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北京颐和园/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丛书》历时数年,图文并茂,堪称最权威、最全面的古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的图解著作。兼具了科技与文化艺术之所长,好像在学术和科普读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

整本书犹如一场颐和园的时光之旅,皇家建造的故事,诗词歌赋下的赞叹,帝后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每个局部景观的典故,亦是细致着墨,娓娓道来。精致的版面设计,典雅的文字,细细品味,唇齿留香。

内容推荐

作者在中国古典园林史领域浸淫多年,又曾赴国外做访问学者,对于古建筑的文化传承,投入感情甚深,因此著述本书,实乃心血之作。

全书在大历史兴衰的语境之下,阐释了北京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有着厚重的人文浓度,又不失恣意挥洒的表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身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整体山水构架、建筑布局与庭园的风光,以及造园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间的盛世风华,洋溢在字里行间,甚至于乾隆对于西湖胜景的偏爱,对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对造园的出尔反尔,都被亦庄亦谐地笔调,细致地摹写下来,兴致盎然。然而笔锋陡转,历史兴衰,清漪园的奢华胜景,顷刻间在兵焚战火中化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叹。

下篇包括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以及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及至现今的名胜景区。自从家国危难之际,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便背负了过于沉重的意义,湖光山色、亭台楼阁,再不复单纯的自然与艺术之美,砖石土木亦散发着历史的人文味道。

整本书犹如一场颐和园的时光之旅,皇家建造的故事,诗词歌赋下的赞叹,帝后的生活方式,甚至于每个局部景观的典故,亦是细致着墨,娓娓道来。精致的版面设计,典雅的文字,细细品味,唇齿留香。

目录

楔子:颐和园概貌

上篇:清漪篇

 壹 清漪园的建造过程与历史背景

乾隆上谕

  瓮山西湖

  清漪园记

  筑园动机

  宏大工程

 贰 清漪园的整体山水架构

  西湖情结

  湖山改造

  西堤六桥

  钱塘余韵

  衔山抱水

 叁 清漪园宫廷区与前山建筑

  勤政乐寿

  悠悠长廊

  大报恩寺

  高阁耸立

  琉璃世界

  画中畅游

 肆 清漪园的前湖与后山后河风光

  昆明湖上

  海上仙山

  曲溪通幽

  后山小景

  水街集市

  须弥灵境

  七彩宝塔

 伍 清漪园的造园意境

  移天缩地

  假山堆叠

  巍巍城关

  花木栽培

  外围借景

  象征寓意

  水陆游线

下篇:颐和篇

 陆 颐和园重建过程与历史背景

  御苑沧桑

  万寿献礼

  恢复改建

  巧匠杰构

  戊戌庚子

 柒 颐和园的帝后生活空间

  仁寿大殿

  玉澜宜芸

  太后寝宫

  等级差异

  大小戏楼

 捌 颐和园的名胜景区

  景福益寿

  金殿排云

  明湖滉漾

  清晏石舫

  小园谐趣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插图目录

试读章节

清漪园记

清朝的皇帝虽然是满族人,却大多拥有两个相当高雅的爱好:一个是游赏园林;另一个是写诗作文。这两点恰好与前朝的大明天子们形成很鲜明的对比,因为明代的多数皇帝都喜欢长年累月足不出户地躲在深宫中,无心于泉石风光,并且普遍对文学缺乏兴趣。

清代皇帝兴建园林苑囿和热衷文学创作的传统都是从康熙帝开始的。康熙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了不起的皇帝,年纪轻轻就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统一西藏,同时又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开启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新时代。康熙中叶,天下逐渐安定,康熙帝开始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和玉泉山分别修建行宫花园,随后又利用明代外戚的清华园旧址修建了大型离宫畅春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热河修筑避暑山庄。同时很多王公大臣也纷纷在畅春园周围营建自己的别墅园林,例如雍正帝继位前的封爵是雍亲王,他的西郊花园名叫圆明园,就位于畅春园的北面。等雍正帝正式登上皇位后,就把这座圆明园大肆扩建,形成了一座新的大型离宫,而且长期在此处理政务和居住生活。康熙帝和雍正帝都有诗文集传世,其中有很大的篇幅都在描绘这些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

乾隆帝完全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爱好园林与文学的传统。一方面,康熙、雍正两朝开创的所有皇家园林都在乾隆时期得到新的扩建和改建:畅春园整修之后改为太后专用行宫,香山行宫扩建为静宜园,玉泉山行宫扩建为静明园,避暑山庄增添了新的三十六景,圆明园中插建了许多新的景区。另一方面,乾隆帝又在圆明园周围新开辟了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春熙院等四座附属花园,并利用其他旧园基址改建乐善园、泉宗庙等园林。乾隆初年的时候北京西北郊已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皇家园林体系,蔚为大观。

