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死学十四讲
内容
编辑推荐

《生死学十四讲》是台湾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畅销台湾多年,此次为大陆第一次引进简体版。

人生就是生与死的修行。余德慧教授以佛化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出发,系统地探讨生死学的内涵,将每个环节都剖析得澄明透彻。观点比《西藏生死书》《前世今生》明确、理性,跳出了宗教信仰的神秘色彩。作者在书中探索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如何处世行事,引领我们从死亡恐惧中学会观照自己,跳出遮蔽,发现生命的真相,觉察出活着的意义,以便更好地活着。

内容推荐

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

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

《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Part Ⅰ 生死学的鸟瞰

 第一讲 生死学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第二讲 看见存在的遮蔽

Part Ⅱ 生死学的进路

 第三讲 抵达无蔽的领会之前

 第四讲 生寄死归

Part Ⅲ 了解临终过程

 第五讲 进入愿有决断

 第六讲 关键的重病现象

 第七讲 重病之后的生命时光

 第八讲 “脱离世间”的本质

 第九讲 病沉期咫尺的亲近

 第十讲 背离世间,灵性呈显

 第十一讲 拟像与观,临终最后的存在意识

Part Ⅳ 底线地活着

 第十二讲 濒临之心的修行路

 第十三讲 清净无住,游戏任自然

 第十四讲 终极的归返原初

附录一 余德慧近年研究与著作(1998-2002)

附录二 延伸阅读

试读章节

福祸何时至?

在生命时光中,我们用了大部分常人的心智状态来获得常理,而且投注大量的时间在世界中,经营世界的开展,也就是对生命进行筹划,这种状态叫做“寓居于世”(Being-in-the-world),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考虑“现在”如何投入到“未来”,譬如现在辛辛苦苦念书,希望毕业的时候告一个段落,然后开始完成某些事情。在这种活着的状态里,时间是朝向未来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隐隐约约发现这和生死学所要谈论的正好相反。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去?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死呢?不知道。唯一确定的是,我们一定会死。你也许会说:“不要跟我们讲这些东西,我们尚且年轻,死亡距离我们很远。”然而,某个癌末病人的话语,给了我们很大的提醒,他说:“福有时,祸有时。”什么时候有福?什么时候有祸?我们根本不知道。对这个病人来讲,他切身体验了“福有时,祸有时”,可是对一般健康的人来讲,却尚未经历也未尝明白。

还没经历过“福有时,祸有时”的人依旧活蹦乱跳着,我们称这种存在状态为“眼前、当下”。“当下”和“一辈子”的意义,在生死学里很重要。常有人说:“我现在好好的呀,你跟我讲这些生命死亡有的没的,为什么不讲点让我们获得成长、使我们心灵快乐、幸福的事情呢?”如果生死学还讲这些就不叫生死学了,应该叫心灵成长课或心理卫生课。

如何活着?

生死学的知识,与由“心智自我”构筑出来的知识是截然不同的。生死学开宗明义说“所有的事物是无法期待的”。“无法期待”,因为人用尽了他的眼前和当下,想破脑袋,仍然无法预期事情将如何发生进展。譬如很多人在谈恋爱时,会说到:“哎呀,想到我大哥的婚姻多么糟、我朋友的恋情多么曲折……”在这情况下,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底跟眼前这个女人或男人在一起一辈子,会一辈子到什么时候?有人的一辈子很可能只有三个月、半年,有的人也许根本不想跟对方在一起,结果非预期地,两个人都活到八十岁,吃、睡都伴着同一个人。这些人间事实意味着:人的死亡,丝毫无法由当下得知。

这是—个基本推论,这个推论指出人活着的一些限制:如果你采用“心智自我”作为思考和活着的基础,那么任何“眼前”或“当下”就不意味着你能够知道自己的死亡。

十几年前,有一个国防医学院的教授对我说起一桩事。有一天,一个基督徒病人搭着他的手说:“医师你还能不能继续救我?”他说:“好,我会陪你,你希望怎么样?”病患说:“我只要能够听医师的话,做医师希望我做的事,我一定会活下去。”隔天早上,这个病人就去世了。有人可能会感到惊奇,“人怎么这样子!都接近临终了,还不知道死亡在哪里?”但这样例子是常有的。我跟那位国防医学院的教授说:“我们要去追寻这些话是从哪里讲出来的?人如果饱足了他的心智自我,用心智的方式只活一个‘我’,在临终时便可能有这种反应。”

