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公民的烦恼
内容
试读章节

天生你才何曾用?

2012年初,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钟滔做了一次“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结果让人惊讶: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12万剧增到660万,就业难年复一年;同时,用人单位却年年面临招人难。中小企业本可以吸纳75%就业大军,平台多年来却成了一地“空台”。两者似乎陷入了一个“相看两厌”的怪圈。

关于人才、关于人尽其用的话题,唇枪舌战,莫衷一是,打得社会炽热。

这逼得我们去历史中追寻一点回答。

说项论刘

项羽与刘邦,生死对头,后人翻到历史,怎么也避不开。

尽人皆知的项刘,又莫过于鸿门宴。鸿门宴最揪人心,还是那项庄舞剑。

项刘争霸,刘邦是个赢家,鸿门宴上他赢,乌江一战他也赢。但刘邦赢得十分不光彩:包括那次逃离项羽的追杀,为让车逃得快,多次将子女推下去;包括项羽要烹他老爸,他不去跪地求饶,居然声称要分一杯羹。如此绝后空前的赤裸裸人物,将中国传统伦理彻底颠覆,千载而下,无论如何,千夫所指。

所以,我一直很疑惑毛泽东对刘邦以及刘邦对手的评价。这到底又是什么原因?

在刘邦的生性中,由于出身极端低微,与生俱来,就是痞。痞之外,就是无能。刘邦到底有什么本事?回答十分让人沮丧:什么也没有。用他自己的话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中,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饷馈,不绝粮,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

什么本事也没有,反倒一脸痞相的刘邦,居然成就了惊天大业,他到底靠的是什么呢?同样让人惊讶:全靠什么本事也没有。不信翻《史记》,他说得最多的一句,叫“如之奈何?”换成白话:我怎么办?自己时刻一脸茫然。

本事之外,刘邦倒不是一无是处。因为自己无能,所以他很容易发现他人之能;因为生性就痞,自己鸡鸣狗盗,所以嘻嘻哈哈的容人之量,实在超越了任何人。即使项羽仁而爱人,抵不上刘邦寡而薄人。

如果硬说刘邦还有本事,那也就只有一条:善于用人。因为容易发现人,又能容人,兼善用人,凭这简单的一条,他真赢了。

用他自己的话说:子房、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未必项羽就不会用人,而且仅仅是败在用人?

项羽出身贵族,有很强的优越感,这很容易造成他瞧不起人。项羽瞧不起许多人,包括给他打江山的人,韩信这样一个人才,就愣是让他给抛掉,反为对手所用。刘邦总结经验:项羽败在仅一个范曾做谋士,还不知道用。一句断了对手终生。

作为统帅的项羽,他最大的短处,正在于过于能干。霸王自己炫耀说:力拔山兮气盖世。话虽有点过头,但不是吹牛皮。他为这个才能高兴,外人看了替他捏汗:你自己这么厉害,下属往哪里摆啊?果然,自己力大无比,蔚为万夫之雄,这加紧了他的傲慢,让他有绝对信心,瞧不起任何人。

贵族身份加本事高手,这两样绝对优势,到了统帅项羽身上,居然都成了毁他的缺点。全世界论本事,论地位,都没有人能超过他,那么天下到他眼里,就是个人的天下,他不可能将别人当回事。

你不把别人当回事,别人当然也不大可能将你当回事。孟子说,君若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你既然已负天下人,天下人必然也要负你。项羽先负人,再是人负己,几经折腾,活活把自己逼进独立王国。

贵族战不胜痞子,本事家赢不了无能家,这是楚汉之争的结论。这个发现让人惊讶。我们关心的是,这到底是偶然之果,还是必然之因?

