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约会乌拉圭--南美瑞士的闲适故事/余熙约会世界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余熙先生在乌拉圭采访20天,足迹遍及乌拉圭的山山水水,接触对象上至总统、部长等政界要人或社会名流,下至歌手,农民等平民百姓;既有多年致力于深化中乌友好的乌拉圭友人,也有漂泊异乡却始终心系祖国的华侨华人。这短短20天对乌拉圭深度接触的成果体现在《约会乌拉圭——“南美瑞士”的闲适故事》一书之中。本书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乌拉圭,有助于大家增加对这个距祖国最遥远的国度的了解。

内容推荐

中国和乌拉圭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20世纪初,首批华人便抵达乌拉圭,同当地人民同甘共苦、休戚与共,揭开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序幕。

《约会乌拉圭——“南美瑞士”的闲适故事》一书的出版,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和值得称道的努力。作者余熙先生深入当地生活,广泛接触社会,以记者的独特视角和秀美文笔对乌拉圭政治、经济、人文等各方面进行了生动描述,《约会乌拉圭——“南美瑞士”的闲适故事》为那些想进一步了解乌拉圭的中国官员、学者、企业家、民众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相信令人愉悦的阅读会使人们对乌拉圭有新的认识。

目录

上篇·风物

一、绕飞大半地球终见南美绿洲

 1.足球强国的亲切呼唤

 2.意外“空降”巴拿马城

 3.与安第斯雪峰擦肩而过

二、乌拉圭草原的高乔人

 1.“社会边缘人”的后代

 2.高乔人后裔依然贫困

 3.守望高乔人的精神家园

三、催人沉醉的紫色马鞭花

 1.年逾九旬庄园主.“轰”地驶出皮卡车

 2.宁静的黄昏,辽远的牧歌

 3.天边,瞬间拉开黑色帷幔

 4.全家观看北京阅兵录像

 5.雨后负离子.浓得要炸开

四、璀璨灵动的乌拉圭歌舞秀

 1.激情四射的剧院爵士乐

 2.娱人自娱的街头音乐会

 3.“坎东贝”和餐厅探戈秀

 4.皮诺:不避雅俗的民间歌唱家

五、“7月18日大道”巡礼

 1.大街以首部宪法诞生日命名

 2.难寻高档专卖店的大街

 3.地下陵寝肃穆庄严

 4.为100位路人留下影像

 5.老城区弥漫怀旧气息

 6.不信教的乌拉圭人占三成以上

 7.古玩市场:散落的中国文物

六、飘香拉美的乌拉圭烤牛肉

 1.“阿萨多”最妙五分熟

 2.雷人一幕:千人共进烤肉餐

七、马黛茶:千杯万盏啜不尽

 1.举国啜饮已成传统文化

 2.牛蹄角装饰别致饮杯

八、河畔·公园·博物馆

 1.隔洋望乡的孔夫子

 2.河畔快乐的乡村女教师

 3.珍藏视觉艺术国宝的家园

 4.普拉多公园的艺术幽灵

 5.深藏不露的日本园中园

九、国家象征性建筑:国会大厦

 1.四座铜雕神韵巍巍

 2.护卫法典庄严神圣

 3.馆藏图书全国第二

 4.“我的权力来自你们!”

十、埃斯特角城:上帝扔错地方的棋子

 1.老布什别墅用山坡做掩体

 2.遮天蔽日的埃斯特角三角梅

 3.现代楼宇的竞争张力

 4.追逐鸥鸟的海狮们

 5.“白房子”的悲悯情怀

 6.擅长商业运作的艺术家

 7.诞生于泳池的“乌拉圭回合”

 8.拒染铜臭的世界热点酒店

十一、2010世界杯:乌拉圭回来了

 1.南非绿茵场,“黑马”跃入半决赛

 2.邂逅80年前世界冠军队住过的酒店

 3.乌拉圭足球:南美传统三强

 4.2010世界杯:乌拉圭回来了

 十二、“我想告诉您——这就是中国”

 1.时隔19年,再度演讲于“扶轮社”

 2.“能来我家做客吗?我们还想听您讲”

下篇·人物

十三、穆希卡:最清廉的“穷总统”

 1.“穆希卡总统很高兴见到你”

 2.将头像印在避孕套上的“贝贝”

 3.办公桌前洁白的栀子花

 4.“被毛泽东接见,是我的永远记忆”

 5.“世界上有很多中国”

 6.世界上最清廉的“穷总统”

 7.“我在中国的湖北武汉等您”

十四、桑吉内蒂:在中国作画的前总统

 1.市区街面的平凡人家

 2.“和您一样,我也是新闻记者”

 3.毅然推动乌中建交的政治家

 4.“邓小平告诉我,改革为了消除贫困”

 5.前总统官邸?艺术博物馆?

