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作家的隐私(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关于我的笔名及其他》、《怀周劭》、《怀爱书之人金性尧》、《域外菊花传幽香》、《怀翻译家戴子钦》……本书收录了作者三十余篇散文,内容广泛而生动,从西洋歌剧到京剧,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到《庄子》《文选》之争,从《红楼梦》研究到《柳如是别传》的出版纪实,从E.M.福斯特到劳伦斯,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文人丰富有味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作者三十余篇散文,内容广泛而生动,从西洋歌剧到京剧,从《同学少年都不贱》到《庄子》《文选》之争,从《红楼梦》研究到《柳如是别传》的出版纪实,从E.M.福斯特到劳伦斯,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文人丰富有味的精神世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书评极富个人特色,他不同于国内外一般的职业评书家,他写的书评时时与散文合流,脱离了书评常有的框架,字里行间洋溢着他个人内心的冲动,而他深厚的学养又使得他评析指陈得当,因此他的书评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令人信服。

目录

前言

读《清园谈话录》

京剧与西洋歌剧——读《清园谈话录》续

红学与莎士比亚

书斋中的手泽

书缘:一个外国作家的书房

读闲寂及昭苏日记书感

向钢琴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依姆致敬

大提琴家罗斯托维奇之死

读邱吉尔·罗素·奥威尔

作家的隐私

劳伦斯被遗忘的杰作:《大海与萨丁岛》

《庄子》《文选》之争

读书不求甚解

《儒林外史》新主题

施蛰存《游踪》序

《乱花漫拈》序

文化趋向当在图书出版之先——读陈思和讲稿的一点商榷

张爱玲:近代文学造成焦虑的影响者

解读《同学少年都不贱》

评《英国情人》

《手机》引发的思考

太后下嫁与电视剧《孝庄秘史》

小说与读小说的艺术——解读E.M.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

初刊本《柳如是别传》出版纪实

附录:陈寅恪文集出版经过(节略)

俞平老的暮年生涯

关于我的笔名及其他

怀周劭

怀爱书之人金性尧

域外菊花传幽香

怀翻译家戴子钦

悼元化——精诚所至的思想者

后记

试读章节

关于《旧式地主》

作者引别林斯基论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段话,意谓莎士比亚让他笔下这对恋人在年轻时双双意外死去,是值得称许的处理。别林斯基说难以想象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活到老,那时还有什么幸福爱情可言。别林斯基于莎士比亚戏剧时有独到的见解,片言可观,而有异于英国的莎评。这篇谈论令我极为感动的是作者因别林斯基此语转而讲述他旧时读果戈理的短篇小说《旧式地主》,和此次重又取出细读的不同感觉,《旧式地主》中果戈理所描写的这对老夫妻的生活情景,使作者感到异常沉闷、枯燥、庸俗。但小说中部却出现了转折点,一个年轻人在恋人死亡未久重又再娶,全然忘记了痛苦,这恰恰与小说家笔下所写的那对老年夫妇老而情爱弥笃形成强烈对比,更有甚者果戈理以第一人称于数年后再访已丧偶的老人,发现老人全然失去灵活的躯体却依然一如既往想念着产故的妻子。《谈话录》写重读此一情景时就像有巨大的隐情揪住了他的心。如此剧烈的情感的震动,可以说凡读作者文集者所从未见过的。学者、读书人思维的运作是坦然无保留的,唯情感多内敛,像这样一种情感的大爆发应该是精诚所至而坦然地吐露了内心的世界。此文之可贵和感人之深正在此。这也就是如歌德对话录译者周学普所说,因直接触及感情而导致谈话者披露其内心深处的世界。我愿没有读过这一段文字的读者都一读此文,因为它是极令人感动的。

关于《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我错过了通读全书的机会。只是惊异地留下小说开篇那段以乐圣贝多芬为模型的描写,这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篇章。我深知《谈话录》的作者爱读这部小说,未料在近期《谈话录》与友人谈论此书时,不仅对小说情节记忆如此纯熟,而且又有异于昔年初读时的新的感想,这后一点正是我所期待的,故深以为喜。人们都知道对于经典不论是文学或哲学的大师不唯有赞美,同时也还有阅读者读后的认同和相异的看法。作者说:“这次重读,我发现罗兰用了一种特殊的笔法来写这部书。有些地方我不太喜欢,因为太理论化了。”我从英国作家E.M.福斯特文集中看到论罗曼·罗兰有相似的看法,福斯特以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开篇写得最好,而后半部则平凡沉闷,风格也松散。甚至罗兰自以为警策的语言实际上却近似于新闻报道式的文体。罗兰是一个近于狂热的崇拜者,他写的贝多芬是神化了的贝多芬,所以他不能欣赏勃拉姆斯的音乐。可是罗兰所显示的才华和对于理想的追求,谁认同他就会成为他的崇拜者。这就是《谈话录》所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在中国青年中曾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罗兰的文学地位高于巴尔扎克甚或普鲁斯特,巴尔扎克的书是被翻译过来最多的,一个原因是罗兰所具有的感召力是巴尔扎克所不具备的,而我们两个时代的年轻人所渴求的正是罗曼·罗兰书中所能给予的:远见、勇气和对理想的追求。

