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内容
编辑推荐

济群法师是当代著名高僧,学修并重的僧人! 善用网络开示智慧法语,微博达人,新浪微博粉丝超过50万人!

创办大型公益学习型组织“菩提书院”,教化众多海内外信众!

“菩提书院”从历年精华文章中精选五大主题,问道、觉悟、安心、处世、云水禅心。帮助解决人生困惑,调适心灵,获得智慧人生!

周国平郑重推荐!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收集了十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内容推荐

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禅的本质,是觉醒的心。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开发觉醒的心。唯有找到内心深层的宁静,你才有能力面对自己,享受安静。放慢脚步,此刻,让我们一起聆听自性花开的声音。《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十余篇法师对观心、修心的禅修开示,从禅修的方式观照内心。修心是修行的核心,调适内心的贪嗔痴,方能从生活中各种烦恼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以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述人生快乐的源泉来自于净化的心灵。

目录

[禅修]

 凡圣只在迷悟间——第一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正念,使浮躁远离——2011年5月“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由观而自在——“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正念的修习——2008年中秋讲于嘉兴精严讲寺

 过这样的七天——七日禅开示

[调心]

 心,人生的导演

 寻找心的本来——2009年夏于四祖寺

 “《坛经》与生活禅”夏令营

 心灵环保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讲于第五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论坛

 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转化作用

[对话]

 迈出沟通的第一步

 闲云野鹤,却对世界保有热情

试读章节

过这样的七天——七日禅开示

这次过来,正好是研究所的禅修周,机会难得。我平时四处弘法,真正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不多,这次会尽量安排时间参加禅修。

目前佛教界的修学,尤其是学院式的教育,过于偏向理论学习,在实修方面引导不足。很多佛学院的学生,包括一些法师,虽然懂得很多教理知识,但有能力用起来的却寥寥无几。就像一个学了无数治病方法的人,以为自己包治百病,但操作起来,却连头疼脑热都治不了。更糟的是,我们学的法虽多,可习气毛病也很多。甚至可以说,只是为了学而学,为了文凭而学,我们已经忘却学佛的真意所在。

是不是要学那么多教理?是不是学得越多越好?其实,关键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为什么学,能不能学以致用,能不能解决当下的心灵问题。

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即使学得再多,只是增加了一些佛法知识,人生观不会因此改变,认知模式不会因此改变,起心动念不会因此改变,甚至生活方式也不会因此改变。我们所学的这一切,就像漂在水面的油花,看起来虽然斑斓,但对内心没有丝毫影响。在它的下面,还是原来的观念,还是原来的心态,还是原来的习气,还是原来那个十足的凡夫。这样的学,真是一件悲哀的事。

那么,所学怎样才能产生作用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听闻的法义转化为正念,转化为自身认识。

一、正念

正念有两种,一是观念上的,一是心行上的。首先要确立观念上的正见,进而通过禅修,将之落实到心行。这一转化至关重要,否则,佛法还是佛法,我还是我,就像水和油,即使放在一个容器中,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

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左右未来发展的是什么?无非是一个念头。正是这个念头,促使我们去选择,去发展,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在我们做出的决定中,有哪一项不是念头决定的呢?在人生道路上,又有哪一个片段离得开念头的作用呢?所以说,念头虽然无形无相,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是,我们常常把学习教理当做目的,甚至把经营法务当做目的,却很少关注自己的心,关注自己的念头。换言之,我们都是活在不知不觉而非觉知的状态。

因为对念头缺乏觉察,我们就无法将所学教理用来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我们更多只是将之当做一种知识,最后把搞研究、写文章当做目的。这是目前佛学院教学中相当严重的一个弊端——道理学得越多,我慢越重,凡夫心越重。

我不希望以这种模式来培养学生,也不希望戒幢佛学研究所成为这样一个研究所。因为这样的人既不能解决自身问题,也无法为社会带来真实利益。  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心态不好。很多人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寻求佛法,寻求帮助。当然,这一情况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佛世时就已存在。所以,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谈玄说妙,不是为了建立一套形而上的思想体系,而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灵疾病,解决生命存在的烦恼迷惑,是非常务实的。正因为如此,佛陀又被尊为医王。他了解众生的病状,了解治疗的方法,能够根据对方的不同问题善加对治,毫无谬失。

