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沉沦到荣光(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意图是比较公允地反映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的实况,除了中国的情况,对日本方面也予以相当的篇幅。这点也许算是本书与同类书有所不同的地方,这些内容相对集中于每年的年度大势中。

本书采用编年的结构,每年有一综合性的叙述,内容重点放在战争方面,但也不局限于战事本身,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国际形势等也多有触及,目的是想让读者对战争以及围绕战争的社会氛围有个总体的印象。

内容推荐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民众却始终无法忘怀。原因之一是那段为民族生存而战的历史太过血腥和惨烈,注定要铭刻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底;原因之二是侵略者面对中华民族的大度,却始终不肯为此真心忏悔和深刻反省;原因之三是那场横亘于中国现代史上的战争,由于搀杂了民族内部的恩怨,至今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未能披露于世人面前。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抗日战争发生的年代渐行渐远,战争的残酷不免淡化,战争的史实逐渐缺失,战争的面目已经模糊,因此真实而全景式地反映抗日战争,就成了历史学家的当务之急。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搜集了大量宝贵而罕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以此为基础,撰成这本编年体的宏篇钜制,目的就是摒除以往对抗日战争模糊不清甚至人为扭曲的认识,全面而形象地呈现那段血与火的过去。

目录

1931 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本年大势

 “九一八”之夜

 石原们的野心

 江桥的抵抗

 制造北平天津骚乱以扩大侵略

 东北之殇

 狂热的岛国

1932 南与北:孤独的抵抗

 本年大势

 锦州、哈尔滨被占 东北沦陷

 鼎盛期的东北义勇军

 十九路军与“一·二八”淞沪抗

 伪满洲国的出现

 国际联盟的介入

1933 城下之盟

 本年大势

 山海关的尴尬

 热河的耻辱

 长城鏖战

 日本退出国联

 困境中的东北义勇军

 飞行热

1934 中国:岛国的后院?

 本年大势

 溥仪:从“执政”到“皇帝”

 新生活运动

 叶木花之死和藏本英明失踪案

 中东铁路的买卖

1935 谷底

 本年大势

 华北的危局

 “一二·九”运动

 进退维谷的国民党

1936 殊途同归

 本年大势

 西安事变

 日本的“二二六”事件

 救国会“七君子”

 华北:演习中的对抗

 绥远的捷报

1937 到了最后关头

 本年大势

 卢沟桥的见证

 平津沦陷

 上海:四个月的恶战

 八路军东进和平型关大捷

 山西:日军的泥沼

 南京的陷落

1938 以空间换时间

 本年大势

 堡垒般的山西

 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线作战

 以水代兵的花园口决堤

 保卫大武汉

 晋察冀:第一个敌后根据地

1939 积小胜为大胜

 本年大势

 胶着的正面战场

 鲜为人知的冬季攻势

 共产党武装的迅速成长

 白求恩医生与战地救护

1940 窒息时刻

 本年大势

 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张自忠的牺牲与宜昌失守

 大轰炸下的重庆

1941 内与外

 本年大势

 皖南事变与国共关系的冷冻

 长沙:正面战场的焦点

 敌后军民的困苦

 租界:不再是避难所

1942 结盟后的远征

 本年大势

 三战长沙:盟军的唯一亮点

 远征军入缅与蓝姆伽训练

 敌后根据地:最艰苦的岁月

1943 光与影

 本年大势

 敌后根据地的复苏

 湘西的常德会战

 后方工业的困顿

1944 两条生死线

 本年大势

 大陆交通线与日军的“一号作战”

