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所集的文字,是地儿在浸淫佛学的路途中,面对自身和周围人在家庭、事业,乃至修持中的烦恼、误区,静心体察出的丝缕所得所感。信笔道来,曾见刊于两岸三地和东南亚、美国等地的媒体,发表后,被大量转载,并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的热情回馈:有称赞它们清凉如珠、智慧如泉、堪做清夜良朋;有称赞它们如轻风拂面,会有一种快乐积极的信念在心里滋长。

内容推荐

地儿所著的《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的佛理散文,不同于常见的谈经论道,而是着重于从文化和哲学的高度,对现实生活进行透视,对人类心灵的沉疴进行剖析,用启示人心的佛学文化精髓和充满灵性的感悟,启迪读者去正确认知自我和周边环境、修正自己的心地和言行,远离误区,远离烦恼,进而立足现实,襟怀坦荡,忘我包容,奋发有为,创造出和谐、富足、安宁的生活。笔锋落处,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智慧的人生拷问、求索和健康的人性之美。

《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随处可见的偈子、诗歌和经典的引用,钟、鼓、香、花等佛门事物中深蕴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六祖、憨山、弘一、东坡等高僧和居士的情怀再现,瓜果草木等平凡事物中的禅意发现,令人耳目一新,使文字充满了厚重感,增加了艺术之美和思想的感染力、亲和力,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与天地古今的至美相往来,反观自我,俗念顿消,清香自生。

目录

人间有味是清欢[自序]

一 总有清风过门前

 飘零何处归

 行看流水坐看云

 意静不随流水转

 总有清风过门前

 光阴是株菩提树

 一杯春色韵味长

 乾坤容我静

 雨声里的七笔勾

 如莲静绽

 收敛自己的枝桠

二 佛门钟鼓

 香积厨

 悠然檀香

 依依塔铃

 心柔如苇

 遥唤的钟鼓

 礼本折慢幢

 合掌以为花

 高香

 山寺笔记

三 婚姻的花树

 婚姻的花树

 乌苏里江畔的情歌

 三个女人的智慧解脱

 缘是一条十字路

 断鸿声里觅归舟

 红尘里的菩萨道场

 唯求心安

 伤害是天边飘过的云

四 问路白云头

 问路白云头

 永远的弘一

 月光下的水舞

 春池拾砾

 明珠饰身

 开满歌声的寺院

 心安之处即为乡

五 这些年,你教会我的事

 花香里的母亲

 这些年,你教会我的事

 借我一双翅膀

 瓜中菩提

 无常的滋味

 生命的导演

 童心近禅

地儿散文断想[代跋] 二月河

试读章节

夏日落叶

暑日傍晚,从市井间归来。走到绿荫如盖、苍苔盈墙的宿舍楼下时,“哒”的一声,一片女贞树叶不期然旋落脚前。清脆幽微的清响里,旧事也恍如翻卷的黄叶,轻落心头。

几年前,远方的朋友写了篇游记,描述他到黄鹤楼附近小园子游玩的情景:黄叶遍地,鲜花勃发。传给我看。我犹豫了很长时间,终于鼓足勇气,笑道:“老大,时间和景色不对啊,夏日哪有遍地落叶和鲜花?”

他笑了:“兄弟,不要拿你们河南的景物来衡量异域景色。”我很不服气,心想,我就在毗邻武汉的河南信阳市学习了三年,蒙谁呀?编的就是编的。但碍于情面,没吭声。

一年夏日,到武汉出差。朋友专程陪我去那个小园子里玩。果然,鲜花依依,山道间散落一地发黄卷曲的落叶。微风吹来,蓊郁常青的女贞树枝头,悄然飘旋无数彩蝶般的黄叶。当下我就呆了。

漫步武汉街头,不知名的大树沿街如绿珠。暑热的江风一阵阵吹来,周围便飞落无数暗红的枯叶。漫步人行道,头顶大树婆娑的绿伞,脚踏着绵软的落叶,别有风味。

朋友说:“在江北生活的你,没有见过这番景象吧?夏风扫落叶,是酷暑难耐的大树,为了自保而出现的奇观。”

后来,翻阅书籍方知,很多四季常青的乔木,都选择在夏季落叶,如女贞树、松树、柏树……在重庆街头,我还看到了集黄叶、青芽、绿叶为一身的黄桷树,据说,它有别于寻常草木,在春末夏初集中换叶。黄叶刚落,青芽一夜间就绽放了,被誉为“四季常绿的落叶乔木”。