 6.“在中国画写生时,我忘记自己是总统”

 7.“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尊重”

 8.“我的护照盖满中国的印章”

十五、外交部长:南美帅哥的中国情结

 1.守候于机场的外交部长

 2.“您的签证费由我个人支付”

 3.“女儿长大想当中国人民解放军”

 4.优先发展对华外交关系

 5.外长推荐的展览在武汉开幕

 6.中国公民赴乌旅游指日可待

 7.临别前最紧密的拥抱

十六、文教部长:为全国小学生配电脑

 1.“卷轴云”下的多主题漫谈

 2.不失乌拉圭民族特性的移民文化

 3.关注弱势群体的乌拉圭电影

 4.探戈发明者应是乌拉圭人

 5.三项成果申遗成功的快慰

 6.为每个老师和学生配备电脑

 7.医学最高成就:新生儿科学哺育

 8.为家政和农工设立工资仲裁委员会的国家

 9.“我会把画集寄到您在中国的家”

十七、中国大使:乌拉圭政要的亲善朋友

 1.全权大使出身知青

 2.借助外媒传播中国

 3.政要争听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4.直面高端娓娓相传

 5.对内传播亦为己任

十八、国奥主席:中国展示着东方智慧

 1.北京奥运会:奥运史上最好的盛会

 2.中国全民健身经验值得乌拉圭借鉴

 3.一对堂兄弟,携手访使馆

十九、商会会长:两集装箱羊毛捐给中国大学

 1.“15年前,中国司机就知道‘鲁本·索萨’”

 2.“中国是乌第二大贸易伙伴国”

二十、华侨老戴:“国旗令我泪流满面”

二十一、加诺妮娜:不出声的开怀畅谈

 1.夕阳下与马黛茶的邂逅

 2.草根交流靠Google

 3.盎然成趣的飞鸿一瞥

后记

鸣谢

试读章节

1.足球强国的亲切呼唤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一个中国人感到陌生的国度;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一个最贴近自然生态的国度。

对这个几乎是地球最南端的南美洲国家,大多数中国人的依稀概念恐怕还只停留在“足球”和“乌拉圭回合”等几个名词上。

说起乌拉圭的足球,即使远在天涯的中国球迷,也会为之缠绵悱恻、如醉如痴。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硝烟虽已散尽,但挺进四强的乌拉圭国家队豪气干云,球员弗兰一举捧回“金球奖”,令全世界的乌拉圭球迷回味于无尽的兴奋与快感中。

至于“乌拉圭回合”为何物?十有八九的中国人可能听来耳熟,但说清不易。

2009年12月,我有幸在乌拉圭寻幽探奇20天。

与绿茵场上的骁勇善战、威猛冲撞的风格大相径庭,这个拥有334万人口的美丽国度,恰似罩着一层薄薄雾霭却清新优雅的水彩画。

笼罩于17.62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这一抹含蓄的灰蓝色调,抒情而浪漫,似轻烟,似云霭,似飞瀑蒸腾的白雾,似悄然洇润的晨露,又似穿破云朵若隐若现的机翼。它令这幅水彩画更加朦胧,更加内敛,更加超然,又更加迷茫……

乌拉圭的国名源自拉普拉塔平原的乌拉圭河。“乌拉圭”(Uruguay)在瓜拉尼语中是“小鸟居住的河流”之意。这个被喻为“南美瑞士”的国度,这个在1880年位居世界独立国家综合国力第四位的昔日富国,现在仍以其与世无争、安详和谐的含蓄质朴之美,堪比宁静的欧洲花园。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乌拉圭。

乌拉圭太美了,但中国人去得太少——中乌两国距离实在太过遥远!起程中国,航班必须几经辗转,其间历程’少说也要历经40多个小时。等走出乌拉圭蒙得维的亚机场,用拇指按一下你的小腿吧,没坑才怪呢!

但是,散落在乌拉圭大草原那一片片美丽的紫色马鞭草花,还有那欢呼声震天响的足球迷的疯狂,如同发散着‘一股看不见的磁力,是那么牢牢地吸引着我,促使我乐此不疲地执意追逐……

2.意外“空降”巴拿马城

我从武汉飞经上海出境后,便在座椅上被紧匝匝地“捆绑”了11个小时;抵达法国戴高乐机场等候大半天后又要再飞。一整天追着太阳绕着地球飞来转去,24小时的一天,硬是被整整跑出了30多个小时,时光倒真赚了!