 驻印军反攻缅北

 滇西之战与中印公路的开通

 敌后军民由守转攻

1945 永载史册的胜利

 本年大势

 苏联出兵东北

 受降的荣光:从芷江到南京

 战犯审判、日俘日侨遣返与战争赔偿

试读章节

1931 东亚历史的分水岭

本年大势

民国二十年,即公元1931年,这是令人无法忘怀的一年。经历过这一年的国人遭遇到数十年一遇的洪水、统一之局的破裂、国共内战与日本对东北的入侵等多种的劫难,留下了抹不去的沉痛记忆;而后代人从这一年的历史中感受到的依然是遗憾、惊讶、愤懑和屈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方向一旦形成,轻易不会改变,可是就像黄河也会改道一样,在重力压迫下历史也会突然偏离固有的方向。无法不承认,1931年就是这样的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秋,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多年形成的东亚的“均衡格局”就此被打破,从此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上已无安宁之日,直到把中、日与周边的国家都拖进战争的旋涡而后已。

其实,刚进入1931年的时候,中国人是有理由怀着美好的期待的。当时中原大战已经尘埃落定,不管这次空前内战起因的是非曲直,它已经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内战终于告一段落,苦于战争的民众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内战的平息也有利于国家的重建与经济的发展。南京的独裁者蒋介石睥睨四周,军中旧敌如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都已经遭遇到沉重打击而纷纷流亡。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跨越国境,远走越南;山西的阎锡山被迫离开经营多年的山西,躲到了大连,并得到了日本人的庇护。冯玉祥的处境也同样悲惨,他经营与统率的西北军系统已经分崩离析,只有二十九军宋哲元将军还能够为他在山西一隅提供一个避难所。党内敌手如汪精卫,已经狼狈流亡香港。蒋介石和从东北入关的张学良将军巳结成了稳固的联盟,共同主宰着整个中国。

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真正受到已经肆虐欧美和日本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统一的再度出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实业界当时的气氛是很乐观的。但这个稳定只维持了数月,蒋介石和立法院长胡汉民又发生政治歧见。骄横的蒋介石将胡汉民这位国民党的元老软禁在南京东郊的汤山。这个冲动、粗暴、缺乏政治智慧的举动,立刻使国民党内部再度发生分裂,同情胡汉民与厌恶蒋介石的政治人物重新集结,广州甚至出现了新的“国民政府”。统一之局重又破裂。

国民党内部的再度分裂使国家立即处于危险的境地。而这年夏秋,发生了波及整个长江流域的特大水灾。武汉等城市被汹涌的江水灌入。这场水灾不仅让成千上万的居民丧失了生命与财产,还使一亿多民众的生活立即陷入了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及繁重的救济善后工作使各级政府焦头烂额。另外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九一八”事变发生前夕,东北形势已经极度紧张。蒋介石明知东北的危机,却集中30万大军并亲任总司令,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耗费了大量的军力和财力。

中国内部的剧烈动荡使日本的激进军国主义分子感到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早就图谋占领我国东北。经济危机带来的焦灼感更使日本国内的扩张主义者把占领我国东北视为解决其国内经济萧条的关键所在。当日本关东军在9月18日夜按照预定计划在东北挑起事端的时候,中国政府完全没有做好处置这一巨大灾难的准备。从东北将领缺乏断然抵抗的决心与行动,到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一味地指望国际联盟的干涉,使这一场有可能加以控制的事变演变成为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灾难。3个月的时间里,日本关东军完全占领了东北三省。整个世界为这一幕的发生而瞠目结舌。从此,日本侵略的魔影紧紧笼罩着中国。中国人民已经无法回避这一生死悠关的问题。这个巨大的阴影深入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决策与行为。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甚至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因为日本占领东北这一可怕的事件而发生了改变。

“九一八”事变也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事变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即发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宣言,并提出武装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九一八”之夜

1931年9月的东北,凉意已深。18日夜,一轮满月高挂于清澈的夜空,皎洁的月光轻抚着东北的黑土地,大地泛着霜白的宁静。

奉天(今沈阳)城北约4公里处,有一座名为北大营的军营,晚上10点时,军营里的6000多官兵们早已酣睡。他们隶属中国东北边防军第7旅,该旅是东北军中的精锐。

距离北大营约800米处,有个地方叫柳条湖,到处长着茂密的高梁,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从这里通过。那天夜晚,在铁路的两侧,驻防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还在奉天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演习从白天就开始了。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7月,日军组织了50多次的军事演习。进入9月以后,高密度的实枪实弹军事演习,不断地进行,军队进入了一级备战状态。不断的枪炮声,已经成为东北军民日夜最为熟悉的噪声。就是在这司空见惯的训练中,关东军完成了全面进攻东北的缜密而有效的准备。

