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取材自《阳光评论》栏目组根据2009年以来的20余期节目,由栏目组编导精心改编而成,“打工皇帝”唐骏、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阳光卫视董事长陈平、《财经》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联名推荐,书中汇聚了对中国大陆12位最前沿的学者专家和知名企业家的专访,群贤毕至,汇聚一堂,共探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机遇。

内容推荐

进入2009年以来,一贯奉行“独立、独家、独到”原则的阳光卫视陆续制作了一系列讨论中国经济的节目。《阳光评论》栏目组陆续对中国大陆数十位最前沿的学者专家和企业家进行专访,共探金融危机过后的中国机会。如今,“后危机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将这些最珍贵的思想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当前中国企业界和经济界带来有益的启示,助力中国成为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最有力增长地。

目录

第一章 2009年,中国会怎样?——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

 ①欧美国家经济在2009年是否有望复苏?

 ②中国能否成为挽救全球经济的救世主?

 ③4万亿投资政策的拉动力有多大?

 ④与1997年相比.本次的积极财政政策究竟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

 ⑤4万亿投资的最佳流向是哪儿?

 ⑥GDP增速回落真的很可怕吗?

第二章 经济危机中的中国机遇 ——访玫瑰石咨询公司董事、前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谢匡

 ①国际金融局势出现了怎样的大转折?

 ②此次经济危机与之前遇到的危机有何不同?

 ③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做法对中国有哪些启示?

 ④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经济现状?

 ⑤如何把握危机中存在的机遇,实现经济转型?

第三章 世界经济转人“新硌局”——访泰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平

 ①美国经济转型对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②为什么说美国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受益者?

 ③工业文明的变化轨迹是什么?

 ④中国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崛起?

第四章 千亿美元敖助下的全球经济——访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①怎样评价美国7000亿的救市方案?

 ②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③经济危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④7000亿救市方案是否意味着金融资本主义的死亡?

第五章 凯恩斯敖不了中国——访中欧商学院教授许小年

 ①中国经济是否开始回暖?

 ②凯恩斯主义能不能拯救中国?

 ③以往拯救中国经济靠的是什么?

 ④外需萎缩的局面下,改革开放的未来之路该怎样走?

 ⑤中国经济复苏的关键是什么?

第六章 救房市还是救经济?——访《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

 ①救房价可能导致哪些问题?

 ②房价可能出现什么样的调整?

 ③中国政府急于救市的原因何在?

 ④国内消费新的增长点在哪儿?

 ⑤希机来袭,房地产市场该何去何从?

 ⑥沈明高如何解读房地产市场的未来?

 ⑦救经济还是救房市?

 ⑧何时才是买房良机?

第七章 如何利用货币政策防通缩——访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

 ①通缩时代是否已经到来?

 ②通缩为什么难以解决?

 ③应对通缩有什么方法?

 ④怎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⑤4万亿投资政策的效力会有多长?

第八章 经济危机下的城市化机遇——访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

 ①经济危机在中国肆虐的原因何在?

 ②影响西方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③中国的人口结构“拐点”何时出现?

 ④为什么说当前是改革的好时机?

 ⑤应对经济增长大幅下降的关键在哪儿?

 ⑥怎样才能提高城市化率?

第九章 人民币是否能借经济危机成为区域化货币?——访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新金融》杂志主编连平

 ①是什么在阻碍亚元的形成?

 ②人民币区域化存在着什么好处和风险?

 ③人民币区域化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④哪个城市更适合充当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心的角色?

第十章 经济危机下的金融创新机遇——访中泰信托投资公司总经济师陈乐波

 ①金融创新的含义是什么?

 ②中国金融创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何在?

 ③我们应该从日本的历史中汲取哪些教训?

 ④金融创新有什么好处?

 ⑤金融创新能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第十一章 “信心”在经济中的作用——访泰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平

 ①我们距离金融风暴结束还有多远?

 ②救市到底救了谁的利益?

 ③我们应从”炉边谈话”中学到什么?

 ④靠什么帮助人们树立信心,走出危机?

第十二章 新生的契机在于思想解放——访泰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平

 ①改革开放30年,我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②怎样看待飞升的房价与摇摆的工资?

 ③这次危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④如何打破经济增长魔咒?

第十三章 如何从民生角度解决经济危机问题——访泰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平

 ①为什么救经济要首先救民生

 ②拯救实体经济路在何方?

 ③怎样正确理解透支?

 ④通货膨胀的后果是什么?

 ⑤救民生要解决哪些问题?

 ⑥将人力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什么好处?

 ⑦对企业的救助应该注重什么?

第十四章 从文化根源上搽寻经济危机解决之道——访泰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陈平

 ①文明、文化与经济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消费需求应该从何处发掘?

 ③“奢侈品”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④振兴经济首先要做什么?

第十五章 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读——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经济编辑室主任许建康

 ①为什么要到马克思那里寻找金融危机的答案?

 ②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这次金融危机?

 ③如何将1929~1933年金融危机与这次金融危机进行比较?

 ④本次金融危机的前景如何?

