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真正的军统特务吗?你想知道军统那些尘封多年的内幕吗?
万千人所著的这本《昨日军统》以一种公正客观的角度带你了解军统的真相。它是一个魔窟,无论是它自己的人,还是被它追捕的目标,都严格执行一个标准,那就是“只准进,不准出”。戴笠是这个组织的灵魂,是当之无愧的魔王。他的死亡是一次意外,还是一种必然,他与他所效忠的政权又有怎样的微妙关系,他是如何缔造和统治这个庞大的特务集团的。总之,历史必将大浪淘沙,邪恶终究无法战胜邪恶,这个反动统治的罪恶帮凶终将从辉煌走向了末日。
图书 | 昨日军统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你了解真正的军统特务吗?你想知道军统那些尘封多年的内幕吗? 万千人所著的这本《昨日军统》以一种公正客观的角度带你了解军统的真相。它是一个魔窟,无论是它自己的人,还是被它追捕的目标,都严格执行一个标准,那就是“只准进,不准出”。戴笠是这个组织的灵魂,是当之无愧的魔王。他的死亡是一次意外,还是一种必然,他与他所效忠的政权又有怎样的微妙关系,他是如何缔造和统治这个庞大的特务集团的。总之,历史必将大浪淘沙,邪恶终究无法战胜邪恶,这个反动统治的罪恶帮凶终将从辉煌走向了末日。 内容推荐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1938年1月成立,是最著名的蒋介石、国民党特务组织。其前身是军事委员会密查组(1927年建)、复兴社特务处(1932年4月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1937年建),主要负责人为戴笠。军统在鼎盛时期,拥有各类准军事人员达10万余人,其中特工人员近5万名,其势力分布渗透到国民党的军队、警察、党政机关,教育、文化、交通运输机构,乃至驻外领事馆,专门进行监视、绑架、逮捕和暗杀等秘密活动。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统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电讯破译技术最先进的情报机构。军统虽然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这些功劳也难以掩饰其反共反人民的滔天罪恶。 《昨日军统》真实地还原历史真相,全面、系统地讲述了军统的前世今生,使戴笠、毛人凤、郑介民等一干军统元凶的真面目跃然纸上。军统的罪恶行径令人发指,而那些遭受军统迫害、摧残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也更令人心酸与感佩。 《昨日军统》由万千人所著。 目录 第一章 军统的前世今生 一、复兴社——传说中的“十三太保” 二、后来者居上——戴笠执掌特务处 三、特务处的“天敌”——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 四、双峰并峙——“中统”与“军统” 第二章 特务们是怎样练成的 一、军统特务训练的滥觞——“洪公祠特训班” 二、军统特务的“摇篮”——浙江警官学校 军统“三毛” 曾见过孙中山的文强 军统里的外交家萧勃 “浙警”的女特务之一——胡宗南的夫人叶霞翟 “浙警”的女特务之二——军统局唯一的女将军姜毅英 参加工作早就是占便宜 三、电讯专家魏大铭与特务处通讯网的建立 四、生于“八·一三”的战火——“青浦特训班” 第三章 军统三大杀手之“笑面阎罗”王天木 杀手原是检察官 军统“外勤”工作的先驱 张敬尧案 英雄落水当汉奸 给自己下毒药的王子襄 第四章 三大杀手之“辣手书生”陈恭澍 吉鸿昌案 石友三案 殷汝耕案 第五章 特务之“星”闪耀上海 第六章 蔡孟坚与“顾顺章案” 第七章 惊天大案 日人藏本失踪案 中央党部刺汪案 王亚樵案 杨永泰案 第八章 兵不血刃敉平“两广” 第九章 西安事变 附录:看《潜伏》话“军统”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大体在1932年末,为了便于戴笠开展工作,蒋介石任命他为浙江警官学校(以下简称“浙警”)政治特派员。大家不要小看“浙警”,当时中国不像现在,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警察学校。当年,“浙警”是中国仅有的两所专业警校之一。 得此天赐良机,戴笠岂能客气? 他首先在校内设立政治特派员办公室,派他军校六期的同学王孔安为办公室书记长,主持日常工作。 按:“书记”、“书记长”这类词,以后会经常出现,大家不要搞混了,以为“书记”是国民党的支部书记,不是的。国民党的党务机构,一般设在地方,如“上海市党部”、 “湖北省党部”。