乾隆帝对文学的兴趣丝毫不亚于他对园林的喜好,他身后留下的《高宗御制诗集》和《高宗御制文集》卷帙浩繁,字数远远超出其他清代皇帝诗文作品的总和。有学者统计过,他一生写的诗就有四万首之多,也超过了《全唐诗》所收诗篇的总量。同样,这些诗文中有一大半都以皇家园林为主题,表明清帝的文学爱好其实与园林爱好是密切相关的。

除了书法和文学,乾隆帝对绘画也颇为喜爱,并且能够亲自挥毫作画(图1-04)。长期的艺术熏陶使得皇帝具备了很高的园林鉴赏能力,也成为乾隆时期皇家园林鼎盛的重要原因。

在乾隆帝洋洋洒洒的无数宸翰御笔之中,有两篇关于园林的文章比较有意思,很值得对照着读一读。

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初步完成了圆明园的扩建工程,亲自确定了“圆明园四十景”的名称,志得意满之余,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之所以叫“后记”是因为他父亲雍正帝以前已经写过一篇《圆明园记》),夸耀圆明园规模宏敞、丘壑幽深、草木清佳、楼殿巍峨,实在已经达到皇家园林的极致境界。更重要的是,乾隆帝在文章中声明自己从此之后就不再修建新的御苑了,同时也告诫后世子孙应该满足于已有的这份遗产而不要再耗费民力另建其他园林。想必当年这篇宏文颁布之后一定引起了热烈的喝彩,朝野上下无不称颂皇上圣明,体恤民力。

可是仅仅过去六年光景,新的园林工程又启动了,而且是在灾害频发的时期。乾隆帝虽然贵为天子,一言九鼎,但这种明目张胆的出尔反尔、自打耳光的行为到底也有些不大光彩。于是,等到万寿山工程接近完工的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帝又精心炮制出一篇《万寿山清漪园记》,在文章中为自己作了辩白,说自己对昆明湖进行开挖整治主要是为了“治水”,进一步完善西北郊的水系,等到工程告竣后发现“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之点缀乎”?意思是说这里的湖山风光实在太美了,因此忍不住要建点亭台楼阁点缀一下。在此乾隆帝把违背诺言的原因归结于“全是风景惹的祸”,大概自己也觉得难以自圆其说,只好反问解嘲说:“难道这样就不算食言了吗?说是因为治水,可是又有谁信啊?”强词夺理之余,乾隆帝毕竟还是承认这次举动与自己以前的言论有所违背,不能不有愧于心,于是又郑重声明这座新园林的经费都出自“内帑”,也就是皇帝的内库私房钱,所有的工匠差役的工资也都从内库开销,没有动用国库资金,更没有征召徭役;同时还说新园林的建筑朴素,花钱不多。似乎如此一来,并没有耗费多少民力,不算过分之举。文章最后还不忘强调一句,说自己每次来新园游玩都只是玩上午半天,中午就回,从来不在此住宿,暗示君主不会因为留恋湖山美景而玩物丧志,以此望臣民们能够谅解他。P12-15

序言

2008年年初,我们总算和清华大学完成了谈判,召开了一个小小的新闻发布会。面对一脸茫然的记者和不着边际的提问,我心里想,和清华大学的这项合作,真是很有必要。

在“大国”、“崛起”甚嚣尘上的背后,中国人不乏智慧、不乏决心、不乏激情,甚至不乏财力。但关键的是,我们缺少一点“独立性”,不论是我们的“产品”,还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独立性”,就不会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连“识别”都无法建立。

我们最独特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文化了。学术界有一句话:“建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梁先生说得稍客气一些:“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当然我是在“断章取义”,把逗号改成了句号。这句话的结尾是:“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

我们的初衷,是想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一点事情。通过专家给大众写书的方式,使中国古建筑知识得以普及和传承。当我们开始行动时,由我们自己的无知产生了两个惊奇:一是在这片天地里,有这么多的前辈和新秀在努力和富有成果地工作着;二是这个领域的研究经费是如此的窘迫,令我们瞠目结舌。

希望“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贡献一点力量;能让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前辈、新秀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多的宣扬;能为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建筑提供一点工具:能为我们的“独立性”添砖加瓦。

王群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9年1月1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避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干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以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以客观的学术调查与研究唤醒社会,助长保存趋势,即使破坏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渐减杀。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这是珍护我国可贵文物的一种神圣义务。

——梁思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北京颐和园/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贾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197737
开本 16开
页数 3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8.73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