时光流逝,曾被人们视为经典的书今天已被另类书取代了。不知《谈话录》作者旧事重提亦有见于此否。经典难道不再是永恒的经典了?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还有那许多中国的和西洋的经典宝藏,与我们一起面临着一个动荡的世界,新兴的事物在不断涌现,若果连经典都会被唾弃,那就必然会让人想起罗曼·罗兰,因为他正是一个理想和崇高精神的捍卫者。

《李尔王》与《长生殿》

《谈话录》作者与朋友谈话时说,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与洪舁的《长生殿》就其帝王在丧失权力之后所经历的蜕变过程,有其可对比性。作者有专文论此,但《谈话录》语焉未详。《李尔王》故事来源多种,有形之于诗歌,更有已编成上演的剧本,严格意义上说它不是历史剧。而《长生殿》是十足的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戏剧。《长生殿》既有白氏《长恨歌》以及陈鸿《长恨歌传》在前,它的艺术框架应当说是已定型了的。就此说《长生殿》是一部歌颂爱情剧并无不当。《李尔王》取材来源虽有历史因素,但剧情演变至最后,即悲剧达到顶点时,此时的李尔王,他的所谓蜕变已不再是帝王,而是赤条条的一个个人了。此中还需详细诠释。反之李隆基从皇权丧失至其被尊为太上皇一直感受着沉重的政治压力。这是洪异所没有触及的题材。肃宗天宝十五年七月于灵武即位,八月使至始得知即位事,这即使不是政变,至少在政治合法性上也是有问题的。乱平李隆基回长安后,再度移居西内甘露殿,进一步处于幽禁状态,左右亲信也贬逐殆尽。所以李隆基在这个所谓蜕变过程中不止只是想念贵妃而已,他所受的政治压力是《长生殿》剧本中遮掩了的。过不在洪氏,因为前人诗歌已完成了的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是后来作者必须承受的。此外《长生殿》只能写爱情剧而不能成为悲剧,原因也在于悲剧对于作为艺术载体的昆曲,是它所无法承受的。所以称《长生殿》是爱情剧是不错的,唐人诗歌咏先世及当时略无隐避,以至涉及宫闱者也直言不讳,就这一点说《长生殿》尚不及唐人诗歌做到婉而微讽。这样,以我的浅见,《长生殿》宜于演折子戏,演全出并未能显示作为一部伟大歌剧所应有的气派。《李尔王》的情况全然不同。批评家说老李尔王是在暴风雨中退出舞台的。李尔王获得新生是在和coRdelia会合时。他的疯狂标志着作为王者的独裁专横的结束。最后他是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而获得再生。但批评家说这一再生就像一次痛楚的阵痛过程。所有这些可供对比的蜕变迹象,在《长生殿》中都无法找到。作为一个艺术家,洪异只是无法超越他的时代。没有读到元化所说已写成的长文,而且我也更多地就《李尔王》这方面着想,此外我也怀有偏见地认为昆曲的文体过于柔弱,不适宜于搬演巨大的题材。这些都待读作者长文后再思考。P2-7

序言

2002年和2005年我先后出了两本书《清华园感旧录》和《听音小札》。这些年又积累了约十多万字,现在编人本集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书名“作家的隐私”,应略作说明。文见本书第52面。文字的来源,是由英国诗人w.H_奥登的一文引起的。奥登在英国诗人A.E.豪斯曼书信集中看到其中一部分函札已被收信者的遗孀烧毁了,因为内容涉及隐私。对此奥登大加赞赏,因为在他看来作家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他的艺术,而不是生活中事。换言之,奥登是反对炒作作家的隐私的。我的文字正是本着奥登的原文而加以发挥,我期待着读者会喜欢这篇短文,读者若看着书名而产生误解,只要读着本文,误解自然会消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崛起了一批有才华的年青诗人,奥登是其中之一,由于伍尔芙夫人外甥的推介,伍尔芙夫人认识了他们,但她并不太欣赏,其中惟有对奥登无微词。