不像我党,“支部建在连上”——目的是强化党的领导,这也是我党最终战胜国民党的重要原因之一。国民党的党务机构主官,名称多变,有叫书记的,也有叫主任委员的,也有叫书记长的,还有其他一些叫法。这也很正常,大家不要用现在的观点去看当年,说怎么这样不规范。大凡一个组织在创建初期,大抵如此。另外,当年处于战乱年代,组织频繁改组,一改就容易乱。 当年,国民党的各级机构没有那么多职数,一个正职、顶多一两个副职,像军统,始终是一正一副。 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即主官不在位时,得有人替他处理一些日常的事务,因此民国时期,各机构一般设秘书长或主任秘书、书记长或书记,大体都是一个意思,即主持内部日常工作的这么一个幕僚长。 这个幕僚长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可能地位很高。但不管职位高低、不管叫什么,这个幕僚长由于长年帮主官看家,参与密勿,其实际地位都不低,权力也很大,如果是主官的亲信,那就真的是能当半个主官的家了。 接着戴笠又派赵龙文为警校校长兼杭州警察局局长。紧接着,教务处、政训处,全换上了特务处的人。 经过一番改组,“浙警”成了特务处的特务训练学校,戴笠从学生中挑选了一批最优秀的,办了四期特警训练班,培养出了许多特务骨干,在特务处早期,除了“洪公祠特训班”毕业的几期学员以外,“浙警”的师生员工,也成了特务处最初的班底之一,许多人都是从这里走上他们的特务之路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军统“三毛”就是在“浙警”聚齐的。军统“三毛” “浙警”出来的第一个人才,就是毛善高。 毛善高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那我告诉你,毛善高进入特务处以后,改名为毛万里——什么,还不熟悉?那我再告诉你,他还有个哥哥——毛人凤。 这下熟悉了吧! 不过此时的毛人凤还在地方政府当小职员,他的弟弟毛善高听说当年的戴大哥(毛人风与戴笠是同乡加同学加亲戚)正在主持“浙警”,于是就来投考,想当警察。考完之后心里没底,就托人给戴笠带话,问能不能看着毛人风的面子,关照一下。 没想到这一下关照大发了,戴笠见着当年的小兄弟一聊,觉得是个有用之才,又是家乡的子弟,大喜过望:“考什么警校!到我这里直接参加工作,跟着我干革命。” 于是,毛善高直接进入特务处当上了国民革命军军官,授少尉军衔,任“洪公祠特训班”书记员,并改名为毛万里,后来成为军统著名的将级特务。 说完毛万里,再说他的哥哥毛人凤。 毛人凤,原名毛善馀,浙江江山县吴村水晶山底人,生于1898年,比戴笠小一岁。毛善馀与戴笠是江山文溪高等小学的同学,而且一起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毛善馀就是此时改名为毛人凤的,取“人中龙凤”之意。 另外,戴笠的妻子,闺名叫毛秀丛,与毛人凤是同族的远亲,因此戴笠与毛人凤也沾点亲。 毕业以后,毛人凤回到家乡当了一个小学教员(跟胡宗南一样,看来要想出人头地,先去教小孩子念书),“军统”的法官周养浩就曾是他的学生。 黄埔军兴,毛人凤也在此时赴广东参加“革命”,不过他考入的是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但在校期间生了一场大病,只能退学回家。 按:毛人凤是潮州分校第一期的,这一期的学生,在铨叙年功时,比照黄埔军校第三期。 事情就这么巧,回家的路上,居然意外地碰到了戴笠。 按:关于这件事,我一直很怀疑其中是否有“演义”的成分,因为他们的这一次偶遇,对戴笠、对毛人凤的影响都太大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都产生了影响。 人海茫茫,哪儿那么巧就碰上了,但这件事两个人又都提到过,似乎也没有不相信的道理。 据戴笠后来自己回忆:‘他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中学后,因“宣传革命的道理”被学校当局开除(我们这边的文献记载是因调皮捣蛋被开除),不管什么原因吧,反正被学校开除是没错的。 戴笠失学以后,要说这人赶上倒霉就没办法,干什么都不顺。就跟姜子牙似的,卖面吧,赶上刮大风,面被吹跑;开饭馆吧,赶上天热,肉都臭了,反正基本就没干过什么正事。 正在这个时候,遇上了刚从广东回来的毛人凤。毛人凤听了戴笠的遭遇,就劝他说,革命的希望在广东,你应该去投考黄埔,干一番大事业。 走投无路的戴笠听了,当即决定到广东“投身革命”。所以我们要知道,毛人凤虽是戴笠的下级,但他却是戴笠“走上革命道路”的牵手人。 按:不要以为“革命”这个词是我们这边专用的。