你也许会问:“这世界上,难道还有人不是用心智自我来活吗?”有!但是这些人在网络上看不到,甚至迎接佛指的大典上也看不到,这些人多半存在于临终病房或急诊室。

存在却没有世界

有许多临终病人,从某一段时间开始,便开始放弃他的心智自我,当他开始放弃他的心智自我时,就已经脱离了我们的“世界”,“世界”于他不再存在。这句话听起来很陉异,存在着但却没有了世界。这就好像你在—个房间里,窗帘慢慢拉下来,窗外的风光逐渐消失,门慢慢阖上,光不再从门外洒进,房间落入黑暗的笼罩中,最后只听到自己的呼吸,你仅知道自己还活着,其余的什么都不知道。这种状况在法文里叫做“Il ya”,翻成英文就是“there is”。

又好比在黑暗中打坐。这时候最痛苦的事就是脑袋上演着电影,怎么演?这世界上不期然的东西,透过心智自我就上演了。在这种状态底下,人还是“寓居于世”,待打坐久了,电影不再上演,但仍然维持着呼吸,此时人便进入“存在却没有世界”的状态中。如果在呼吸里还一边想“我这样呼吸对不对?不知道跟师父讲的有没有一样?”这就还在世界里。

曾经有一个病人,在我对他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他突然说:“老师,我在外层空间,脚踏不到地,好黑喔,前面有一个漩涡,我快被卷进去了。”过不久他就进去了,进去之后就昏死在那边。此外,濒死的人也发生过很多类似的现象,通常他们在某一刹那发现身体往上浮升,然后,通过一个黑暗的时光隧道,过了隧道之后,突然眼前大放光明、大自在。大放光明的现象,有些宗教称之为“涅槃”、“上天家”、“神秘经验”或是“密契经验”。《前世今生》一书里面有很多类似的状况,但是我不用前世今生来解释,因为它简易得令人难信,我也不用教门的语言来解释。不过这些现象都存在,问题就在于人们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在生死学里,我们的解释就是Il ya,即“存在却没有世界”。P8-11

序言

从2000年伊始,我接受慈济大学通识中心的聘函,教医学院三年级的“生死学”。自从1992年杨国枢教授邀我与他一起在台大开设“生死学”后,就一直没有再开过,主要的原因是,在我的心底盘算,生死学毕竟是乌鸦嘴的学问,人人喊重要,可是有口无心,最好不要去碰这种既无功亦无德的学问。可是很奇怪,许多生死学相关的书籍并不乏读者。我曾经问过许多人,才知道他们毫无犹豫地买《西藏生死书》,却一直停留在第一篇。

解释这种现象很简单。每人都知道自己必死,但都无限期延长自己的死期,因为死亡来临时我已经死亡,死亡未来临时,我尚活着,何必徒增困扰。我相信在这理念之下,死亡的威胁才会如黑暗里未曾现身的影子,不知何时袭来。

本来我把生死学当做“彻念之学”,也就是引导人从终极的立足点,重新审观自己在世的理所当然,但是后来我放弃这念头,毕竟人不是天生就具有超越性征,甚至多数人根本连“超越”都不知道,即所谓以世间为天蓬的窄幅意识,一直到自己的亲人或自身面临死亡,才发现更广袤的意识系谱。我在缓和照顾病房当志工,与我的学生接触病人及其家属,看到有人的新意识开启,也看到有人惶惑地挣扎于自己禁锢的窄幅意识。我从心存有意识者(无论病人或家属)那里,学习他们开启的过程,也从禁锢者那里,学习心存有意识无法开启的过程。综合这两个过程,我才将生死学界定为“通往彻念的摆渡”,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个过程,将自己从禁锢的心智自我逐渐放开,朝向以宽广的醒觉意识为基础的活着。 确定这点之后,我无意中获得凯瑟琳·辛格在2000年刚出版的一本书,我暂将其译为《在恩宠中逝去》,作者是个临终关怀的心理师,非常具有深思,她缓慢地教导人们接近临终者,并阐明临终过程的完美返归,以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我深受此书的启发,决意以我熟悉的海德格尔著作《存在与时间》为经纬,从生死学的角度重解海德格尔的心意,没想到居然是相通的,我才完全明白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的修行生活。这些带有学院味道的哲人,可以说很符合学院里教授生死学的典范,而又能够把修行的必要性引介进来,不必诉诸于传统的宗教修行。

宗旨既定,我就开始重开“生死学”课程。我的学生石佳仪。陈冠秀每堂都到课堂录音誊稿。佳仪不但誊稿,也花了很多工夫修改增删,引导我去增减一些内容,等于是我的共同作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死学十四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德慧//石佳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703447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83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50
13
整理 陈冠秀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