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与山洪,饥饿与疾病,在炎热的缅 北原始丛林中,在无数个与死亡相伴的夜晚,中国远征军战士唱起抗日救亡的歌曲: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尘封已久的历史,湮没英雄们的悲欢。在无数个痛苦的夜晚,我们回望那段历史转战野人山——民族苦难的缩影,英雄精神的重现……本书讲述了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十二师入缅甸同日军作战的一段历史。
图书 | 野人山转战记(一位远征军幸存老兵的战地日记) |
内容 | 编辑推荐 茂林与山洪,饥饿与疾病,在炎热的缅 北原始丛林中,在无数个与死亡相伴的夜晚,中国远征军战士唱起抗日救亡的歌曲: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尘封已久的历史,湮没英雄们的悲欢。在无数个痛苦的夜晚,我们回望那段历史转战野人山——民族苦难的缩影,英雄精神的重现……本书讲述了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十二师入缅甸同日军作战的一段历史。 内容推荐 一九四二年三月,中国远征军由杜聿明率领,进入缅甸与英美军队携手抗日。由于盟军配合不力,远征军虽然英勇奋战,然而终究遭遇大溃败的战局。归国通道被日军切断,五月,中国远征军大部分官兵在杜聿明的带领下选择了一条凶险的回归之路。以二十二师为主的这支部队,走进了茫茫数百里的野人山原始森林。五万余条年轻的生命,消失在这片被称为 “人间地狱”的原始丛林…… 本书详细记载了这段苦难与屈辱的历史。 目录 远征军由来 出发前夕 腊戍 夜审缅奸 少爷兵 缅甸寺庙 三根指挥棒 大撤退 将军开小差 炸桥阻敌 转战野人山 英军郭参谋 独木桥 雨季断粮 杜聿明挨揍 空投补给 尸横满山 列多医院 兰姆伽花絮 与将军顶牛 黄金谜 后记 试读章节 在无边无际莽莽苍苍如海涛般起伏的大山里,今天翻过这座,明天迎来那座,白天像黄昏,夜晚更是漆黑。有时遇到特别高的山,一到山顶,滚滚翻腾的浮云浓雾,使人混混沌沌直觉视线模糊如入迷阵,听觉也似乎有点失灵,心里就像被什么堵塞了似的。 今天是从昨晚唱歌的宿营地出发的,除开饭的时间之外,根本谈不上休息。今天的目标宿营地是对面的山顶,不休息也是为了缩短行军时间。当我们一路攀爬跌滚不歇到达目标地时已是黄昏。晚餐后,我照例摊开雨衣在大树下露宿。 晚上,树叶上发出不停的“哒哒”声,把我惊醒了,这是入缅以来第一次下雨。我上身穿着华蓝绒感到不凉不热很是舒适,在密密层层的树叶遮盖下,很少有雨水滴在身上。因为身上有了舒适感,又是初次双手抱膝、头伏膝上,也还是睡熟了。 随着天亮的到来,雨也加大了,但还是没有直接滴下来。不过地面上的涓涓细流,把篝火流湿了,害得伙夫们用嘴巴挨着地吹火,行军锅灶也得不时地向高凸的地方转移。 饭后,大家冒雨下山。由于昨晚雨水淋洗,高凸的地方冲去表层泥土露出了石子,平凹的地方泥泞溜滑,稍不小心就会摔倒。弟兄们摔倒后,爬起又走,一直下到两山山脚之间,被一道浑浊的山溪拦住了去路。 这是进山以来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象。如果不是昨晚和今早的雨水汇合,本可毫不费劲地跨过山溪。但是现在它有二十来米宽,浑浊的漩涡与枯枝败叶一起向下流去,竟不知这山溪有多深,大家只得站在岸边观望。幸而这时雨停了,士兵中有胆大的,把炒米袋缠在肩颈上,双手举枪,横溪而过,泅渡至中间又凫了一段,终于走上了对岸。他们其中一个把枪支装备卸下,拾起拴在树干上鸡卵粗的树藤,又凫过来,接应这边的人渡过去。有了这根树藤作依靠,大家就互相横搂在胳肢窝下开始泅渡了。我把半袋炒米往头上一缠,也加入了这个横渡的队伍。那个凫过去又返回的士兵双手握藤向前,带着一条人链直往彼岸横渡。初时我的脚能点地还不见,到了中间,脚不踏实,心里不免有点发慌。朱斌瞟了我一眼,大概是看出了我的脸色不正常,他说:“不要怕,人的浮力大,大家可以把你一同带过去。”上岸后,大家除了炒米袋没沾水外,枪支、装备都湿了,尤其是衣裤湿得紧贴贴的。前面的已前进了,后面的又要继续渡过来。我们过来的这一伙,由于有行军任务,根本不可能把衣裤晾干,一行人就湿淋淋的像群落汤鸡一样,迎着树林里的岚雾赶路了。