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旅行哲学》是一本探讨旅行意义、观念和行为的书。作者陈丹燕通过自身二十余年的全球旅行经历和经验,用优雅深刻的文字和充满细节与故事的图片,告诉中国读者,怎样开始一场身心相融的旅行,怎样在旅行中达到精神的追求,以及怎样成为区别于游客的旅行者。
图书 | 我的旅行哲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我的旅行哲学》是一本探讨旅行意义、观念和行为的书。作者陈丹燕通过自身二十余年的全球旅行经历和经验,用优雅深刻的文字和充满细节与故事的图片,告诉中国读者,怎样开始一场身心相融的旅行,怎样在旅行中达到精神的追求,以及怎样成为区别于游客的旅行者。 内容推荐 《行走时代·陈丹燕旅行文学书系》是国内第一套行走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旅行种类最多(咖啡旅行、博物馆旅行、极地旅行、夫妻旅行、亲子旅行、人文旅行)、旅行文体最新(旅行小说)的旅行文学书系。《我的旅行哲学》是该系列第一辑的首发本,收录随笔30多篇,包括《像鱼一样用嘴呼吸》、《奥斯维辛的艳阳》、《旅行是成长》等。 《我的旅行哲学》由陈丹燕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我的旅行世界 一、自然的神性 造物者的指纹 感受失落的世界 均衡的世界像一道数学题 像鱼一样用嘴呼吸 自然是大于个体的存在 二、与那些伟大心灵一同感知的旧大陆 令人不能忘怀的夫人们 会见弗洛伊德医生 神秘的犹太钢笔 画布上的旧世界 触摸伟大的心灵 锦绣如此,寸寸都已完满 三、稻米温润清香的世界 四、世界的残缺之美 奥斯维辛的艳阳 枕上无花梦不香 枯中有万物 寂静的融化 诗意的痛感 汤汤逝水之美 结语 照片小札:他者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旅行 旅行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旅行是通往心灵世界的道路 旅行是去拜访一个完整的自我 旅行是成长 旅行是学会与自己相处 照片小札:错觉 第三章 路上的精神与物质 地图 旅行纪念品 书 相机 精神性 旅行中可放弃的物质 声音 选择怎样的节奏,即选择怎样的世界 忍耐力 照片小札:相对 试读章节 然后,可以去近旁的萨尔茨堡,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的老城,在公元700年就已经有了现在的名字,盐之堡。过了绿色的铁桥,就沿着一条寂静的上山路,一直走到山坡上被绿树掩盖的大房子里,那是茨威格的家。他所熟悉和喜欢的旧欧洲没被纳粹毁坏之前,他在这里的书房里写作,他的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描绘了许多资产阶级妇女狂热而悲哀的内心世界。他是在一个周日下午阳光懒散的公园里听到开战的消息的,当时他与大多数生活优游的欧洲人一样,战争的消息只在周日下午的懒散满足中,心中划过一丝不快。然后,很快,他就不得不以自杀来逃避现实了。 接着再去波德平原上的卢布林,8世纪的城市。 寂静的上午,那些鸡肚肠般细小曲折、千回百转的街巷,鞋跟踩上去总是咔嗒咔嗒响个不停的卵石路面,起伏街巷两边室内总是黯淡的老房子,刷成白色的犹太会堂。辛格笔下肮脏而温暖的16世纪犹太老城,在寂寥薄阳中若隐若现。穿黑衣的瘦小男孩好像精灵一样在街巷里一闪而过,那是辛格本人在他的童年时代。留着肮脏大胡子的犹太长老,正在餐桌前的烛光里嘟嘟囔囔,那是辛格的祖父。在烛光暗影里一直闪烁不去的犹太鬼魂,那是辛格父亲召唤来的旧影,它们始终为犹太人对世界动荡不宁的感受背书。当他们来到辛格瘦小的背后,那小男孩心中滑稽而悲哀的感受,为这个守旧的平原小城笼罩了一层灵光。 这里曾经颓唐,温暖,守旧,坚韧,诗意,忧伤;智慧却置身世外,罪恶却时时沉湎于自省与自我救赎之中,这样的生活是一个优秀作家长成精神和肉体的摇篮。 二十岁时,我读《卢布林的魔术师》。二十五岁时,我翻译《儿童故事集》里的小说,借此学习辛格的用词,因为那些简单的词构成的气氛令我异常着迷。三十岁时,我出发到卢布林旅行,在我心中,那些辛格童年时代的故事就发生在卢布林,书中的海乌姆根本就是个假托的地名。当我有能力去旅行,我就要去找早已在心中存活的世界。书中叫雅夏的魔术师渐渐褪色为牛奶渍般微黄的一团。 卢布林街上有一棵巨大的杏子树,树下满是熟透跌落下来,摔得稀烂的杏子,满街都散发着杏子发酵的醉意。辛格是否在他的小说里写到这样的街景,我已经忘记,但我想这气味和这棵树在心中引起的悲悯,这就是典型的辛格。 离卢布林不远处的一个叫德罗戈维奇的小镇,那是个街上有些神秘的肉桂色铺子的地方。