作为大乘佛子,我们同样应该承担起这样的使命。这就需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解决问题的见地和操作经验,否则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即使能照搬一些经典中的道理,也不过是纸上谈兵,作用有限。唯有将所学教理落实到心行并融会贯通,才能在面对问题时成竹在胸,对症施药。这就需要通过禅修,通过切身实践,将书本中的法义进行转化,转化为用得起来的能力。

当下的五蕴身心,就是我们最好的道场。修学佛法,就要以此作为切入点。现代社会很重视管理,学校也设有许多相关专业。但他们所说的管理,只是管理企业,管理员工。而佛法所说的管理,是管理我们的心,管理我们的念头,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管理。

如果对心缺乏了解,我们就会陷入不良串习,陷入重重烦恼。所以,没有什么比正念更重要的。我们所学的教理,包括出家的生活方式,最终都是为培养正念服务的。树立正见,是为了培养正念;诵经念佛,也是为了培养正念;受持戒律,还是为了培养正念。如果没有正念,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灵,不可能有自在的人生,更不可能给予他人究竟的帮助。

佛法的所有修行,无非是解除妄念和培养正念,此外别无其他。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重中之重,否则,学得再多也是南辕北辙。

对学佛来说,善学和不善学有很大差别。善于学,即使所学不多,但每一点都能汇归到内心,使之产生作用。而不善于学的话,学得再多都是表面功夫,缺乏实际内涵。

什么是善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我们有没有迫切的希求解脱之心?有没有强烈意识到烦恼对生命的过患?如果没有这样的希求和意识,学佛是很难相应的。此外,方法也非常重要。在未来的教学中,研究所将把禅修作为一项重要课程,生活上的管理也会更加严格。

对修学来说,如法的生活也是重要助缘。佛世时,比丘们生活在水边林下,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求,从而全身心地精进于道业,这就很容易和法相应,和修行相应。

禅修不是要修出什么外在结果,它所做的,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在觉性,这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从来没有离开,也从来没有欠缺。但这种觉性却被无始以来的妄念之流所遮蔽,想用短时间的禅修来截断众流,是做不到的。这就需要从日常生活着手,让生活变得简单、清净。没有如法的生活,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今天这个红尘滚滚的时代,我们简直是没希望的。

为什么说现在是末法时代?因为众生的烦恼特别重,干扰修行的诱惑特别多。所以修行者少,成就者更少。以往只要山门一关,寺院就能和外界彻底隔绝,故称方外之地。但在今天,很多寺院都成了旅游胜地,终年游人不绝,加上无孔不入的网络、手机,如果不具备相应定力,是很容易受到干扰的。

所以,七天的禅修不只是在这里坐一坐,而要摒弃诸缘,带着觉察的心做每件事。不论座上座下,都要专注于正念的训练,专注于觉察力的培养。

希望大家在七天中过这样一种生活。

二、禅修

我们为什么要禅修?通过禅修,究竟要获得一种什么能力?

简单地说,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培养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这种能力是心本来具备的,但因无明所惑,使心总处在不知不觉的混沌状态。这种状态就像泥潭那样,使内在的专注力、觉察力和观照力淹没其中,失去作用。

同时,无明带来的烦恼妄想,又在内心形成巨大的生命瀑流——既是心念之流,也是生死之流,轮回之流。在这样的瀑流冲击中,我们是不能自主的,时而散乱,时而掉举,时而昏沉。散乱,就是追逐外境;掉举,就是摇摆不定;昏沉,就是昏昧不觉。

这就是我们现前的心行状态。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状态带来的过患?是否意识到,正是这种状态使我们活得很累,很疲惫?因为心总是在追逐这样那样的念头,忙个不停。更要命的是,这种忙乱是永久的,没有尽头的。只要没有解除无明,没有平息妄念之流,我们就会在追逐念头的过程中,不断纵容它,强化它,不断制造更具冲击力的瀑流。

如果不停止这样的追逐,痛苦是没有尽头的,轮回也是没有尽头的。禅修所做的,就是改变这样的生命现状,从心念之流中脱身而出,进而平息这些奔腾不已的瀑流——这是我们最重要也最紧迫的任务。不要以为出家就万事大吉了,很多时候,我们依然还在原有串习中。刚出家时可能会有所收敛,如果不是刻意防范,这些串习很快会卷土重来。

