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译注/大语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孟子》一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内容推荐

《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提出“王道”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深化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性善论”的伦理观。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后世研究和注释《孟子》的著作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部,即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上三部书各有特色,都是研究《孟子》一书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孟子》记载了孟子游说诸侯以推行“仁政”的事迹,文章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七篇互相独立,“言近而旨远”。全书35000字,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古代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经典记忆

问题与思考

试读章节

齐宣王问道:“能告诉我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吗?”

孟子回答:“孔子的门徒从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一定要说,那就说使天下归顺的王道吧!”

齐宣王说:“具有怎样的德行,才能称王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百姓而称王天下,就没有力量能够遏止。”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大臣胡龅说,大王坐在殿堂上,有人牵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道:‘牛往哪儿牵啊?’那人回答说:‘要用它来祭钟。’大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哆嗦发抖的样子,它没有罪却要被处死。’那人说:‘那就不祭钟了吗?’大王说:‘怎么能不祭呢?用羊来代替。’不知道有这回事吗?”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心思就足以用来施行王道了。百姓们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忍心。”

齐宣王说:“是啊。确实有百姓这样认为。齐国虽然狭小,我何至于要吝啬一头牛?只是不忍心它战栗发抖,毫无罪过而被处死,所以用羊换下它。”

孟子说:“大王不要惊异于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替换大的,这用心他们怎么会知道呢?大王如果怜悯它没有罪而被处死,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算什么心思呢?我并不是吝惜这点钱财而用羊来替换的,怪不得百姓要说我吝啬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的表现,因为只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禽兽,见到它活着时的活蹦乱跳,就不忍心再见到它死亡后的寂寂无声;听到它们的叫声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上说:‘他人所具有的心思,我能恰切地来理解。’正是对先生而言的啊!我已经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寻求却不了解自己的心思,先生这么一说,说到我心里去了。这样的心思能适宜称王天下,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有人对大王说:‘我的力气足能举起三千斤的重物,但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足能看清毫毛的尖端,但看不见一车木柴。’大王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会。”

孟子说:“现在大王的恩惠足以使禽兽受惠,而百姓却得不到您的恩典,这是什么原因呢?可见,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肯用力气,看不见一车木柴是不肯使用视力,不能安抚百姓是没有施加恩惠。所以,大王没能称王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说:“不肯做和不能做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挟持着泰山跨越北海,对他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不能;给年长的人弯腰行礼,对他人说:‘我做不到。’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没能称王天下,不是挟持着泰山跨越北海这一类的,大王没能称王天下,是不肯弯腰行礼这一类的。

“敬重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敬重他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他人的小孩,这样天下就能像运转于手掌之上那样容易了。《诗经》上说:‘先给自己妻子做榜样,推广及族内兄弟,以此统御全国。’说的不过是以这样的心思来施加于他人罢了。因此,广施恩惠足以安抚天下,不广施恩惠连妻儿都无法安抚。古时候的人之所以胜过世人没有其他的原因,不过是善于推广自己的作为罢了。现在大王的恩惠足以施及禽兽,而好处却不能到达百姓,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个东西称了才知道轻重,量了才知道长短。各种事物都是如此,而人的心思更是这样。大王请考虑考虑吧。

“难道大王非得发动军队,惊扰将士,与诸侯结怨,心里才感到快乐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是,我对此有什么快乐的?我是打算以此来实现得我心中的远大目标。”

孟子说:“大王的抱负能让我知道吗?”

宣王笑着不回答。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能满足于口腹呢,还是轻暖的衣服不能满足于躯体?或者因为缤纷的色彩不能满足眼睛,悦耳的乐曲不能满足耳朵的倾听,宠幸的姬妾臣仆不能满足身边的使唤呢?这些,大王的大小臣仆都能够供办,大王难道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要是这样的话,大王的远大抱负我能够知道了。大王是想开拓疆土,使秦、楚臣服,统治中国而安抚外族。然而用这样的作为来求取这样的抱负,犹如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

齐宣王说:“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还更严重呢!爬到树上找鱼,虽然找不到鱼,却不会带来灾难。用这样的作为来求取这样的目标,费尽心力去做了,必定会带来灾难。”

齐宣王说:“能让我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孟子说:“邹人和楚人作战,大王认为谁能取胜?”

