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触摸教育/京师教育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张圣华,曾组织全国城市教师阅读状况大型调查并主持“重读陶行知”活动,使全国阅读陶行知人数大增。《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把童年储藏起来》《让九亿农民捧起书本》《大宋的话语权》等文章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主编《陶行知名篇精选》《大师背影书系》《教育寻根丛书》。其中,《陶行知名篇精选》和《教育寻根丛书》中的《过去的教师》为近年畅销书。本书以教育随笔的形式,主要讲述了他对教育的一些触摸与思考。

内容推荐

让我们为教育这条船喊喊号子吧!这条船承载了太多的东西,教育是件如履薄冰的事,稍有不慎就有心灵受伤,请用心触摸教育,摸到她的脉,才会懂她的心。本书以教育随笔的形式,主要讲述了他对教育的一些触摸与思考。

目录

教育快评

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

教育回头看的理由

警惕有人在戏弄教育

不准感动

关于“问”的纠缠

你凭什么做教师

空洞是一种危险

劝读与自读

爬坡式阅读: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冲击

引进谨防水土不服

对教育的理解就像淘金

“特级”教师真的好品牌

推荐图书的正道

如何解“作文之难”?

深度观察

今天怎样设计“成长书单”

把童年储藏起来

仰望与断想:在大师背影之外的地方

我们迷路了吗?

基层教育研究者的心灵世界

语文课:我们能否从教材中“突围”?

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

没有不会作文的孩子

凡有所学 皆成性格——关于语文课文的选法

呼唤个性化作文的时代潮流——《新作文》主编赵学文谈作文的重新定位问题

同学少年时正当御风云——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引发大学生人生观讨论

9天,看见的是另外一个民族的眼睛——第三次中国高中生访日代表团访日侧记

当代急唤阳光作品——一份调查表引发思考

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大面积空白

“教师专业素养基本书架”

为教师读专业素养图书找门道

与名家对话

谁在启发教育思考——访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所广

在怎样的尺度下诊断课堂?——访杨九俊先生

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到底什么样——访《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丛书主编

教育创新先要有新理念

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教育的思想支撑——访《外国教育家评传》编委、第四卷主编单中惠教授

这门课程该来得再早点——美国库克大学副校长、《生涯规划》著者黄天中先生

参与式教师培训:旨在造血——访西北师范大学吕世虎教授

在爱心之上构建民主精神

让孩子过一种更有诗意的生活——关于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的对话

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访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庆本教授

马克思从“天上”回到“人间”——杨耕教授谈《马克思传》

以坚硬的笔写出百年巨痛——访《台湾风云》作者阎延文

培养中国读书人口

一只半翅膀的低空飞行——2006年度教师用书出版发行盘点

教师用书选题空白与2006年度期待

在惊喜与遗憾中蹒跚成长

教材租型问题变得越来越酸

什么是真正的科普状态

怎样在中国培育一个巨大的图书市场——广东图书市场考察记

作文类期刊今朝“变脸”

“老夫子”唐装西裤闯内地,孩子们是否买账?

人物特写

刘让贤:扎根青藏高原的教育坚守者

正在走远的东史郎

附一 地震时期教育特别报道

我们受灾了,但我们更有力量了——绵阳教育救灾突击队纪事

我怕误了孩子们的高考——东汽中学教导处负责人王成杰的心事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绵阳九州体育馆北川教师安置点纪事

老师,请给自己一个悲伤的机会

附二 人文追问

大宋的话语权

“朕且退矣”:大宋皇帝的“内禅”绝招

以假治国

对中医进行文化拯救

国医大师张灿王甲眼中的中医振兴大道

在家乡的梨枝上摇

我的导师滕咸惠先生

红桃K

欧洲行随想

试读章节

你凭什么做教师

师范类院校毕业后,似乎天经地义就有了教师从业的资格。似乎做了很多年的教师,就已经掌握了做教师的真谛和窍门。但这其实很冒险。对于你手下的几十名孩子来说,这一点都不是危言耸听。