天生妒忌

看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失道求仁,失仁求义,失义求礼,失礼求法,这是历史的逻辑线。如果还可以加一句,则是失法求诈,这个发现让人震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人性,看出一种领导风格背后的无奈现实。

领导的对象从来不是别的,而是人。说得更清楚,就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就是天下的人心可以被抓住。

人性共同的弱点,是一个人最让人反感的,往往不是他人无能,而是他人太有才能,这是人性要命的弱点。

这一点地球村内,任何一国人也不例外。派金森曾用一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这个复杂的现象: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根据派金森定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很好地解释了历史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现象。尤其是当你的才能,影响到了某些人。是以,除了历史上那些为避祸的隐士,真正有才能的人,到了现实之中,往往成为他人眼中钉。莎士比亚专门写了个《奥赛罗》。伊阿古就是因为妒忌奥赛罗,一心想除掉奥赛罗,结果制造了一场悲剧。在人性诸恶德方面,妒忌是不分国界,是人性中最广泛且人皆具备的恶德。

天赋之才,更容易被众口铄金,被口水淹杀,成为牺牲品。明白地被人搞死,还要说成什么天妒英才。历史上最无奈的例子,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为才所累,备受世人折磨,茫然之后愤然说:我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激奋之声,触目惊心。然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耳!

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真正具备东坡才能,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装傻。孙子兵法说:能以示之曰不能。在一个什么都不能的人面前,任何人都有一种优越,而不是被他人之才胁迫的压力感。

刘邦的出现,是才能者之间妥协的结果。而他妙在根本不需要装,本身就十分无能。在每一个人妒忌的本性中,荒谬的情形只能是:被什么都不能的人管着,没有压力,而且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被那种有干之才管着,只能承受心理上的卑微感与失落感,以及难有出头之日的落寞感,以及屈辱感、沮丧感。

集体之中,各方利益较量,平衡的结局,都是以刘邦胜出,项羽休息告终。人性在这里制造出一个巨大的黑洞,许多讲究尊严与血性的项羽栽到洞里,丢了小命还天真地喊,此乃天亡我也,非用兵之罪。

无用者用

作为洞穿人性的伟大政治家,毛泽东一定是从这历史故事中看出了教训。

人作为社会人存世那一刻起,作为具备自然人性的自由之人,就必然要被套上社会的枷锁,在人性集体的合力面前,我们不得不委曲求全。  但仔细一想,有时又不尽然:如项羽一样有才干的人,无可避免地有着毛病,就是傲慢与自负,情绪化与偏激。而且他们真正的才能,一般都没有自己吹嘘的那么大。这在历史上有无穷多官僚文人可以为证。

事实上,如果全是如项羽一帮业务高手混在一块,结果不大可能是成果如云,效益如雨,而是全面内战的总爆发。道理很简单,能人都是刺猬,而且相互看不起。所谓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又是人性中的又一个陷阱,里面结满了要命的毒果。这些毒果,跟妒忌是好朋友。这时,什么都不能干,近似废人的刘邦来了。

刘邦们来了,他们能干什么呢?

具体事情,他们什么也不做,事实什么也不会做。但他们一来,就让能人个个心平气和,该摆到哪,绝对让你摆到哪,不多你一分,不少你一两。于是大家心气顺了,笑骂几句刘邦,鄙夷一两声,全部安心去做事,不急、不躁、不吹牛、不打架。

这样看来,社会缺了刘邦这样的“疑似废人”,还真是彻底不行。与其说是刘邦无能成就了自己,不如说:是每个人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能人身上都要命的妒忌与相轻成就了他。刘邦整个就是一胶水跟润滑油。

一直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是胶水跟润滑油决定机器的方向盘,而不是汽油决定机器的前途命运,这就好比,是屁股决定人的脑袋,而不是脑袋决定人的屁股。所以人类社会,许多事情初看让人惊诧,再看又有几分道理,最后一看,只能发几声苦笑。