站在解放纪念碑前,眼望黄绿相间的黄桷树,不禁感慨万千。在盛期抖落陈叶,或许这是南方树木的智慧,是见惯了秋风落叶萧萧下的北方人梦也梦不到的,这是我的浅见形成的障碍,佛经中叫“所知障”。

深深汗颜的同时,想起了佛陀的话:人趋向解脱的最大障碍,不是别的,恰恰是对旧的经验和学问的自负。它所形成的所知障如大山,把人隔在了山的一隅,不能看到山的另一面。

夜读经典时发现,佛陀的许多弟子,没入佛门时,因为所知障,面对昙花一现般珍贵难得的佛陀和他的教法,心中的疑惑、犹豫、甚至敌对,如狂风骤雨,接踵而来。如佛陀的大弟子——原为事火龙外道的三迦叶兄弟,还与前来度化他们的佛陀斗法。他们被佛陀折服后,才抛去旧见,依法奉行,豁然明心,证得果位,为过去的事情遗憾惭愧不已;而即使一些已入门的弟子,对大乘、小乘及诸宗,也还争执不休。佛陀晚年讲《妙法莲华经》时,还出现了五百小乘比丘离席不听的情形,即使在听的小乘弟子,也对佛陀宣讲的大乘佛法充满疑惑。

曾有净土、禅宗、密宗等诸宗弟子,不断向我夸耀所学的法门殊胜无比,诋毁其他法门。我说,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不殊胜?那只是药方,只要对您的症状,都是好药。因为您喜欢一个药方,就诋毁其他药方,医生会无奈的。其他人若因疑惑而延迟了吃药,您造的罪就大了。佛陀说,法为渡船,已渡之后,法尚应该舍去,何况非法?

何止是修道人呢,这个世界上,多少纷争,不都来自所知障吗?

孔子推行王道思想时,在霸道盛行的春秋战国,处处碰壁如丧家犬;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时,被骂为妖孽;韩愈的古文运动,被朝野文人讥讽,满匣遗文几十年无人问津,为苏轼发现并印行时,手稿已积满了尘埃;哥白尼因为坚持迥异于传统观点的天体研究,饱受讥讽、迫害……

自古圣贤多寂寞。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大都是因为世人有所知障的缘故,恶言冷语,令智慧的先行者倍感寂寞。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为寂寞所动,因为他知道,只要有智慧的灯盏在,随着时光流转,众人的所知障终会慢慢消失;同时,真正求智慧、求真理的人,也会寻求突破知识的障碍:儒家用的方法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佛家重在修心,心空无我。

P12-15

序言

人间有味是清欢

《总有清风》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夜已深。关闭灯盏,漫天的暗夜里,飘来杨钰莹的歌声。

轻轻杨柳风,悠悠桃花水,

小船儿飘来了,俊俏的小阿妹;

眼睛水灵灵,脸上红霞飞,

问一声小阿妹,你要去接谁?

蝴蝶船头舞,鸳鸯水上追,

风含情,水含笑,喜迎人一对。

甜美的歌喉,明快清丽的丝竹,似天上悠悠闲云;含情的风,依依的杨柳,如山间馥郁的花溪,拨动着心弦。满身的疲惫渐渐舒展,人生的清欢无声漫来。

这种清欢,在苏东坡居士笔下也曾动情地再现: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尽管东坡居士身遭连连贬谪、流放岭南、爱妻病故等苦恼,但天地在他眼中,依然那么静美。独自品味时,诗歌的芬芳,便在夕阳中、在树叶的晃动和凄迷的风雨中一点点舒展开来,漾满全身。

然而很多时候,很多人,包括我,面对同样的风物,却体会不到清欢。触目的,似是满世界的梧桐凄雨,点点滴滴。为何?