 ⑤本次危机的现实出路在哪里?

第十六章 农材消费能否成为经济新增长点?——访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

 ①农村经济的潜力在哪里?

 ②怎样才能增加农民收入?

 ③如何避免农民再次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受害者?

 ④如何扫清农村成为经济新增长点的障碍?

 ⑤怎样才能真正拉动农村消费?

第十七章 人民币贬值事件中的政治博弈——访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

 ①美国为什么希望人民币升值?

 ②中国该如何应对美国施加的升值压力?

 ③人民币究竟是否应该贬值?

 ④保增长还是保内需?

 ⑤为什么人民币要保持稳定?

第十八章 金触危机的哲学思考——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王博

 ①如何理解金融危机带给人们的不确定性?

 ②一个社会需要怎么协调才能解决金融危机?

 ③关于危机的思考会为哲学思想带来什么变革?

试读章节

欧美国家经济在2009年是否有望复苏?

目前全球经济,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衰退期。从2008年二三季度开始,欧洲经济就出现了负增长,美国经济是从三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的。那么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能够走出低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何时复苏。因为中国光出口一项在GDP当中就占了近40%,而我们的出口对国外经济的依存度很高。现在来看,美国经济可能在2009年年底的时候开始复苏,而欧洲经济2009年复苏无望,可能要到2010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到,美国经济的这次衰退,主要是因为它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房价下跌,从三个方面打击了它的经济。

一方面就是消费者的信心受到重创,消费愿望明显下跌,现在已跌至28年来的最低水平。另外一方面,房价的下跌,使得美国的住宅类投资以及相关的投资增速明显回落。第三方面,美国有很多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因房地产下跌而受到了重创。这次和2001年那时候完全不一样,2001年美国IT泡沫破灭了,但几乎没有什么金融机构购买过IT股票,所以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这次许多金融企业都购买了跟房地产按揭贷款相关的一些打包产品,甚至用了风险极大的高杠杆来购买。房价一跌,这些产品一钱不值,所以许多的金融企业就被摧毁了。这三个因素三管齐下,使得这一次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比过去更深,持续时间也更长。

我觉得只有等到美国房价开始见底回升的时候。才有可能见到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那美国房价什么时候才能见底呢?我们历史地来看,一旦房价下跌,没有三年五载,它是不可能见底的。这次的顶峰是在2006年,目前已经跌了两年了,我觉得房价还得要再跌一年。到2009年底才有可能见底。

欧洲的经济到2009年也见不了底,因为欧洲的房地产泡沫比美国还要大。美国目前无论房价收入比还是房价租金比,与历史平均水平的差异都在15%~20%之间,也就是说房价可能还有15%~20%的下跌空间。但欧洲有些国家,像英国、法国、西班牙,它们的房价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分别高出历史平均水平60%~70%,所以它们的下跌空间更大。而且它们的房价跌得比美国晚,所以见底的时间会更晚。我觉得它们至少要到2010年才有可能经济见底。欧洲和美国这两个经济体是中国出口产品的最大买家,如果它们的经济需求一直比较弱,对我们的出口就会一直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很大的提振。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出口复苏。怎么也要等到2010年。

中国能否成为挽救全球经济的救世主?

我认为光靠中国一家提振内需来挽救全球经济,那是不可能的。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的28%,欧洲经济也占全球经济的差不多1/4,而中国只占6.3%。我们的经济体还是相对比较小的,远没有达到挽救全球经济的程度。

内需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私人经济的内需,另外一部分是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来拉动的需求,所谓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的内需。私人经济的内需,我相信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它的趋势性是要走弱的,而且我们短期内很难创造一些巨大的消费亮点。这个和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相比,困难就更大。因为10年前我们实行房改,确实创造了一个非常大的消费亮点。

1998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该文件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由此,政府放手房地产市场。通知一出台,老百姓突然觉得可以拥有自己的住房,长期积压的需求瞬间就迸发出来,大量的私人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来进行投资,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经过10年的发展,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经相当成熟了,在某些地区可能是比较饱和的,而且房价也不是一般老百姓轻易能够承受的,所以这个行业本身也出现一些调整。我们看到现在发改委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最近这几个月环比都是在不断下降的,而且房价下跌的城市的个数在不断地上升。2008年4月只有5个城市房价下跌,11月上升到49个城市,而且交易量都大量地萎缩,所以私人消费的亮点不再像过去那么大。

4万亿投资政策的拉动力有多大?

