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轼1081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躬耕东坡,看似是一种退让,一种妥协,一种无可奈何委曲求全的姿态,但也是他背对着外部那个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混浊官场,全面地转向了自我的内心世界的开始。他转向了更真诚、更单纯、更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转向了大自然。他保持了率真,领悟了活泼的丰盈的人生,并且用文字、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的感受。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苏轼主要是以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模式影响着后人。而这两方面的转折和突破都可以说是从“东坡”这个地方开始的……

内容推荐

苏轼因文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名垂青史,而他的政治生涯却始终与毁谤、猜疑、报复、迫害等词语纠缠在一起。

1081年,他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从这一年起,苏轼全面转向了自我的 内心世界,转向了更真诚、更单纯、更富人情味的生活,转向了大自然。

他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始终以巨大的勇气追求自由和快乐。他保持了率真,领晤了活泼、丰盈的人生,并且用文字、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目录

引言 此心安处是吾乡

第一章 宦游直送江入海

 一、眉山苏氏

 二、荷尖才露

第二章 高处不胜寒

 一、凤翔签判

 二、熙宁变法

第三章 湖山信是东南美

 一、能判杭州

 二、宦途漂泊

第四章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乌台诗案

 二、谪居黄州

 三、悠游赤壁

第五章 使君能得几回来

 一、返京复出

 二、地方善政

第六章 九死南荒吾不恨

 一、仕途艰险

 二、海南岁月

尾声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试读章节

二 荷尖才露

苏洵父子三人先到成都拜访当时著名的大臣张方平,再穿过川陕一带的山路,途经凤翔、渑池,抵达汴京。

张方平对苏氏一家的才学大加赞赏,特意写了封推荐信给欧阳修。

欧阳修称得上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他的才识文章,为天下人景仰。欧阳修致力于改革空洞华丽的时文,倡导一种能贴近现实又平易流畅的文学风格。嘉祜二年(1057年),身为翰林学士的欧阳修受仁宗皇帝的任命,主掌礼部贡举,也就是做主持全国科考的主考官。

科举考试历时很长,分举人考试、礼部考试和殿试三场。进京数月后,苏轼兄弟俩顺利地通过了举人考试,苏洵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在等待礼部考试期间,苏洵带着自己的文章和张方平的推荐信,去拜访欧阳修和其他朝廷大员,想为自己求取官职,但没什么成效。苏洵非常失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

这年春天,欧阳修主持的礼部考试开考了,他决定利用主考的身份,把自己的文学主张作为取士的标准一写得艰涩怪异或华艳空洞的文章一概黜落,只录用那些既言之有物又简洁流畅的好文章,从而达到他变革文风的目的。

于是,苏洵对儿子的教导见了成效,这届进士榜单上,兄弟俩的名字都有,苏轼更赫然排在第二。成为榜眼。

至于苏轼礼部考试时作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则讨论了如何运用刑罚和赏赐的措施。他用朴实的语言论述了法度的宽容和界限,提出了“仁,可过,而义不可过”的观点。虽然只是一篇短文,简简单单六百来个字,苏轼却在行文之际显出超乎寻常的从容不迫,谈古论今,说理透辟,气势十足,读起来令人感到酣畅淋漓。

据说,当时主考官之一的梅尧臣读到这份卷子,惊叹不已,兴冲冲地推荐给欧阳修:“欧阳公。快看看这考卷,难得的好文章啊。”欧阳修批阅了一堆堆的卷子,都是空洞的文字,雕绘满眼,读得寡然无味,本来就心里堵得慌。他没精打采地接过梅尧臣递上的文章,才匆匆掠过几眼,就拍案而起:“好文章,真是好文章!”他也被这篇文章所折服,本来想把它排在第一名,不过,因为考卷的名字都是被糊住的,他误会这篇文章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取其为第二名。

宋代自开国以来,以文治国,朝廷内外,都以有学问、能写文章为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进士登第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莫大荣耀。兄弟俩双双高中,一时之间,苏氏才俊名动京师,真正是春风得意马蹄轻。人们交相打听,这新中的进士兄弟是什么样儿的人,该有怎样的风采?

按照习俗,一科进士都是主考官的门生。高中榜眼之后。苏轼去欧阳修府上谒见,拜谢恩师。

欧阳修打量着眼前这位自信的年轻人,十分欣赏。他热情地招待这个青年,和他谈诗论文。

“子瞻,我注意到你文章中用了一个典故,”欧阳先生凝思一会儿,慢慢地念出来,“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念完,他温和地注视着苏轼,问,“是这样的吧?”