曾读到一则佛经故事。一只身陷狐狸群中的大龟,被朋友老鹰救了。鹰衔着它飞离险地时,大龟不停地叙说着恐惧、勇敢和险境。老鹰一直默然。当它问到底要去哪里时,老鹰不得不说话,结果,一张口,大龟掉落云端,不知所终。

大龟的问题,在于一颗不肯安闲的心,把到手的云路飘逸和解脱的欢欣葬送了。

这则故事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把心放平,安详淡然,这是清欢的根源。

佛陀在《楞严经》中,也曾反复阐述这个道理。五十阴魔区中,修行人遇到光影颤动,见到佛与菩萨的形象,似乎殊胜,但佛陀反复交代,不以圣解,还可以进步;一作圣解,即堕魔境。因为,这只是心身的幻影。

而人世间,又有几人不被满世界的幻影所迷?妙食的欢欣,情感的迷离,眷属的忧虑,成功的自得,不得的痛苦,甚至是求得佛果和超脱的执著……鼓荡起了欲望的大海。怀抱得失,不肯放下,结果,进入了人生的误区。清风细竹,明月杨柳,似乎都沾染了好恶得失的况味。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菩提烦恼,等似空花。(《圆觉经》)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在在让人们透彻观察身心暂有实幻,世事电光石火,放下,放下,再放下,放下执著,以智慧远离妄想,回归于真心本具的宁静和清欢。

欢喜无忧,是名为佛。道信禅师对佛的理解,是智者的棒喝和依依叮咛。

漠漠红尘里,学会在得失中,以平常心对待镜花水月的一切,尽好应尽的责任;以欢喜心善待一切人事,而不被风物和浓欲转动,即为欢喜无忧的觉悟者,即为智者[佛]的清凉境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如同迎接有情人的小妹,以透亮、欣然的柔心面对有缘,用清净的眼张望红尘,又有何处不美呢?

把心安放在当下的每一刻,安放在柔软处,身心和世界会随之冷然。以冷然清凉的心,去做本分事、欢喜事、利他事、一切事,虽不移一步,这漫漫婆娑世界,就是莲花处处、清丽优雅的极乐世界;自己,也随之成为明净的宝珠、芬芳的莲花,人见人喜。

可惜,声声钟鼓,钟鼓声声,又有几人听懂?

本书所集的文字,是笔者在浸淫佛学的路途中,面对自身和周围人在家庭、事业,乃至修持中的烦恼、误区,静心体察出的丝缕所得所感。信笔道来,曾见刊于两岸三地和东南亚、美国等地的媒体,发表后,被大量转载,并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的热情回馈:有称赞它们清凉如珠、智慧如泉、堪做清夜良朋;有称赞它们如轻风拂面,会有一种快乐积极的信念在心里滋长……我不知。仅仅希望,这束稚嫩的小花,能带给人们心灵的清风丝雨。

感谢多年来悉心教导我的释儒道的师尊们,感谢三联书店及海内外报刊编辑老师和朋友的鼓励,感谢家人的支持,因了你们,才有了这束小花的淡淡幽香,流散于人寰。

地儿

2010年10月6日于苦雨轩

后记

地儿散文断想

佛学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忘我奉献的大勇、大悲;上求智慧,下报父母恩、师恩、国土恩、众生恩的大情、大智;生死一如、众生一体的包容、平等;放下忧恼、时时向前的旷达、洒脱,近两千年以来,深深地激励着中华民族,并与儒家和道家精神遥相呼应,形成了民族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爱好和平、不慕名利、乐于奉献、淡然自处的宝贵品格。

地儿以优美飘逸的文笔,通过市井里的平凡小事,古今佛门和居士的高雅生活,将渐渐被人们遗忘、被历史扭曲的佛教精神内核纳入笔下,为世间挽来了一道道洗去烦恼的清泉,一声声令人警醒的钟鼓,一曲曲风动竹影的梵歌。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佛理散文,不同于常见的谈经论道,而是着重于从文化和哲学的高度,对现实生活进行透视,对人类心灵的沉疴进行剖析,用启示人心的佛学文化精髓和充满灵性的感悟,启迪读者去正确认知自我和周边环境、修正自己的心地和言行,远离误区,远离烦恼,进而立足现实,襟怀坦荡,忘我包容,奋发有为,创造出和谐、富足、安宁的生活。笔锋落处,处处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智慧的人生拷问、求索和健康的人性之美。

文中随处可见的偈子、诗歌和经典的引用,钟、鼓、香、花等佛门事物中深蕴的文化内涵的解读,六祖、憨山、弘一、东坡等高僧和居士的情怀再现,瓜果草木等平凡事物中的禅意发现,令人耳目一新,使文字充满了厚重感,增加了艺术之美和思想的感染力、亲和力,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与天地古今的至美相往来,反观自我,俗念顿消,清香自生。

[二月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总有清风(地儿佛理散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地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36667
开本 32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