路上朱斌问我:“你长在湘江边上,怎么还是个旱鸭子?” “我母亲只知溺爱,不准我去江边玩耍,所以不识水性。” “我是东北人,为了抗日,适应战斗的需要,刻苦锻练才学到了游泳的本领。像今天这样的泅渡,”朱斌和大撤退时一样又吹起牛来:“我只当去厕所里打个转。当兵要吃得、饿得、跑得,不但在陆地上有打仗的本领,还要有水上的功夫。以后整训,你要刻苦学会游泳泅渡,才能适应战争的变化。”我羞渐地只是“嗯嗯!”地接受。 虽然是在大山里沿着深茅乱棘鱼贯而行,但还是有小块小块的几寸至两三尺深积水的洼地。对于这些,我能绕道的就绕道,不能绕的就穿洼而过。本来身上就很湿,再加上洼地的积水,我就更加的泥糊满身了。一到宿营地,大家有烘衣服的,有烤背包的,篝火就特别多了;幸好满山枯枝败叶俯拾即是,柴多火烈。一会儿,我把前胸烘干后,又把背上和其他的装备也烘干了。借着烘烤的热气蒸发,我顺便也搓去了身上的汗渍条。晚饭后我和昨晚一样穿着雨衣,贴胸抱膝,依树而眠了。 昨晚和今早的雨,只不过是雨季到来的信号。今天晚上的雨就像小冰块一样,从空隙中往下淌,即使密密层层的树叶,也挡不住瓢泼的大雨。顺着树干流下的雨水,就像山泉源源不断地从我倚在树旁的雨衣上倾泻而下。平常树林里白天就像夜晚,此刻是什么也看不见,伸手一摸,咫尺之内遍地是水,水虽然不深但还是令人惊骇。在这黑漆漆的夜里,既摸不到遮蔽的地方,又不敢再靠树干,更不敢席地而坐,只好穿着雨衣,两手抱膝,勾头躬背,一直蹲到天亮。 今天又遇上了一条拦住去路的急流,约莫四十来公尺宽。昨晚上的倾盆大雨致使山洪汇聚,形成滚滚黄流。在这洪流的岸边,不少的士兵在用大刀、缅刀和马刀砍伐森林中的竹木,有的则用堆积的绑腿在地面上捆扎木筏。 第一只木筏下水了。筏上站着五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其中两个撑篙。可是筏子在河面行到不足三分之一的时候,篙就撑不到底了,就只好把篙权当桨用。不到河中心,湍急的黄流把后面的篙弹下了水。几秒钟后那篙又浮出水面,随着黄流的起伏,像条水蛇似的随波逝去了。木筏在河中少了一根篙的控制,就失去了航向,于是随着黄流的旋力在河中间打转转,一下子滑向下游五十来公尺。筏子上的士兵还来不及喊“救命”,湍急的黄流就已经把筏子冲散了架;接着在几个漩涡之中,两个士兵都被卷得看不见了。剩下的三个人,每人抱着一根碗口粗的竹子。又是一个漩涡,两个士兵随着竹子沉了下去。等竹子再浮起来时,两个人又被黄流吞噬了。剩下的最后一个人,抱着竹子用力向对岸划去,迎着急流奋力横渡。只见远远的一个黑点终于靠岸了,站在这边岸上的人,包括我在内,才咽下含在口里的唾沫。 P115-117 序言 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帝国主义继偷袭珍珠港向英、美宣战之后,以优势兵力占领了英、美在西南太平洋的各军事要地,关岛、香港、新加坡、马来半岛相继失陷。泰国投降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又窥觑缅甸,企图截断中国最后的国际运输线——滇缅路,以期达到灭亡中国,与德国会师中东的目的。 英国曾在一九四零年七月为讨好日本,一度封锁过滇缅路。在遭受这一突然袭击之后,英国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又重新开放滇缅路,以表示对中国的友好,并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应英国政府组织中英联军的邀请,相继派出第六、第五、六十六军进入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抗击来犯的日军。 在此历史背景下,有一支入缅远征的中国军队,因客观上战局的变化,败退进原始森林里。不知有多少中华儿女在外邦的领土上成了上千累万的白骨。之后白骨又离奇而罪恶地演绎变成黄金。这段失败的战史正在远去,再加上将军们不大光彩的行为。致使这许多铁血男儿为国捐躯可歌可泣的事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湮没于历史风尘之中。 笔者是该战役自始至终的一名亲身经历者,历历在目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为了使这段中华儿女怀着满腔热血誓死杀敌为国争光的战史不致湮没于历史风尘之中,笔者谨将全过程撰写成记,以飨读者。 