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矛盾地看,一分为二地看。对刘邦也只好借辩证法来看。中国古人老子早就看透了,他说:有无相生,器用者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按老子的解释,一个东西什么最有用?空的那部分。比如房子,门、窗、屋子内空荡荡的空间,才是有用的,最无用的,往往是砖头。虽然砖头正是房子的中坚,是力能扛鼎的猛士。

套用到人类社会,就可以这样说,项羽是有能的,有用的,所以只能做砖头,而砖头的墙存在后就不能用了。倒是像刘邦这样无用的人,才是社会真正有用的部分,是真正的栋梁之材。这个结论十分荒谬,但却道出了现实。今天的社会,依然还在用这个道理。

回头再想,谁说刘邦真笨到百无一用呢?至少他除了容人,也还有野心,早年见始皇帝,即抒发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等到大事成功,老粗的他,大字不识得几个,一时兴起,也能像模像样地哼出几句: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对比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我们可以发现,刘邦吟咏的风云,虽是虚的,但它可以化云为雨,滋生万物。倒是项羽,拔山显得十分霸蛮,而且动作只具备观赏的审美价值,不具备多少实用性的意义。

才必有用

项羽跟刘邦,是各具其才,各有缺点,各怀优长。但项羽最后死了,就死在刘邦的才能之下,则无论如何让人感慨万端。

客观地说:项羽之长,长在业务;刘邦之长,长在管理。就个人能力,如果单打独斗,则十个刘邦也不是对手。项羽当年正是这么想的,所以发出单挑邀请信,可惜刘邦耍赖不干。

刘邦胜项羽的秘密,就在于刘邦会管理,会通过以人制人来将自己搞成大赢家。以人怎么制人?说白了,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人贪婪的本性,给予利益诱惑,利用人逃避祸害的本性,给予直接威胁。一手威逼,一手利诱,就是大棒加胡萝卜。

人性生而好妒忌,再加威逼跟利诱,三点,就构成了一个三角枪,每一面都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谁能想到,这样一来,本身在人心中间,造成一个巨大而中空的黑洞。正是这个黑洞的存在,给了刘邦们可乘之机。这也是从古以来,人们在不断地骂领导无能,却又总是亲手选上那些无能的人做领导的真实原因。

古今中外,即使真正具备大才能的人,如果像屈原一样,只具其才,而没有手腕,则基本上也都会被绝大部分人否掉。之所以有大才的人没被否掉,不是因为下面的人们多么羡慕他、向往他,真心实意拥护他,而是,他手中一定握了大棒加胡萝卜。

人性如此,说到这里,已让我们感到心中灰暗。毕竟,人群中的绝大多数,本身都期望有一个公平与正义的环境,能够让自己发挥才能。尤其是自己彻底失势,完全被他人控制了的时候。虽然,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感觉刘邦有多么不好。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制度比人能保障“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只强调道德,就像去吹高飘的云,飘啊飘飘过千万里,最后不知道在哪里下雨,而我们唇干舌燥,又只能望梅止渴。法制却是云下的土地,是底线。我们踏在地上,虽不高缈,但是实在。

法限底线,德引高尚;站在地上,头望云朵,非常靠谱。

P40-46

书评(媒体评论)

公民关心社会,是天经地义的。工人、农民、企业白领、机关干部,都有权利以公民的身份,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公民权利、民主意识、文明秩序、核心价值。比如自由、理性、人权、法治,比如无罪推定、程序公正、游戏规则、言论自由,比如公权力的限制和私权利的主张,等等。

——易中天

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既缺乏像古希腊那样的顶层设计,百年来的不断革命又将底层社会包括传统的乡村自治也摧毁了,我们面临着废墟上重建一切的问题。我相信市场经济天然的平等、契约、法制精神,实际上使我们内心里都有了基本的公民意识。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唤醒每个人内心里的公民意识,搭建行使公民权利的平台。没有公民社会,神马都是浮云;建设公民社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

