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六六年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一位叫王斌的红小兵,六六年予少年的悲怆、苦难与黑暗的经历将记忆永存。他对他的《六六年》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六六年》一书正在发往全国书店,那么六六年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年?无论从那个角度说,六六年都是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特殊和荒诞的一年。那么你呢?你的《六六年》是什么样子的?

内容推荐

本书记述了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中作者长大成人。作者记录下人生足迹,一如记录下了时代的足迹,它是不该被遗忘的,一如不该遗忘我们自己的心灵,它太长时间被丢弃在了漫漫的尘土中了,以致被风沙所掩埋,作者小心地拂去表面的灰尘,让它重见光明,让它再一次地引领着我们走向明天。

目录

引子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回忆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在我记忆的原野上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当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星空在天穹上闪烁,偶尔传来汽车的嘶鸣,大地复归沉默,一切喧嚣都静止了,往事便纷至沓来,我的思绪也开始了天旋地转,一如影像般将往事历历重现。

我一直追问着,我无法在日新月异的当代情景中发现记忆的遗痕,它似乎早已化为碎片,留存在了我的潜意识中,我以为早已将它忘却——可是没有,它固执地追逐着我,让我一次次地无可逃遁地被它所“劫持”。

我知道了,这或许便是宿命。

因为我无法逃避我曾亲历过的历史——历史便是我必须面对当下的一面镜子,它像影子一般跟随着我,亦步亦趋,映照出我现实的精神困境。我发现,自己被一种莫名的忧伤情绪所笼罩。

女友秋影一再催促我和她一道出国旅游。我曾经答应过她,但又以各种借口婉拒了,因为我仍没有下决心与她一道去建立一个家庭。我离过婚,我一直对建立家庭心存芥蒂,我不知道我有没有信心再重建一个家庭。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家庭对于我又意味着什么呢?我真的不再相信所谓的爱情了,如今它更像是一场情感游戏;而在它的背后,隐伏着一个被称之为利益的东西,这让我心灰意冷,所以我没有与秋影同居,我更想保留单身状态,这让我犹觉自己仍处在一种自由的选择中,无忧无虑,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来羁绊我,我只想天马行空、自由自在。

我知道秋影在生气,我也很想让她高兴,但我现在做不到。我当然知道秋影之所以要约我出国旅游的意图:她是想通过这次的浪漫之旅,来巩固我们若即若离的情感。可我并不想这么做,我还不想放弃我为自己设定的选择。

就在那一天,一个偶然的“意外”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怎么可能想到事情竟会是这样的呢?这是命吗?难道这宿命般的命运的轮回竟然要以这种方式来惩诫我?

秋影从钱包里抽出一张她少年时的照片炫耀般地拿给我看。

我小时候漂亮吗?她歪斜着脑袋,嬉皮笑脸地看着我说。

我没有太在意地接过来,扫了一眼。我一惊,忽然觉得她少年时很像一个人。我发着呆。她觉察了,问:你怎么了?

唔,没什么。我说。

她不相信,怀疑地看了看我,又看一眼我手中拿着的照片。

我的照片怎么了?

像一个人!我只好说。一个我曾经认识的人。

秋影乐了。像我妈呗,她快乐地说,那还能像谁?

你妈?我能明显地感觉到心脏剧烈地跳动了一下。

对呀,别人都这么说。她说,又从钱包里抽出一张照片。你看,我像不像我妈年轻时的照片?我过去拿给同学们看时就说上面的人是我,嘻,同学们还真信了呢。

我狐疑地接过,定睛看去。就在那一刻,我感到了眩晕。我认出了这张照片,更准确地说,我认出了照片上的这个人。

我不知呆怔了多久,大脑有一瞬间处在休克状态,一片空白。

P3-4

序言

难得读到这么清晰的文字。只此一点,这部小说就足以使人感到阅读的愉快。文字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我们有时在书店里拿起一本书,随便嘹上几眼,对于要不要继续将它读下去,甚至是不是将它买走,就已经能够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但一本书究竟怎么是个好,怎么是个不好?真的说不出什么来。那个感觉就在你的心里。《六六年》就属于那种可以让人站在书架前不由自主地读下去的作品。我很喜欢它,首先就是因为它的文字。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一种出奇的清新。它似乎并没有什么特点,也没有什么创意,不玩花活、不弄花样,就那样和你一字一句、一板一眼地述说着;但人物是清新的,场面是清晰的,故事是清楚的,情绪也是清亮的,什么东西都历历在目,那么故事读着就省劲了。老实说,现在读着让人费劲的东西太多,让人费劲直至费解似乎已经成了一些作家的风格。在这种情况下,冷不丁看见这么一篇如水晶般透明的文字,也就难怪让人眼前一亮了。

