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甘宁青民国人物(增订本)
内容
试读章节

张广建

(1867—1938)

张广建,字勋伯,安徽合肥人。1867年(清同治六年)生。家世不详。张广建是北洋集团在民国初年直接派来甘肃的统治要员。在他统治甘肃的近7年时间里,先效忠于袁世凯;袁死,北洋集团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后,他作为皖系在甘肃的代理人继续经营,终以皖系北京政权的垮台失势离去。

来甘之前的张广建

张广建在光绪年间中秀才后屡考举人落榜,流落京津问。时淮军将领聂士成率武毅军驻芦台(今天津宁河县),张投军聂部为军佐,缮写军中文书。因博得上司赏识,被保举为候补知县,分发山东。1899年,袁世凯以署理山东巡抚(次年3月即实授)率新建陆军到达济南,残酷镇压义和团。善于逢迎的张广建,接近并取得了袁的爱重。1901年,袁调升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张广建愈益追随袁后。袁1909年为清廷罢斥,张仍忠实于袁,寄望袁之东山再起。

辛亥革命爆发时,张广建是山东候补直隶州。山东巡抚孙宝琦在山东资产阶级革命派积极准备发动起义的形势下,迫于各界压力,不得已同意宣布“山东独立”,并被推举为山东大都督。这一天是1911年11月13日。此前,袁世凯已复出组成新的内阁。袁氏登台,密切关注着地近京畿的山东的动向,当山东临时政府成立,袁密委自己视为心腹的张广建和吴炳湘在济南监视各派活动,并挑拨赞成独立的第五镇①的内部关系。第五镇军官多系袁世凯旧部,袁一出山,他们便蠢蠢欲动。这些军官于山东独立后,皆思升迁。临时政府未能满足其要求,引起怨恨。张广建和吴炳湘趁机大使手腕,煽动第五镇官兵“拥张(原统制张永成)反贾(代统第五镇的贾宾9即)”。贾宾卿原赞成独立,此时感实力不足,被迫离去。第五镇内形成以吴鼎元、张树元为首的反独立派。袁世凯一手拉军队,一手拉孙宝琦,要孙取消山东独立。11月24日由顽固派军官一手操纵的“山东全体维持会”大会召开。会议议决:取消山东独立。孙宝琦当场表示同意。独立取消后,孙宝琦即把原巡抚印信交布政使胡建枢,并一面电请清廷将自己罢黜治罪,一面称病避入医院。张广建、吴炳湘攫取军政要职,张任布政使,吴任巡警道③。与此同时,张、吴“发兵围学校,夺操枪,散学生军,勒令还乡,更布密警,严伺前日之倡率独立者”。12月12日,张广建、吴炳湘派出清兵,袭击了革命党人准备武装起义的据点——“宜春轩”照相馆和“万顺恒”洋货铺,逮捕了革命党人刘溥霖、萧兰池等10余人,当场枪杀了另一革命党人蓝盛九。这一事件被称为“宜春轩案”。不久,胡建枢以年老力衰、不胜军政事务的繁剧为辞离任,张广建又以布政使兼署山东巡抚。

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张广建调任顺天府尹。

挟袁声威 入主甘政

辛亥武昌起义后,“东南革命军起,各省独立之檄,喧传道路”,“西安作难”,甘肃鼎沸。在人民自发的反清斗争接二连三发生和黄钺在秦州(今天水市)领导起义之后,原来反对民主共和的甘肃官绅才于1912年3月15日承认共和,袁世凯任命原护理甘肃布政使赵惟熙为甘肃都督,原兰州道彭英甲为布政使。赵惟熙上台后,与省临时议会矛盾尖锐。他一方面派兵把守议会大门迫使议会停止活动,另一方面挑动回军将领马安①反对省临时议会议长李镜清,李被迫离开省垣回临洮老家,不几天即遭暴徒刺杀。在民初甘肃军政界尖锐复杂的矛盾中,赵企图利用各方矛盾,使之相互牵制,以取得一时的苟安局面。他借用张行志、陆洪涛之军力以客制主;又折节周旋马安良以回制汉;同时力图分解马安良为首的回军势力,使各马分立,以回制回。然而,马安良从陕西撤兵返甘后,位居甘肃提督,气骄意矜,地方人士逢迎者不少,大有左右甘肃政局之势。马安良推举县官,指索厘局,凌逼赵惟熙权力之所在。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马安良又被推为该党甘肃支部支部长。赵深恐马安良势力发展,夺去自己的都督座位。遂与其门生、时任巡警道的赖恩培密谋挑起汉回军队之间的斗争,使马安良不能在兰州安居,自动退出。不料事机败露,赖被拘押,不久奉袁世凯电令解送北京。马安良从此气焰益盛。加之其时省财政困难重重,赵无法解决。他终决定一走了之,于1913年5月请假去北京。赵临行前保荐内务司长张炳华护理甘肃都督兼民政长。张炳华是赵惟熙提拔的亲信,取得护督地位后继续与马安良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甘肃政局愈益动荡。