——著名社会活动家 伍继延

在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不稳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探求其发生原因及其化解之道,已经成为很多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大课题。群体性冲突事件的主要症结在于官民矛盾,减少群体性冲突事件,缓解社会冲突,必须改写某些不合理的社会规则,重建普遍的社会信任,开放公民参与,让公民参与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缓冲器。

——著名学者 于建嵘

社会转型在我看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重建我们的国家价值。我们不能只是讲利益,利益就是个铜臭,没有价值的国家是一个没有尊严的国家,是一个得不到尊重的国家。国家的价值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价值,也就是说是国家的人的价值,国家“人”的全部的权利,全部的尊严的总和,构成了这个国家的价值。

——著名时评人 笑蜀

作者对当下社会前沿、敏感问题进行体察,目光冷峻,情感真切。以一个观察家的视角,从某些典型事件切入,设法寻找隐藏在背后的东西。

——著名作家 王跃文

在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历史与文化深处那些闪光的东西,总是显得遥不可及,也与喧哗而平淡无奇的生活毫不相干;但是,志频兄的作品,却以独一无二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向世人证明:那些深刻的见解和令人震撼的思绪,其实与每一个人都近在咫尺。

——《法人》杂志总编辑 肖黎明

目录

上部 不忍细看的历史

 术 历史这把双刃剑

 诚 剪不断的谎言

 礼 “礼”被打丢之后

 智 天生你才何曾用

 法 让变化跟上计划

 权 改变现实,或者被现实改掉

 人 怎样才能救得男人?

 文 文人末路与文化强国

 虚 杨修,一块法治的绊脚石

下部 难以确定的明天

 公 泛反官不如淡化权力

 名 拒绝名人,关心自己

 利 明天谁给你送信

 场 今天中国人的多多少少

 食 食色不是性

 色 抛下偶像的爱情

 非 失去导师的文化

 是 “商人诚信”的陷阱

 俗 《百家讲坛》酝酿“草根大师”

 性 李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举 贾利勒:“公民政治家”

 分 “弱者生存”揭秘

 明 明天中国人的烦恼

内容推荐

为什么今天中国人“满足多反而抑郁大,享受多反而幸福少,安宁多反而焦虑重”?

为什么我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份各异,隔地遥远,却长年累月连绵不断地遭遇相近烦恼事?

青年有就业挫折、中年陷人际纠葛、大家遇心灵危机。生活越丰富,内心越空洞。每个人像陷身泥潭,越摆脱,越烦恼。

《公民的烦恼》通过切入历史来反照现实,为当代人寻找出路。举凡诚信、礼义、才智、法治、人文、虚术、名利场、食色、俗性、居家、饭局、自由、未来等,均有透析。《公民的烦恼》作者通过观察五千年来所积累的、至今仍在拖累中国人的共同的文化陷阱与集体无意识心理,以抽取中国史上貌似戏剧性、实则贻害至今的典型事件方式,逐一剖析。洞察趋势,点破谜局,微言大义,意在深远。

《公民的烦恼》作者徐志频以“公民价值观”为手术刀,穿透中国历史,盘点传统文化,阐明当下生活。告诉读者,你的烦恼从何而来?是怎么回事?怎样去解决?

官员读,谙熟治乱成败的智慧,莫负公权

文人读,通达政治与道德关系,不凭想象

公民读,认识公民精神的可贵,勿忘私权

编辑推荐

为什么今天中国人“满足多反而抑郁大,享受多反而幸福少,安宁多反而焦虑重”?为什么我们虽然年龄不同,身份各异,隔地遥远,却长年累月连绵不断地遭遇相近烦恼事?

观察家徐志频震撼发声:解剖中国历史,棒喝现实陋相;再踩社会痛点,探寻中国出路!谁看穿了文化陷阱,谁就占领了文化制高点!谁洞察了制度弊端,谁就赢得了改革主动权!

《公民的烦恼》由易中天、于建嵘、笑蜀、王跃文、伍继延、肖黎明郑重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公民的烦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志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309286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3: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