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遐龄编著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主要探讨康德如何剥离出纯粹的自我意识,从而为理性本体论的建立扫清了基地。进一步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并由康德哲学对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理论作了理解,从而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前提作了阐明。
图书 | 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 |
内容 | 编辑推荐 谢遐龄编著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主要探讨康德如何剥离出纯粹的自我意识,从而为理性本体论的建立扫清了基地。进一步对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并由康德哲学对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二重性理论作了理解,从而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前提作了阐明。 内容推荐 《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是作者谢遐龄的博士论文。康德哲学一向被看作围绕知识论展开,作者突出了其本体论意义,并主张本体论研究应成为哲学主要关心的问题。在摒斥或解构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勃兴的当代,本体论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题目。《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不仅阐明康德关于“感性存在体”、“知性存在体”怎样由心建构的本体论理论,还以心为“小我”、语言为“大我”的说法,力图揭示语言怎样参与这些存在体之建构。此书对科学主义作了釜底抽薪式的批判;揭示康德划分自然、自由两领域的学说与马克思商品二重性学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资本论》。 目录 前言 1 导论自我之发现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基本假设 巴门尼德:宇宙本体论的开端 柏拉图:本体论的创立 亚里士多德:宇宙本体论的完成 基督教引起的本体论问题 从实体到自我:笛卡尔以后、康德以前的主要本体论问题 2 纯粹概念(范畴)之剥离 先验方法:纯粹知识与经验知识的逻辑关系之研究 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范畴的先验演绎:先验的自我之发现 本无之发现 本章小结:先验逻辑与普通逻辑的区别 3 大我与小我之区分 内感概念的两重意义 空间 时间和内感 想象力的本体论位置 统觉:小我之自发性与纯粹思维的界线和关联 图型论:大我规约小我之活动 4 导向自然与自由之区分 综合补论 感觉的本体论地位 本无与可知世界中的知性存在体 5 结论 附录一 论康德的“人的存在二重性”理论 附录二 中西交流中几个中国哲学概念的解释 新版说明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谢遐龄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751722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9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2 |
出版时间 | 2014-03-01 |
首版时间 | 2014-03-01 |
印刷时间 | 2014-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4 |
CIP核字 | 2014024185 |
中图分类号 | B016 |
丛书名 | |
印张 | 1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