甘肃是控制西北的军政要地,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陕甘总督府由陕西迁兰州,从此常驻于此。袁世凯为加强他对全国的统治,不容许甘肃出现乱局。1914年1月,他命张广建以陕甘筹边使名义带军队入甘。张带兵到陇东时,甘肃地方势力表现平静,无阻碍之意,袁世凯遂于3月6日明令发表张广建为署理甘肃都督兼民政长,率部进入兰州。张广建是挟袁世凯的声威西来,汉回各军怡然听命,他遂顺利统揽甘肃军政大权,开始了督甘7年的政治生涯。

P001-003

后记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陈民先生来到兰州,为《民国人物传记丛稿》组稿。他约我写一些民国人物的传记。接着,《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的主编同志来信约我写几个人物的传记。逐渐地积累下来,我所写的民国人物,有七八人之多了。他们多是甘宁青民国时期的主要统治阶级人物,在全国政治、军事舞台上也有许多活动。感谢我的岳父吕仰端先生在这时提醒我:何不写一部以人物为系统反映甘宁青民国历史的书?我便积极搜集资料,作起了写作本书的准备。我的岳父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电器工程师,但一生酷好文史,涉猎甚广,做诗填词度曲,皆能得心应手。从60年代末开始,他一直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帮助。是书出版之际,我对已逝岳父的感念益增,无以尽言。

成书过程中,我对原写过的人物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核对、补充,全部改写一遍;又增写了10个人物的传记。这样就形成了本书现在以17位民国人物历史活动为线索、主要反映甘宁青民国历史概况的格局。为了增加可读性,也为了便于读者翻查一些人和事,在每一篇中加了小标题。在通史著作中,人物随事件出现,这是“以史带人”;在人物传记中,通过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事件,这是“以人带史”。把人物活动和历史事件的关系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找到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恰当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传记的质量。作者努力于此,但才力有限,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严格地批评指正。

非常感谢我的老师、新中国史学园地的开拓者之一——赵俪生教授为本书题写书名。赵先生是我进入史学之门的领路人,没有他的教诲和鼓励,就没有我今天取得的一些成绩。可以说,对赵先生的崇敬感情,是我从事学术工作的精神支柱之一。我想,和我一起受益于赵先生的所有同学,在这一点上的感受是共同的。

作为本书编辑的宋仲福先生,对书稿作了十分认真的加工,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提高了书稿的质量。兰州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光华先生、社长余泽俊同志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积极支持。兰州大学科研处对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始终给予支持。借此机会,表示衷心的谢意。

一事之成,众人之力。本书写作过程中,当时的学生杜思平、钟福国、李细芳(李韬)曾帮助收集整理了一些人物的资料。研究生刘喜堂、贾宜,除帮助收集整理了一些人物的资料外,还参加了最后的校对工作,帮助进行校对的还有任灵兰、张秋霞、曾晟堂、杨荣四位研究生,在此亦表示感谢!