齐宣王说:“楚人取胜。”

孟子说:“是这样,可见小国肯定不能和大国匹敌,人数少的肯定不能和人数多的匹敌,力量弱的肯定不能和力量强的匹敌。四海之内方圆千里的土地有九块,齐国只占有其中的九分之一。以一个来制服八个,与邹人对抗楚人有什么不同?何不回到根本上来解决问题?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愿在大王的朝廷中任职,耕田的人都愿在大王的土地上耕种,商贩都愿到大王的集市上交易,旅客都愿到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天下对自己的君主感到不满意的人都愿来投奔大王。要是如此的话,什么力量能遏止大王统一天下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了,没有能力做到这样的程度,请先生辅助我实现大志,明确地教诲我。我虽然不聪明,却愿意试着去做。”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坚守高尚情操的,只有那些知书达理的人能做到。至于一般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失去了应有的道德观念。一旦丧失了道德观念,就会为所欲为,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再去用严刑去惩治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人当政而可以做坑害百姓的事呢?因此,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必须使他对上足以事奉父母,对下足以蓄养妻儿,好年成时能够温饱,碰到灾年也可免于死亡,然后引导他们积极向善,所以百姓容易听从。现在为百姓所规定的产业,使他们对上不够事奉父母,对下不够蓄养妻儿,年成好时劳苦艰辛,灾年不能避免于死亡。这样,仅仅救济死亡都恐怕来不及,那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吗?

“大王要施行仁政,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解决问题。五亩宅田种植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不扰乱鸡猪狗蓄养的时节,年满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不误了它的耕作时节,八口之家就能不饿肚子了;注重学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尊重兄长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物负重了。老年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能不挨饿受冻了,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P11-13

序言

“大语文丛书”总序

白烨

语文课程的教授与学习,离不开各类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这套“大语文丛书”,便是配合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与学,专门编选和出版的大型课外阅读作品的系列读本。

“语文”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语言和文字’,也指‘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新华词典》另有“语言和文章”的解说。从人们的实际运用来看,把“语文”理解为“语言与文学”的看法更为普遍,因为早期的“文学”与“文章”的界限模糊,“语言与文章”的说法也完全成立。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语文”,它应该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或者说是它的初期阶段;它既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必要工具,又是人类记录和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

“语文”的概念虽然是近代以来才有的,但“语文”的渊源与历史却可追溯到人类产生口头语言和出现文字表达之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语文”——“语言与文学(文章)”,已经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与辉煌的文明传承。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便是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篇、名家名作。它们在精到而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凝结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人生感悟、时代情绪与审美精神,并作为文明的载体和文化的传统,滋养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与检验而成为宝贵文化财富的语文经典,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

教育部在2001年与2003年,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新课标”)。这一“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总目标要求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这样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性的意见,对于切实保证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水平,无疑是及时的和重要的。

关于阅读书籍对于人们的成长与成才是如何的重要,许多先贤大德都有精深透辟和精警启人的论说。如英国的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乌儿没有翅膀。”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与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我国的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指出:“爱读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所以,读书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累进,单纯的范文借鉴,更不是一种实用性的消闲与娱乐,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心智的徜徉、心性的滋养。经常性地阅读好的作品,能够积累文学知识,增进艺术感觉,丰富文化素养,掌握语言规律,进而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当然也包括欣赏作品和写好作文的实际能力。

根据“语文新课标”的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我们这套“大语文丛书”,既注意了所选作品在体裁、样式上的多样性,如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精品、童话、寓言、故事、神话、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中外名作;还注意在各类体裁作品的遴选中,选收那些既有代表性,又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作品,以使“大语文丛书”对于不同年级、不同兴趣、不同需求的学生,都有切合其需要和适合其阅读的作品,从而做到丰富多样,各取所需。特别要指出的是,丛书的选与编,充分考虑了面向中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能力、应对语文考试等实际性的需要。可以说,整体上的丰富性与具体上的实用性的较好结合,是我们这套丛书有别于同类丛书的一个鲜明特征。

为使这套丛书在配合语文学习和应对语文考试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也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本套丛书根据不同的类别,在提供原作原貌的基础之上,分别增加了以下一些内容:

1.导读:包括作品写作背景、内容提要、思想内涵、阅读要点等;

2.知识链接:包括作者介绍、作者的生平与成就、作品的地位与影响等;

3.译文:将古文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力求做到“信、达、雅”;

4.注释:将原著或古文的正文中出现的疑难词句、问题等,予以解释性说明,以扫除阅读上的障碍;

5.名师点评:由知名语文教师总结每篇文章的主要特色并作简要评论;

6.经典记忆:以节选的方式推荐优美的语言、警句;

7.阅读延伸:就作者的历史资料、奇闻轶事及相关人物、事件等,作提示性的介绍;

8.问题与思考:对文章中的精彩观点与描写等内容,或提出鉴赏性的意见,或提出思考性的问题,以使学生更深地领会文章,并把握其精髓。

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些良苦用心与编选努力,能使这套“大语文丛书”给中小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提供既丰富又实用的精神食粮,陪伴中小学生们有益而快乐的阅读,为推动中小学的语文学习,促进中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略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是为总序。

2009年7月26日于北京朝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译注/大语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08272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8
出版时间 2009-09-01
首版时间 2009-09-01
印刷时间 200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8
15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