既然私人经济的内需短期内难以大幅提振,那就剩下政府用积极财政政策所能拉动的这一部分内需了。我相信我们这个4万亿投资政策出来,一定会对经济有所拉动的。那么拉动力量有多大呢?我觉得,我们不能简单地用4万亿来除GDP。

首先4万亿是两年的投资额,也许一年是2万亿。我们GDP是30万亿,表面上看2万亿相当于30万亿的百分之六七,但这不是计算财政拉动经济力度的一个科学方法。因为我们政府每年都是有这个投资的,并不是从零飞跃变成2万亿。要看财政政策拉动经济的力度有多大,必须看投资增量是多大。

2008年不算这个4万亿投资计划,估计应该有1.5万亿投资,这是正常的情况。这2万亿和1.5万亿相比,增量是5000亿,5000亿相当于GDP的1.7、1.8个百分点,这才是2009年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当然,我们再加上一些增值税的转型等因素,加起来应该有两个百分点拉动。

如果这4万亿是均匀分配的,2009年2万亿,2010年2万亿,那2009年是比2008年多了5000亿,2010年比2009年多多少?是零,是没有拉动的。除非2010年的私人经济能够比2009年增长快出近两个百分点来,才有可能说20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2009年。不然的话,有可能2010年比2009年更差,因为财政拉动力量没有了。你就从中国过去30年所出现过的三次经济下调周期来看,第一次是从1978年高点降到1981年,第二次从1984年高点降到1989年,第三次是从1994年高点降到1999年,没有一次是短于三年的。这次我觉得也很难例外。

与1997年相比,本次的积极财政政策究竟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影响?

大家经常会拿1997年的例子和现在作比较。当时也是政府加大投资,然后用了4~5年的时间,我们的经济又一个高速腾飞,但我认为,这二者显然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房改。房改推动了大量的私人资金流入到房地产领域里面去,而且那个时候中国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我们回想一下10年前,我们的高速公路情况,机场、港口、电力等等,非常薄弱,可投项目非常之多。应当说那个时候我们基础设施是百废待兴的,有许多项目投下去,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社会效应,而且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今天。我们尽管还有一些项目是有比较好的回报,但是它的量和10年前相比要小得多。比如说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利用率是不是在每年上升呢?好像是在每年下降的,中国的汽车公路利用率在全球是比较低的;而且我们的港口的利用率也是在不断下降的。你再想找经济回报很高的这种投资项目,不是很容易的。所以现在来看,我们是有很多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比如民生项目、农村的建设、铁路、城铁这些。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这些项目是不是很赚钱呢?好像不是。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投,而且政府有必要投,但是它所能撬动的私人部门的投资量是比较小的。1998年的那个时候则不然,那个时候有许多私人资金不仅进入房地产,也进入了港口的投资,甚至有些外资来投中国的港口,来投中国的高速公路。那个时候的撬动效应。我们做了一个粗略的计算:1元钱的财政支出,基本上带动了3.2元的私人部门的投资。这样就非常划算,而且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今天我们很难达到那么高的一个乘数效应。

……

P3-7

序言

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无疑是最近人类经历的一场最大的金融灾难,由于全球化的关系,这次危机的波及面要超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那场金融危机,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更大。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讨论这次危机,探讨危机爆发的根源,商讨应对危机之道。在这些讨论之中,阳光卫视的关注点显得非常独特。

从他们所讨论的话题来看,他们并没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金融危机的宏观分析上,而是将危机细化,尤其关注时下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比如何时买房才是良机?比如怎样看待飞升的房价和摇摆的工资?又比如经济危机对哪方面人才的就业冲击最大?当老百姓试图在主流媒体上寻找到答案时,却发现如此艰难,或者为难不可测的专业术语唬到,或者因为报道太乏善可陈而无心应对,或者因为报道对一个严肃问题太戏说而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或者因为报道千篇一律而找不到事情的本来面目……

当我看到阳光卫视对相关问题的报道后,总能拨开缠绕在心头的云雾。显然,一向有些“特立独行”的阳光卫视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不可能甘于平庸和人云亦云。于是,他们请到了哈继铭、陈平等以思想深刻著称的有识之士。

他们的很多看法都是我们在今天的媒体上所看不到的。比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在面对4万亿的救市资金时,曾清醒地分析说“拉动力量到底有多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4万亿来除GDP。”

他们放胆直言,敢于提出独到而不同的看法。在昂扬的文字中,我可以想见他们有着怎样深切的思辨。因为他们试图向老百姓揭开事情的真相,阳光卫视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总的来看,我觉得这是一本味道很浓的书,短短十万字,包含了十余位一流经济学家的真知灼见。

危机是否已经过去?我们政府推出的诸多刺激措施到底该引发怎样的思考?2010年的中国究竟会怎样?

这些问题,不能说哪一个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参考参考不同的看法,相信总是没有坏处的。

衷心祝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2009年6月20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正处在一个再次选择的十字路口,一系列的条件都在发生着变化:内在的条件发生了变化,外部的条件也发生了变化,不可能沿着过去的路走下去。

——陈平,泰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中国经济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循环问题,而是在周期循环中,有深层次的结构调整。正是在深层次的结构调整的意义上,我说这个调整才刚刚开始。

——许小年,中欧商学院教授

到了2015年之后,城市化率肯定也很难再大幅上升。因此,我们要只争朝夕地利用未来剩下的这点时间,使得城市化率极大化,达到最高水平。

——哈继铭,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我们看一个社会,最后会发现,危机的时代实际上是最有观察价值的。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机会(经济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阳光卫视阳光评论栏目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04825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4
丛书名
印张 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 23: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