苏轼心里有些诧异,不知接下来要说的是什么,又有些骄傲,欧阳先生居然将自己的文章记得这么清楚,他恭谨地回答道:“是的。”

“我和梅尧臣先生商讨过,却不知此典出自何书?”

欧阳先生这样的文章大家,如此热切地询问一后生晚辈,真是难得,苏轼态度更加恭谨,但也十分从容地回答:“我不过如孔融对曹操所说的那样,‘以今日之事度之’罢了。”意思是说,自己不过是顺着情理杜撰了一个典故而已。  欧阳修一愣,随即哈哈大笑,连声道好:“善读书,也善用书啊。”苏轼倒也不谦让,与老师对视一眼,微微一笑,眉宇间飞扬着神采。

会见之后,欧阳修又介绍苏轼去拜见宰相文彦博、富弼等。欧阳修作为一个前辈,对年轻人的奖掖提拔不遗余力,多次宣扬这个年轻人实在出色:

“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老夫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在这样强力的举荐下,文坛和仕途都开始向苏轼招手,满腹的诗书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京城的显贵名臣如文彦博、韩琦、富弼等都乐于和苏轼结交。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都是学而优则仕,期待学成之后能辅佐皇帝,建立一番杰出的功业,对此时的苏轼来说,梦想的实现似乎是倚马可待的事了。二十二岁的苏轼沉浸在前程似锦的喜悦中。

可是,噩耗突然传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在家乡病逝了。暮春时分。草长莺飞,苏轼却如此悲伤。风吹打着脸上的泪水,满眼都是飞扬的花瓣,旋转着,坠落,随流水逝去。

苏洵父子匆匆回到眉山。

古代的官制里有一种说法叫做“丁忧”。一般说来,官员的直系长辈去世以后,他必须暂时辞去官职。守孝三年左右。才能再出来做官。

所以,一直等到1059年的秋天,苏氏父子才再次离开四川。并且将苏轼和苏辙的家小也带上了。这次他们走水路,经嘉州,过宜宾,穿三峡,下江陵,再转陆路直入汴京。

长江之水滚滚东流,是自西而东水上交通的要道,两岸崇山峻岭,风光奇绝。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江总称“三峡”,全长192公里,航道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苏轼一家乘船顺流而下,穿过这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

苏轼清瘦颀长的身影立于船头,长风猎猎,衣袂飘飘。长江水奔腾浩荡,两岸青山忽忽而过,故乡已飘远,前路尚可期。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峰: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舟行迅捷,轻盈如飞鸟,在起伏不断如万马狂奔的群山之间顺流而下。三峡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神奇景观,屈原、李白、杜甫一再歌咏过的壮丽河山,都化作了苏轼笔下的万千风情。一路行来,苏氏父子三人写下了无数诗句,后来收集在一起,编成一部诗集《南行集》。集子中,苏轼的作品已开始显示出他独有的特色——铺排宏阔,想落天外,豪情逸趣在文字之间飞动流转。这是他登上诗坛的起点,锋芒一出,令人目夺神移。

他们在途中走了好几个月,终于到了汴京,苏轼恰好逢上了制科考试。制科是由皇帝主考。为选拔官员临时安排的考试。制科录取极其严格,整个仁宗朝四十一年的时间里,举办过九次制科考试,一共只录取了十五人。而这次苏轼则获得皇帝钦点第一名的成绩,实在难得。

据说,仁宗皇帝录取苏轼兄弟后,回到后宫,兴奋地对他的皇后说:“我如今为儿子找到了两个好宰相了。”

欧阳修老了,韩琦老了,范仲淹已过世,朝堂中还有什么人?