因为单单靠在师范院校有限的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年轻人的热情,来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单凭做了多少年教师的经验而确定一个人做教师的水平也是逻辑不严密的。

教师的资格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此,笔者缺乏笔力尽述。但情势紧迫,只好先说两个想明白了的问题。首先,让我们先自问:作为教师,你已读了哪些经典教育理论著作?对于世界教育史上的大事和著名教育家你了解多少?对于刚刚产生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你了解多少?如果您的答案都是“NO”,那您可以考虑从事别的职业了;其次,您每天或每周、或每月、或每季度写过教学论文或教育教学随笔没有?如果没有,我们求其次:您能每天或每周或每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吗?如果您的回答还是“NO”,就要劝您勇敢地面对教师以外的新职业了,您可能真没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

因为,您的教育行为有可能太盲目,行为的思想支撑太模糊。而且您严重缺少反思精神,这是最致命的。教师天生就是个反思性职业,没有反思习惯,正如上战场没有带枪的习惯一样危险。您每天的行为含有太多冒险的成分。或曰:我班里学生的成绩高。这可能对于教育外行来说是有说服力的,但教育内行有理由怀疑你的学生高分低能,怀疑你的学生在强大的考试压力下的心理是否健康,怀疑你的学生用青春期的身体健康换来了高分。

别忘了,对于一名学生来说,教育是不能推倒重来的。任何教育的痕迹将不可避免地留在孩子身上。

空洞是一种危险

教师的精神状态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广大学生所必须天天面临的一张脸,一颗心。

意味着孩子们精神成长过程中的参照系和精神构件。

如果教师的心天天饱满,天天灿烂,这将成为学生们终身的美好记忆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或曰:即使我心情不好,面对学生时也要笑容满面。很好,必须这么做。但一次可,两次可,这种面具状态能保持多久呢?其实很容易就会露出本来面目。所以我们不鼓励教师在学生面前表演肤浅的快乐,而是真诚地传递快乐——用心传递快乐。

这其实是要求教师要有成功的人生,至少要有积极的人生哲学。对各种人生问题应有较为深入的思考;必须有健康的心灵,必须有饱满的精神世界,必须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既为人师,必有高境界。这不仅是理想,而且是现实的要求。

达到这一理想境界的途径是阅事与读书。

所谓阅事,就是要有一颗积极探求之心,敢于尝试,敢于做一做,尽量丰富历世和做事的经验,丰富感觉,积累思考。

但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更易实现的途径是读书。读书本该是教师重要的生活状态。

古今中外的人,所思考的人生问题是相通的。读书的时候,其实是在寻找问题和目标,寻找知音或向导。你可以与千年前的哲人沟通,也可以得到万里之遥的思想者的启发。人类的精神史是一条河,不读书的人难免游离于这条河之外,成为空洞的人。空洞的人的精神之河是干枯的,正像一张呆板的脸。  教师无论读多少专业书,也代替不了读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书,对人生、对生活的探索似乎该是教师的必修课。

教师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除了在学校里教授学生知识,还承担着社会精神世界的构建责任。其实,教授学生的过程,就是在构建社会、影响社会。所以,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都需要进行公共阅读。哲学、历史、社会学等领域,不只是供本领域学术研究所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应在这些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和学养。也许这样,心灵之泉才不会枯竭,精神世界才不会空洞。这样面对学生时,学生才是安全的。更进一步说,教师是社会道德体系的一道不可缺少的防线。教师以其人格魅力,熏陶着孩子们,这才是德育的主干道。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很多教育问题并不是教育技术问题,而是教师的人格问题。抛却人格的构建而功利地追逐类似于教学法、教学策略等技术手段,始终不可能接触教育的本质。教师这种人格的形成,要靠长期的书香浸泡和自我探求。

我们的社会在苛求着教师,一方面人们把社会理想的实现寄托于学校和教师,另一方面人们非常担心孩子们未出校门就已是社会的问题,学校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社会问题的源头。所以教师应是完美的。

