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路翎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路翎是一个有着辉煌的创作成就而又历经苦难的作家。他的朋友,“七月派”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把他比作《圣经》中的圣徒“约伯”,绿原说:“他的忍艰耐劳如约伯的一生及其辉煌的成就正是一座桥梁,后人将从它上面向更清醒更有韧性更富于希望的未来迈进。”

《路翎作品新编》选编了路翎的重要作品。比如,第一次以“路翎”为笔名发表的《“要塞”退出以后》以及《谷》《棺材》等等。

内容推荐

《路翎作品新编》简介: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名臻其美,蔚为大观。

《路翎作品新编》为其中之一。“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散论、杂谈、话剧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路翎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

目录

前言

小说

 “要塞”退出以后

 谷

 棺材

 王家老太婆和她的小猪

 卸煤台下

 英雄的舞蹈

 滩上

 易学富和他的牛

 蠢猪

 初雪

 洼地上的“战役”

散文

 从重庆到南京

 忆阿垅

 错案二十年徒刑期满后,我当扫地工

 监狱琐忆

话剧

 云雀

评论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

试读章节

“要塞”退出以后

——一个年轻“经纪人”的遭遇

在工程处转弯到情报所的那一段沉寂的山路上,沈三宝遇到那个姓杨的炮兵连副,他走着问:

“怎么办了?”

“刚才的命令,明儿晚上撤退,我去看看弟兄们,告诉他们,停工吧!……”杨连副把沉重的钢盔推向脑后,焦躁的揩一揩汗,加着说:

“做了又拆,拆了又做,才一个星期……真他妈……”

说着杨连副就转过坡去了。沈三宝一个人留在迷惘里,心里有些狼狈。想了一想便又走起来,在情报所前五十米远的那个涌着黑波的松林里,遇着两个埋头疾走的勤务。

“喂,喂!”

“刚才又有司令的电话,说明天下午撤退。主任在等你……”说过便走出松林去了。

沈三宝更显得狼狈了,那细致的面孔发着青果的黑色——自己先就悔恨起来。自己的汽轮没有了,自己的家毁在炮火里了,自己原可以到汉口找朋友的,为什么要到这个要塞上来呢?挨骂,给人家笑,仗又没有打到——而且现在时代显然变了,并不是打一仗就可以做英雄的。沈三宝用下唇将上唇裹着,脸色痉挛地发青,于是又那么习惯地想:“趁早走他妈的吧!”

脚却跨进了情报所的门。

“报告沈副官:我们同志怎么调度,主任叫问你……”

“唔!……”

“沈副官,我们的‘工具’给第二连借用去了,现在我们要用……”

“唔……”

而他却跨进了金主任的办公室。

“是沈同志吗?有些事件在等你解决;你哪去了?”

“我去看看我那个亲戚,工程处派他今天走。主任,我也今天走——我告一礼拜假!”

“胡说!我说你起先就不必来,来了要走却不大容易。你以前是‘经纪人’,可是到这儿来却不能有那种天不管地不收的架子……”金主任将手掌托着下颚,眼珠在高颧骨上面挤着转,那两点使人感到寒冷的钢样的灰色光芒就一直扎到沈三宝惶惑而又带着一种习惯的若无其事的眼睛里去。把声音变温和点,又说:

“沈同志,你才到这儿没有两个月。你的底细我很知道!你以前很有一些家产——是的,你有两只汽轮……你做转运的生意,你是在外边‘爽快’惯了的人,在这军队里自然一时习惯不来。不过,你的精神很可佩——你不要来的时候凭一股兴奋,到后来却又什么事都灰心。是的,在军队里就是这样,第一要忍耐,第二要吃苦,第三要——你现在自然要先丢了那些‘不耐性’的习惯,慢慢会好的,是的,会好的……”

这时候运输三班班长进来了,映着红丝眼:

“报告,我们的车子给第四连开去装弟兄去了,我们这里这三百发炮弹没办法运。”

“混蛋,哪个第四连?”