但是这部一板一眼的小说也相当的狡猾。它为你展开的是一个温馨的序幕,这时你就得警惕了。因为一个心怀叵测的陷阱已经掘好,正在等着你自个儿掉进去。对此我多少有一点经验,所以我不动声色地往下读。果然,我看到了很多大出我意外的东西。然而当它的故事在结尾处终于露出真实的面目时,我还是吓了一跳,并因此而陷入了沉思。是的,这是一个貌似“乱伦”的结尾,这种故事在中外的文学史上屡见不鲜,甚至成为最重要和常见的故事主线之一。但《六六年》的真意却显然并不在此。当整整一个时代纲常扫地的时候,我们对沉浮于其间的人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六六年是一个癫狂时代,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

“六六年”是一个可以引起我们那一代人心灵悸动的词。它使我想起了那个我的一九六六年,以及整个的六十年代。我的年龄比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们要大一些,所以我有幸参加了那时的红卫兵。我真的是“有幸”参与了这件事。因为所谓革命,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那是一场“革命”,它就是参与者的盛大节日,你在里面可以由着性子一任所为,然后你就准备着为此付出代价吧。这个世界的种种悲剧就是由此而发生的。但在那一天,你却可以获得巨大的欢乐。于是我就参加了。干嘛不参加呢?“过把瘾就死。”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无情的真理。既然没有什么人说我不能参加,那就参加吧。于是我们人生中便有种种的东西从此彻底地改变了。

在那一年,我突然见到了许多人,许多若不是文化革命我可能永生永世也见不到的人。有一些是我的同龄者:和我一样,但学校隔得八丈远,景况也完全不同。那是一些不是同学的同学。还有一些是我的年长者:大学中的大哥大姐们,以及一些可以被我们称为叔伯姨婶的人。更有一些老人:党的领袖,国家、政府和军队的领导人,知名的社会人士,著名的文化人,等等。

后记

我仍能清晰地记起那一天的情形。

2009年的7月22日,当我终于写完了《六六年》的最后一笔时,北京的天空一片乌蒙,宛如天降大雾,这一天,竟是百年不遇的日全食的日子。

那天的早晨五点十分我就奇怪地惊醒了,再也没睡着,爬起,开始坐在我的书案前。我知道,面临这部小说最后的一次冲刺了。直到这时才明白,为何我会一反常态地凌晨醒来,或许这是一个上苍的启示。

当我终结了这部小说时,我看了一下时间的显示,它标识在九点零三分上,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日全食的终结也正是在这一时刻,黑暗正在渐次散去,金灿灿的阳光再度光照人间。

这是一个神秘的契合吗?或者说是一次命定中的巧合?当我写下那句“残阳如血”时流下了热泪。这一次我没有抗拒喷涌而出的情感,毕竟这是最后的终结,毕竟是我在这一最后的尾声中发出长鸣般的高声呐喊。

我已经记不起起笔的日子了,只依稀忆起是在2007年的某一天,那几天我被记忆所困扰,频频地回望我的少年时光——那个我度过的不无幼稚的青葱年代,甚至它竟会在我毫无知觉的情境下翩然入梦。

那时我便告知自己,或许,我应当将这一越来越强烈的“侵扰”作为一种启示而记录下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那时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遇》作为一个半成品已让我刀枪入库,因为我觉得我始终没有找到写作中的最佳感觉,我甚至一直在质疑它的存在价值,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毕竟对当下的时代有一种相对独特的观照,但我仍不满意。我的不满意与其说是内容,不如说来源于对我的文字,对文字的至高要求让我一直想寻找一种贴近心灵的文字,让它能够直接检测到我血液的温度,以及我脉息的搏动,或者说,它就应该是我体内淌出的血。

就在某一天的凌晨,我仰望星空,感慨万千,试着写下了最初的一行文字,结果感觉似乎还不错,尽管在那时我除了知道我会写下我在文革中的少年记忆和一对少男少女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以及母亲在一个烈日下被当众游街示众的那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意象之外,还要写些什么我还一概不知——包括后来陆续出场的一系列人物,我甚至没有想到我会写到少年在文革中的家庭命运,以及那些我后来虚构出的红卫兵与“大哥哥”们。

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亦伴随着作品中的人物在成长,这期间,我还搁下了这部《六六年》,将我的另两部长篇《遇》与《味道》续写完了,我是想让《六六年》在我的心中酝酿得时间更长一点。我不想草率,尽管我隐隐地感觉到了由这一构思所召唤来的文字,犹如万马奔腾般地向我拥来。

《六六年》的整个写作过程都是在对我自己的人生旅程进行一次精神的梳理,这让我逐渐地看清和认识了自己,我知道了,在我未来的人生孤旅中,将会以什么样的姿态迎击我所要面对的时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六六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2100
开本 32开
页数 4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7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4.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3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