在当年,去广东参加革命军,反帝反封建、打倒军阀、打倒列强、挽救民族危亡,就是革命,这是每一个有志青年、特别是读过书的知识青年的唯一和最高理想。而“参加革命”的最直接途径,就是投身黄埔,这也是为什么黄埔军校能够影响中国军界几十年的重要原因,因为它吸引了太多当时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 有一部老影片《大浪淘沙》,基本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建议没看过的找来看看。听一听影片主题曲《工农兵联合起来》(据说还是根据一首匈牙利民歌改编的),一定能体会到当时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 后来,戴笠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同学中,就有后来被他拉人特务处、成为“十人团”成员的唐纵、徐亮、胡天秋,还有王孔安。P13-15 序言 这是一本很随意的书,如果它可以叫做“书”的话。 说随意,并不是指写作的态度,态度决定命运,那岂是可以随意的! 我说的随意,是指写作的方式。 首先是体例,不甚严谨,岂止不严谨,简直就没有体例。 由于这本书最初是网上连载的一个帖子,为了吸引大家每天来看,不得不借鉴评书的某些做法,讲到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不说了,且听下回分解。 但是,我没有袁阔成先生、单田芳先生他们那样的本事,人家也是每次都给你留下一个悬念,还能保证每一段都是半个小时。我不行,所以弄得每一个段落长短参差。 第二,率性而为,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造成枝蔓太多。有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扯进一个不太相关的话题,每每引起大家抗议,但改进不大。主要是个人觉得所谓写作,本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如果设限太多,一“累”了就不爱写了,所以这一点还请大家原谅。 还有的朋友觉得我写得太慢,经常来信敦促。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 一个呢,怨我自己,刻苦有余,奈何才气不足,所以写东西很费劲;再加俗务缠身,每天平均1000字,已经费了牛劲。想当年高阳先生说他每日必写3000字,真是了不起,晚生比不了。 从客观上说,这个题材比较特殊,资料的收集有点困难,颇多的事情众说纷纭。有时候,为了查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东西,比如核实一个生卒年、或是一个籍贯,都要费上一天的工夫。 不过,也正得益于此,笔者可以不谦虚地说,这本小册子中谈到的每一件事情,甚至每个人物口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依据的。 没谱的事,我是绝对不写的。 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些意义的话,那就是这一点了。 万千人 2010年8月 后记 《看<潜伏>话“军统”》一篇,是2009年春夏之际《潜伏》首播时,随着每天的播出,有感而发的,也是目下这本《昨日军统》的引子。 当时的帖子首发在“天涯”,后又在“凤凰网”连载并开博。由于《潜伏》的热播,连带着帖子也沾光受到关注,很多人跟帖表示嘉许,同时也有许多朋友,指出其中的舛谬之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可以说,没有《潜伏》,也没有《昨日军统》这个系列了。 特附录干最后。 万千人 2010年1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昨日军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万千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45010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1 |
出版时间 | 2011-03-01 |
首版时间 | 2011-03-01 |
印刷时间 | 2011-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3.65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