在从上海至巴黎、再从巴黎至哈瓦那的两趟班机上,飞机餐质量迥异,印象颇深。始发上海的那趟“国航”上的机餐乏善可陈,而从巴黎飞往哈瓦那“法航”的机餐,则要丰盛可口些。

两年没有到法国了。戴高乐机场内几家小店的玻璃橱柜里没有任何变化,还是那些香水和巧克力。我利用候机的时问,将笔记本电脑的插头插进座椅下的插座,在三两个小时里,悠悠闲闲地便做成一套演讲用的PPrr演示文件,并将它取名为《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女性和青年形象》。

演示文件使用的60多幅图片,均为我在“第六届全国油画展览”上拍摄的、中国最新、质量也最好的油画作品。这个展览宽容地允许观众拍照。我试图运用国内最新的油画作品中的形象,向老外诠释今日中国女性和青年的精神世界,估计会有感染力。

再等坐上巴黎飞哈瓦那班机狭窄的座椅内,我的骶骨突然生疼不已,十多个小时中不得不频频挪移,弄得邻座也频皱眉头。唉,没法子!抵达哈瓦那后,乍一起身,腰都酸疼得直不起来了。

8天后,我又从哈瓦那飞到牙买加的首都金斯顿,20天后再返飞哈瓦那,然后开始飞往此行真正的目的地——乌拉圭。值得庆幸的是,因已在加勒比两个岛国访问逗留了近一个月,再飞往乌拉圭,感觉上似乎不再遥远。即便如此“半路出家”,我在不到24个小时内,也经历了从金斯顿飞往哈瓦那,又转飞巴拿马的巴拿马城,再转飞智利的圣地亚哥,最后才抵乌拉圭蒙得维的亚的“跨国折腾”。

一路上,我不仅要一遍又一遍地挤进狭窄的座椅内,将不同国家航班的“万国牌飞机餐”朝胃里一通猛塞,还必须得耐着性子认真填写不同国家制作的、文字格式相异、内容大致相同的《入境卡》和《健康登记卡》,然后一遍又一遍地上下换乘航班,在不同国家的海关前排队等候行李检查,不断忍受警服各异的男女警官们,或轻或重地在身上搜来搜去(巴拿马城国际机场那位肤色黑亮的海关女警,在我伸展双臂后,有点恶作剧似的在我肋间悄然一挠,直痒得我双脚猛跳,几欲狂笑)。

我再开个人经历之先河:从未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转换过这么多次的国际航班,出没过这么多国家首都的机场海关。当然,我也每次都不忘从随身摄影包里掏出相机,透过机场的落地窗,朝陌生国度四面八方照上一气。

我发现,每个国家都千方百计地把首都国际机场细加装点,力求让它成为国家体面形象的门户。这一招确实有效,如我这般只能短暂逗留该国机场的转机旅客,就能据此对这些国家留下唯一印象。P2-5

序言

我同余熙先生素未谋面,他来乌拉圭采风时我正出使玻利维亚,但对他的大名早有耳闻。承蒙他来函请我作序,我才有幸拜读了《约会乌拉圭——“南美瑞士”的闲适故事》一书。

2009年底,余熙先生在乌拉圭采访20天,足迹遍及乌拉圭的山山水水,接触对象上至总统、部长等政界要人或社会名流,下至歌手,农民等平民百姓;既有多年致力于深化中乌友好的乌拉圭友人,也有漂泊异乡却始终心系祖国的华侨华人。这短短20天对乌拉圭深度接触的成果体现在《约会乌拉圭——“南美瑞士”的闲适故事》一书之中。本书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乌拉圭,有助于大家增加对这个距祖国最遥远的国度的了解。

更值得一提的是,余熙先生利用采风向乌拉圭民众阐释中国发展和促进中乌友谊的热忱。

我深信,有余熙先生和书中所有这些朋友的努力,中乌关系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屈生武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特命全权大使

二〇一一年三月

后记

乌拉圭,偏安南美一隅的富裕小国。

乌拉圭,闲适生活方式的样本国度。

喻其为样本,意指它举国弥漫的闲适和与世无争的氛围,在当今人类社会实不多见,足资社会学家引为标本。

人生得以“闲适”,乃是社会文明达到骄人标高后的一种从容与大气;而与世无争,则须是在公平社会造就的高度自信的基础上,方能展现出的国民心态与价值理念。

在这个国家,激越的社会竞争和个人奋斗,似乎并不太受全社会的追捧;而急迫与浮躁的致富诉求,也不是大多数国民的终极理想。诸多在我们看来似乎无比重要的理念,如正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大行其道、且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官本位”、“金钱本位”,在该国却沦为非主流的价值观,被视为“外在羁绊”,甚至被多数国民从内心深处予以摒弃。正因如此,乌拉圭人民才会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真真实实、轻轻松松、坦坦荡荡。

