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徐中玉和郭豫适主编的《中国文论的古与今》将此一学术型态的视野划为八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是原论,其中思想文化渊源部分以陈世骧先生的《原兴》开篇,该文自古文字学去追溯作为诗三百“机枢”的“兴”所暗藏的历史民俗信息,再以此去诠释抒情传统的一些特质。
图书 | 中国文论的古与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2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由徐中玉和郭豫适主编的《中国文论的古与今》将此一学术型态的视野划为八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是原论,其中思想文化渊源部分以陈世骧先生的《原兴》开篇,该文自古文字学去追溯作为诗三百“机枢”的“兴”所暗藏的历史民俗信息,再以此去诠释抒情传统的一些特质。 目录 编辑部报告 域外 四十年的接力《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一个现代学术思潮的论文集》导言 欧美汉学界《沧浪诗话》研究的百年回顾与思考 论古诗阐释与语际批评家——刘若愚中国文学批评论之二 赋比兴:诗歌创作的元理论 日本平安朝学者都良香律赋初探 《诗》学、《选》学与龙学 郑玄、郑樵《诗》学比较论 清代诗话论《诗经》 “涵泳篇章”与“循文按义”:方玉润解诗学的诠释循环论 《文选》李善注文学批评方法述略——以诗类注为例 《文心雕龙·总术》篇内涵新探 略论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学术地位和价值 诗论 阮籍《咏怀诗》“天马出西北”解 《二十四诗品》与道教 《沧浪诗话·诗体》“韦柳体”发微 陆游“诗家三昧”说辨析 兼及二妙——诗道相融的白沙诗学理念 陈子龙气论与诗学 徐枋题画诗的文化意蕴 谈谈赵翼的游记诗及诗歌理论 乾隆年间的科考改革与形式诗学的复兴——以蔡钧《诗学指南》为例 王船山诗学的《易》学观照 《宋诗三百首》沉寂原因探论 范畴 “夺胎换骨”诗法的道教术语渊源 “穷而后工”三十年研究述评 词学范畴研究的回顾及宏观体系建构 论况周颐《蕙风词话》“词心”说的词学意义 意象 庾信人北诗歌中的流水意象 二美合一:破译李群玉神遇湘妃的诗学秘密、 渔樵母题于中国诗学的地理旅行 人物 刘基入明的双重悲剧与心态转变 郑孝胥的人格特质与诗学品格 书评与序跋 《刘咸忻诗文集》点校本序 通津亿载、弥纶万象的中国文论大典 文献 樵庵诗话(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文论的古与今(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2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中玉//郭豫适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78521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45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1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6.2 |
丛书名 | |
印张 | 1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6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