但是,终其一生,苏轼也没有做过宰相,他大部分的从政热情都被党争消耗殆尽。苏轼那闪烁着仁爱思想的治国策略,似乎只停留在制科考试时创作的几十篇策论里了。

年轻的苏轼心中充满着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他写了许多政论文章,阐述他的治国之策,希望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课百官》论说吏治改革;《安万民》主张轻徭薄赋;《厚货材》强调节约;《训兵旅》倡导勇武精神。总体来看,他认为改革是必需的,但不可操之过急。这些观点既不同于后来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也不同于司马光的守成思想。苏轼其实是一个非常执著的人,这些自从政之初就形成的思想,他从未改变过,不论是哪一派当政,无论遭遇到怎样的挫折,他都坚守着自我的信念。

很快,授官的任命就下达了,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苏辙授商州军事推官。大理评事是虚职,但苏轼以八品京官去任州府职务,也算是很高的起点了。

汴京城里处处繁华,车如流水马如龙,苏轼正式踏上了仕途。

此时的苏轼哪里会想到,多年以后,定惠院内夜凉如水,他孤独寂寞的身影和梧桐树枝叶零落的影子交错在一起,会是那样的凄清。

P14-20

序言

引言 此心安处是吾乡

公元1081年春夏之交的一个早晨,天气已经有点热了,黄州城东的一座小山坡上,苏轼正在挥汗如雨地开垦荒地。

说这儿是荒地,一点儿也不过分。这块坡地过去原是郡中的驻军营地,从黄州城门往东大概走一百来步就到了,所以当地人都称它作“东坡”。东坡面积不小,只是有很多废弃的瓦砾,又因荒废的时间久了,长出了遍地荆棘,走起来都磕磕绊绊,更别说要把地面整平,并且种上麦子了。

这一阵。苏轼带着三个儿子苏迈、苏迨和苏过每天都在这里辛勤劳作。他们先把杂草、小灌木丛都拔除干净,或用火烧掉,再捡出瓦片碎石。接着,他们造田、松土、挖井、开渠,要做的事情可多了。苏轼的朋友们也纷纷赶来帮忙。开酒店的潘丙、卖药的郭遘、穷小子古耕道和帮苏轼向官府申请这块地的秀才马梦得等,都特别卖力。苏轼自己当然也每天拿着耒耜(古时候耕田的工具)在田中劳作,十足像个农夫。

可是比起一个农夫,他的心里想到的事情要复杂得多。

脚下踩着东坡田地里的泥泞,苏轼不由得想到了几百年前的中唐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在忠州做过刺史,那儿也有一个地方叫做“东坡”。自居易年轻的时候很热情。关心天下的黎民,百姓的生活过得痛苦,他的心情就很难受。他的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写得愤怒而尖锐。因此遭到政敌的攻击,吃了不少苦头。不过白居易很能调整自己的心态,非常有雅兴,他写过《东坡种花》《步东坡》等诗,说自己在东坡上种下绿绿的桃树和李树,早早晚晚漫步其间,其乐无穷。

苏轼也写了诗——《东坡八首》,记录耕作带来的辛劳、宽慰和希望。他还在诗中表达了对平淡而快乐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他告诉朋友们,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自己以后就叫做“东坡居士”。

苏轼被贬到黄州一年多时间了。开头的几个月,他住在城南的寺庙定惠院里,刻意把自己和别人隔离开来,谁也不见,像一只惊弓之鸟,躲在一个封闭的壳里独自疗伤。这伤口是看不见的,痛楚却又是如此深切,仿佛从心底最深处慢慢渗透开来,直达四肢百骸的每一个神经末梢,无处不在。

想到当日,堂堂一个太守被官差在众目睽睽之下带走,就像一只被驱赶的小鸡、小狗,那份屈辱至今仍叫他忍不住浑身颤抖。想到那段煎熬的时光——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日日夜夜承受着对死亡的恐惧、被冤屈的愤怒和被误解的悲哀,这一切虽不堪回首,却仍时时在他脑海里一幕一幕地回放。沉重的阴影在苏轼心里萦绕不去,推遣不开。他是何等骄傲的一个人啊,少年时就盛名远扬,连文坛盟主欧阳修都对他赞不绝口,宣称以后的文坛就是他苏某人的天下了;他诗词一出,人们竞相抄阅传唱,走到哪里都受人尊重、仰慕和喜爱。如今,情何以堪?