“不是司令部的命令……”

“这点事也要哕嗦,他开你的,你就开别人的,先一步是一步,反正已经到了……”

等那个运输班长出去了,金主任高颧骨上冷芒的眼睛又射向沈三宝:

“中国军队就这——没办法,他妈,一骂都解决了。现在,你看,你看这一塌胡涂,这座××要塞算……好在我是不离开这地方了,我们做事,要就先别做,要做……”

现在沈三宝沉静了。忽然想起毁灭了的家和财产来便沉静了。自己总算还活着。逃跑。沈三宝向来是拿这一切不当意的。

于是沈三宝在内室外室地开始忙着那些生疏的事。因为一个在外边流转惯了的,拿一切不当回事的转运商人出身的年轻的沈三宝,惯常有一付近乎卑谦的和悦的笑容,“骂”便很少发生了。总是“沈副官你帮帮忙”,“报告沈副官,这件事我想……”这些语句像在一个买卖公司里常见到的一样围绕了沈三宝。

沈三宝并不能凭智慧去解决那些事,只是凭了一种职业的笑容去对付。这笑容久了会被厌恶吧?——不的,在这种场合,这里面有着一种宽大的和悦,而且是有真实感的。——沈三宝心平气和地忙着,但他却还有一个想头,找机会逃走。

又派出了六个勤务通报明天正午十二点撤退。

P1-3

序言

路翎是一个有着辉煌的创作成就而又历经苦难的作家。他的朋友,“七月派”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把他比作《圣经》中的圣徒“约伯”,绿原说:“他的忍艰耐劳如约伯的一生及其辉煌的成就正是一座桥梁,后人将从它上面向更清醒更有韧性更富于希望的未来迈进。”

笔者考证,路翎的生父是《财主底儿女们》中苏州富户蒋家的上门女婿赵震寰,路翎出生在苏州,从母姓“徐”名嗣兴。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自杀了——路翎母亲说他出生在南京,父亲是病死的。幼年丧父,还要承受周围人的“拖油瓶”(后来母亲改嫁)的指指点点,给路翎的少年时代留下难以抹去的心理创伤。

1937年,十五岁的路翎,在国难中颠沛流离,辗转到了大后方的重庆。他先是在“国立二中”,后在“育才”学校读书。很早就能自食其力,在天府煤矿区“矿研所”当了一名办事员,后来又在黄桷镇码头当记帐员。自身的痛苦,国家的沦亡,民族的苦难,他生活的矿区重庆乡镇底层生存的艰辛,使他拿起了笔,抒写民族、民众的呼声。在胡风的引领和支持下,路翎很快成了“七月派”的重要作家。内外的压力,民族深层的苦难的孕育,使路翎的创作像火山喷发一样,炽热,强烈,有力。

本书选编了这个时期路翎的重要作品。比如,第一次以“路翎”为笔名发表的《“要塞”退出以后》以及《谷》《棺材》等等。由于篇幅所限,长篇《财主底儿女们》和近于长篇的《饥饿的郭素娥》等不在入选之列。

在路翎笔下,小人物,底层人物,如挑夫、矿工、流浪汉、乞丐,大多成了作品的主角。他们出身卑微,处于重重压迫之下,然而他们并不卑贱。他们挺立、自尊,即使是死,也不跪下,他们的灵魂是高洁和伟大的。在《蠢猪》里,我们看到为“专员”撑船的船夫,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与激浪搏斗时的生命的原始强力的激发。在艰难的行船中,专员嫌船慢,不断骂他:“蠢猪”、“鸦片鬼”,扬言要“枪毙”他,于是,他反抗了。他机智地将专员送到一个荒滩,自己隐匿在一片竹丛之后。

路翎的创作来自民族的生命力的启发,同时也受到人类其它文明的养育。如俄罗斯文明、西方文明。胡风曾说:“七月派”是遵循着“高尔基——鲁迅”的道路前进的。路翎对高尔基的小说《底层》就特别崇拜。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真正解放,不仅是在物质上,社会生活的改变上,生命的形态上,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真正自由、独立和尊严。而剔除几千年烙印在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封建专制奴役的创伤,才能获得如高尔基说的真正的“人”的资格,告别鲁迅所解剖的阿Q的奴性,才能走上“五四”以来“立人”的道路。