关东军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保护南满洲铁路的安全,但在9月18日10点20分,沉闷的爆炸声骤然响起。在现场,南满铁路的路轨被炸开了2米。就在这并不起眼的残迹,也就是不到2米伤口的路基上,拉开了中日战争的序幕,也拉开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惨烈的序幕。

  爆炸几分钟以后,日本军队在夜色中扑向北大营。

睡梦中的第七旅士兵被枪炮和呐喊声惊醒。他们得不到旅长王以哲的指示。因为这位备受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喜爱的将领,当夜没有宿在营中。值班军官直接打电话向沈阳城中的参谋长荣臻请示处置措施,荣臻见事态严重,向坐镇北平的张学良请示。很快,他被告知张学良正在同英国公使一起看京剧,联系不上。在这紧要情况下,荣臻脑海中浮现的是张学良避免与日军冲突的严令,于是,他给惶恐和摸不着头脑的北大营的官兵下达了这样的命令:“不抵抗,即使勒令缴械,占领营房,均可听其自便。”

营房中的官兵在混乱中开始突围和撤退。许多人甚至没有武器,大量武器已经集中起来,锁在仓库里了。他们当然也不知道如凶神恶煞般涌来的日军还不到他们数量的十分之一。也不知道以前这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日军为什么突然要攻击他们。他们是军人,只能接受上级古怪的命令,这个命令不是要他们战斗,而是逃生,哪怕缴械也行。这些本该保家卫国的战士,在上级的命令下莫名其妙地成了逃难者。但日军并不关心中国军队的和平态度,他们攻入营房内用日本刀和步枪杀伤不准备抵抗的中国军人。王铁汉团长的六二。团没有能够及时接获撤退指示,面对毫不留情的日本士兵,他和他的部下不得不进行自卫性的抵抗。这也是北大营中、日军队最激烈的交火。19日上午5时50分,日军全部占领北大营。第七旅在付出了死亡官兵149、负伤173名的代价以后到了东大营,但这里很快也被日军占领,便衣返回军中的王以哲旅长后来领着这支伤心的军队辗转到了锦州。这是大悲剧的开端,也是耻辱的开始。日本进攻的军队只有数百人,而北大营的中国军人有6000多人。但统帅他们的将领根本缺乏战斗的意志和准备。

柳条湖爆破以后约1小时,即9月18日夜11时18分,参与阴谋的花谷正以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的名义,给旅顺的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和东京的陆军大臣南次郎发出了第一封电报:“18日晚10时半许,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奉天北面的北大营以西,破坏满铁线,袭击我守备兵,与我前来之一部守备队发生冲突。据报告,奉天独立守备第二大队正向现场出动”。半小时后,他再次发报撒谎,说中国军队不断增加机枪和野炮,日军兵少,陷于苦战。

旅顺,是关东军司令部所在地。接到事发报告之后,关东军司令部立刻举行紧急军事会议,与会参谋大多参与了事变的密谋。他们一致表示,关东军必须立刻开始对中国军队进行打击,着手占领东北所有的军政中心。本庄繁司令官立即很乐意地接受了建议,并追认了坂垣先前以他名义发出的作战命令,下令关东军全面投入作战。在“满铁”的协助下,他当晚就将关东军司令部移往沈阳,就近指挥。

在北大营遭遇攻击的同时,日军第二师团第二十九联队开始向沈阳城区进击,第二师团(又称仙台师团,二战时日本军队是按地域招募的,1931年4月从日本本土调来,适合寒冷地区作战)袭击沈阳的督军公署。他们遇到的抵抗很轻微。清晨6时30分,日军占领沈阳内城,控制了各政府机构、警察所和通讯设施。北宁路车站被占领,与关内的交通陷于中断。数十万沈阳市民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日本太阳旗。