王劲

1995年6月中旬于兰州大学

目录

原版前言

张广建

来甘之前的张广建/挟袁声威入主甘政/重用私人政风恶劣/重税盘剥

激起民变/失去靠山后狼狈离甘

陆洪涛

出身北洋老班底/巧逢政潮攫甘督/任用私人埋祸根/津门悄然作寓公

刘郁芬

从教练官到师长/率国民军部队入据甘肃/国民军统治下的甘肃社会/震荡

甘、宁、青的河凉事变/离开甘肃和最后结局

孙连仲

少年志向在从军/由士兵升至将军/跟随冯玉祥响应北伐/出任青海省第一

任主席/东调甘肃扩军备战/参加内战损兵折将/走上华北抗日战场/台

儿庄战役留英名/在湖北继续坚持抗战/后期和晚年的情况

朱绍良

前期的简单经历/主持甘政一统号令/领导“三马”拒孙之役/堵截红军

煞费苦心/二度主甘和任八战区司令长官/羁縻诸马进军新疆/朱绍良统

治下的政风种种/在大陆的最后时日和去台之后

谷正伦

家况及早期活动/参加北伐和投靠蒋介石/蒋介石政权的“宪兵之父”/调

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在甘肃的建设举措/离开甘肃之后

郭寄峤/

由混迹奉军到追随卫立煌/同八路军合作抗战/蒋介石说他是“标准参谋

长”/“治甘方针”成了一纸空文/内战失败凄凉而去

马福祥

马鸿逵

显赫的家世/以“善变”应付动荡的时局/跟随冯玉祥响应北伐/权衡得失

反冯投蒋/统治宁夏17年的军政举措/参加内战失败后逃往台湾

马鸿宾

家族渊源步入西北军政界/在宁夏镇守使任内/从附冯到归蒋/任期最短

暂的甘肃省主席/参与“三马拒孙”/率部抗日有功民族/回到了人民的

阵营

马麒与马麟

马步芳

“青海王”的家族渊源/与国民军周旋/拥蒋反冯三马拒孙/阻截红军血

债累累/消极抗日一心坐大/参与内战梦想成为“西北王”/马步芳军阀

武装力量的瓦解

马步青

1930年前在军界的经历/入据凉州堵击红军/逞霸一方聚敛财富/被马步

芳剥夺了兵权/军阀地主的豪’侈生活

邓宝珊

早期参加民主革命活动/参与国民军的创建/和共产党人的合作与友谊/

“九·一八”后复出军政界/团结抗日支撑北线/走向和平起义的道路

黄正清

父亲宫布德主的传奇式经历/随嘉木样五世到甘南/黄氏父子领导驱马斗争/

良师益友宣侠父/安境保民力图自存/起义之后至今的经历

艾罗

金树仁

投靠恩师官运亨通/适逢政变继杨治疆/主新五年政绩不著/措施不当

激起民变/再历政变黯然下台

陈珪璋

一个冒险游荡的少年/聚啸山林攻城掠寨/接受改编称雄陇东/联陕迎孙

争权被杀

鲁大昌

反国民军的“英雄”/崛起于岷洮之间/割据一方的“陇南王”/截击红军

遭到惨败/明升暗降离开老巢

辛树帜

早年立志教育救国/出任西北农学院院长/创办国立兰州大学/重当西农掌

门人/开创中国农史研究的新领域

张心一

早年的求学经历/留学归来忙农调/骑自行车下乡的“平民厅长”/为开发

西北建功厥伟/为新中国的农业发展勤奋工作

邓春兰与邓春膏

青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熏陶/邓春兰发出开放大学女禁第一声/姐弟同投身

五四新文化运动/邓春膏极力维持甘肃学院

马万福

东乡族的青年宗教才俊/麦加学经萌发宗教改革思想/独树一帜立新教/依

靠政治力量发展新教势力

喜饶嘉措

幼年出家精修佛法/安多高僧扬名卫藏/抵制英国侵略反对分裂/沟通

藏汉宣传抗战/致力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党的诤友不白之冤终洗尽

附录民国时期甘宁青最高统治人物一览表

后记

增订本后记

序言

原版前言

《甘宁青民国人物》是作者近年来研究西北民国人物成果的一部结集。全书含人物历史传记16篇,大部分为单人单传,只有一篇是两人合传,故实写人物17人。本书欲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变迁,使读者对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政治、军事以及其他社会状况有一轮廓性认识,同时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和全国的联系。在本书付印之前,有必要就自己在选题、写作中考虑的一些问题作一说明,以就教于读者、同行学者。

民国史是近年来史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兴旺的一个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曾长期偏重于中共党史和革命史,这在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民主革命时期和为建立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时期,是完全必要的,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点,已为以往的历史所证明。今后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共党史和革命史也仍然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但是,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刻认识国情和区情、省情,还应当重视民国史。

