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
内容
编辑推荐

当个好医生和培养好医生,是吴阶平院士一生的追求,是他全部活动的主线。1987年他在接受北京医科大学颁发的首届“伯乐奖”荣誉证书时说:“我平生获得奖励不止一项,但我最重视北京医科大学授予我的‘伯乐奖’,因为这涉及培养下一代的问题。”董炳琨先生创作的《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介绍了他成为一个好医生成长史,希望她对追求“好医生”目标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有所帮助。

本书尤其适合青年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医疗行政工作的管理干部作励志类读物。

内容推荐

《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是作者应吴阶平院士邀请,为其所做的一个终生评价。作者董炳琨先生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二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间一直携手管理院校工作,是工作和生活中的挚友。

《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以吴阶平院士的一生为主线,简要、实在、深刻地描述了吴老所经历的一个在新旧社会交替、复杂的政治环境中,逐渐成为一名好医生、好领导的生存成长史,真实再现了吴老的家庭生活、学习成才、协和学习、在中央保健局工作等。尤其适合青年医务工作者和从事医疗行政工作的管理干部作励志类读物。

目录

第一章 反映时代特征的传统文化教育

半殖民地时期的封建大家庭

父亲的教育和影响

第二章 学习与成长

学习跟着兴趣走

向自觉学习转变

深入探索学习的规律性

第三章 一切源于“有准备的头脑”

投身医学,进入协和

巧遇“伯乐”,出国深造

丹心游子,归国逢时

走上领导岗位,进入高层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第四章 不懈追求的一生

追求光明

追求和谐

追求完美

试读章节

要把大家团结好,就必须有谦让精神,不能自以为是。他说,如果你要过独木桥,对面也有个人要过来,你要说不服对方让你先走,就让对方先过来,然后你再过去,千万不要两人在桥中间争执,那样就会一齐掉到河里。他说轻易不要发火,以势压人,更不能用言语激怒别人,如“你敢把我怎样”,“你敢打我”,这样就会引发严重后果。要讲忍让,“忍”字头上一把刀,“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尊重别人,体谅别人,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

父亲的这些团结待人之道,显然是继承了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当然这种继承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批判性的继承。他设计建筑的常州宅院大门。的对联,写的是“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延陵是常州古称,对联的含意是指延陵季子兄弟之间互相谦让王位的故事,大厅横匾写的是“循让厅”,也是谦恭礼让之意。可见谦恭礼让以求团结,既是他父亲为人处世之道,也已成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风”,这对幼年的吴阶平的影响是很大的。

2.强调思考

父亲很重视思考,认为做一件事要弄清来龙去脉,不能轻易作决定。他认为选择终生职业尤要慎重,他根据20世纪初自己的体验,告诉子女们:一不能做官,官场腐败,要身败名裂;二不能从商,社会动荡,要倾家荡产;必须学技术、学本领,要靠真本事吃饭。学技术也要认真选择,他认为学理科、工科、建筑都不行,因为那时中国根本不能造机器,不能盖大房子,无用武之地,失业拘危险太大。最好的专业是学医,因为病人总是需要医生均。他首先说服已在中学当教师的大女儿的丈夫陈舜名和他的母亲,放弃已能挣钱的教师职位改为学医。学医就要到最好的医学院,于是陈舜名终于在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医生。接着他的4个儿子部走了这条路,而且都成为很有造诣的医学专家,再加上女儿、女婿中从医(药)的人数不少,形成了一个罕见的大医学世家。 父亲在许多具体事物上,体现了他的探索创新精神。对科学、新技术有浓厚的兴趣。例如他爱好书法,为节省磨墨时间,自己设计制造了个磨墨机,后来又逐步改进,将手摇改用小马达作动力的电动磨墨机。他酷爱摄影,购买各种新产品,还要自己洗印、放大,拍摄的艺术照片投稿摄影杂志,还得了奖。

他善于从整体分析形势,不仅喜欢吸收新鲜事物,而且经过认真周密思考后勇于实践。20世纪20年代我国工人每天要工作12~15小时,虽然政府已规定了八小时工作制,但厂主们认为那样会增加成本,不予执行,政府也不过问。当时身为纱厂厂长的吴敬仪,经过认真观察,细致研究,了解到工人心理和体力情况,力排众议,于民国19年在厂内推行八小时工作制,由两班倒改为三班倒。实行的结果是:劳动时间缩短了,工人工资没有降低,受到工人欢迎;由于劳动效率提高,产品成本反而下降了,向厂主解释后,厂主也满意。此举为中国之首创,杨家骆著《民国名人国鉴》曾有详细介绍。

还有一件事也给吴阶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个同乡实业家盛宣怀,辛亥革命之后不久,要将他在湖南的10万银元转到上海,但当时兵荒马乱,带现金很不安全,于是请吴阶平的父亲帮助想个稳妥办法。父亲分析形势后,他建议利用地区差价,将该款买成煤油,由水路运到上海。结果到上海后油价翻了几番,盛喜出望外,给吴10万元酬谢金。这就是后来在常州建筑吴家大院的资金来源。