与沈阳遭受同样不幸命运的还有南满铁路沿线的许多城市。P1-11

序言

1945年9月2日,是日本正式签定投降书的日子。中国对日作战最早,牺牲也最重,因而获得了在密苏里战舰上第一个签字的荣誉,9时10分,中国代表徐永昌上将(军令部长)在日本降书上签下胜利者的名字。那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对中国、对盟国,对整个世界的和平都意义深远。

在我印象中,那时留下的最好的一部书应该算是曹聚仁、舒宗侨两位先生编著的《中国抗战画史》了。这本由联合画报社于1947年出版的著作尚未受党派偏见的影响,它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图像资料,而且文笔活泼、结构谨严、观念公允,就一本综合性图文书而言,它的立论与视野至今仍然无法逾越。自此而后,一部完整的抗日战争史被割裂了,至今尚在修补但仍然未尝愈合。用台湾制作的记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与中央电视台刚刚播放的记录片《抗战》做一比较,就能够知道这之间认知的差別有多大了,对想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历史真相的观众,难免有怅然若失之感。毋须讳言,在这两部片子中,对战争中最重要的内容有着程度不同的遮蔽,虽然离抗战胜利已经60周年了,可1931年到1945年间发生的一切依旧是模糊不清甚至是被人为扭曲的。

随着年深日久,战争的残酷已经被淡忘,战争的实况已经模糊。日本人虽一直有所反省,但这个反省越来越变味,以致朝鲜、韩国、中国等受害国的国民和政府都觉得这个国家的忏悔言不由衷,不仅言不由衷,而且正在试图掩饰真相,甚至还有些人要证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合理性。为此,笼罩中日关系的气氛被冷

,却了。

抗战历史是我一直关注的。1985年我在南京大学开始撰写硕士论文的时候就选择了抗战前期国民政府的对日战略的课题。工作以后,研究断断续续,但没有完全中断,先后参与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复兴的枢纽》、《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等书的撰写,自己也出版过《绘画本抗日战争史》、《影像与断想:抗战回望》等书。

判定历史事件的历史价值常常需要深远的眼光,常常需要跳出事件本身而登高远望,我相信时间愈长,中日战争的非凡意义就会愈加凸现出来。因为放在世界史的角度来观察,第一次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定是中国国际地位沉沦的真正开始。第二次中日战争则是中国重新崛起和复兴的起点,就像本人也曾参加写作的一本抗日战争著作的书名所形容的,是“复兴的枢纽”。这次战争也是日本失去亚洲霸主地位而只能专心于经济发展的关键。

但两次战争有非常大的不同,第一次中日战争是围绕朝鲜的控制权而引发的,是一个传统农业帝国与新兴工业帝国的战争。战场局限于朝鲜半岛辽东一带。而第二次中日战争,使中国大部分精华地区变成了战场,中国是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战争时间更延续了14年之久,战争造成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都是第一次中日战争无从比拟的,而战争的结局对中国、对东亚和对世界的影响也同样是第一次中日战争无法比拟的,经历了这次战争的冼礼,沉睡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新生中华民族的所作所为不断震憾世界。

本书所谓“写真”一是想通过文字与图片对战争的概况作全景式的介绍,一是因为本书重心偏向照片,而照片即为“写真”。抗战照片的完整与清晰是至关重要的。但在这方面,我国一直留有严重的缺憾,长期以来,抗战照片既不完整,找到的也不够清晰。

如果论及所收集照片的质量,则首推台湾的徐宗懋先生。他寻找到的照片清晰度之高令人兴奋不已。2002年,我有幸与徐先生合作,他提供图片,而由我来撰文,写成了《影像与断想:抗战回望》。其中有些照片虽然已经在20世纪年代出版的抗战书籍中见到过,但质量并不如意,当重新面对徐先生提供的清晰逼真的画面,依旧带来心理上的震撼,毕竟文字与画面总有它们不同的审美韵味。