早在延安时期的1941年,毛泽东就指出,应当特别重视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研究,要研究“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军事史,近百年的文化史”。在这一指示精神的鼓舞、启发下,田家英编写成了《民国以来大事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对民国史的研究,他们曾多次倡议编写民国史。1956年制定的《社会科学十二年规划》中,就将民国史列为重点项目之一。由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倡并部署的民国史研究,在历经60年代至80年代后的今天,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担,李新、李宗一等主编的多卷本《中华民国史》已出五册,李新、孙思白等主编的《民国人物传》已出七卷;南京大学张宪文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纲》业已问世8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主持编辑的三套资料(民国史大事记、民国人物志、民国史专题资料)也陆续出版。它们受到中外学者的欢迎和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其他民国史的论著、资料也大量出版,受到学术界和国人的普遍关注。台港学人的民国史著述亦数量可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在当今国外学者从事的“汉学”中,民国史研究已越来越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了。

民国史在史学研究中日益取得“显学”地位的事实,不能不使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科研工作的作者怦然心动。在民国史研究学者们丰硕成果的激励下,作者十多年来从事了一些民国史方面的研究。从事学术研究,一要顾及自身学术素养,二要顾及资料条件,三要顾及学术研究的需要。所以作者在民国史方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有关西北的一些事件和人物。相对而言,关于西北民国史的研究成果一直比较少。作者身处西北,私虑能在西北民国史研究方面做些填补空白或抛砖引玉的工作,也还是有意义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作者的西北民国史研究,就是在这样动机的驱使下起步和坚持下来的。

研究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状况是中国近现代史、民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民国时期的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存在着边远的、多民族的、多宗教影响的特点。边远的特点是指远离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方军阀势力易于形成并维持某种程度的割据状态;多民族的特点指聚居着汉、回、蒙古、维吾尔、藏、哈萨克等近20个民族的群众,占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三分之一多;多宗教影响的特点是指有不少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如信仰喇嘛教的藏、蒙古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回、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

由于在表现上述三特点方面程度的不同,民国时期的西北实际上是三个不同的区域:陕西地理上是西北与中原地区的接合部,为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程度最高的省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民国时期中央政权在大多数时间直接控制着该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也积极参与和影响推动了全国政局。甘、宁、青三省地处黄河上游,自然资源丰富,气候严酷,交通不便,经济文化落后;又因分省时晚,地方观念絮结难解,西北诸马军阀崛起,形成了马鸿逵家族长期统治宁夏、马步芳家族长期统治青海的局面,但均围绕甘肃进退争雄。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中央政权在西北(这里主要是指甘宁青新)贯彻政令、行使管辖权的枢纽之地,为此而进行了多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权力图巩固地占据甘肃,以便控制宁青,进而剪除新疆地方割据势力。新疆则是我国的西北边疆重地,交通更为不便,经济上亦更有待开发,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先后在此经营了军阀统治的“乐土”,他们的私心自用,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障碍。这三个区域,甘宁青居间,东为陕西后院,西则支柱新疆,在地理、人文关系之外,政治、经济上均有影响左右,关乎西北全局的作用,并上承明清余绪,还是一个多事之区。

在西北民国史的研究中把甘宁青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一番研究,有利于深化我们的认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当今这一地区的现代化无疑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甘宁青地区在地理、生态、人文条件方面构成了一个独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并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政治方面更呈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状况。我们应当对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情况作多方面的研究,诸如农牧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情况,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情况,民族和宗教情况,政治统治、政治斗争和财政情况,文化教育情况,社会组织情况,社会生活情况等。在以上方面包含着一些很有开掘价值的分支课题,如西北诸马军阀的历史,移民与经济开发的历史,书院向学校的嬗变,东南游学之风,近代民族教育的起步,宗教、部落、秘密结社,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变化,知识分子与妇女问题,鸦片问题,民风与民俗等。只有多角度地研究甘宁青民国社会的情况,才能了解社会诸因素对黄河上游地区近代化的影响,正确总结该地区近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高兴的是,已有一些学者专家在他们有关西北近现代史的著作中论述到上述问题,为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奠定了基础。

研究民国时期的甘宁青地区也有较好的资料条件,除档案、报刊资料外,民国政要、民族上层中的一些人物也留下了有关资料,还有中外记者、外国考察家、传教士的记叙,国内史地学家、社会学家做的许多调查、研究成果。这些资料为我们系统、全面地认识甘宁青地区在近代如何缓慢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甘宁青民国人物》是遵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关民国史研究的指示和意见的精神,遵从马克思主义的写史原则,以人物为线索,反映1912—1949年甘宁青地方历史的一部小书。希望它能为人们深入了解民国时期的甘宁青社会增加一份资料。

