债权抵押证券CDO和资产抵押债券ABs),我在下文中对其含义将有解释。通过这些机制,风险被转移给了全世界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转给了那些不懂得这些机制的投资者。这里也一样,没有任何监管。在这些金融市场和信息的大师们中间,首屈一指的,便是美国。中国和欧洲则在为寅吃卯粮的美国提供资金。中国的一部分储蓄,被套在美国国库券里,又不能卖掉,不然,美元汇率骤跌,同时还摧毁了中国出口工业的竞争力。欧洲的储蓄,却是通过证券化和保险机制,陷在了欧洲自己的银行里。

这些高回报率和风险转移的背后,自1990年起,也有那些投资基金(资本运作基金或投机避险基金)在推波助澜。为了满足其投资者的既无节制也无限度的贪婪,这些基金也需要越来越高的利润率。同时,也有来自退休基金的鼓励:由于人口老化,为了付退休金,它们不得不追求更高的收益。

由于,在那一段时间里,加利福尼亚一路顺风,美国互联网技术的成就又每每令人瞠目结舌,于是,谁也没看到,关键的资金和人才资源被转移到了金融领域,而受到损害的,是科学研究和工业体系。

专门把金融产品推销给贷款人和借款者的那些专业人士(是我所说的“把握信息者”之一部分),感觉到了这种良辰美景将难以为继,便增加了他们从由此生出的财富中所攫取的利润份额。

在社会阶梯的另一头,那些最贫困的或债务最重的家庭,此时又收到了新的住房贷款建议(就是所谓“次级贷款”,意即“一级信誉之下”的贷款)。靠他们住房价值的上升,就可以再借到钱,他们还以为发了财。与此同时,发放了此类贷款的那些机构,将这类贷款组合成证券,目的在于将风险推给其他的存款人。自2006年冬,这些家庭就已经有了还款困难。

自2007年中以来,尽管那些信用评级公司什么也没发现,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什么也没说,甚至尽管八国首脑会议上也没提起,那些被证券化了的资产毕竟开始引起疑问了。先是美国银行,然后是瑞士银行,之后又是美国银行,再后来是英国银行,发现它们自己的账上有这一类资产,表面上却似乎还是什么也不知道。负责住房贷款的联邦机构,后来加上保险公司,最后是存款人,开始慌张了。大家都想把自己的债务抛出去。很多国家出现了资本外流;出于对自己账上尚存的“毒性”资产的担忧,银行停止了对众多信誉良好的公司发放贷款。有些银行和国家,一直对美国提供资金以补偿其赤字,从未犹豫过,现在也开始对自己发出疑问了。

到了2008年9月初,本来对经济的满怀信心,就变成了恐慌。这是一种由“把握信息者”精心导演出来的恐慌,因为,他们当然需要大家以为,如果他们没有了随股票指数和利润而增长的奖金,整个世界就垮了。于是,金融危机爆发了。借此机会暴露出来的,是整个系统的大面积腐化,是在这个系统中握有生杀大权的那些人待遇丰厚,是造成恶劣后果的责任者们的收入超出常理。

人们的恐惧心理,又深了一层。为了自保,大家增加储蓄,不再冒更多的风险。政府们总是选了这个时刻来公告各位,说“平安无事”。向来如此。公民们头脑清楚,对此有自己的结论:路走完了,就到了灾难时刻。正因为他们这般想法,灾难才来得更快了。

2008年10月3日,由于市场上没有足够的流转资金,世界金融体系险些崩溃。同月13日,政府们宣布将对自己国家的银行提供资金,而政府们并没有这些资金。经过一场十分热闹的观念冲突之后,对银行保险公司的拯救,还是要借助于实际上的国有化,还是要用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公众资金。私人债务,至此变成了国民债务。

尽管如此,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危机仅仅开了个头;衰退已经出现;还债速度加剧;萧条的威胁在即。如果没有任何措施,危机将深深地影响到企业、消费者、工薪阶层、存款人、借款者、各级市政府,乃至国家。出于对自己未来的担忧,银行将不再对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发放贷款,致使某些公司倒闭。好多年来,继日本之后,中国一直让美国到了月底还有钱花,这次也将逐渐把自己的储蓄收回来。没有人会再为美国的负债提供资金,美国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借助延期偿付,或是通货膨胀,而这两个办法都将给拥有(美元)财产的人带来损失,进而导致因美国巨额外债而地位已经不稳的美元大幅度下跌。

两年的萧条,假如不是五年,甚至十年的萧条,有可能成为现实的威胁,直到西方主要国家的债务彻底缩减。这次萧条可能会引起物价大幅度下降,甚至连通过增加政府开支的全面振兴策略也难于减弱其势头。

 全球金融危机,转化成经济危机之后,可能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亿万人可能会面临失业威胁;政治体制,促成了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之后,又不能控制在其中横行的傀儡(“golem”),也很可能会因此受到批评,甚至被摈弃。我们这个个人至上信义全无的社会里的传统意识和观念,也很可能会受到质疑。对民主的疑问,也就在其后了。

如果我们要避免历史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弯路,现在就应该先明白,所有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市场与法制环境之间的不平衡:这种失衡使需求减少,再靠增加债务来刺激需求,同时又创造出了高额金融收益,其中有合法的,有不受法律制约的,有非法的,甚至有形同犯罪的。那些“把握信息者”们,意识到了无序膨胀的金融市场给世界带来的风险,便竭尽全力攫取最大利润,好像小偷在劫持银行的最后几秒钟里,不管即将到来的警察,甘愿冒一切风险,急切地把保险柜中更多的金条抓在手里。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是银行家们使纳税人陷入了如此困境,今天却是纳税人在为银行家们的奖金买单。现在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世界来说,这次危机可以是一种机会,是对没有任何秩序并且资源浪费严重的经济全球化所包含的所有危险的最后一次警钟。

现在,我们应该心中有数,知道我们掌握着人力、财力和技术资源,做得好,这次危机就不过是一次中途失误而已。只有让经济金融信息公平地而且同时被提供给所有的人,我们才能走出困境;只有通过全球化的法制环境来保证世界化了的(自不待言)金融市场的平衡,我们才能走出困境;只有埋葬了金融赌场,我们才能走出困境;只有重新恢复了银行家职业中烦琐又微不足道的特点(本来他们就不该丢掉这些特点),我们才能走出困境;只有更好地控制了风险,保证市场上有了足够流转资金,只有重新设定合理的酬劳制度,也要将银行本业与金融市场业务明确分隔开,并且,要求那些令他人承担风险的人,自己也必须承担一部分,我们才能走出困境;只有在全球范围内,像某些国家已经做了的那样,能够把对生态保护有持久意义的大工程切实展开来,我们才能走出困境。  不幸的是,所有这些,恐怕几乎没有一件能够来得及做成。

然而,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热”,为其经济后来150年的非凡增长,开辟了一条大道。总有一天,我们要让知识和信息对所有的人平等开放,让全世界有一种稳定的需求,要有一个世界性的最低工资标准,对属于行使主权手段范畴的货币的基本功能,要实行社会化,要建立一个全球性的法制环境,作为序曲,之后,将有一个世界政府。像荷兰的“郁金香热”一样,次级贷款危机,经济全球化之后的第一次真正危机,或许会大大地加快了我们意识到这一系列必要性的速度。

这个未来的现实,离我们至多还有一百年。其间,恐怕还会再有几度危机,几场战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危机之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雅克·阿塔利
译者 林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965119
开本 32开
页数 2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5
12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9-3006
版权提供者 Jacques Attali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