可是,教师也是普通人,与大家一样承担着社会的诸多压力和烦恼,甚至更多。这与社会对教师人格必然的高要求所存在的差距,成为教育问题的一大疑难。然而弥补这一差距的手段显得很苍白。读书,也许是弥补这一差距的最有效的办法。整个社会应有计划为教师读书创造条件,让教师成为职业读书人,成为职业思考者,成为下一代精神成长的路标。

而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天天冒险:冒着不小心就会伤害学生的危险(问题是,如果境界不到,即使小心谨慎,也难免伤害孩子的心灵)。而减少这种冒险的办法就是读书和思考。

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是理性基础上的激情。教师的激情是一把神奇的火炬,点燃心灵、唤醒智慧。这种激情将植入孩子们的人格中而影响着社会。教师是个发现者,要随时准备发现孩子们的个性、变化和闪光点。这些发现则需要激情。而读书是这份激情源源不断的营养。

对于教师来说,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超越个人,汲取他人的智慧。只有博览群书,才会让教师超越个人和校园的局限。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当读书成为生活,才具备当教师的资格。P11-13

序言

说起来,我是老教育了。

1984年就开始教高中一年级语文,一直教到高三。那时,学生差不多与我同龄。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真的不会当老师,而且与为人师表差得太远,说我误人子弟也不过分。好在我教得班里的学生语文高考成绩并不比别的班差。这使我有了块“遮羞布”。

我终究还是没有在教育中浮出头来,转眼就是20多年了。现在还在为教育着急上火。

在中国教育报也已经16年了。这里体制宽宏,不难为人才,想走就走。剩下我这样的,肝火越来越旺,白发越来越多,声音早已嘶哑,眼神也越来越不对劲儿。

翻看十年来的教育报合订本,吃惊地发现,有那么多话题多年来是重复的,新鲜的东西并不多。这让我感到有些悲凉。不知道这些年来,自己在忙什么。

这样想着,觉得这么多年来被绑架了。被教育绑架了。被押着转圈。

当听到有家长咬牙切齿骂教育时,我的脸就发烧,仿佛被骂的是我。又安慰自己:级别不够,别揽骂。但,当每天见女儿哈欠连天还在写作业时,我也想骂谁。我最担心女儿误了健康。

这么多年,自己嘶哑着嗓子,毫无章法地为教育喊着。细听听回音,是那么微弱;回头看看,足迹也不太清晰。我又安慰自己:在教育这条大船上,除了喊喊号子,自己徒手又能做什么呢。

好在,我2000年带领一批同志,创办了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大力倡导师生读书。第二年就与好友联动,策划了“全国教师阅读状况调查”和报道活动,这是近十年来影响最大的教师阅读状况调查,所得数据被反复引用;数年来,《读书周刊》培养了一大批书虫;连年的“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评选活动,使《读书周刊》成为中国教育界重要的读书引导平台。这也算是参与改造教育了。自己也因此研究出版,调研读书状态,混迹于文化人中。

也正因为主编《读书周刊》,阅读范围大大拓宽,补上了多年的阅读亏空。不幸的是,自己懒于记忆,边读边忘。反正陶渊明都“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得允许我忘吧?这样混下来,自己的阅读逐渐集中于教育、历史、中医,文章也就杂起来,好像什么都懂似的。怪不得有年轻人说我“胆子大,什么题材都敢写”。我就使劲理解:这是夸我呢!

倒是真有一点,可以吹吹牛,我怂恿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教师读物,尤其一批古今中外经典教育著作的普及版,竟然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最近主编的《大师背影书系》《教育寻根丛书》也陆续面世。我鼓吹在教育精神上,要续脉与近现代的教育大师们,如陶行知、夏丐尊、朱自清、丰子恺、叶圣陶等,主张教育回头看以疗救教育多动症。当然,这还是为了有效的教育现代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触摸教育/京师教育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圣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098880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52-53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7: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