本书的意图是比较公允地反映1931年-1945年抗日战争的实况,除了中国的情况,对日本方面也予以相当的篇幅。这点也许算是本书与同类书有所不同的地方,这些内容相对集中于每年的年度大势中。

本书采用编年的结构,每年有一综合性的叙述,内容重点放在战争方面,但也不局限于战事本身,对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国际形势等也多有触及,目的是想让读者对战争以及围绕战争的社会氛围有个总体的印象。但抗战的历史内容庞杂,本书文字有限,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嫌。

1931年至1945年是本书的表现范围。中日战争绵延14年之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的两倍(1939年-1945年)。要表现这场战争是一件极复杂、琐碎而又敏感的王作。虽然全景式地描述这场战争,对每个研究过抗战的人都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但到现在为止,成功之作罕见。笔者编撰这部书只是想在这方面作一最浅显的尝试,自知离完善之境尚远。不过,笔者会不懈地向这个方向努力。表现抗战就得有抗战的毅力,坚持才能成功,这也是本人研究抗战历史中所得到的感悟。

后记

2005年8月24日,对我来说,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这天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三个节目我都有幸参与了,它们分别是大型纪录片《抗战》(策划与总撰稿)、《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史学统筹)与《艺术人生抗战特别节目——十个人和他们的十部作品》(撰稿)。此外,就是手头上的这本书也在这天修改完毕,欠的这笔文债好歹算是还了,当然代价是一个完整的暑假在忙碌中彻底报销。

书稿虽成,但还是留下颇多遗憾,毕竟本书是匆忙而成的,而最后修改定稿时,正好身在北京数月,手头缺乏参考书籍。在此之前,虽然图片早巳有收集,但文字却一直无暇顾及。去年以来,我一直在电视界与学术界间不停游走,有时颇因思维的过度跳跃而苦恼,也为时间的局促而犯愁。如果没有出版方的督促与耐心,没有他们的费神费力费时的协作,这部书是编写不出来的。我非常感谢齐物秋水图书公司总经理张明先生,因为他的策划并多次提出删改意见,本书才能够以现在这个面貌出现。

坦率地说,本书的价值在图片,而不完全在文字。对照片的重视还得回溯至十年前。那时我因朋友之荐,参与了《图片中国百年史》一书的编辑,主要负责1950年以前的一段。因为这一王作,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并接触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些照片能够将我们带入到历史的现场,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出版这本书的山东画报出版社后来为了更好地利用编辑这本画册所余下的照片,便有了《老照片》的创意。《老照片》问世以后,深受读者的喜爱,后来被评价为1997年出版界的最重要现象之一,直到今天,连续出版的该书仍然畅销不衰,读者群相当稳定。该书出版带来了图文书热,也使得老照片的价值受到世人与学界的关注,从此老照片的市场价便扶摇直上了,结果也使得我自己在为本书收集图片时多付了许多成本。

照片是历史研究中最原始、最直观的素材,而研究历史是我的爱好,也是职业。从小学三四年级,我就喜爱历史。考大学时,我的第一志愿就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直到现在仍然靠历史研究与教学为职业。在此,我衷心感谢我的恩师茅家琦教授和张宪文教授,是他们把我带进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领域,从此,我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就再也没有消退过。我自知学术上离两位先生的期待甚远,但正是这种无形的压力使我虽然时有散漫但并不敢长期懈怠。

最后,我要向我的妻子陈庆琳致谢。她的自身王作已经非常繁重,但在我逗留北京暂时无暇顾及家庭的时候,她一个人默默承担了所有的重担,而且还不断给我精神上的鼓励与慰籍,使我能够有灵感和精力完成此书。

李继锋

2008年元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沉沦到荣光(抗日战争全记录1931-1945)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继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33251
开本 16开
页数 4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6-64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5
170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