我写书评,也写随笔,不同于西方那种职业书评家,他们就如大报的音乐评论家一样,具有专业知识,熟悉行界之内的情况,同时又必然有他们个人的涵养和爱好,不然文章就不生动。在我写书评有时会变成与散文合流,脱离了书评的框架,若果自觉满意的话,会是尚可读的优美散文。这就是与西方有些杂志上只用数十百字概括一本新书的那种书评不可同日而语。一部新书出版促使你写一篇评论,我的感觉是这里有一种内心的冲动,在各个场合各个人表现并不相同,上世纪三十年代,叶公超先生为叶芝的《牛津现代英诗选》写的书评就是一个此中懂行人写的书评,所以评析指陈得当,使读者感受到书评作为文章本身对待也极有可读性,具有一种蒯读的愉悦。可是对于一本新著,书评有时是起不了褒或贬的作用。换言之,书本的价值是自在的。

在以下分成若干组的文字,其中第一组散文随笔如《清园谈话录》其实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的借他人书抒发自己胸臆,绝不同于西方职业书评家的书评。在这组里文字内容包含也至广泛,有谈京剧、西洋歌剧、音乐,还有更多是谈一些手头所能找到的西方文集论著而引发的感想,严格地说,读者若当作散文随笔看待就更可喜了。

第二组是小说书评。主要是评几位当代女作家的小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着重的是探讨小说的艺术。此外我还认为张爱玲造成的焦虑影响在一些女小说家中是深远的,因此这一组的第一篇就是探讨这一问题。在这一组里我特别加上一篇约四千字对英国E.M.福斯特小说《霍华德庄园》的全面分析一文,这是一部从概念出发的长篇杰作,小说结构严密,我试图阐释情感在小说并非无逻辑可循的。一些小说的失败,就由于违背了情感也有其逻辑可循这一规律。

第三组是我自认为包括两篇重点文字,每篇约四千字。第一篇是《初刊本(柳如是别传)出版纪实》,此文近期已在《文汇报·学林》上批载,引来一些反响,此次重刊意在对陈先生著述出版作一些补充说明,此外我强调知人论世这一古训,即阐明陈先生著作得以流传后世,事关此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故务求准确,后世可作为信史信赖。但不读其书如何能做到知人论世,这就是我在拙文《纪实》中所企图解释的观点。这一组的另一篇重点文《俞平老的暮年生涯》,文亦约长四千字。把俞先生看作“五四”过来的新文学家或者仅仅是大学的语文教授都不足以知俞先生,所谓暮年生涯准确地说是抗战开始,亦即当他滞留北京未随校南下这一特殊时期,从《暮年尚娱》(与叶圣陶通信集)及《全集》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我发觉俞先生此时期酝酿着一种缜密的思想,而不同于他早年所常作的天马行空式的漫想,质言之这正如俞先生论清诗人吴梅村时所说吴之降清是在用夷变夏,所以此时期所作皆不出此一思想范畴。拙文正想针对此试作解读,但由于解读本身亦存在晦涩含糊之处,所以文后再加跋语,作为解读的解读。这样或者能对俞先生暮年思想有一客观的了解。

最后一组文章都是追怀亡故友人,语云寿者多辱,我只是比若干位生平友好或昔年同窗多活了几年,所以这些短文是充满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之情。平生最爱玉溪生诗的我,每读其《哭刘■》诗中“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书指讣书)这样的诗句,老年的心怀便抑抑不乐。这一组所以编入或者也只供后人翻阅吧。

鲲西2007年7月31日

后记

本书承陆灏、王为松二君大力支持得以出版,上海书店并慨然承诺收入一套书巾,责编杨英姿小姐又对书稿重加增汀,使之出色小少,以上谨在此表示我的谢意。

集中书评俱见刊于《文汇读书周报》,《周报》如此慷慨地让我在他们的园地上发表这些义学,令我不仅感激,亦感尢限荣幸。余文散见于《笔会》、《悦渎》及《文汇报》学林版。

对于书的耽爱,对于这个世界和一切身外物的关注,这是构成了我不缀地从事撰写的主要动力,但歌德却说孤独是不好的,独自工作是尤其不好。若要做成什么,是很需要同情和刺激的。这样与朋友相处,所关注的以及境界尽管不同,但我想却起了相互切磋的作用,不是也等于歌德所着重说的同情和刺激吗?尤其与年青一代有同好者相处,其所带来的时代的气息,对于已衰朽如我一辈人者不是更有益和可喜吗。所以这本小书应当是送给有同好的年青友人更恰当。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集中文字都写于近年,亦即改革开放之后,因此对于这之前时期的情况不甚了解,明显的一例是关于海陈撰论《再生缘》一文,此文初刊于《中华文史论丛》复刊号,当时主编者全不知上世纪六十年代尚有一段风波,其详情近人已有专文详述。附记于此以供读者参考。

鲲西

2008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作家的隐私(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鲲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9841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6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1
13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2: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