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最初的源头在哪儿呢?这是古往今来每一个站在黄河岸边的人都自然而然地发出的疑问。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其答案早已成为常识。可是我们的祖先,为得到这一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答案,却苦苦探求了将近两千年的时光。辛德勇所著的《黄河史话》系统地向读者叙述了我们祖先认识、开发和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迁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图书 | 黄河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中国史话 |
内容 | 编辑推荐 黄河最初的源头在哪儿呢?这是古往今来每一个站在黄河岸边的人都自然而然地发出的疑问。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其答案早已成为常识。可是我们的祖先,为得到这一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答案,却苦苦探求了将近两千年的时光。辛德勇所著的《黄河史话》系统地向读者叙述了我们祖先认识、开发和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迁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内容推荐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不断滋育着中华文明,但历史上因河水泛滥,决溢频繁,也曾给两岸民众造成了灾难。《黄河史话》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系统地向读者叙述了我们祖先认识、开发和利用黄河的历史过程,黄河河道的变迁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演变历史,以及黄河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黄河史话》由辛德勇所著。 目录 引言 一 河源的探索 二 九地黄流乱注 1.银川附近的河道变迁 2.河套地区的河道变迁 3.龙门潼关段的河道变迁 4.孟津武陟段的河道变迁 5.战国中期以前的下游河道 6.战国中期到西汉末年的下游河道 7.东汉至北宋前期的下游河道 8.北宋后期的下游河道 9.金人统治时期的下游河道 10.元代至清朝中期的下游河道 11.清代中期以后的下游河道 12.下游河道变迁的总体趋势及其成因 13.下游河道上的分支水道 三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1.黄土地的烙印 2.消逝的绿野 3.淤塞的湖泊 4.湮没的城池 5.沉沦的丘冈 6.伸展的海岸 四 宣房塞兮万福来 1.大禹治水的传说与疏、障两种治河方略 2.瓠子决口的堵塞与堵口技术的发展 3.贾让的治河三策与独流、分流两派 4.王景治河与堤防修护制度的完善 5.东流、北流之争与改河问题 6.潘季驯“束水攻沙”与治沙派 7.胡定的“汰沙澄源”方案与全河派 五 直是万顷黄金钱 1.水利灌溉工程与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2.漕运系统与国都的繁荣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黄河史话/物化历史系列/中国史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辛德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2210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7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9 |
出版时间 | 2011-07-01 |
首版时间 | 2011-07-01 |
印刷时间 | 2011-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水利水电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18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V882.1-092 |
丛书名 | 物化历史系列 |
印张 | 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9 |
宽 | 135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