还好,亲人都在。长子苏迈一直陪在他身边,夫人和其他家人也随后来到黄州,一家人搬到江边驿所临皋亭居住。还好,朋友也在。他们一起去看海棠花在月光下沉睡,在春风里绽放,一起读读书、谈谈禅、画几幅画、饮几杯酒,一起在江上泛舟。

由于没有了薪水,生活十分窘迫,苏轼就发明了一种“叉钱法”,将每个月的生活费分成三十份,挂在高高的屋梁上,每天叉下一份,保证天天都能吃上饭。即使后来日子拮据到连精打细算都不能保证全家吃上饱饭了,苏轼也不气馁,他干脆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自己种起田来。他依然是骄傲的苏轼。不必向那些陷害他的人乞求怜悯。

苏轼一家越来越熟悉农活,在夏天和秋天的干旱过后,不仅种植大麦,栽下了花和树,养起了牛和羊,还在田边盖起了几间草房子。这样,干活累的时候就可以休息一下,也可以避避日晒雨淋了。到了冬天,大雪纷飞,皑皑白雪温柔地覆盖了大地,苏轼大笔一挥,写下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贴在门额上,好不洒脱!

而此时,在遥远的京城,党争正激烈。

北宋时期,朝廷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现实: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充裕的国库,朝中人浮于事,民间土地兼并严重。如何改变国家脆弱的现状,是皇帝和大臣都在思考的问题。

有一部分大臣认为必须实行激烈的改革,另一部分元老重臣则希望保持观状,这就形成了新旧两党。政见之争再夹以“台省之争”(有监督、弹劾权力的官员和主持政务的官员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从庆历朝一直贯穿熙宁、元丰两朝,最终酿成了元祜朝的党祸。

文人政客之间互相倾轧的危害历来是非常大的,而对以文人官僚为主的宋代来说,更是如此。苏轼是一个率性天真的人,他的诗人气质与混乱的政局格格不入。一肚皮的不合时宜,在党争的漩涡中动辄得咎。他又是名气这么大的人,枪打出头鸟,他自然成了新党眼中最合适的那只“小鸟”。

苏轼被贬出来了,党争却还在继续。

1081年。当年以雷厉风行之势推行变法的王安石在南京城郊的钟山隐居,他正热衷于推敲文字,喜欢写绝句,将简洁的诗体凝炼得含蓄委婉,并且富有深意。这些绝句被称为“半山体”,在文学史上别具一格。

1081年。司马光正避居在洛阳。他与王安石政见不一,如同针尖对麦芒,水火不容。早在变法开始后的第二年,司马光就离开了京城,又一年,来到洛阳,专心著述,他的《资治通鉴》已经在这里编了十年。这部历史书“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寄托了司马光的政治热情。

1081年,朝中当政的是王硅、章悖等人。章悖在去年刚拜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

前一段时间,苏轼收到章悖的来信(这个人,在凤翔时是苏轼很好的朋友,但我们以后会看到,他是怎样逐渐变成了陌生人,又如何一步一步逼着苏轼从惠州被贬到更遥远的儋州的)。此时,作为朋友的章博在信里规劝苏轼要安分守己,抨击朝政的毛病不可再犯了。不知道看着这封信的时侯,苏轼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后人只能通过他倾尽心力创作的词去揣摩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他改变了以往柔软的词体,创作出这充满豪情、潇洒超逸的文字,心里对政界争斗有几分不屑,对未来也不再惧怕。

后来皇帝想把他调到离京城更近的汝州时,他竟然像逃学的小学生不愿回到课堂一样,颇有几分不情不愿。

回顾过往,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的七月,苏轼被贬,到达黄州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的春天,元丰七年(1084年)他离开黄州。这段岁月可以说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他的人生态度、创作风格等等都发生了变化。当然,他也迎来了创作高峰期,许多影响深远的作品都是在黄州的这五年间写就的。

挫折和痛苦突然来临的时刻,人们往往是本能地去面对去承受,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思考和体悟之后,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从痛苦和屈辱的裹挟之中破茧而出,到达新的境界,并且延伸到更漫长的未来。  后人习惯把苏轼叫做“苏东坡”,而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正是在1081年。这个别号伴随他走过了此后坎坷的人生道路,从惠州到儋州,再到常州。这个别号也成为所有喜爱他的人对他的昵称。

这是苏轼主动的选择。

躬耕东坡,看似是一种退让,一种妥协,一种无可奈何委曲求全的姿态,但也是他背对着外部那个尔虞我诈不择手段的混浊官场,全面地转向了自我的内心世界的开始。他转向了更真诚、更单纯、更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转向了大自然。他保持了率真,领悟了活泼的丰盈的人生,并且用文字、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的感受。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苏轼主要是以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模式影响着后人。而这两方面的转折和突破都可以说是从“东坡”这个地方开始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轼1081年(品赏文学之魅)/少年博雅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涂育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75964
开本 32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3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小学生(5-1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2-49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