父亲的勤于思考,善于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时度势、敢于突破、勇于实践的作风,影响了吴阶平的一生,他的所有成就与此都有密切关系。

3.强调认真负责

父亲对任何事情都是认真负责的,不管是工作上、生活上还是社会交往上都是如此,有些事情甚至有点过分。比如,他有几块金怀表,每天都要拿出来与收音机里的报时校对,准确度要求到秒。离家20米处有一邮筒,每天开筒两次,他准在开筒之前投递邮件。他强调与人约会,决不能让别人等他,总要提前到达。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守时习惯,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传给了子女。所以,吴阶平的认真负责精神和守时习惯,凡同他接触过的人都有深刻的印象。

4.强调教育

吴阶平的父亲非常重视对手女的教育,尤其重视教育效果。比如,上面所强调的团结、思考、认真负责,实际都是为了达到教育效果。他为了使儿子受到良好教育,利用了可能利用的各种机会。吴阶平幼年时,父亲给他请了厂里的留学生、工程师教英文、算术,并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机会与外国孩子一起玩耍,以便掌握准确的发音,更快的提高英语实用水平,这对吴阶平后来学医和参加国。际活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父亲在纱厂工作时曾在家中设私塾,要儿子学习四书五经,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吴阶平的为人处世和文化功底也有一定影响。中学时代在天津,父亲为他择校也费了一番苦心,开始选中了美以美教会办的天津汇文中学和英国人办的新学书院。后来发现新学书院要读圣经,没有中文课程,而且星期日要“做礼拜”,历史、地理都用英文教。因此便放弃了新书学院,千方百计的让他进人了当时教学水平很高的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读暑期学习班。直到进燕京大学读医预科,到北京协和医学院读医,也是父亲帮他做出的选择。P6-8

序言

2004年9月29日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刘玉刚同志电话,说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打算出一本《杰出的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画册,吴院长打算让我给他写一个文字材料,名为“吴阶平生平”。主要参考书就是邓立所著的《吴阶平传》。当天下午与正在市郊疗养的吴阶平院长通了电话,他说主要是给他写个终生评价,篇幅不限,以此文为主,画册或其他只是附件。当时我觉得困难很大,他说:“不困难就不找你了。”事后百思仍不得要领,故想再当面听听他的意见。次晨打电话时他正休息,请夫人高睿同志转告此意。10月6目派车把我接到宽沟(疗养地),交谈三个多小时,中心还是对他一生的评价问题,给我12篇他自己写的回忆材料作为素材,经我要求他同意再提供一篇从医科院退出后参与九三学社和人民代表大会工作中活动(主要是国际活动)的回忆材料。再次明确篇幅不限,时间不限。

吴阶平是我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在庆祝他从医60年出版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我曾著文表述。这次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当然很高兴,说明他对我的信任和器重,但任务的艰巨性,对我来说也是少有的。以我的能力和水平,要为这位国内外知名的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写出一个全面的、公正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来确实很难。况且当时《吴阶平文集》、《吴阶平传》、《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书已经出版,尤其《吴阶平传》对他的一生已有全面生动的介绍,其中包括评价内容。再写一本以评价为重点的东西难度就更大了,真有点“难于上青天”的味道。但任务是不能推托的,只有竭尽全力,认真阅读,苦思冥想,力求及格。大约用了两、三周时间的阅读和思考才开始动笔,四个多月勉强交了卷。直到2005年2月18日收到他13日写给我表示“完全同意”便条,才松了一口气。但我知道这不是高标准要求。归纳我写书稿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就是简要、实在、深刻、全面八个字。我想要能做到简而不漏,实而不僵,深而不玄,全而不锁,就可能体现出她的特色来。不知是否达到了这个要求,只能由未来的读者判定。

2007年9月题为《非凡足迹绚丽人生——吴阶平》的大型画册出版了,这个书稿未被采用。从此她就在我的书柜里躺了几年,除了为“吴阶平教育思想研究会”提供过参考外,没有起过任何作用。一个偶然机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刘德培院士谈及此事,得到他的大力支持给予出版是莫大之幸。根据撰此书稿的初衷,拟将书名改为《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当个好医生和培养好医生,是吴阶平一生的追求,是他全部活动的主线。1987年他在接受北京医科大学颁发的首届“伯乐奖”荣誉证书时说:“我平生获得奖励不止一项,但我最重视北京医科大学授予我的‘伯乐奖’,因为这涉及培养下一代的问题。”本书介绍了他成为一个好医生成长史,希望她对追求“好医生”目标的中青年医务工作者有所帮助。

董炳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好医生的成长--吴阶平生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炳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364200
开本 16开
页数 1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8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