不知从何时起,乌拉圭被喻为“南美瑞士”。我去过瑞士多次,20年前的1991年第一次出国时,我便在瑞士住过88天。“世界花园”瑞士的公民,既以祖国700多年无战乱而自豪,又以曾跻身“地球首富之国”而自矜。但瑞士与乌拉圭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困居于西欧列强包围圈内,无时不是通过战战兢兢地恪守中立国立场,来小心翼翼地确保自我的“守身如玉”。这导致瑞士国民的心态普遍比较敏感,若以“惊弓之鸟”加以形容,似乎不太为过。

而乌拉圭则不然。这个中国人陌生的南美小国,简直就像地球上的一位“天外来客”。无论是在首都蒙得维的亚,还是腹地深处的潘帕斯草原,那里的人民的表情大多安详恬静,举止大多轻松自如。漫步老城区,当走在被时光磨砺得锃亮的石板街上时,偶尔会从某个窗口悠然逸出感伤的探戈曲,那是发散于老唱片的怀旧灵魂。这令我突然忆及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字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在相对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庇护下,大多数乌拉圭的公民都不大会为诸如幼儿人托难、学生缴不起学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于登天、干了大半辈子却愈加买不起住房、存银行的救命钱年年贬值、人到老年最愁医疗费等困窘人生的社会问题而心情浮躁、坐立不安;于是便一门心思、心急火燎地多赚钱或快捞钱。与那些因社会财富被极少数人聚敛、多数民众陷于贫困和痛楚的挣扎之中,因而社会矛盾风起云涌、利益冲突一触即发的国家相比,人均GDP 9000多美元的乌拉圭,其家家户户的小日子,虽说谈不上有多么奢华与富足,但人人自信能在安全、安宁和安心的氛围中,度过平凡的每一天。从这个意义上说,乌拉圭依靠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制度,为国民带来安详、闲适、平和与恬静的生活,弥足珍贵。

于是,我的笔下再现了乌拉圭这样的场景:

——共和国的总统,其狭小办公桌上的瓶花,竟是花2比索从街头买来的普通栀子花;总统个人“没有信用卡,全部财产就是一辆1987年产的大众甲壳虫汽车,价值1900美元”;“总统月薪约为111000美元,但他将20%的工资捐给自己所在的党派,其他的大多捐给公共住房项目基金,每月只留下大约1500美元生活”。廉洁奉公、执政为民,人民对此自有公论,这种感觉真好;

——外交部长亲自驾驶简朴廉价的私家车,赶赴机场迎接中国客人,还抽出时间多次驾车接中国朋友前往自家做客。摒弃“官本位”的羁绊。自然流露人的本我与真诚,这种感觉真好;

——文化教育部女部长在叙述政府为全国所有小学老师和学生免费配发笔记本电脑之事时,开心的表情美丽而温馨,这种感觉真好;

——这片国土处处可见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海滨,满是自由畅游的野生海狮,不少海狮还笨笨地爬上岸与人类逗乐;草原上奔跑着众多野生鸸鹋,更有无数野生狐狸、蜥蜴,它们在草原与人和睦相处,各得其乐,这种感觉真好;

纵观乌拉圭,一种强烈的印象积淀于心,且挥之不去,这就是“闲适”二字。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着?

乌拉圭人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上述命题无声宣示。

书评(媒体评论)

余熙先生在乌拉圭采访20天,足迹遍及乌拉圭的山山水水,接触对象上至总统、部长等政界要人或社会名流,下至歌手,农民等平民百姓;既有多年致力于深化中乌友好的乌拉圭友人,也有漂泊异乡却始终心系祖国的华侨华人。这短短20天对乌拉圭深度接触的成果体现在《约会乌拉圭——“南美瑞士”的闲适故事》一书之中。本书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生动,丰富多彩的乌拉圭,有助于大家增加对这个距祖国最遥远的国度的了解。

更值得一提的是,余熙先生利用采风向乌拉圭民众阐释中国发展和促进中乌友谊的热忱。

我深信,有余熙先生和书中所有这些朋友的努力,中乌关系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屈生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约会乌拉圭--南美瑞士的闲适故事/余熙约会世界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240500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