后记 《滇缅战役大事辑》中记载:时逢雨季,一部份于五月份转进印度,沿途病饿比战斗中死亡尤多。 按四月三十日炸毁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大桥这天推算起,进山这天是五月七日,廿二师自入缅作战至进山后七天(大概是五月十五日)才开始下雨,虽不绝对准确,但比“大事辑”笼统的“五月份”较具体,同时也说明了并不是“时逢雨季”才进山,而是进山后才逢雨季;所谓“一部份”就是廖耀湘所部的廿二师和杜聿明所率的小部分军直属部队。 本记所述各章,就是“大事辑”中所谓“于五月份转进印度”的“一部份”廿二师自一九四二年三月十二日出国作战至一九四三年六月,雄纠纠气昂昂的铁血男儿变成白骨演绎成黄金的始末。 整个滇缅战役将近三年,被记史者有意或无意划分为两段。前段因是大败仗,对转进野人山的廿二师只是轻描淡写的“时逢雨季……”两句,后段反攻缅甸是个大胜仗,非但大书特书歼敌五个师团的战略战术、如数家珍般地层次分明。竟连日期的时刻和战地的小址也阐述得很清。这可能是因为前段因为野人山环境过于恶劣将战史失掉了,或是记史者饿死病死在山里,战史随着成为陪葬品,也可能是有意掩饰这个大败仗不光彩的真相。姑且不论是哪一种原因,历史终究是历史。从整个滇缅战史来讲譬如一个人走路,走过的路等于是这个人的历史,而对后段的偏重记载,似乎成了该战史的跛脚.这不但抹煞了曾经败道野人山的官兵们的报国热血,同时容易使不谙前段战史的人误以为后段的胜仗完全是借助盟军的力量。笔者的目的,就是为使整个战史不致被写成跛脚。 “中英联军”是个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名称,国人对它的胜败存亡和国际声誉自当有所关注。当时的人们茶余饭后对此也多有议论,再加上野人山幸存者的讲述,内容则更加充实,以致流传到现在还有人知晓。然而当时人们对于野人山行军的了解只不过是一鳞半爪,而后的人则更要打个折扣。今天出现关于野人山的片断刊载,与流传不无相关,其内容不系统、欠完整,同时某些情节还有讹误,甚至有隐贬扬褒之处。 笔者当时是廿二师政治部少尉干事。政治部的主责是做军民之间的桥梁(在缅甸根本没有起到作用)。我的分工是负责保管每驻一地的风俗、习惯、人口、特产等资料(国外亦然)。因为工作的原因,所经之处所历之事都有经常性的记录,这就是我在战时的日记。日记本在缅甸一个不知名的车站遭遇敌机轰炸时丢掉了,后来补写的在滇西反击战又被敌炮轰毁了,但毕竟有了两次撰写,印象还是很深的。缅战给我留下一个终生的纪念——双脚上至今还没有知觉的七个大疤痕。每触疤痕,那艰苦的历程和几次生死攸关的往事就历历在目。为了还原久已风尘可能湮灭的这段败退野人山的历史真相,笔者趁尚未作古以拙笔如实写下了这部《野人山转战记》。笔者是个小人物.仅知肤表,对重大的军事战略、战术部署不知内情,深感遗憾。 随着岁月的推移,黄金这个“谜”,我终于在四十四年后知晓了其内幕。 一九八。年我往贵州探亲,遇到了分别三十多年的欧阳隽叔叔,取得了通信联系。当时他已经七十七岁高龄,在贵州省府参事室工作。在一九八七年十月八日他给我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除笔者按外皆系原文) “由印度回国时,你我是和封筠等一道经加尔各答到丁江候机的。在加尔各答旅馆中,封筠携巨款我知道,但确实数目我不清楚。巨款的来源,是部队清饷后的剩余款项。国民党时代部队是‘责任经理制度’。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野人山转战记(一位远征军幸存老兵的战地日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锡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41177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0 |
出版时间 | 2010-09-01 |
首版时间 | 2010-09-01 |
印刷时间 | 2010-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