禅修也是缘起的,离不开良好的助缘。打坐时,坐姿和身体状态都很重要,都是培养正念的增上缘。虽然说禅超越一切形式,但念头和气脉有一定关系,所谓“心息相依”。所以,各种禅修方式都很重视调息和调气的基本训练。此外,如法的生活也很重要。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不同念头的需要。这些念头驱使我们追求相应的生活方式,反过来,这些生活方式也纵容并发展了我们的念头。

所以佛陀特别制定戒律,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这是成就正念的重要助缘,所谓“由戒生定”。戒律的作用大体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止持阻止不良行为,这也是对不良心念的阻止。另一方面,戒律又以种种规范令我们简化生活,减少贪著,从而将全部心力用于发展正念,而不是在妄念之流中左冲右突,精疲力竭。

有了戒律的保驾护航,我们就容易把心带回当下。其实,当下的训练并不复杂,关键是认真对待——认真地走路,认真地吃饭,认真地待人接物。所谓认真,不是常人以为的较真,而是把心专注于当下。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吃饭;经行的时候,专注地经行,专注地走好每一步——抬腿、落腿,抬腿、落腿。

在座上的禅修中,则要选择一个善所缘境。大家不是第一次参加禅七,都有自己比较相应的方法。佛随念也好,观呼吸也好,只要认真去做,都是训练觉察力的重要基础。

P61-68

序言

在许多人心目中,佛教只是烧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么关系;也有人觉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离现实人生很遥远,不知道对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觉得佛法这么好,了解的人却这么少,实在很遗憾!这种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广泛传播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较讲究实用,倘若佛法缺少实用的价值,我想我应该不会选择佛教作为我的信仰,更不会献身于佛法的弘扬。

佛法的智慧,对中国人来说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比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认为佛教是外来的。其实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多年了,自汉魏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佛学,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对于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生活在浮躁、混乱中,内心总有许多困惑、许多烦恼,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活得并不幸福、并不自在。原因在哪里呢?

这个世界由两大因素组成的,一是物质,一是心灵。当物质极大丰富却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时,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灵上,于是人们开始关心心理问题。这几年,心理学逐渐受到重视,涌现出一大批心理学的从业者。本人也经常应邀参加心理学界高层论坛的对话,以及一些心理高端培训的讲座,这些活动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和心理学界结下很深的因缘。

其实,佛法就是东方的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国家的哲学;道家是养身,追求长生不老的学问;佛家是心性之学。佛教传到中国以来,一直承担着中国人心理辅导的角色,帮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见性,解除生死轮回。从实现心灵的安宁,到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

西方心理学虽然源于古希腊哲学,但主要还是立足于唯物科学的基础上,在佛教看来,其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不究竟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许多西方心理学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东方的佛教。学习南传的禅修,汉传的禅宗,以及藏传佛教,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和心理治疗,这方面的成果也频繁被翻译到国内,在许多书店中都能看到。国内也有不少心理学的从业者开始学佛,参加禅修。

在这个充满浮躁、混乱的时代,佛法的觉醒之光,是这个时代的希望。佛陀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最大贡献,是他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发现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潜质。也就是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这无疑是给我们人类生命带来光明和希望。

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认识世界,,产生对自我的错误设定,对世界的错误认识,由此发展出贪嗔痴烦恼,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系统。人类深陷在这样的生命系统中,长久地轮回着,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烦恼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

佛陀的教法,便是帮助我们开发觉悟潜质的智慧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生命的真相,走出迷惘,走向觉醒。佛教所说的解脱,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跟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许多困惑、许多焦虑、许多烦恼,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这些都是可以究竟解除的。佛教所说的涅槃,便是代表着烦恼彻底的平息和寂静。

佛法既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命的永恒困惑,也能给我们的现实人生做智慧的指导。学佛并非要放弃一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智慧地过红尘生活。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一直立足于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从佛法的角度,对现实人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法,先后在高校、企业界、佛教界、心理学界等,参加各种专题演讲或讨论交流,这些内容也都陆续整理成书,收集在这套丛书中。

我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佛法,走进佛法。让生命的觉醒之光在这个时代发扬光大。

济群

2012年秋写于阿兰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心(济群法师讲禅修与调心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济群法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04288
开本 32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3283698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