如是,我们在路翎的小说中,看到几乎每个人物,都在与社会的搏斗中同时也进行着自身灵魂的搏斗。这种创作是与他们认同的“主流社会”一路前行的。然而总是有点异类性,所以不断受到批评,什么“唯心主义”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啊。路翎们也在批评他们的对手,比如当时“延安派”推崇的经典《白毛女》。路翎就曾指出:喜儿一会儿被变成鬼,一会儿被变成人,那么,喜儿自己呢,她人呢,她的灵魂在哪里?路翎认为:没有灵魂的人,无疑只有人的躯壳,只能成为某种社会力量的奴隶,而不是真正的“人”。

关于灵魂搏斗,新生,不能不谈到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应当承认,“七月派”的同仁们是接受了它的洗礼的。基督教精神(特别是宗教改革以后)已是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平等、博爱”,与源于希腊的“民主、自由”,共同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两根支柱。路翎喜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可以说就是一部“赎罪记”。路翎最爱的罗曼·罗兰,也是宗教性很强的作家。有人把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与罗氏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相媲美。“七月派”作家的重视批判、修复人的精神创伤,重视人的精神搏斗和重生,与基督教教义“罪一赎罪”是相通的,不过也有些区别,即不是为了进天国,而是为了更现实的目的:民族的解放、复兴,民众生活的改善、幸福。这是中国文化的重“现世”的特点所决定的,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是也。“五四”以来的传统也是如此,当然也与路翎们所处的窘迫社会现状有关。

因为重视人,重视人的心灵的新生,所以我们看到路翎的作品中,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在进行着灵魂的搏斗,也都在灵魂搏斗中成长,即使是死,而灵魂犹在。《卸煤台下》里有一个矿工许小东,生活贫困,妻子在病中,家里唯一的财产一口煮饭的锅打破了。悲伤不已的他,在一场矿里大水后,正好发现泥堆里有一口锅,他将锅刨了出来。于是“偷锅贼”的灵魂搏斗就占据了他的心灵:自责、无力、后悔、自怜,他不断地被噩梦缠绕。在同情与责骂的社会氛围中,他疯狂了,最后被赶出了矿区。

路翎从十七岁投稿《七月》,认识胡风后,他找到了自己,也找到了家园,开始了他的非常丰富的创作时期,艰苦的抗战时期加上回南京后的几年,他写了约二百多万字。

1949年后,路翎调整心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创作了大量表现工农大众的作品。但是,与主流文坛存在的不完全一致的文学主张和实践,还是使路翎和他的朋友们受到了又一轮的批判。路翎笔下的人物,即使是模范,也总有那么一点小缺点,不完美,更不“高大全”,精神独立的路翎认为这才是“真实”,否则虚伪。于是路翎写出了反批评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在周总理的协调下,路翎到了抗美援朝的前线,他又很快写出了表现志愿军英雄的作品。在《洼地上的“战役”》这部小说中,路翎写了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前线作战的间隙,克服了朝鲜女孩的爱恋,自觉遵守纪律的故事。于是批判铺天盖地而来,不久,路翎被打入“胡风反革命集团”,关进了秦城监狱。从1955年始,到1980年冤案平反的二十五年,路翎在监狱和劳改中度过。他由一个三十二岁年轻、帅气的青年,变成了精神病患者的、白发苍苍的老头。

如绿原所说,路翎像约伯一样,虽历尽苦难却九死不悔,老年的路翎仍坚持每天写作,到1994年他去世的十几年中,共写作五百多万字,然而遗憾的是,被刊载的机遇几乎等于零。经过监狱、劳改后的路翎已经完全不适应“改革开放”后人文精神的初步复兴了。路翎是死了,死在了过去。路翎一生追求的精神自由,一生都未得到。

朱珩青

2011年1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路翎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路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84876
开本 32开
页数 4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6
出版时间 2011-10-01
首版时间 2011-10-01
印刷时间 201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