本书涉及的17位历史人物,基本上是民国时期甘肃、宁夏、青海的主要统治阶级人物。这就有一个如何认识为人物立传,特别是为历史上统治阶级人物立传的问题。

“人物是了解历史的一个窗口。”写历史离不开写人,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无一不是人所策划、人所参与进行的。离开了人,就无所谓历史。了解历史必须了解人,“知人论世”这句古人的话凝练地表达了这一点。我们研究人物,重要的是反映历史。

历史研究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一点也不抹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是因为:杰出人物正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群众意志的体现者,群众行动的组织者;个人的行动可以在历史上发生重大的作用,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历史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离不开个人因素的偶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所以,历史研究离不开对人物个体的具体的研究。人物历史传记的大量问世,这是一个根本的、深刻的内在原因。参与历史活动的人物十分众多,因此我们有必要为之立传的,主要是那些以自己的言行在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上留下深刻印记、产生过重大或较大影响的人物。具体说来有:(1)在历史变革和历史转折关头起到重要作用的人;(2)在一定历史时期或某一方面有重要活动和影响的人;(3)在一定范围内有代表性的人,或能反映历史某一侧面的人。

民国人物,有进步的、开明的,有经历表现复杂多变、功过是非相参的,也有政治结局反动的。本书所写的人物,后两类人物占多数。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人物“历史角色”的事实,否则无法反映历史。孙中山给人题词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上有人顺历史潮流而动,也有人逆历史潮流而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总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从人物立传原则讲,既要为正面人物立传,也不排斥为反面人物立传。为了通过人物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挥史学扬善抑恶的功能,人物史传不能只写进步的、革命的、在历史上起了好作用的人物,也应该写一些反动的、落后的人物。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史学家刘知几写过一段常为后世人提及的话:“夫人之生也,有贤不肖焉;若乃其恶可以诫世,其善可以示后,而死之日,名无得而闻焉,是谁过欤?盖史官之责也。”用人物史传警诫后人,这对我们也是有用的。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并没有解除它应对资产阶级人士在历史上的进步和反动加以区别的责任”。至于历史上复杂类型的人物,很难简单地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去划分定性,这类人或一生起伏很大,时而反动,时而进步;或政治上落后甚至反动,却在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做了一些好事。我们可以“盖棺论定”,给他们的功过作一结论,却很难用“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去概括他们的一生。

历史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把握未来的教科书。历史学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担负着教育人民、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任。知国者爱国,念国者务实;欲知国,必先知史。历史经验和爱国主义将给群众和干部以智慧和力量,增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共识和团结。在思想教育,尤其在国情教育中,很有必要普及历史知识。讲国情,如能和省情、区情结合,则更加生动和富有说服力。作者希望本书除能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地方历史的帮助外,对进行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所裨益。

本书在每篇篇末附有该篇主要参考资料说明;注释作页下注,对所引用资料的作者、篇名和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和版次,均一一注明,但引文出自主要参考资料之一者,省去出版社、出版年月和版次。专此说明。

书中的错谬之处,请批评指正。

(1995年)

内容推荐

《甘宁青民国人物(增订本)》是作者王劲、杨红伟近年来研究西北民国人物成果的一部结集。全书含人物历史传记16篇,大部分为单人单传,只有一篇是两人合传,故实写人物17人。《甘宁青民国人物(增订本)》欲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变迁,使读者对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政治、军事以及其他社会状况有一轮廓性认识,同时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和全国的联系。在本书付印之前,有必要就自己在选题、写作中考虑的一些问题作一说明,以就教于读者、同行学者。

编辑推荐

《甘宁青民国人物(增订本)》由王劲、杨红伟著,这个增订本仍是本着原书“欲通过人物反映历史变迁,使读者对民国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政治、军事及其他社会状况有一轮廓性认识,同时了解当时这一地区和全国的联系”以及“希望本书除能为国内外学者提供研究中国地方历史的帮助外,对进行历史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所裨益”的两大写作宗旨,所做的进一步的努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甘宁青民国人物(增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劲//杨红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28237
开本 16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7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2013126215
中图分类号 K820.84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