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让我们一起研读孩子
内容
编辑推荐

凝聚家长智慧,开启教子新思路。

本书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家长俱乐部》栏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该栏目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05年度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优秀原创节目),集纳了家长们对新时期子女教育的思考和探讨,并结合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外国朋友的经历和看法,多年进行专门研究的专家们的观点,搭建起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

面对每一个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责任重大,为了给孩子打下最正确的人生底稿,让我们来做一个“早知道”的父母吧,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一起来分享教育孩子的愉快经验。

内容推荐

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教育好孩子就不那么简单了。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做到最棒呢?怎样的父母才是好的父母呢?只有好父母才能教出好孩子吗?教育好孩子有秘诀吗?

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往往要在犯错误的过程中得到感性认识。孩子做出的事情往往都有其心理、生理因素在支配着,因此在实施教育孩子之前,应去充分地了解孩子,认识孩子。

孩子是父母和环境共同的作品。对孩子的塑造,年龄越小,效果越明显。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自我塑造开始显现,但是孩子的自我选择仍然是以父母的教育为基础的。

面对每一个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责任重大,为了给孩子打下最正确的人生底稿,让我们来做一个“早知道”的父母吧,让我们一起来研读,一起来分享教育孩子的愉快经验。

目录

养成篇

孩子的发型谁做主/3

孩子的心里话/9

孩子的零用钱/15

教会孩子如何说话/22

洗脚与孝心/28

小家务大责任/35

会诊小烟民/44

儿行千里母担忧/53

孩子非要用名牌/62

家有胖墩儿/68

家校篇

孩子的兴趣班/77

将接送进行到底/84

礼中情/90

快乐的家长委员会/97

小区有个“托管班”/102

让营养餐营养起来/109

寄宿在学校/116

学业篇

状元是如何培养成的/125

当好孩子的高考“秘书”/132

好成绩的背后/138

热点篇

让网络游戏“网”不住孩子/147

面对早恋/154

留学热的冷思考/161

隔代教育/167

孩子如何过寒假,/173

出走少年/181

闪闪的“童星”/188

性别角色错位/193

学生与手机/200

考场外的考场/206

玩转暑假/213

试读章节

研读篇

主持人:前几天深圳出了一条规定,就是未成年人的日记、私人物品等家长都没有权利去翻看。如果翻看的话,要受到单位的批评,严重的你还要负法律责任。但是能不能实施,我觉得这是一个疑问,哪个单位领导也不会把员工叫过来问,你为什么看你女儿的日记?但是这里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孩子、未成年人他们的隐私权问题开始显现出来了,变成了一个需要大家来讨论的话题。我们家长可能多半都在想:孩子有什么大不了的,跟我这里弄什么秘密,对于家长来说似乎孩子没有秘密可言。

家长A:我孩子现在上初中,基本上已经进入青春期了。我认为他如果要是生活很平淡、很顺利,那么我没有必要去关注他的日记呀、手机短信之类的东西。一旦孩子出了问题,比如说有一个阶段失控了,或者是感觉到不好的时候,那么我们能通过什么呢?只能是通过交谈。一旦交谈不成功,也可能就会看一些他的日记,看一些他的手机短信,注意一些他的来往,这些我觉得也很正常。夫妻之间还有偷看什么日记、手机短信的,何况孩子了。

家长B:我觉得这个日记能看不能看,首先建立在你跟孩子的沟通上。如果说你跟孩子沟通得很好,平常孩子就把学校或者他身边所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你,你已经了解他的思想、行为了,那么他写什么你完全没有必要再去担心。如果你要去看他的日记,那么就说明你跟孩子的沟通不够。我认为孩子出现问题以后再处理,就不如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家长C:我认为能看。我是这样理解的:孩子跟家长说的一些话也许是表面的,而日记能够反映孩子真正的内心世界。他由于年龄关系不便跟家长说,不便于跟同学说,他也许就写在纸上,跟纸和笔去说。而家长在看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就是说偷偷地去看,不要让孩子知道,看完了以后也不要让孩子知道,制造另一种隐私。出于善意制造另一种隐私,这样便于对孩子内心的掌握。

主持人:其实您说这番话已经表达出您的意思——看日记还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所以您说要偷偷地看。

家长D:我就感觉不能看。他现在已经有个人意识了,有个人的想法和个人的做法。他写在日记里的东西,那是属于他的东西,属于他的思想。至少在他写日记的时候,他没有想跟任何人分享。如果说他发现你背着他看他的书包,或看他的东西,就是以前和你沟通得挺好,而由于这一次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他就不愿意再和你沟通。这样做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我感觉这样做不好。

主持人:我听过一件事挺有意思的。一个孩子写日记,他写:最近我发现我的母亲已经有白发了,母亲肯定是为了我操劳而生的白发。所以他就写了很多感谢母亲的话,最后写的是,要把母亲的白发保留在日记里收起来。结果他妈妈看了孩子的日记,看完以后感动得老泪纵横,然后一看那根白发给弄丢了。觉得这事不行——我不能让他知道我看了日记,然后自己呢揪下一根,放在上头夹起来,把日记放回那。孩子回来打开日记本一看,一根白发。就问他妈妈:“你是不是偷看我的日记了。”他妈妈说:“对,我看了。那根白发给你弄丢了,我又给你放进去了一根。”此后他的孩子好像跟他妈妈在信任上产生了一些障碍。这个事情反映了一个问题:其实孩子的日记对于孩子来说是隐私,孩子在没有想让你看之前他必有他的理由。哪怕孩子写的是对我们好的事情,他也并不是想现在让你看。

家长B:咱们要从尊重他这个角度来看问题,要尊重他。只有你尊重他,他才尊重你。我就遇到这么一次:孩子特别神秘,一看我来了赶紧把一个东西放起来。他说:现在我不需要你知道,该让你知道的时候就让你知道。后来才知道那是他自制的贺卡,送给老师的。他不想让你看,他才装到书包里,等到把这个事办完了才能让家长知道。你翻他书包就是不尊重他,他感觉到你可以私自翻他的书包,他能不能翻你的东西呢?