那里还有一个小小戏院,以及一些画了墙画的房子。镇里住着一个神经质却又温柔的生病男人,那是作者的父亲,以及一个曾在星光、街道和神秘夜色里迷醉过的小男孩,那就是作者本人。那本令人难忘的小书,是舒尔茨和他的《肉桂色铺子》。多年之后,我在上海读到这本小书,舒尔茨已在半个多世纪前被德国军官射杀在小镇的街角,我也再不记得自己在波兰各地的旅行中是否经过那个小镇,但随着故事,卢布林的暮色,卢布林老城附近古老街道上那些上午关着门的古老铺子,从玻璃窗外看进去古老的肉桂色护壁板,以及在圆桌上翻起的褐色椅子都回到我眼前,那种哀伤和温暖的感情又回到我心中,由于犹太式的悲悯而变得诗意沉重的平原一隅,杏子树与旧房子里褐色的阴影,成了世界饱含怜悯的一部分。 如果还不够,就晚上去布拉格的犹太老城,去找正在那里游荡的穿黑色短大衣、戴黑色礼帽的瘦弱中年人,他是卡夫卡。他会在暗中引导你拾级而上,直至城堡的感觉,会一直都在心中叮当作响。世界上最拥挤的墓园就在旁边,城堡的广场上星光滚滚,暗夜里的散步让人变得困惑与脆弱,在这样易于崩溃的敏感中站在城堡的石头围栏旁边看下面拥挤在一起的红瓦屋顶,从各种窗子内泄露出来的灯光,纠缠在哀伤与爱恋之中,那真是非常的卡夫卡。 或者去柏林的旧街巷,城市中心附近,去找一个戴圆眼镜的中年人,他正在咖啡馆窗边喝着苦咖啡,他是瓦尔特·本雅明。当我在柏林的运河铁桥上走过,看到本雅明书里写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柏林,一张在夏季耀眼阳光照耀下的宽大阳台,想到书里面遮阳帘下明亮而柔和的阳光,和在小藤桌子上闪闪发光的眼镜。阳台还在原处,遮阳帘子正从阳台上方斜斜地拉下来,本雅明书里的世界,那个绝望与希望以犹太人特有的方式交织的世界仍在柏林生存着,我感到自己脸上竟然独自在微笑,那当真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P23-25 书评(媒体评论) 陈丹燕是当代都市文化的代言人,她也是中国作家中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背包客。她边走边写20余年,用脚丈量出属于她的世界。这些文字是一位痴迷行走的作家呈现给读者的真正的旅行文学。陈丹燕持之以恒地描绘和剖析旅行中的世界与自我,用优雅清澈的中文雕刻出苍茫大地中的一山一水、无尽城池里的一室一窗,以女性的细密敏锐感之自然的终极神秘,并神游在与世界各地那些曾经的伟大心灵交流的内心世界中。到底是旅行滋养了她的文字,还是文学丰富了她的旅行,还真是一件说不清的事。 ——莫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的游踪不比作者更广,观察不如作者那么深入,文笔不如作者那么细腻,但翻阅她的书稿,我更自叹弗如——她写的虽是旅游,却在与不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对话,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感悟人生,她的书是写给每一个人看的,不在乎你是否曾经旅游,只要你愿意享受美丽世界、美好人生。 ——葛剑雄 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用文学语言和故事的方式来表达,陈丹燕旅行书系营造了这样一种气氛:就像在光线恰到好处的咖啡馆,那儿有柔软的沙发、浓香的咖啡、迷人的音乐,让你有种温柔的愉悦,会激起你自己去行走的渴望,或许还会改变你旅行的意义。 ——潘耀明 世界华人旅行文学研究会会长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我的旅行哲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丹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939090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0 |
出版时间 | 2014-02-01 |
首版时间 | 2014-02-01 |
印刷时间 | 2014-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56 |
CIP核字 | 2014019686 |
中图分类号 | I267.4 |
丛书名 | |
印张 | 7.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0 |
宽 | 149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