家长A:刚才家长都说不可以看。但是我觉得孩子在成年之前,毕竟有的时候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判断能力还是比较差,如果我们家长不能够及时地去了解孩子的思想、心理——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是对孩子的一种权利的尊重,但是如果孩子一旦思想上存在了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及时地去了解,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孩子走一些歪路或者斜路。

李文兵:我觉得这个问题首先是暴露了家长的问题。家长翻看孩子的东西,首先建立的是一个敌对的关系,不是信任关系。我也碰到很多家长,他们跟孩子关系很和谐,有很多问题真正涉及到您刚才说的那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他会找家长拿主意的。如果他在这个时候都不找你拿主意,一定是你家长出了问题。

主持人:这里边有一个问题:难道真是翻了孩子的书包和看了孩子的日记,就能够真正了解孩子吗?

李文兵:对呀。我发现有的孩子是什么呀,写两本日记。一本是给爸妈看的,知道爸妈去翻看,爸妈看了感动得痛哭流涕,我孩子真懂事。另一本日记他是随身携带的。在青少年时期,孩子所有的独立意识、自觉意识都围绕一个主题:我是谁?我将来会是怎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实际所有的成长的探索是需要靠自己去完成的,而这个过程是家长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家长也需要接受一个现实,就是说当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是跟家长的一个分离,他要独立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觉得要尊重孩子。如果说他没有隐私,他觉得那种被尊重感没有了,你想你的孩子会是怎么样?

主持人:我看到的一些资料还有一些家长,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雇侦探、私家侦探去探清自己孩子的行踪。比如说他外边是不是交了异性朋友?他经常和什么样的人玩?经常在干什么?我们在座的家长觉得这种行为……

家长C:您说的这个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家长发现他这一段时间出了一些问题,或者从其他方面得到一些情况,证明孩子有些问题。家长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去派个侦探,或者搞一个定位系统去跟踪他。主持人:即便不是无缘无故的,这样做难道就能够解决问题吗?

家长A:我觉得你发现孩子有反常的东西了,你为了跟孩子沟通,你自己需要掌握一些实际的情况。在不伤害他的情况下去采取这样一些措施,我觉得还是必要的。

家长B:对于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家长找孩子沟通,不是孩子找家长沟通。无论他再怎么内向,如果你找他谈话,他不会不言语,他不可能不说。

主持人:今天谈了很多有关孩子隐私的问题,我想,我们尊重孩子的隐私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孩子对我们的信任。当孩子对我们充分信任之后,他的很多隐私和秘密就可以跟我们一块儿来探讨,这是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P9-13

序言

桌上的热线电话一次次地响起,听到家长们急切而又无奈的问询和倾诉,由心灵深处升腾的责任感,坚定了我编写这本书的决心。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教育、报道工作的电视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在这个领域有一对矛盾越来越突显出来:一方面,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变迁。资讯的发达,使我们的家长在新形势下如何教育子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问题是无法从自身的成长轨迹和生活经验中找到答案的。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事业的压力,又使家长们再也拿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去和孩子多方面地沟通。

正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不少家长们迫切地追寻一种“灵丹妙药”式的教子方法,产生了过分的“方法崇拜”和“专家迷信”。希望通过专家咨询、通过畅销教子读本、通过报告会……总之,通过快速、有效的方法,以最小的时间成本使孩子教育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最好还能一揽子解决。于是,各种家教图书铺天盖地,各种讲习班人头涌动,各类专家层出不穷……

然而,家长们这种方向的追寻忽视了家庭的差异和家长的能动性、创造性、价值观,其效果可想而知。

本书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家长俱乐部》栏目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该栏目获得国家广电总局《2005年度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优秀原创节目),集纳了家长们对新时期子女教育的思考和探讨,并结合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外国朋友的经历和看法,多年进行专门研究的专家们的观点,搭建起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希望通过书中真实的故事,坦诚的叙述,颇有针对性的思想、鲜明的观点、创升的思维和方法能对阅读此书的家长朋友以启发。

我真心地希望能通过此书唤起家长朋友们更多地去关注家庭自身的因素,认真地研读自己的孩子,深入地了解,细心地观察,平等地交谈,真挚地沟通,理性地分析,在这个基础上借鉴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子观念和方法,而不是把功夫用在寻找“灵丹妙药”上——要知道没有谁会比您更了解您的孩子。

感谢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女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雷建军老师、北京崇文区教师研修学院朱虹老师和李博先生、金川先生对本书编著过程中的大力帮助。

陈 颖

2008年7月1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让我们一起研读孩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颖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13929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75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3: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